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1270发布日期:2019-07-10 09:38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成型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模具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之前模具设计的滑块一般都采用一个斜导柱抽芯一个芯子以及侧浇口,模具加工复杂化以及模具外形尺寸偏大以及浇口不能自动剪切造成生产成本高。

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弧度转角的90°水管弯头脱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公开号为CN20326713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弧度转角的90°水管弯头脱模机构,在大弧度转角的90°水管弯头4注塑成型后,由动模座板2带动模脚6、顶针板7、顶针复板8、动模复板10、动模板11、动模镶块12、托板22和油缸23一起向后移动,使模具从动模镶块12和定模镶块5处开模,在开模的过程中,定模座板1下的斜导柱A15和斜导柱B16带动转动抽芯滑块13和平移抽芯滑块14向外侧移动,转动抽芯滑块带动承口抽芯A17从90°水管弯头4一头的承口中脱出,平移抽芯滑块带动承口抽芯B21从90°水管弯头另一头的承口中脱出,当承口抽芯A、B脱出后,油缸23的活塞杆24带动齿条25移动,齿条带动齿轮27旋转,齿轮带动齿轮轴26旋转,齿轮轴带动转动座18旋转90°,转动座带动直杆19和直杆头部的大弧度转角抽芯20旋转90°,使大弧度转角抽芯从水管弯头中脱出,然后由顶针板7带动顶针9,顶针顶住注塑成型的大弧度转角的90°水管弯头4,使其从动模镶块12中脱出,并向下落入收集箱中。

该弧度转角的90°水管弯头脱模机构结构复杂、型腔数少,且脱模步骤多、外形尺寸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与现有技术选用相同的注塑机其生产效率达到翻倍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

为达上述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包括:动模、定模和顶针板,该动模和定模组成有流道和多个与弯头管件对应的型腔,所述定模固定有与滑块滑动连接的第一斜导柱,该滑块与所述动模滑动连接,该滑块固定有与该弯头管件的第一连接端对应的第一抽芯,多个所述型腔围绕该动模或该定模中心布置,所述动模滑动连接有可朝向定模移动的中间块,该中间块侧面固定有与该弯头管件的第二连接端对应的第二抽芯,所述第二抽芯套设有脱模滑板,该脱模滑板可随该中间块朝该定模移动背向该动模中心移动以使成型的弯头管件与该第二抽芯分离,所述顶针板固定有顶针和顶棍,该顶针用于在所述第一抽芯脱离成形后的弯头管件后挤压所述流道对应的料杆与成型后的弯头管件分离,该顶棍用于在该料杆与成型后的弯头管件分离后挤压所述中间块朝向所述定模方向移动,所述脱模滑板固定有第二斜导柱,该第二斜导柱与该动模滑动配合,该第二斜导柱背向该定模朝该动模中心倾斜,该第二斜导柱与该顶针板径向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道与所述型腔之间的浇口为潜伏浇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腔的数量为八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腔的数量为十六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轴线间夹角为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轴线间夹角为135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斜导柱的轴线与所述动模移动方向间的夹角为22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导柱和所述第二斜导柱的截面为矩形或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还包括用于与注塑机连接固定的上复板和下复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由钢材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型腔围绕动模或定模中心布置,第一连接端通过第一斜导柱及滑块完成抽芯,第二连接端通过脱模滑板随中间块朝定模移动时背向动模中心移动完成脱模,模具的结构简单且能够保证产品安全脱模。相较于图1的现有技术,相同的模具外形尺寸能够设置多一倍及以上的型腔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弧度转角的90°水管弯头脱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侧视图。

图4所示为图2的定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2的动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5的动模的俯视图。

图7所示为图5的第二抽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5的滑块和模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7的脱模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7的脱模滑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2脱模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弯头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侧视图。请参见图2-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包括:上复板1、定模2、动模3、顶针板4、模脚5、下复板6、滑块7。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弯头管件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3,弯头管件8包括第一连接端81、第二连接端82。第一连接端81和第二连接端82的轴线间夹角为135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81和第二连接端82的轴线间夹角为90度。

图5所示为图2的动模的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图5的动模的俯视图。请参见图5、图6,动模3和定模2组成有流道A1和多个与弯头管件对应的型腔A2。多个型腔A2围绕动模3或定模2的中心布置。流道A1与型腔A2之间的浇口为潜伏浇口。潜伏浇口使成型弯头管件与流道对应的料杆自动剪切。优选的,型腔A2的数量为八个。

图4所示为图2的定模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4,定模2固定有与滑块7滑动连接的第一斜导柱21,滑块7与动模3滑动连接,滑块7固定有与弯头管件8的第一连接端81对应的第一抽芯23。定模2还固定有锲紧块24,锲紧块24用于在合模状态时防止滑块7在注塑的压力往开模方向移动导致影响产品的质量。

滑块7底面设有滑动部71,模脚5固定有与滑动部71配合的导向部51。进一步的,滑动部71为凹槽,导向部51为与凹槽滑动配合的导轨。

当定模2与动模3分离时,第一斜导柱21驱动滑块7滑动使第一抽芯23脱离弯头管件8的第一连接端81。模脚5还用于支撑动模3,模脚5分别位于动模3四周。

图7所示为图5的第二抽芯的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为图5的滑块和模脚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7、图8,动模3通过模脚5与下复板6连接固定。动模3滑动连接有可朝向定模2移动的中间块31。中间块31侧面固定有与弯头管件8的第二连接端82对应的第二抽芯32。第二抽芯32套设有脱模滑板33,脱模滑板33可随中间块31朝定模2移动时背向动模3中心移动以使成型的弯头管件8与第二抽芯32分离。

图9所示为图7的脱模滑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9,脱模滑板33固定有第二斜导柱331,第二斜导柱331与动模3滑动配合,第二斜导柱331背向定模2朝动模3中心倾斜,第二斜导柱331与顶针板4径向滑动配合。

图10所示为图7的脱模滑板座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0,具体的,脱模滑板33与第二斜导柱331为一体成型。动模3设有允许第二斜导柱331通过的斜孔。顶针板4固定有脱模滑板座332,脱模滑板座332设有工字槽332a,脱模滑板座332还设有顶棍42穿过的通孔332b。第二斜导柱331的下端与工字槽332a滑动配合。第二斜导柱331的轴线与动模3移动方向间的夹角为22度。

顶针板4固定有顶针41和顶棍42,顶针41用于在第一抽芯23脱离成形后的弯头管件8后挤压流道A1对应的料杆与成型后的弯头管件8分离。顶棍42用于在料杆与成型后的弯头管件8分离后挤压中间块31朝向定模2方向移动。

优选的,第一斜导柱21和第二斜导柱331的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由钢材制成。

上复板1和下复板6使模具的动模3和定模2分别与注塑机的两侧连接固定。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动模3和定模2组成有流道A1和多个与弯头管件8对应的型腔A2。优选的,型腔A2的数量为十六个。

用于弯头管件的自动脱模模具的工作原理:

图11所示为图2脱模时的状态示意图。请参见图11,当模具在注塑完毕后打开模具,滑块在第一斜导柱的驱动下进行第一连接端的抽芯运动;在第一连接端抽芯完成后,注塑机驱动顶针板朝向定模方向运动时顶棍驱动中间块带动成型的弯头管件朝向定模方向移动;同时顶针顶出流道内的料杆,因弯头管件以及料杆均为垂直朝向定模方向运动,潜伏式浇口被自动剪切;与此同时,固定在顶针板的脱模滑板座也朝向定模方向运动,脱模滑板座驱动第二斜导柱朝向定模方向运动的同时沿第二斜导柱的轴线与动模移动方向间的夹角方向运动进行第二连接端的抽芯,中间块与脱模滑板运动时互不干涉,直到成型的弯头管件脱离第二抽芯,完成模具脱模。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型腔围绕动模或定模中心布置,第一连接端通过第一斜导柱及滑块完成抽芯,第二连接端通过脱模滑板随中间块朝定模移动时背向动模中心移动完成脱模,模具的结构简单且能够保证产品安全脱模。相较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的模具外形尺寸能够设置多一倍及以上的型腔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和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