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切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1294发布日期:2019-07-10 09:39阅读:742来源:国知局
模内切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内切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加工是指将加热融化的材料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既定注塑件的成型工艺。通常地,注塑加工完成后,注塑件与相应的料头通过浇口连接在一起,工人需要现场对浇口进行修剪处理,劳动强度大,浇口修剪不美观。业内已公开有在开模出料时顶出切刀将浇口切断,但该方法仍是在开模后再对浇口进行剪切,由于此时塑料已经冷却,剪切后的浇口面不美观,影响产品外观品质,有时还需要人工再次修剪,增加了人工成本。业内亦公开有一种模内切模具,可在开模前通过顶针将胶口切断,但其结构及工作方式仍需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内切模具,能够在开模前完成注塑件与料头的切断分离,保证切口平滑整洁,无需人工修剪,且结构稳定可靠,有效提高作业效率。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内切模具,模内切模具,用于注塑件的制造,所述模内切模具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内固定设置有第一模仁,第二模板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模仁,所述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之间还形成有相互联通的注塑腔与料头腔;所述模内切模具还包括固定板及顶切组件,所述顶切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与第一模板之间的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且所述第二顶板位于所述第一顶板背离所述第一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顶板可在既定驱动源的驱使下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顶切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顶板上的切断顶针、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板上的出料顶针及连接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的连接件,所述切断顶针的前端可朝前突伸至所述注塑腔与料头腔之间;注塑完成时,所述切断顶针随第一顶板一并朝第一模板移动既定距离,并在开模后,所述第一顶板通过连接件带动第二顶板朝所述第一模板移动,所述出料顶针将相应的注塑件顶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模内切模具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顶板且与所述第一顶板相接的顶撑柱,所述顶撑柱背离第一顶板的一端开设有用以连接前述既定驱动源的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设置为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顶板的等高螺丝,所述等高螺丝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等高螺丝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切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与第一模板之间的弹性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顶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上顶板与第一下顶板,所述切断顶针的后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上顶板与第一下顶板之间;所述第二顶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上顶板与第二下顶板,所述出料顶针的后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上顶板与第二下顶板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切断顶针具有朝向所述注塑腔一侧的第一切断面及朝向所述料头腔一侧的第二切断面,所述第一切断面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料顶针包括成品顶针及料头顶针,所述成品顶针设置为至少两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模内切模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与第一模板之间且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组支撑板,所述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模内切模具,注塑完成时,通过既定驱动源驱使第一顶板及切断顶针沿第一方向移动,切断相应的注塑件与料头;并在开模后,通过连接件带动第二顶板与出料顶针沿第一方向朝前移动以将前述注塑件顶出。所述注塑件的切口更为平滑整洁,无需人工修剪,且结构稳定可靠,有效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内切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内切模具沿第一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模内切模具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S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模内切模具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内切模具100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模板1与第二模板2、固定板3及位于所述第一模板1与固定板3之间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组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沿第一方向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模板1及固定板3上。

结合图2至图5所示,所述模内切模具100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模板1内的第一模仁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模板2内的第二模仁6以及顶切组件。所述第一模仁5与第二模仁6之间还形成有相互联通的注塑腔71与料头腔72。此处,所述注塑腔71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注塑腔71分别位于所述料头腔52的两侧,即所述模内切模具100可一次性完成两个注塑件201的加工。

所述顶切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3与第一模板1之间的第一顶板81与第二顶板82,且所述第二顶板82位于所述第一顶板81背离所述第一模板1的一侧,所述第一顶板81可在既定驱动源(未图示)的驱使下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顶切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顶板81上的切断顶针83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板82上的出料顶针,所述出料顶针包括用以将注塑件201顶出注塑腔71的成品顶针84及将料头202顶出料头腔72的料头顶针85。所述切断顶针83的前端可朝前突伸至所述注塑腔71与料头腔72之间,以将所述注塑件201与料头202切开。

此处,所述切断顶针83具有朝向所述注塑腔71一侧的第一切断面831及朝向所述料头腔72一侧的第二切断面832,所述第一切断面83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以避免所述注塑件201上可能的注塑物料残留。每一所述注塑腔71对应设置有至少两根所述成品顶针84,以确保可在开模时将所述注塑件201顺利顶出,并减小所述注塑件201顶出时可能出现的应力形变。所述成品顶针84的前端与所述注塑件201之间为面接触,以避免所述注塑件201顶出时可能造成的表面损伤。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板81与第二顶板82均设置呈矩形,且所述第一顶板81与第二顶板82的宽度略小于两块所述支撑板4的间距。所述第一顶板8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上顶板811与第一下顶板812,所述切断顶针83的后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上顶板811与第一下顶板812之间;所述第二顶板8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上顶板821与第二下顶板822,所述出料顶针的后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上顶板821与第二下顶板822之间。

所述顶切组件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顶板82且与所述第一顶板81相接的顶撑柱86,所述顶撑柱86背离第一顶板81的一端开设有用以连接前述既定驱动源的安装孔861。所述顶切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顶板81与第二顶板82的连接件87,所述连接件87具体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顶板82且与第一顶板相固定的等高螺丝,且所述等高螺丝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固定板3对应于前述顶撑柱86、等高螺丝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相应的通孔。除此,所述顶切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模板5与第二顶板82之间的弹性件88,所述弹性件88可在所述出料顶针将相应的注塑件201、料头202顶出后,配合前述既定驱动源一起驱使所述第一顶板81、第二顶板82回复至初始位置。

实际加工过程中,所述切断顶针83可在注塑完成且未开模时,随所述第一顶板81一并在既定驱动源的驱使下朝前移动既定距离,以将所述注塑件201与料头202切断;并在开模后,所述第一顶板81通过连接件87带动第二顶板82继续朝前移动,再通过所述出料顶针将相应的注塑件201、料头202顶出。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模内切模具100,注塑完成时,通过既定驱动源驱使第一顶板81及切断顶针83沿第一方向移动,切断相应的注塑件201与料头202,且所述注塑件201的切口更为平整,无需人工修剪;并在开模后,通过所述连接件87带动第二顶板82与成品顶针84、料头顶针85沿第一方向朝前移动,以将前述注塑件201与料头202分别顶出,工作更为稳定可靠,有效提高作业效率。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