立体图形的跨距分流式3D成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77302发布日期:2018-10-30 15:37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立体成型设备,特别涉及立体图形的跨距分流式3d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是添加剂制造技术的一种形式,在添加剂制造技术中三维对象是通过连续的物理层创建出来的;3d打印机相对于其他的添加剂制造技术而言,具有速度快,价格便宜,高易用性等优点;3d打印机功能上与激光成型技术一样,采用分层加工、迭加成形,即通过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与传统的去除材料加工技术完全不同。

现有的3d打印机只能进行单头式打印,其功能单一,不能完成多个重复性图案的一次性打印。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一次性打印多个重复图案的3d打印机,并且多个挤出头之间的跨距可调,并且还可以定向的接通需要工作的挤出头。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立体图形的跨距分流式3d成型方法,其方法包括:

s1:换向管接收或者产生熔融态原料,换向管可绕自身轴线转动并且连接于第一动力供应机构的动力输出部件a,第一动力供应机构还包括与动力输出部件a连接并且可接收旋转力并将旋转力传递至动力输出部件a的动力接收部件a,由动力输出部件a驱动换向管绕自身轴线的转动;换向管底部排料端连接有分流板,换向管的底部端板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并且呈弧形结构的分料槽,分流板朝向换向管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换向管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分料槽可依次与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接通,并且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可通过分料槽接通;

s2:当分料槽与第一分流孔接通,并且换向管的底部端板对第二分流孔封堵时;熔融态原料自换向管内腔流入至第一分流孔内,由于分流板的底部还设置有可接收分流板排出的熔融态原料的引导机构,所述的引导机构包括引导支撑体,引导支撑体上设置有与第一分流孔相接通的第一连通孔,第一连通孔的底部排料端穿设于引导支撑体的底部平面,引导支撑体的下方连接有可接受自第一连通孔流出的熔融态原料的第一挤出机构,第一挤出机构包括与引导支撑体底部平面相固定的第一挤出支撑体,第一挤出支撑体上设置有与第一连通孔相接通并且可接受自第一连通孔流出的熔融原料的第一熔流道,第一挤出支撑体的底部还安装有与第一熔流道的排料端相接通的第一挤出头;使得自第一分流孔流出的熔融态原料可经过第一连通孔、第一熔流道流入至第一挤出头,并由第一挤出头挤出成型;

s3:当分料槽与第二分流孔接通,并且换向管的底部端板对第一分流孔封堵时;熔融态原料自换向管内腔流入至第二分流孔内,由于上述的引导支撑体还固定连接有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引导支撑体上还设置有与第二分流孔相接通的第二连通孔,引导支撑体上还设置有沿导轨导向方向并穿设于引导支撑体表面的引导槽,在竖直方向上导轨的底部平面高于引导支撑体的底部平面,第二连通孔的底部排料端穿设于导轨的底部平面,引导支撑体上还滑动连接有可沿导轨导向方向运动并且可接受自第二连通孔流出的熔融态原料的第二挤出机构,第二挤出机构包括与导轨滑动连接并且穿设于引导槽的蓄料支撑体,蓄料支撑体上设置有沿导轨导向方向布置并且相互接通的蓄料槽、推料槽,且推料槽设置于蓄料槽的底部,并且蓄料槽、推料槽构成的槽体与导轨的导向平面相匹配并且该槽体的截面呈t型结构,蓄料支撑体朝向导轨悬置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导轨穿过的避让孔,自第二连通孔流入的熔融态原料可流入至推料槽内,蓄料支撑体朝向导轨的悬置端一侧设置有第二挤出头,并且推料槽朝向导轨悬置端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挤出头内腔接通的第二熔流道;蓄料支撑体沿导轨的导向方向运动过程中,实现第一挤出头与第二挤出头之间的跨距调节,并且自第二分流孔流出的熔融态原料经过第二连通孔、推料槽、第二熔流道流入至第二挤出头,并由第二挤出头挤出成型;

引导支撑体上设置有位于引导槽内并且凸出于导轨底部平面与推料槽相匹配的推料凸起,且推料凸起、导轨分别位于第二连通孔的一侧;第二连通孔引导熔融态原料流入至推料槽内,当蓄料支撑体沿导轨的导向方向运动并使得蓄料支撑体与引导支撑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推料凸起可限制始终将熔融态原料聚集于推料凸起与第二熔流道之间的区域;

s4:当分料槽同时接通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时,熔融态原料可由第一分流孔流向第一连通孔、第一熔流道并流入至第一挤出头,由第一挤出头挤出成型;熔融态原料还可以由第二分流孔流向第二连通孔、推料槽、第二熔流道并流入至第二挤出头,由第二挤出头挤出成型;实现第一挤出头、第二挤出头的同时工作,并且工作过程中第一挤出头、第二挤出头之间的跨距可根据上述步骤s3中的方式进行调节。

进一步优化与改进,上述步骤s1中,换向管的外部还套接有用于对换向管进行支撑的板体,所述的板体包括上夹板、下夹板,上夹板套接于换向管的外部并且上夹板上设置有与上管体、下管体之间构成的台阶相匹配的台阶槽,下夹板套接于下管体的外部。

进一步优化与改进,上述步骤s1中,上夹板上还设置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板,延伸板覆盖于动力接收部件a的顶部。

进一步优化与改进,上述的与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的排料端部分别接通挤出头的开口形状和/或尺寸不同。

进一步优化与改进,上述步骤s3中,导轨底部的导向平面与蓄料槽的槽底面始终保持紧密贴合。

进一步优化与改进,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的入料端口设置有与第一分流座、第二分流座相匹配的接口台阶,可增加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可防止熔融态原料的溢出。

进一步优化与改进,上述步骤s3中,蓄料支撑体还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导轨导向方向运动的第二动力供应机构,第二动力供应机构包括与蓄料支撑体相固定并且沿导轨导向方向延伸设置的齿条b、与齿条b相匹配并且可驱动齿条b沿导轨导向方向滑动的动力输出部件b、接收旋转力并且可向动力输出部件b传递旋转力的动力接收部件b。

进一步优化与改进,上述的第二动力供应机构还包括驱动电机b、齿轮b,动力接收部件b、动力输出部件b均为直齿轮,动力接收部件b安装于驱动电机b的输出端部并且可接收驱动电机b提供的旋转力,动力接收部件b与齿轮b相啮合并且用于传递旋转力,动力输出部件b与齿轮b共轴线连接并且同步运动,动力输出部件b与齿条b相啮合并且驱动齿条b沿导轨的导向方向运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夹板与换向管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夹板、下夹板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换向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动力供应机构与下夹板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引导机构与分流板、第二挤出机构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分流板与引导支撑体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分流板与引导支撑体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分流板与引导支撑体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引导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引导机构与第一挤出机构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挤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二动力供应机构与第二挤出机构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第二动力供应机构与第二挤出机构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第二动力供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引导机构与第二挤出机构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第二挤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第二挤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引导机构与第二挤出机构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引导机构与第二挤出机构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为:

10、支撑体;

110、上夹板;111、延伸板;

120、输料管;

130、换向管;131、上管体;132、下管体;133、端板;134、分料槽;

140、下夹板;

150、分流板;151、第一分流孔;152、第二分流孔;153、中心安装孔;154、第一分流座;155、第二分流座;

20、第一动力供应机构;210、驱动电机a;220、动力接收部件a;230、齿条a;240、动力输出部件a;

30、第二动力供应机构;310、支架;320、动力接收部件b;330、齿轮b;340、动力输出部件b;350、齿条b;

40、引导机构;410、引导支撑体;411、引导槽;412、第一连通孔;413、第二连通孔;414、推料凸起;420、导轨;

50、第二挤出机构;510、蓄料支撑体;511、蓄料槽;512、推料槽;513、第二熔流道;520、第二挤出头;530、连接块;531、第二安装座;

60、供电装置;610、第一加热棒;620、第二加热棒;630、第三加热棒;

70、连接板;

80、第一挤出机构;810、第一挤出支撑体;820、第一熔流道;830、第一挤出头;840、第一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一种高精度多轴式3d打印机,其主要包括可产生熔融态原料或者接收熔融态原料的换向管130、与换向管130底部排料端连接的分流板150,所述的换向管130可绕自身轴线转动并且连接于第一动力供应机构20的动力输出部件a240,第一动力供应机构20还包括与动力输出部件a240连接并且可接收旋转力并将旋转力传递至动力输出部件a240的动力接收部件a220,由动力输出部件a240驱动换向管130绕自身轴线的转动;换向管130的底部端板133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并且呈弧形结构的分料槽134,分流板150朝向换向管130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的排料端部分别接通挤出头,换向管130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分料槽134可依次与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接通,并且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可通过分料槽134接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以及取得的进步之处在于,熔融态原料的流向可控,通过换向管130的旋转方向或者位置,从而控制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与分料槽134的接通;当只有第一分流孔151与分料槽134接通时,熔融态原料只能通过换向管130、分料槽134、第一分流孔151流入至与第一分流孔151相接通的挤出头内;同理,当只有第二分流孔152与分料槽134接通时,熔融态原料只能通过换向管130、分料槽134、第二分流孔152流入至与第二分流孔152相接通的挤出头内;当分料槽134同时与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接通时,熔融态原料可流入至与第一分流孔151相接通的挤出头内、以及流入至与第二分流孔152相接通的挤出头内;很显然,上述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单头与多头的融合,既可以实现单头的3d打印,还可以实现多头的3d打印,其中采用多头3d打印的优越性在于,可一次性打印多个相同的目标图形,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重复劳动。

如图4所示,换向管130包括同轴设置的上管体131、下管体132,且上管体131的轴径小于下管体132的轴径,上管体131的顶部开口用于接收固体原料或者熔融态原料。其优点在于,下管体132的内腔空间较大,可存储较多的熔融态原料,可避免因分料槽134的输出量过大,熔融态原料供给量不足,导致断流现象。

如图2、3、5所示,换向管130的外部还套接有用于对换向管130进行支撑的板体,所述的板体包括上夹板110、下夹板140,上夹板110套接于换向管130的外部并且上夹板110上设置有与上管体131、下管体132之间构成的台阶相匹配的台阶槽,下夹板140套接于下管体132的外部。

如图1、3、5所示,第一动力供应机构20安装于下夹板140,第一动力供应机构20包括驱动电机a210、动力接收部件a220、齿条a230、动力输出部件a240,动力接收部件a220、动力输出部件a240均为直齿轮,动力接收部件a220设置于驱动电机a210的输出端并且用于接收驱动电机a210输出的旋转力,动力输出部件a240固定套接于下管体132的外部,动力接收部件a220、动力输出部件a240均与齿条a230相匹配,齿条a230用于接收动力接收部件a220提供的动力并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部件a240;下夹板14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动力接收部件a220、动力输出部件a240的槽体,并且下夹板140上开设有用于导向齿条a230的导向槽。

如图3所示,上夹板110上还设置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板111,延伸板111覆盖于动力接收部件a220的顶部。

更为优化地,上述的与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的排料端部分别接通挤出头的开口形状和/或尺寸不同;可实现相同打印图案的不同打印效果。

如图2所示,上夹板110上设置有第一加热棒610;第一加热棒610通电后散发热源,并使得位于换向管130内的固态原料发生熔化,产生熔融态原料。

如图2所示,换向管130的上管体131的入料端部连接有输料管120,输料管120可向上管体131注入固态原料;更为优化地,输料管120的外壁部设置有冷却片;通过增设冷却片使得输料管120便于降温,并且降低3d打印机产生的热能辐射以及第一加热棒610的热能辐射对输料管120内的固态原料的影响,避免位于输料管120内的固态原料发生熔化或者软化。

如图6-10所示,分流板150朝向换向管130的一端壁部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定位台阶,换向管130的端板133底部设置有与该定位台阶相匹配的槽体,并且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的开口端部穿设于该定位台阶的表面。通过增设定位台阶以及与该定位台阶相匹配的槽体,可提高换向管130与分流板150连接处的紧密性,避免熔融原料的外溢。更为优化地,定位台阶中心处还设置有与其共轴线布置的中心安装孔153,端板133底部中心处还设置有与中心安装孔153滑动匹配的中心凸起。

如图7-9所示,分流板150的下端面还设置有与第一分流孔151接通的第一分流座154、与第二分流孔152接通的第二分流座155;优选地,第一分流座154、第二分流座155为凸出于分流板150底部表面的柱状体,并且第一分流座154、第二分流座155的中心轴线平行。

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在适应重复性图案的打印方面,具备较大优势,但是多挤出头的联动配合打印,还是没有有效的解决,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其实现多挤出头之间的跨距可调,可适应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如图10-17所示,分流板150的底部还设置有可接收分流板150排出的熔融态原料的引导机构40,所述的引导机构40包括引导支撑体410、与引导支撑体410固定连接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420,引导支撑体410上设置有与第一分流孔151相接通的第一连通孔412、与第二分流孔152相接通的第二连通孔413,引导支撑体410上还设置有沿导轨420导向方向并穿设于引导支撑体410表面的引导槽411,尤为重要地,在竖直方向上导轨420的底部平面高于引导支撑体410的底部平面,第二连通孔413的底部排料端穿设于导轨420的底部平面,第一连通孔412的底部排料端穿设于引导支撑体410的底部平面;引导支撑体410的下方连接有可接受自第一连通孔412流出的熔融态原料的第一挤出机构80,引导支撑体410上还滑动连接有可沿导轨420导向方向运动并且可接受自第二连通孔413流出的熔融态原料的第二挤出机构50。

如图14、15所示,上述的第一挤出机构80包括与引导支撑体410底部平面相固定的第一挤出支撑体810,第一挤出支撑体810上设置有与第一连通孔412相接通并且可接受自第一连通孔412流出的熔融原料的第一熔流道820,第一挤出支撑体810的底部还安装有与第一熔流道820的排料端相接通的第一挤出头830。

如图15所示,第一挤出支撑体810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挤出头830的第一安装座840,并且第一安装座840的内腔与第一熔流道820接通;更为优化地,第一安装座840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第一挤出头830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座840上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如图16-23所示,上述的第二挤出机构50包括与导轨420滑动连接并且穿设于引导槽411的蓄料支撑体510,蓄料支撑体510上设置有沿导轨420导向方向布置并且相互接通的蓄料槽511、推料槽512,且推料槽512设置于蓄料槽511的底部,并且蓄料槽511、推料槽512构成的槽体与导轨420的导向平面相匹配并且该槽体的截面呈t型结构,蓄料支撑体510朝向导轨420悬置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导轨420穿过的避让孔,自第二连通孔413流入的熔融态原料可流入至推料槽512内,蓄料支撑体510朝向导轨420的悬置端一侧设置有第二挤出头520,并且推料槽512朝向导轨420悬置端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挤出头520内腔接通的第二熔流道513。

如图22、23所示,引导支撑体410上设置有位于引导槽411内并且凸出于导轨420底部平面与推料槽512相匹配的推料凸起414,且推料凸起414、导轨420分别位于第二连通孔413的一侧。第二连通孔413引导熔融态原料流入至推料槽512内,当蓄料支撑体510沿导轨的导向方向运动并使得蓄料支撑体510与引导支撑体410发生相对运动时,推料凸起414可限制始终将熔融态原料聚集于推料凸起414与第二熔流道513之间的区域。

如图19-23所示,导轨420底部的导向平面与蓄料槽511的槽底面始终保持紧密贴合;其意义在于,通过推料凸起414以及导轨420底部的导向平面的约束,可将熔融态原料封闭于推料槽512中,避免因为熔融态原料的压力过大或者流量过大向外溢出。

如图13、14所示,第一连通孔412、第二连通孔413的入料端口设置有与第一分流座154、第二分流座155相匹配的接口台阶,可增加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可防止熔融态原料的溢出。

如图20所示,蓄料支撑体510与第二挤出头520还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挤出头520的连接块530,连接块530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二熔流道513连通的连通孔,连接块53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挤出头520的第二安装座531,并且连通孔与第二安装座531的内腔接通;更为优化地,第二安装座531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第二挤出头520上设置有与设置于第二安装座531上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更为优化地,连接块530上还设置有用于对熔融态原料加热的第三加热棒630。

如图16-18所示,蓄料支撑体510还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导轨420导向方向运动的第二动力供应机构30,第二动力供应机构30包括与蓄料支撑体510相固定并且沿导轨导向方向延伸设置的齿条b350、与齿条b350相匹配并且可驱动齿条b沿导轨导向方向滑动的动力输出部件b340、接收旋转力并且可向动力输出部件b340传递旋转力的动力接收部件b320。

更为具体地,上述的第二动力供应机构30还包括驱动电机b、齿轮b330,动力接收部件b320、动力输出部件b340均为直齿轮,动力接收部件b320安装于驱动电机b的输出端部并且可接收电机b提供的旋转力,动力接收部件b320与齿轮b330相啮合并且用于传递旋转力,动力输出部件b340与齿轮b330共轴线连接并且同步运动,动力输出部件b340与齿条b350相啮合并且驱动齿条b350沿导轨的导向方向运动。

如图17、18所示,第二动力供应机构30还包括用于安装驱动电机b的支架310,且支架310与引导支撑体410相固定。

如图10所示,分流板150与引导支撑体410之间还安装有对其进行固定的连接板70,更为优化地,连接板70上竖直插接有用于对熔融态原料进行升温的第二加热棒620。

如图1、6、10所示,上夹板110上设置有用于对上夹板110进行固定的盖板10,且盖板10通过紧固件与连接板70相固定。

上述的第一加热棒610、第二加热棒620、第三加热棒630、驱动电机a、驱动电机b均通过电源线连接于供电装置60。

为提高本发明提供的跨距调节方案中的打印效果,上述的第一挤出头830与第二挤出头520的挤出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多轴3d打印机的单喷头打印或者多喷头同步打印的方法,其方法包括:

s1:换向管130接收或者产生熔融态原料,并且控制换向管130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角度;换向管130底部排料端连接有分流板150,换向管130的底部端板133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并且呈弧形结构的分料槽134,分流板150朝向换向管130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换向管130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分料槽134可依次与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接通,并且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可通过分料槽134接通;

s2:当分料槽134与第一分流孔151接通,并且换向管130的底部端板133对第二分流孔152封堵时;熔融态原料自换向管130内腔流入至第一分流孔151内,由于分流板150的底部还设置有可接收分流板150排出的熔融态原料的引导机构40,所述的引导机构40包括引导支撑体410,引导支撑体410上设置有与第一分流孔151相接通的第一连通孔412,第一连通孔412的底部排料端穿设于引导支撑体410的底部平面,引导支撑体410的下方连接有可接受自第一连通孔412流出的熔融态原料的第一挤出机构80,第一挤出机构80包括与引导支撑体410底部平面相固定的第一挤出支撑体810,第一挤出支撑体810上设置有与第一连通孔412相接通并且可接受自第一连通孔412流出的熔融原料的第一熔流道820,第一挤出支撑体810的底部还安装有与第一熔流道820的排料端相接通的第一挤出头830;使得自第一分流孔151流出的熔融态原料可经过第一连通孔412、第一熔流道820流入至第一挤出头830,并由第一挤出头830挤出成型;

s3:当分料槽134与第二分流孔152接通,并且换向管130的底部端板133对第一分流孔151封堵时;熔融态原料自换向管130内腔流入至第二分流孔152内,由于上述的引导支撑体410还固定连接有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420,引导支撑体410上还设置有与第二分流孔152相接通的第二连通孔413,引导支撑体410上还设置有沿导轨420导向方向并穿设于引导支撑体410表面的引导槽411,在竖直方向上导轨420的底部平面高于引导支撑体410的底部平面,第二连通孔413的底部排料端穿设于导轨420的底部平面,引导支撑体410上还滑动连接有可沿导轨420导向方向运动并且可接受自第二连通孔413流出的熔融态原料的第二挤出机构50,第二挤出机构50包括与导轨420滑动连接并且穿设于引导槽411的蓄料支撑体510,蓄料支撑体510上设置有沿导轨420导向方向布置并且相互接通的蓄料槽511、推料槽512,且推料槽512设置于蓄料槽511的底部,并且蓄料槽511、推料槽512构成的槽体与导轨420的导向平面相匹配并且该槽体的截面呈t型结构,蓄料支撑体510朝向导轨420悬置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导轨420穿过的避让孔,自第二连通孔413流入的熔融态原料可流入至推料槽512内,蓄料支撑体510朝向导轨420的悬置端一侧设置有第二挤出头520,并且推料槽512朝向导轨420悬置端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挤出头520内腔接通的第二熔流道513;蓄料支撑体510沿导轨420的导向方向运动过程中,实现第一挤出头830与第二挤出头520之间的跨距调节,并且自第二分流孔152流出的熔融态原料经过第二连通孔413、推料槽512、第二熔流道513流入至第二挤出头520,并由第二挤出头520挤出成型;

s4:当分料槽134同时接通第一分流孔151、第二分流孔152时,熔融态原料可由第一分流孔151流向第一连通孔412、第一熔流道820并流入至第一挤出头830,由第一挤出头830挤出成型;熔融态原料还可以由第二分流孔152流向第二连通孔413、推料槽512、第二熔流道513并流入至第二挤出头520,由第二挤出头520挤出成型;实现第一挤出头830、第二挤出头520的同时工作,并且工作过程中第一挤出头830、第二挤出头520之间的跨距可根据上述步骤s3中的方式进行调节。

更为完善地,上述步骤s3中,蓄料支撑体510还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导轨420导向方向运动的第二动力供应机构30,第二动力供应机构30包括与蓄料支撑体510相固定并且沿导轨导向方向延伸设置的齿条b350、与齿条b350相匹配并且可驱动齿条b沿导轨导向方向滑动的动力输出部件b340、接收旋转力并且可向动力输出部件b340传递旋转力的动力接收部件b320。

更为具体地,上述的第二动力供应机构30还包括驱动电机b、齿轮b330,动力接收部件b320、动力输出部件b340均为直齿轮,动力接收部件b320安装于驱动电机b的输出端部并且可接收电机b提供的旋转力,动力接收部件b320与齿轮b330相啮合并且用于传递旋转力,动力输出部件b340与齿轮b330共轴线连接并且同步运动,动力输出部件b340与齿条b350相啮合并且驱动齿条b350沿导轨的导向方向运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定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