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6931发布日期:2019-03-27 10:28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



背景技术:

当产品的侧壁带有倒扣时,塑料制品不易直接从模具内脱出,可以将倒扣做在滑块、斜顶等侧抽芯结构上,对于倒扣较小的产品也可以采取强制顶出的方式。

现有技术的产品侧壁带有小倒扣,要求顶出时倒扣区域有一定的变形空间,而此产品倒扣区域完全在动模内成型。首先顶出产品与倒扣成型区域使产品与动模分离,继续顶出产品使倒扣处向外圈变形直至产品与倒扣成型区域完全分离。此结构使产品有一定的变形空间,二次顶出时侧壁倒扣处的应力大大减小,对产品的损坏较小,此结构适用于内侧带小倒扣的产品如接线盒、插座、连接器等。

若产品直接顶出,顶出力会大大增加,产品的侧壁倒扣极易断裂、拉伤,不良品较多;若采用斜顶结构,由于产品内部空间较小,斜顶及模具强度较差,且模具成本较高。现有的技术中,一般采用扣机式二次顶出机构,扣机用于控制顶针板的先后顺序,但是由于扣机有虚位,会导致没有抽芯前,顶针就顶出产品,产品顶高使得产品倒扣处的应力很大,从而产品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具,能够解决扣机虚位产生的产品顶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包括A板、与所述的A板相配合的且位于所述的A板下方的B板,产品形成在所述的A板与所述的B板之间,所述的模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B板下方且与所述的B板滑动连接的推板、一端部与所述的推板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的产品的倒扣部分的第一镶件、设置在所述的推板下方的承板、一端部与所述的承板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的产品内的第二镶件、设置在所述的承板下方的上顶针组件、与所述的B板固定连接且能够带动所述的B板运动的下顶针组件、一端部与所述的上顶针组件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抵设在所述的产品上能够用于顶出所述的产品的顶针,所述的下顶针组件设置在所述的上顶针组件下方且与所述的上顶针组件滑动连接,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一端部与所述的上顶针组件的顶部相抵设用于限制所述的上顶针组件由于扣机虚位而产生的上移且另一端部与所述的推板的底部相抵设用于限制所述的推板向下移动的弹性件,所述的下顶针组件具有第一次顶出状态和第二次顶出状态,所述的上顶针组件具有顶出状态,

当所述的下顶针组件处于第一次顶出状态时,所述的B板与所述的推板上移,所述的第二镶件脱离所述的产品;

当所述的下顶针组件处于第二次顶出状态时,所述的B板上移,所述的推板保持不动,所述的第一镶件脱离所述的产品;

当所述的上顶针组件处于顶出状态时,所述的产品顶出。

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推板上且与所述的第一镶件固定连接的第一镶件固定件。

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承板上且与所述的第二镶件固定连接的第二镶件固定件。

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一端部与所述的上顶针组件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与所述的A板固定连接且用于使得所述的上顶针组件复位的回针,所述的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的回针上。

优选地,所述的上顶针组件包括上顶针面板、与所述的上顶针面板固定连接的上顶针底板,所述的回针的一端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上顶针面板的底部。

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一端部与所述的下顶针组件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与所述的B板固定连接的顶杆,所述的下顶针组件与所述的B板通过所述的顶杆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顶杆有4根。

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底板,所述的承板与所述的底板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上端部插设在所述的推板上、下端部插设在所述的承板上,在所述的下顶针组件处于所述的第一次顶出状态时,用于限制所述的推板进一步上移的第一限位件。

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上端部插设在所述的B板上、下端部插设在所述的推板上,在所述的下顶针组件处于所述的第二次顶出状态时,用于限制所述的B板进一步上移的第二限位件。

本文所涉及到上下内外的方位词,是以图1的方位作定义的。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件的设置,使得模具能够解决扣机虚位产生的产品顶高,先脱出第二镶件,使得产品的倒扣部分有一定的变形空间,在第一镶件脱除的时候减少局部断裂、拉伤,模具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且产品损坏率小,有效的减小模具的成本和提高模具的寿命,减少产品的不良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A板与B板合模的第一剖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板与B板合模的第二剖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板与B板打开的第一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板与B板打开的第一剖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板与B板打开的第三剖视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顶针组件处于第一次顶出状态的第一剖视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顶针组件处于第一次顶出状态的第二剖视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顶针组件处于第一次顶出状态的第三剖视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顶针组件处于第二次顶出状态的第一剖视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顶针组件处于第二次顶出状态的第二剖视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顶针组件顶出产品的第一剖视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顶针组件顶出产品的第二剖视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顶针组件顶出产品的第三剖视图;

其中:11、A板;12、B板;2、产品;3、推板;41、第一镶件;42、第二镶件;43、第一镶件固定件;44、第二镶件固定件;5、承板;611、上顶针面板;612、上顶针底板;62、下顶针组件;7、顶针;81、弹性件;82、回针;83、顶杆;84、底板;91、第一限位件;92、第二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各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包括A板11、与A板11相配合的且位于A板11下方的B板12、设置在B板12下方且与B板12滑动连接的推板3、一端部与推板3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设置在产品2的倒扣部分的第一镶件41、设置在推板3下方的承板5、一端部与承板5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设置在产品2内的第二镶件42、设置在承板5下方的上顶针组件、与B板12固定连接且能够带动B板12运动的下顶针组件62、一端部与上顶针组件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抵设在产品2上能够用于顶出产品2的顶针7、设置在推板3上且与第一镶件41固定连接的第一镶件固定件43、在承板5上且与第二镶件42固定连接的第二镶件固定件44、一端部与上顶针组件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与A板11固定连接且用于使得上顶针组件复位的回针82、套设在回针82上的弹性件81、一端部与下顶针组件62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与B板12固定连接的顶杆83、与承板5相固定连接的底板84。

产品2形成在A板11与B板12之间,下顶针组件62设置在上顶针组件下方且与上顶针组件滑动连接,弹性件81的一端部与上顶针组件的顶部相抵设用于限制上顶针组件由于扣机虚位而产生的上移且另一端部与推板3的底部相抵设用于限制推板3向下移动,下顶针组件62与B板12通过顶杆83相固定连接。

上顶针组件包括上顶针面板611、与上顶针面板611固定连接的上顶针底板612,回针82的一端部固定设置在上顶针面板611的底部,顶杆83有4根。

下顶针组件62具有第一次顶出状态和第二次顶出状态,上顶针组件具有顶出状态,

当下顶针组件62处于第一次顶出状态时,B板12与推板3上移,第二镶件42脱离产品2;

当下顶针组件62处于第二次顶出状态时,B板12上移,推板3保持不动,第一镶件41脱离产品2;

当上顶针组件处于顶出状态时,产品2顶出。

为了能够在下顶针组件62处于第一次顶出状态时,能够限制承板5上移的距离,模具还包括上端部插设在推板3上、下端部插设在承板5上,在下顶针组件62处于第一次顶出状态时,用于限制推板3上移的第一限位件91。

为了能够在下顶针组件62处于第二次顶出状态时,用于限制推板3上移的距离,模具还包括上端部插设在B板12上、下端部插设在推板3上,在下顶针组件62处于第二次顶出状态时,用于限制B板12上移的第二限位件92。

工作原理:

注塑完成后,打开A板与B板,下顶针组件62第一次顶出带动上顶针组件上移,推动B板上移,同时弹性件81推动推板3与B板同时上移,直至推板3的第一限位件91使得推板3不再移动,此时第二镶件42完全脱离产品2;接着下顶针组件62第二次顶出带动上顶针组件上移,B板继续上移,推板3到达限位位置不能上移,直至B板到达第二限位件92的位置不能继续上移,此时第一镶件41完全脱离产品2;上顶针组件顶出,顶针7顶出产品2。

如上所述,我们完全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宗旨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法。相关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变化及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