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式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0851发布日期:2018-11-02 23:05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由于产品的特殊结构或者外观需求,致使进胶位置与顶出部件在产品的同一侧,此类型的模具结构称为倒装式注塑模具,简称倒装模。

目前,传统的倒装式注塑模具中,大多采用油缸作为开模时驱动顶出部件移动的驱动力,同时注塑机台需要配备相应的液压抽芯机来提供动力,此方式有如下不足:

1.模具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高,需要设计配备油缸及相关结构;

2.注塑时每套模均需配备动力设备才能生产,设备成本高;

3.由于模具上采用油缸驱动,其输油管器材由于各种原因会有渗油的现象,易导致液压油溅到产品上造成不良;

4.生产周期会较长,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模具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及维护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倒装式注塑模具,其包括定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连接的动模组件和顶出装置;所述动模组件包括动模板、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下方的底板以及连接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下模脚,所述动模板、所述底板及所述下模脚共同围合构成一下部空间;所述定模组件包括承接板、设置在所述承接板下方并用于与所述动模板合模的定模板以及连接在所述承接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的上模脚,所述承接板、所述定模板及所述上模脚共同围合构成一上部空间;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能够升降地设置在所述上部空间中并用于将注塑件顶离所述定模板的顶出板、用于在开模时拉动所述顶出板沿所述动模组件的开模方向相对定模组件移动的顶出拉杆以及用于使顶出板向远离所述定模板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元件,所述顶出拉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定模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穿过的定模通孔,所述承接板上开设有承接通孔,所述顶出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的第一端部置入所述承接通孔的顶出通孔,所述动模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顶出拉杆的第二端部置入所述下部空间的动模通孔;所述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端部滑入所述顶出通孔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端部滑入所述动模通孔的第二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上的第一卡止垫片,所述第一卡止垫片的直径大于所述顶出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上的第二卡止垫片,所述第二卡止垫片的直径大于所述动模通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止垫片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上,和/或所述第二卡止垫片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止垫片通过紧固件与第一端部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卡止垫片通过紧固件与第二端部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出板和所述定模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定模板的靠近所述承接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定模板的定模通孔内以及所述动模板的动模通孔内均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顶出拉杆移动的导套。

进一步地,所述定模板上的所述导套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定模板连接固定,所述动模板上的所述导套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动模板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顶出拉杆与所述顶出板的顶出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采用顶出装置,包括顶出板、顶出拉杆和弹性元件,顶出拉杆的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端部滑入顶出通孔的第一限位结构,顶出拉杆的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端部滑入动模通孔的第二限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倒装式注塑模具,利用注塑机的开合模动力转换到顶出装置,动模组件在开模时能够驱动顶出拉杆移动并带动顶出板移动,从而完成顶出动作,即保证结构性功能,又简化和节省模具制造、注塑生产的成本,以及具有组装和维护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模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面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模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面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倒装式注塑模具

10:定模组件 11:面板

111:面板通孔 12:水口板

121:水口通孔 13:承接板

131:承接通孔 14:定模板

141:定模通孔 15:上模脚

10a:上部空间 16:导柱

17:贯通孔 142:安装槽

20:动模组件 21:动模板

211:动模通孔 22:底板

23:下模脚 20a:下部空间

24:导向孔

30:顶出装置 31:顶出板

311:顶出通孔 32:顶出拉杆

321:第一端部 322:第二端部

33:弹性元件 34:第一限位结构

341:第一卡止垫片 35:第二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上”“下”与附图本身的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至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倒装式注塑模具100,包括定模组件10、与定模组件10连接的动模组件20和顶出装置30;动模组件20包括动模板21、设置在动模板21下方的底板22以及连接在动模板21与底板22之间的下模脚23,动模板21、底板22及下模脚23共同围合构成一下部空间20a;定模组件10包括承接板13、设置在承接板13下方并用于与动模板21合模的定模板14以及连接在承接板13与定模板14之间的上模脚15,承接板13、定模板14及上模脚15共同围合构成一上部空间10a;顶出装置30包括能够升降地设置在上部空间10a中并用于将注塑件(图未示)顶离定模板14的顶出板31、用于在开模时拉动顶出板31沿动模组件20的开模方向相对定模组件10移动的顶出拉杆32以及用于使顶出板31向远离定模板14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元件33,顶出拉杆3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321和第二端部322,定模板14上开设有供顶出拉杆32穿过的定模通孔141,承接板13上开设有承接通孔131,顶出板31上开设有供顶出拉杆32的第一端部321置入承接通孔131的顶出通孔311,动模板21上开设有供顶出拉杆32的第二端部322置入下部空间20a的动模通孔211;第一端部32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端部321滑入顶出通孔311的第一限位结构34,第二端部32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端部322滑入动模通孔211的第二限位结构35。

上述的倒装式注塑模具100,采用顶出装置30,包括顶出板31、顶出拉杆32和弹性元件33,顶出拉杆32的第一端部32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端部321滑入顶出通孔311的第一限位结构34,顶出拉杆32的第二端部32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端部322滑入动模通孔211的第二限位结构35,这样,利用注塑机的开合模动力转换到顶出装置30,动模组件20在开模时能够驱动顶出拉杆32移动并带动顶出板31移动,从而完成顶出动作,这样,通过简单的结构和装配便利性的细节设计,即保证结构性功能,又具有组装和维护的便利性,从而简化和节省了模具制造、注塑生产的成本,以及加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提升了经济性。

参见图1至6,本实施例的倒装式注塑模具100,包括定模组件10、动模组件20和顶出装置30。

参见图1至4,定模组件10,包括自上而下顺序连接的面板11、水口板12、上模脚15和定模板14,面板11上设置有导柱16,导柱16沿与面板11表面垂直的方向向下延伸,上模脚15连接在承接板13与定模板14之间,承接板13、定模板14及上模脚15共同围合构成一上部空间10a。在本实施例中,面板11、水口板12、上模脚15和定模板14顺序连接固定,上模脚15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承接板13、定模板14及两个上模脚15共同围合形成上部空间10a,导柱16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四个,四个导柱16分别对应设置在面板11的四个角,导柱16的上端与面板11固定,水口板12、上模脚15和定模板14上分别设置有供导柱16穿过的贯通孔17。

参见图1、2、5和6,动模组件20,通过导柱16滑动连接在动模组件20的下方,并能相对定模组件10移动,以实现开模和合模,且在合模时于二者之间围合形成膜腔(图未示),以注塑成型注塑件,动模组件20包括自上而下顺序连接的动模板21、下模脚23和底板22,下模脚23连接在动模板21与底板22之间,动模板21、底板22及下模脚23共同围合构成一下部空间20a。在本实施例中,动模板21、下模脚23和底板22顺序连接固定,下模脚23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动模板21、底板22及两个下模脚23共同围合形成下部空间20a,动模板21、下模脚23和底板22上分别设置有供导柱16穿过的导向孔24。

参见图1至6,顶出装置30包括顶出板31、顶出拉杆32和弹性元件33。顶出板31设在上部空间10a中,能够相对定模组件10上下移动,顶出板31具有若干个顶针(图未示),顶针能够在开模时伸入膜腔(即向下伸出定模板14的表面)以将注塑件向下顶离定模板14。顶出拉杆32,穿设于定模组件10和动模组件20,用以在开模时随着动模组件20的移动而移动,并拉动顶出板31沿动模组件20的开模方向(图示中向下的方向)相对定模组件10移动。弹性元件33,用以在合模时(或顶出拉杆32向下的拉力消除后)向上推顶顶出板31向合模方向(即图示中向上的方向)使顶出板31向远离定模板14的方向复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顶出拉杆32具有圆形的横截面,顶出拉杆32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四个,分布在定模板14的模仁的外周。每个顶出拉杆32均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321(图示的上端部)和第二端部322(图示的下端部)。面板11上开设有面板通孔111,水口板12上开设有水口通孔121,承接板13上开设有承接通孔131,顶出板31上开设有顶出通孔311,定模板14上开设有定模通孔141,动模板21上开设有动模通孔211。面板通孔111、水口通孔121、承接通孔131依序连通形成一容置通道,面板通孔111的直径、水口通孔121的直径、承接通孔131的直径相同并大于顶出拉杆32的直径,顶出拉杆32与顶出板31的顶出通孔311之间采用间隙配合,顶出拉杆32的第一端部321依次穿过定模通孔141、顶出通孔311并置入容置通道内,该顶出拉杆32的第二端部322穿过动模通孔211并置入下部空间20a中。第一端部32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端部321滑入顶出通孔311的第一限位结构34,第二端部32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端部322滑入动模通孔211的第二限位结构35。可以理解的是,在开模时,动模组件20向下相对定模组件10移动,动模板21的底面(图示的下表面)与顶出拉杆32第二端部322上的第二限位结构35相抵顶,从而带动顶出拉杆32向下移动,顶出拉杆32的第一端部321于容置通道中向下移动,并在第一限位结构34与顶出板31的顶面(图示的上表面)抵顶时,拉动顶出板31向下移动,使顶出板31的顶针的下伸出定模板14的表面以将注塑件向下顶离定模板14,同时,顶出板31使弹性元件33弹性形变并产生弹性的复位力。

具体地,第一限位结构34包括固定在第一端部321上的第一卡止垫片341,第一卡止垫片341的直径大于顶出通孔311的直径,且小于承接通孔131的直径。第二限位结构35包括固定在第二端部322上的第二卡止垫片351,第二卡止垫片351的直径大于动模通孔211的直径。这样,在开模时,随着动模组件20的移动,动模板21底面与第二卡止垫片351的顶面抵顶,以带动顶出拉杆32向下移动,并在第一卡止垫片341的底面与顶出板31的顶面接触时,顶推顶出板31向下移动。

参见图2和4,第一卡止垫片341与第二卡止垫片351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止垫片341与第二卡止垫片351的结构相同,均为圆环形的垫片,第一卡止垫片341固定在第一端部321的端面上,第二卡止垫片351固定在第二端部322的端面上。第一卡止垫片341通过螺钉、销钉等紧固件与第一端部321连接固定,第二卡止垫片351通过螺钉、销钉等紧固件与第二端部322连接固定。这样,此结构设计使得顶出拉杆32即便在合模状态下,也能够从模具的面板11和/或底板22方向快速拆装,即保证了强度,又考虑到组装和维护的便利性,使之节约生产维护周期,从而提升经济性,降低生产成本。

在又一实施例中,卡止垫片可套设在顶出拉杆32的侧壁上。

参见图4,弹性元件33为压缩弹簧,弹性元件33的两端分别与顶出板31和定模板14连接,定模板14的靠近承接板13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42,弹性元件33设置在安装槽142内,这样,在合模时,对顶出板31提供一弹性的支撑力,以保证顶针退出膜腔;在顶出板31向下移动时,顶出板31与定模板14压缩弹性元件33,使弹性元件33形成弹性复位力。

作为进一步地优化,定模板14的定模通孔141内以及动模板21的动模通孔211内均设置有用于引导顶出拉杆32移动的导套40,导套40的内径与顶出拉杆32的直径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定模板14上的导套40通过螺钉、销钉等紧固件与定模板14连接固定,动模板21上的导套40通过螺钉、销钉等紧固件与动模板21连接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