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移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的模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04431发布日期:2020-02-11 14:17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具有可移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的模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但不限于,模制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但不限于,具有可移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颈环的模具堆叠,包含模具堆叠的模制系统,以及用于至少部分地使用可移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颈环对准模具堆叠的方法。



背景技术:

模制是通过使用模制系统由模制材料形成模制件的方法。可通过使用模制工艺比如注塑模制工艺来形成各种模制件。可以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形成的模制件的一个实例是能够随后被吹塑成饮料容器(比如瓶子等)的预制品。

典型的注塑模制系统包括注入单元、夹具组件和模具组件。注入单元可以是往复螺杆型或者可以是二段型。夹具组件尤其可以包括框架、可移动压板、固定压板以及致动器,致动器用于移动可移动压板并将吨位施加到布置在压板之间的模具组件。模具组件尤其可以包括冷半部和热半部。热半部通常与一个或多个型腔相关联(因此有时也被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称为“腔半部”),而冷半部通常与一个或多个型芯相关联(因此有时也被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称为“芯半部”)。一个或多个型腔与一个或多个型芯一起在使用中限定一个或多个模制空腔。热半部还可以与用于熔体分配的熔体分配系统(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有时也称为“热浇道”)相关联。模具组件可以与一些其他部件相关联,比如对开式模具插入件/颈环、滑动件、起模器结构、耐磨垫等。

作为说明,pet材料的注塑模制涉及将pet材料(例如pet颗粒、pen粉末、pla等)加热到均匀熔融状态,并在压力下将如此熔融的材料注入至少部分地由上述一个或多个型腔及一个或多个型芯限定的一个或多个模制空腔中,一个或多个型腔和一个或多个型芯分别安装在模具组件的凹模和凸模上。凹模和凸模被推压在一起并通过夹紧力保持在一起,该夹紧力足以抵抗注入的pet材料的压力将型腔和型芯保持在一起。模制空腔具有基本对应于待模制件的最终冷态形状的形状。然后将如此注塑的pet材料冷却到足以使如此形成的模制件能够从模具起模的温度。当冷却时,模制件在模制空腔内收缩,并且如此当迫使凹模和凸模分开时,模制件倾向于保持与型芯相关联。因此,通过迫使凸模离开凹模,模制件可以将从型芯脱模,即起模。通常,颈环对必须分离以允许模制件从模具中起模。已知起模结构有助于将模制件从芯半部移除。起模结构的实例包括脱模板和起模器销。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一个方面中,本公开涉及一种注塑模制系统,该系统包括模具,其包括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二闭合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沿轴向移动,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处于第二闭合位置时一起提供模制空腔;模具堆叠,其包括多个部件,多个部件与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相关联以在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处于闭合位置时共同可操作地限定模制空腔;脱模组件,其可操作以将模制件从模具起模;脱模组件包括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能够在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打开位置与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处于关闭位置时的关闭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横向地移动;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其与第一滑动件相互连接;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其与第二滑动件相互连接;该系统可操作使得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和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形成模制空腔的至少一部分;该系统可操作使得在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能够相对于相应的第一滑动件移动,并且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能够相对于第二滑动件移动。

在另一方面中,本公开涉及一种对开式模具插入设备,该对开式模具插入设备连接到注塑模制系统的滑动件,滑动件可操作以进行横向移动,颈环设备包括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其包括主体,主体具有内表面,该内表面构造成在使用中形成用于形成物件的颈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模具型腔的部分表面;支撑装置,其可操作以支撑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对开式模具插入设备构造成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对开式模具插入件能够相对于支撑装置移动。

在另一方面中,本公开涉及一种注塑模制系统,该系统包括模具,其包括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二闭合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移动,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处于第二闭合位置时一起提供模制空腔;模具堆叠,其包括多个部件,多个部件与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相关联以在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处于闭合位置时共同可操作地限定模制空腔;脱模组件,其可操作以将模制件从模具起模;脱模组件包括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的打开位置与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的关闭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横向地移动;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其与第一滑动件相互连接;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其与第二滑动件相互连接;该系统可操作使得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和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形成模制空腔的至少一部分;该系统可操作使得在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当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向闭合位置移动时,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能够相对于相应的第一滑动件移动,并且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能够相对于第二滑动件移动,以促进邻近于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和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模具堆叠的至少一个部件的对准。

在结合附图阅读以下本发明的特定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描述之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这些及其他的方面和特征现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以及以下附图,可以获得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其替代方案和/或变体)的更好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已知模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是具有可移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的说明性模具堆叠的截面图;

图3是图2的模具堆叠的一些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图2的模具堆叠的一些部件的透视图;

图5是图4的部件的侧面立视截面图;

图6是图2的模具堆叠的颈环半部的透视图;

图7a和图7b是具有颈环半部的可选滑动件的透视图;

图8a和图8b是采用图7a和图7b的滑动件固持件和颈环半部的可选模具堆叠的一些部件中的一些的分解透视图;

图9a和图9b是穿过图8a和图8b的模具堆叠的部件和一部分的垂直立视截面图;

图10是具有插入件固持件和颈环半部的可选滑动件的透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另一可选滑动件和颈环半部的俯视透视图;

图12是图11a和图11b的滑动件和颈环半部的顶部透视图,其中颈环半部从滑动件移除;

图13是图11a和图11b的滑动件和颈环半部的仰视透视图;

图14a是图11a和图11b的滑动件和颈环半部的俯视平面图,其中颈环半部从滑动件移除;

图14b是图14a中b-b处的截面图;图14c是图14a中c-c处的截面图;

图15a是图11a和图11b的滑动件和颈环半部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透视图;

图16是另一种可选颈环构造的透视图;

图17a、图17b和图17c是图16的颈环构造的一部分的截面轮廓视图;以及

图18提供包含图16的颈环的模具堆叠的截面图和透视图。

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并且可以用虚线、图解表示和局部视图来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省略对于理解示例性实施例不必要的或者使得其他细节难以理解的细节。

具体实施方式

存在与一些已知注塑模制系统的各组件相关联的过早磨损问题。过早磨损问题可至少部分地归因于以下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a)夹持力过大、(b)夹持力不足、(c)用熔体填充模制空腔的工艺参数,(d)模具堆叠部件的几何形状、(e)压板平行度(或其缺乏)、(f)给定尺寸的凹模中的型腔的数目、(g)各模具堆叠部件(例如锥形件等)使用的材料、以及(i)各相互配合的模具堆叠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相互配合的单独模具堆叠部件的未对准)。过早磨损问题可以归因于其他问题。

而且,在一些已知系统中,对于给定尺寸的模具堆叠,夹持力并不沿着横穿模制系统的操作轴线的模具堆叠的横截面均匀分布。在操作期间,当两个模具半部合在一起时,模具堆叠的部件可能未对准。已经尝试增强模具堆叠的部件在模具半部合在一起时自对准的能力。

举例来说,参照图1,描绘了模具堆叠100的一部分,模具堆叠100公开于美国专利第7,575,429号并转让给本专利申请的受让人,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模具堆叠100包括脱模板102和凹模104。尽管图1中未示出,但模具堆叠100通常还可以包括凸模,凸模在其面对凹模104的后末端处邻接脱模板102。还设置有芯插入件105,其与凸模(未描绘)关联且在使用中定位成穿过脱模板102中的孔口。腔插入件106和浇口插入件108与凹模104关联。

在讨论模制物件,比如预制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形成所谓的“颈部区域”。典型地并且作为示例,颈部区域可以包括:(i)螺纹(或其他合适的结构),用于接纳和保持封闭组件(例如瓶盖);(ii)防盗组件,用于与封闭组件配合以指示最终产品(例如填装有饮料并运至商店的饮料容器)是否已经以任何方式被破坏。颈部区域可以包括用于各种目的的其他附加元件。然而,颈部区域不能简单地使用型腔和型芯形成。传统上,对开式模具插入件(有时其一些实施例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颈环”)已用于形成颈部区域。

因此,对开式模具插入组件110可以联接到脱模板102并设置在脱模板102与凹模104中间。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组件110可以包括多个滑动件112,图1中仅描绘了这些滑动件中的两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4联接到每对滑动件112,通常也被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称为“颈环”半部,因为对开式模具插入件至少部分地限定限定模制件的颈部区域的型腔的表面。两个对开式颈环半部114形成对开式模具插入件或颈环对。

在图1的特定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每个颈环半部114可以以所谓的“正面联接布置方式”联接到相应的滑动件112上,这在2010年9月21日授权的美国专利申请第7,798,804号中进行了更具体地描述,该专利被转让给本专利申请的受让人,并且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然而,在实施例中,颈环半部114可以其他已知布置方式(例如典型的“顶面联接布置方式”)联接到滑动件112。

图1中还描绘了联接到凹模104的保持结构116。保持结构116与一对滑动件112中的相应的一个配合,以将一对滑动件112中的相应的一个定位并保持在操作位置。

图1中还描绘了联接到脱模板102的耐磨板118,其位于脱模板102和一对滑动件112之间。耐磨板118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一对滑动件112相对于彼此的横向移动过程中对该对滑动件112和/或脱模板102造成实质上的损坏。在可选实施例中,可在模具堆叠100的结构中省略耐磨板118。这尤其适用于致动该对滑动件112的横向运动的致动器相对于脱模板102提升该对滑动件112的那些实施例。

在图1中所描绘的模具堆叠100中,芯插入件105、腔插入件106、浇口插入件108和颈环半部114被描绘为处于所谓的模具闭合位置。在模具闭合位置内,芯插入件105的一部分、腔插入件106的一部分、浇口插入件108的一部分和两个颈环半部114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配合限定模制空腔120。模制空腔的形状对应于模制件122的形状。如上所述,模制件122可以包括能够随后被吹塑成最终成形件(例如饮料容器)的预制品。然而,应当明确了解,模制件122可以具有具有颈部区域的任何其他形状和/或构造。因此,应当了解,本文的教导适用于模具堆叠和包括模具堆叠的模制系统,这些模具堆叠可以构造成产生不同类型的模制件,包括,但不限于,预制品、薄壁容器、封闭件等。

在图1中还提供了限定在颈环半部114和腔插入件106之间的第一界面124。在所示的特定实施例中,第一界面124包括限定在颈环半部114和腔插入件106上的一对互补锥形件。还提供了限定在芯插入件105和颈环半部114之间的第二界面126。在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界面126包括限定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4和芯插入件105上的一对互补锥形件。

如前述美国专利第7,575,429号中所描述的,模具堆叠1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补偿件”。例如,模具堆叠100可以实现以下补偿件中的一者或多个:(a)补偿芯插入件105;(b)补偿腔插入件106;(c)补偿浇口插入件108;(d)补偿保持结构116;以及(e)补偿联接。在该图1的实施例中,在模具堆叠100的各部件的对准过程中,颈环半囊114用作用于对准模具堆叠100的各部件的母模。举例来说,当推动模具堆叠100进入操作位置(即模具闭合位置)时,一对滑动件112与一对保持结构116、116a配合以定位颈环半部114。一旦颈环半体114已经被定位,芯插入件105就定位成面对颈环半体114。回想(i)在芯插入件105与颈环半部114之间存在第二界面126;以及(ii)芯插入件105可以实现为补偿芯插入件;芯插入件105使其位置与颈环半部114的位置对准。类似地,腔插入件106定位成面对颈环半部114。回想(i)在腔插入件106与颈环半部114之间存在第一界面124;以及(ii)腔插入件106可以实现为补偿腔插入件;腔插入件106使其位置与颈环半部114的位置对准。

类似地,如2014年1月21日提交的pct专利申请序列号pct/ca2014/050041[公开号wo2014/131118a1]中所描述的,该专利也被转让给本专利申请的受让人并且其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全并入本文,公开了一种模具堆叠,其包括可以以松配合布置方式定位在凹模中的孔内的腔插入件,松配合布置方式允许腔插入件相对于凹模在横向方向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浮动。

然而,在前述模具堆叠中的每一个中,均未公开颈环半部能够相对于其所安装的相应滑动件移动。发明人已经认识到,可将替代的或附加的对准机构引入模具堆叠中以提供对开式模具补偿,借此模具堆叠的颈环半部可以相对于相应滑动件的支撑部件移动或与相应滑动件相关联。

现在参照图2和图3,说明了模具堆叠的芯半部1001的部件,该模具堆叠可以构造成大致类似于图1的前文提及并描述的模具堆叠100。模具堆叠的通常已知的部件可以由通常用于此类注塑模制系统中的材料制成。芯半部1001可以包括凸模(未示出)和脱模板1102(仅在图2中示出)。即使未在图2和图3中示出,模具堆叠的芯半部1001也可以使凸模在其相对于腔侧的后末端处与包括脱模板1102的脱模组件邻接。

芯半部1001还可以包括芯插入件1105,芯插入件1105与凸模关联并且在使用中定位成穿过脱模板1102(图2)上的孔口。芯插入件1105可以包括型芯1103和芯支撑底座1104。芯插入件1105还可以包括芯冷却管1139和芯保持螺栓1138,芯冷却管1139在型芯1103内轴向延伸,芯保持螺栓1138用于将型芯1103和相关部件相对于脱模板1102保持就位。

芯对准锥形环装置1140可以通过螺钉/螺栓1134紧固到型芯1103,螺钉/螺栓1134穿过型芯1103的毂部分1103a上的开口,并且具有延伸进入芯锥形对准环装置1140的下表面区域上的螺纹开口中的轴。芯对准锥形环装置1140可以具有上部凹锥形环形接口表面1140a,其与每对颈环半部1114(图5)上的下部凸环形锥形接口表面1127对接。

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组件1110可以作为脱模组件的一部分,并且联接到脱模板1102并设置在脱模板1102中间。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组件1110可以包括一对或多对滑动件1112,图2和图3中仅描绘了一对相互配合的滑动件1112。一对或多对相应的相互配合的颈环固持件1113联接到一对滑动件1112中的每一个,颈环固持件1113可以用作一个或多个颈环半部1114的支撑装置。每个颈环固持件1113可以以适当的联接布置方式固定地附接至相应的滑动件1112上。在可选实施例中,可以提供允许颈环固持件1113与其所安装到的相应的滑动件1112之间的移动的机构。颈环固持件1113相对于相应的滑动件1112的移动可以用于补偿多个颈环半部1114之间的共同未对准。

然而,如果仅提供颈环固持件1113相对于滑动件的移动而在颈环固持件1113与颈环半部1114之间不允许移动(如下文所述),那么安装到共用的颈环固持件1113的多个颈环半部中的单独颈环半部1114的未对准可能无法有效地被补偿使得每个颈环半部1114能够相对于其相应的颈环固持件1113和/或相应的滑动件1112移动相同的程度。

如图所示,每个颈环固持件1113可以构造成保持一个或多个颈环半部1114。每个颈环固持件1113可以例如借助于具有头部1108a和轴1108b的螺钉/螺栓1108固定地附接至相应的滑动件1112上,螺钉/螺栓1108被容纳在延伸穿过其中的圆柱形凹入开口1107中。头部1108a可以被固定在凹入开口1107中,并且轴1108b可以穿过开口1107并延伸进入颈环固持件1113中的螺纹开口1115中,使得颈环固持件1113可以被牢固地固定到滑动件1112上。参见图2和图5,环固持件1113与相应的滑动件1112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销钉连接1117来增强。

一对相互配合的滑动件1112中的每个滑动件1112可以具有附接到其上的多个相应的相互配合的颈环固持件1113,多个颈环固持件1113沿滑动件1112的长度纵向(图3中的方向x)串联定位。通过在每个滑动件1112上设置多个颈环固持件1113,这可以有助于制造/组装/更换颈环固持件1113,并且可以有助于更换/替换模制系统中的不同颈环半部1114。

每个颈环固持件1113可以由与滑动件1112或颈环半部1114不同的材料制成。每个滑动件1112可以由常规材料制成。颈环半部1114也可以由常规材料制成。

颈环固持件1113具有一个或多个与颈环半部1114的接口表面接合的锥形表面,并且在模具闭合并且材料正在被注入到模制空腔中时将颈环半部1114保持在闭合位置。制造颈环固持件1113的材料可以是特别耐磨且耐腐蚀的。例如,颈环固持件可以由使用常规技术硬化至洛氏硬度49-53rc的420级不锈钢制成。

每个颈环固持件1113可以在相对的纵向端部处具有大致横向且竖直定向的楔形接口表面1122a和大致纵向且竖直定向的楔形接口表面1122b,这两个楔形接口表面1122a和1122b都可以是沿轴向内朝着颈环固持件1113的上表面锥形凸起。在模具半部被合在一起时的操作期间,接口表面1122a、1122b中的每一个可以与腔半部侧的部件上的对应接口表面(比如容纳在凹模中的腔插入件的接口表面)产生楔形锁定对准效应。接口表面1122b可以产生楔形锁定效应,楔形锁定效应在模具被闭合并夹紧在一起时将相对的颈环半部1114保持在闭合构造。

每个颈环固持件1113可以具有多个纵向间隔开的(即在图3中的方向x上)大致半圆柱形、轴向定向的开口1109。具有大致半圆柱形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大致半圆柱形颈环半部1114可以容纳在每个开口1109内。当在横向向内的方向(图3中的方向z)上被合在一起时,两个相对的颈环半部1114形成完整颈环,该完整颈环形成型腔1133(其一部分在图2中标识)的一部分。当定位在一起时,颈环例如可以提供用于模制件的颈部区域的螺纹表面。

具体参照图6,每个颈环半部1114可具有大致半圆柱形外表面1132和大致半圆柱形内表面1135。内表面1135可以具有适合于形成用于模制件的颈部区域的螺纹的一部分的表面轮廓区域1137。每个颈环半部1114还可以包括大致半圆形的上凸缘1128和大致半圆形的下凸缘1129。向内向上锥形凸起的接口表面1126可以位于上凸缘1128的上方。向内向下锥形凸起的接口表面1127可以位于下凸缘1129的下方。

颈环半部1114的纵向且竖直定向的面朝外的表面1132可以在每一相对端处以及每对邻近开口1109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包括保持凹部1130,保持凹部1130具有向内缩回并定位的径向且轴向定向的保持表面1131。如图4所示,可以提供颈环保持件1136。颈环保持件1136可以是由诸如420级不锈钢之类的金属的适当材料制成的小板。

颈环保持件1136可以具有穿过其中的孔,并且可以构造成容纳在颈环固持件1113中的凹部1125和颈环半部1114中的凹部1130中(图5)。颈环保持件1136可以利用穿过保持件1136中的中心开口的螺钉1141固定在凹部1125和一个或两个凹部1130(取决于凹部1125是端凹部还是颈环固持件1113上的中间凹部)内的适当位置中,其中螺钉保持在凹部1125中的保持表面1131中的螺纹开口中。每个保持件1136可以具有其面朝内的径向和轴向定向的表面,该表面与颈环半部分1114的保向持表面1131间隔开。通过将颈环保持件1136定位在开口1109的任一侧上的每个凹部1125中并且定位保持在其中的颈环半部,颈环半部1114可以松弛地保持在开口1109内,因为颈环半部1114的保持表面1131不能横向移动通过对应的颈环保持件1136。然而,颈环保持件1136和凹部1130的构造允许每个颈环1114相对于其定位在其中的开口1109进行有限程度的纵向/横向(径向)移动和轴向移动。

当每个颈环半部1114被保持在开口1109中时,在两个模具半部在注塑模制过程期间被合在一起之前,颈环半部1114和对应开口1109构造成允许颈环半部1114相对于颈环固持件1113的开口1109进行径向(横向和纵向两者)移动和轴向移动。作为示例,在每个颈环半部1104的外表面与颈环固持件1113的面朝内的表面之间,可以围绕整个半圆周存在径向间隙r1和r2(见图5)。这些间隙r1和r2可以例如各自在30至80微米的范围内。类似地,在颈环固持件1113的横向/纵向表面1113a与上凸缘1128的面朝下的表面1128a之间,可以存在30到80微米范围内的总高度间隙h。并且在颈环固持件1113的横向/纵向表面1113b与下凸缘1129的面朝上的表面1129a之间,也可以存在30至100微米范围内的总高度间隙h。

另外,螺钉1141的轴构造成并定位成允许每个颈环半部1114相对于颈环固持件1113进行前述的径向移动。

前述的结果是,每个颈环半部1114可以相对于其颈环固持件1113和相应的滑动件1112进行径向(纵向/横向)移动和轴向移动。

具体参照图4和图5,限定颈环固持件1113中的半圆柱形开口1109的内表面可以包括冷却通道1123,冷却通道1123形成在颈环半部114的外表面1132与限定开口1109的颈环固持件1113的对应内部相邻面朝内的大致半圆柱形表面之间。冷却剂可以通过与环固持件1113中的通道连通的滑动件1112中的通道送入,以供应冷却剂循环通过通道1123。颈环固持件1113中的通道1123可以由密封装置密封,密封装置比如是保持在位于限定开口1109的内部大致半圆柱形表面的后部中的凹部中的o形环1124。o形环1124可以是弹性的并且可以弹性变形,并且因此除了实现密封功能之外,还推靠保持在开口1109中的每个颈环半部1114以从开口1109横向向外推动颈环半部。

保持结构(未示出)可以联接到凹模(未示出),凹模与一对滑动件1112中的相应的一个配合以将一对滑动件1112定位并保持在操作位置。

图2中还描绘了联接到脱模板1102的耐磨板1118,其位于脱模板1102和一对滑动件1112之间。耐磨板1118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一对滑动件1112相对于彼此的横向移动过程中对该对滑动件112和/或脱模板1102造成实质上的损坏。

在模具闭合位置处,芯插入件1105的一部分、两个颈环半部1114的一部分和相应的颈环固持件1113(连同腔插入件的一部分和未示出的浇口插入件的一部分)配合以限定模制空腔1133(其一部分在图2中标识)。模制空腔的形状对应于模制件的形状或另一形状和/或构造,模制件可以包括能够随后被吹塑成最终成形物件(例如饮料容器)的预制品。

每个空腔1133可以具有位于凹模侧(未示出)的与其相关联的腔侧对准锥形环装置1116。每个锥形环装置1116可以安装到腔锥形保持板1119上的圆柱形开口1120中。每个锥形环装置1116可以构造成并且安装在圆柱形开口1120内,其方式为使锥形环装置能够相对于保持板1119在x、y和/或z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方向上进行有限的移动。

仍然参照图2和图3,腔锥形保持板1119可以固定地安装在腔侧的凹模(未示出)上。每个锥形环装置1116具有环形向内向下凹入的锥形接口表面1116a(图2),其与每对颈环半体1114上的上部凸锥形接口表面1126对接。

锥形保持板1119可以具有一组对应的圆柱形开口1120,圆柱形开口1120对应于相对的环固持件1113上的半圆柱形开口1109并与其纵向(方向x)且横向(方向y)对准。类似地,每个对应的滑动件1112可以具有一组对应的半圆柱形开口1121,半圆柱形开口1121对应于锥形保持板1119上的圆柱形开口1120以及环固持件1113上的半圆柱形开口1109并与它们纵向(方向x)且横向(方向y)对准。

如上所述,颈环半部1114为大致半圆柱形,并且能够容纳在颈环固持件1113的开口1109内。当颈环半部1114被保持在开口1109中时,当模具半部被合在一起时,颈环半部1114能够进行径向(横向/纵向)移动和轴向移动,因此允许颈环1114移动以辅助将型芯和芯插入部件与腔插入部件正确对准。

可移动颈环半部1114可以辅助对准模具堆叠的各部件。例如,参照图2和图3,可以理解,当模具堆叠的芯模具半部1001与模具堆叠的腔模具半部(未示出)合在一起时,每个颈环半部1114的下接口表面1127将与芯对准锥形环装置1140的对应的锥形表面1140a接合。类似地,每个颈环半部1114的上接口表面1126可以开始与腔对准锥形环装置1116的对应的锥形表面1116a接合以提供颈环半部1114与配合的插入部件之间的锁定对准接合。如果型芯侧的插入件或型腔侧的插入件相对于它们各自的模具板没有浮动/自由移动,则在将模具半部合在一起期间型芯和型腔的任何未对准可以完全被颈环半部1114在它们各自的颈环固持件1113中的径向移动和/或垂直移动补偿。

在其他实施例中,包括颈环半部1114的模具堆叠可以以不同方式构造并且可以构造成仅在一侧(型腔侧或型芯侧)的适当对准接口表面进行锁定对准接合或两侧的对准接口表面都不进行锁定对准接合。在这种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将一定程度的运动补偿内置在型腔侧和型芯侧上的一个或两个插入件中。在这种实施例中,当两个模具半部在操作期间被合在一起时,颈环半部1114相对于颈环固持件1113和滑动件1112的运动自由度可以补充提供给例如腔插入件和芯插入件部件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运动补偿能力。

现在参照图7a、7b、8a、8b、9a和9b,示出了颈环半部2114和对应的滑动件2112的可选实施例。颈环半部2114可以构造成大致类似于上述颈环半部1114。然而,在该实施例中,没有单独的颈环固持件(类似于上述颈环固持件1113)。相反,滑动件2112为颈环半部2114提供支撑装置。滑动件2112中的半圆柱形开口可以包括上部开口部分2109,上部开口部分2109可以大致构造成类似上述环固持件1113中的开口1109,并且可以包括冷却剂通道2123,冷却剂通道2123形成在颈环半部2114的外表面与限定开口2109的大致圆柱形内表面之间。滑动件2112的上部部分中的通道2112可以通过密封装置比如o形环2124密封,o形环2124被保持在位于限定上部开口部分2109(见图8b)的大致半圆柱形内表面的后部部分中的凹部中。o形环2124可以是弹性的并且可以弹性变形,并且因此用于倾向于推靠保持在开口2109中的每个颈环半部2114以从开口2109横向向外推动颈环半部。

滑动件2112还可以具有一组对应的下部半圆柱形开口2121,半圆柱形开口2121对准并定位在半圆柱形开口2109的下方。滑动件2112、颈环半部2114和滑动件2112可以以类似于上述滑动件1112、颈环固持件1113和颈环半部1114的功能和操作的方式在模具堆叠中作用和操作。

颈环半部2114的纵向且竖直定向的面朝外的表面2132(图7b)可以在每一相对端处以及每对邻近开口2109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包括保持凹部2130,保持凹部2130具有向内缩回并定位的径向定向的保持表面2131。颈环保持件2136(其可以是具有穿过其中的孔的小金属板)可以构造成被容纳在滑动件2112中的凹部2125和颈环半部1114中的凹部1130中。颈环保持件2136可以利用穿过保持件2136中的中心开口的螺钉2141固定在凹部2125和一个或两个凹部21130(取决于凹部2125是端凹部还是滑动件2112上的中间凹部)内的适当位置中,其中螺钉保持在凹部2125中的保持表面2131中的螺纹开口中。每个保持件2136可以使其面向保持表面的表面与颈环半部的保持表面2131间隔开。

通过将颈环保持件2136定位在开口2109的任一侧上的每个凹部2125中,颈环半部2114可以松弛地保持在开口2109内,因为颈环半部2114的保持表面2131不能通过对应的颈环保持件2136。然而,颈环保持件2136和凹部2130的构造允许每个颈环半部2114相对于其定位在其中的开口1109进行有限程度的纵向、横向和轴向移动。

当每个颈环半部2114被保持在开口2109中时,在两个模具半部注塑被合在一起之前,颈环半部2114和对应的开口2109构造成允许颈环半部2114相对于开口2109进行径向(横向和纵向两者)移动和轴向移动。作为示例,在每个颈环半部2104的外表面与限定开口2109的滑动件2112的面朝内的表面之间,可以围绕整个半圆周存在径向间隙r1和r2(见图9a和图9b)。这些间隙r1和r2可以例如各自在30至80微米的范围内。类似地,在滑动件2112的横向/纵向表面与颈环半部的上凸缘的面朝下的表面之间,可以存在30到80微米范围内的总高度间隙h。并且在滑动件2112的横向/纵向表面与颈环半部2114的下凸缘的面朝上的表面之间,也可以存在30至100微米范围内的总高度间隙h。

螺钉2141可以构造成不干扰颈环半部2114相对于它们附接至其上的滑动件2112的径向移动。

芯对准锥形环装置2140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到芯支撑件2104。芯对准锥形环装置2140可以具有上凹锥形环形接口表面,其与每对颈环半部2114(图8a、8b和9a)上的下凸环形锥形接口表面对接。

腔侧对准锥形环装置2116可以与凹模(未示出)相关联。每个锥形环装置2116可以安装到腔锥形保持板2119上的圆柱形开口2120中。每个锥形环装置2116可以构造成并且安装在圆柱形开口2120内,其方式为使锥形环装置能够相对于保持板2119在x、y和/或z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方向上进行有限的移动。

每个腔锥形保持板2119可以固定地安装在型腔侧的凹模(未示出)上。每个锥形环装置2116具有环形向内向下凹入的锥形接口表面,其与每对颈环半体2114上的上凸锥形接口表面对接。

因此,以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方式,当模具半部在操作期间被合在一起时,颈环半部2114至少在对准过程中被允许相对于它们的滑动件2112在径向(横向/纵向)和轴向两者之一的方向上具有有限的运动自由度,。因此,当作为模具堆叠的一部分与滑动件2112结合时,颈环半部2114可以辅助对准模具堆叠的腔插入部件和芯插入部件。

现在参看图10,其说明了可移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对应的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固持件3113和滑动件3112的另一可选实施例。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以包括主体部分半部和颈环半部两者。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以构造成非常类似于上文描述的颈环半部1114,但可以用于不仅形成模制件的颈环部分,还形成模制件的主体的至少显著部分。

该实施例中的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组件可以包括一对或多对滑动件3112,图10中仅描绘了其中一个滑动件1112。一对或多对相应的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固持件3113可以联接到一对滑动件3112中的每一个。插入件固持件3113可以以适当的联接布置方式固定地附接至相应的滑动件3112上。每个插入件固持件3113可以构造成保持一个或多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每个插入件固持件3113可以例如借助于具有头部和轴(未示出)的螺钉/螺栓固定地附接至相应的滑动件3112上,螺钉/螺栓被容纳在延伸穿过其中的圆柱形凹入开口3160中。头部可以被固定在凹入开口中,并且轴可以穿过开口并延伸进入插入件固持件3113中的螺纹开口中,使得插入件固持件3113可以被牢固地固定到滑动件3112上。插入件保持件3113与相应的滑动件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销钉连接(未示出)来增强。

每个滑动件3112可以具有附接到其上的多个插入件固持件3113,多个插入件固持件1113沿滑动件3112的长度纵向串联定位。通过在滑动件1112上设置多个插入件固持件1113,这可以有助于制造/组装/更换插入件固持件1113,并且可以有助于更换/替换模制系统中的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1114。

每个插入件固持件3113可以在相对的纵向端部处具有大致横向且竖直定向的楔形接口表面3112,楔形接口表面3112可以是沿轴向向内朝着颈环固持件的上表面锥形凸起。在模具半部被合在一起时的操作期间,接口表面3112可以与腔半部侧的部件上的对应接口表面(比如容纳在凹模中的腔插入件的接口表面)产生楔形锁定对准效应。

每个插入件固持件3113可以具有多个纵向间隔开的大致半圆柱形、轴向定向的开口3109。大致半圆柱形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以容纳在每个开口3109内。当沿横向被合在一起时,两个相对的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以形成组合的主体部分和颈环部分,形成用于模制物件的模制空腔的至少一部分。当定位在一起时,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以部分地限定颈部区域的表面轮廓的腔,颈部区域可以提供模制件的螺纹外表面并且提供模制件的主体部分。

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以具有大致半圆柱形外表面3132和大致半圆柱形内表面3135。内表面3135可以具有适合于形成用于模制件的颈部区域的螺纹的一部分的下表面轮廓区域3137。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还可以包括大致半圆形的上凸缘3128和大致半圆形的下凸缘3129。向内向上锥形凸起的接口表面3159可以位于上凸缘3128的上方。向内向下锥形凸起的接口表面3127可以位于下凸缘3129的下方。

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的面朝外的表面3132可以在每个相对端处包括上保持凹部和下保持凹部1130a、1130b,上保持凹部和下保持凹部1130a、1130b具有向内缩回并定位的径向定向的保持表面。保持件3136(其可以是具有穿过其中的孔的小金属板)可以构造成被容纳在滑动件固持件3113中的凹部3125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的凹部3130中。保持件3136可以利用穿过保持件3136中的中心开口的螺钉3141固定在凹部3125和一个或两个凹部3130(取决于凹部3125是端凹部还是插入件固持件3113上的中间凹部)内的适当位置中,其中螺钉保持在凹部3125中的保持表面中的螺纹开口中。每个保持件3136可以使其面向保持表面的表面与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的保持表面3131间隔开。通过将保持件3136定位在开口3109的任一侧上的每个上凹部和下凹部3125中,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以松弛地保持在开口3109内,因为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的保持表面不能通过对应的保持件3136。然而,保持件3136和凹部3130的构造允许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相对于其定位在其中的开口3109进行有限程度的纵向、横向和轴向移动。

当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被保持在开口3109中时,在两个模具半部被合在一起之前,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和对应的开口3109构造成允许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以与上述类似的方式相对于颈环固持件1113的开口3109进行径向移动(横向和纵向两者)和轴向移动。作为示例,在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04的外表面与插入件半部3114的面朝内的表面之间,可以围绕整个半圆周存在径向间隙。这些间隙可以例如各自在30至80微米的范围内。类似地,在插入件固持件3113的横向/纵向表面与上凸缘3128的面朝下的表面之间,可以存在30到80微米范围内的总高度间隙h。并且在插入件固持件3113的横向/纵向表面与下凸缘3129的面朝上的表面之间,也可以存在30至100微米范围内的总高度间隙h。

前述的结果是,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以相对于其插入件固持件3113和相应的滑动件3112进行径向(纵向/横向)移动和轴向移动。当模具进入闭合位置时,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可相对于相应的插入件固持件3113和滑动件3112移动,从而允许更好地对准。并且类似于上述参考实施例,插入件保持件3113的锥形外表面将辅助将模具组件保持在闭合构造。

而且,类似于上述实施例,限定插入件固持件1113中的半圆柱形开口3109的内表面可以包括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形成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的外表面1132与限定开口3109的插入件固持件1113的对应内部相邻表面之间。冷却剂可以通过与插入件固持件1113中的通道连通的滑动件3112中的通道送入,以供应冷却剂循环通过通道。

插入件固持件3113可以由密封装置密封,密封装置比如是保持在位于限定开口3109的内部大致半圆柱形表面的后部中的凹部中的o形环。o形环可以是弹性的并且可以弹性变形,并且因此用于倾向于推靠保持在开口3109中的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以从开口3109横向向外推动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

在模具闭合位置处,芯插入件的一部分、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的一部分和插入件固持件3113(连同腔插入件的一部分和未示出的浇口插入件的一部分)可以配合以限定模制空腔。

如上所述,当被保持在开口3109中时,当模具半部被合在一起时,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能够径向(横向/纵向)移动和/或轴向移动,因此允许成对的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移动,以当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与具有可与成对的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半部3114的锥形表面接合的锥形表面的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接合时,辅助将型芯和芯插入部件与腔插入部件正确对准。

现在参照图11a、11b、12、13和14a-c,示出了可移动颈环半部4114和对应的滑动件4112的另一可选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组件可以包括一对或多对滑动件4112,图11a、11b、12、13和14a-c中仅描绘了其中一个滑动件4112。一个或多个相应的颈环半部4114可以联接到每个滑动件4112,使得滑动件4112是颈环半部4114的支撑装置。

具体参见图11b和图14a-c,每个滑动件4112可以具有多个纵向间隔开的大致半圆柱形轴向定向的开口4109,每个开口4109还可以包括大致圆柱形的上部平台凹部4106。每个平台凹部4106可以部分地由从滑动件4112的大致平坦的的横向且纵向延伸的上表面4112a轴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后表面4106a限定,并且还包括横向且纵向延伸的平台部分4106b,平台部分4106b大致平行于上表面4112a并且凹入滑动件4112的上表面4112a下方。每个平台凹部4106的后表面4106a可以在每个端部处终止并且邻接滑动件4112的中间壁表面4705。壁表面4705可以轴向延伸并且可以是大致弓形的。中间壁表面4705可以位于相邻开口4109的平台凹部4106的后壁表面4106a之间并且连接它们。在每个滑动件4112的每个端部处,还可以提供在滑动件4112内轴向延伸的大致弓形的壁表面4707,壁表面4707可以覆盖圆柱形表面的大约180度至270度之间的角度(见图11b)。

每个开口4109还可以包括总体上由面朝内的大致半圆柱形表面4701限定的下部4109a。大致半圆柱形颈环半部4114可以容纳在每个开口4109内。

参见图11b和图12,颈环半部4114可以包括上部大致弧形半环部分4114c、中间凸缘部分4114a以及下部大致半圆柱形部分4114b。每个颈环半部4114可以被容纳在开口4109中,其中凸缘部分4114a能够被容纳在滑动件4112的平台凹部4106中并且定位在滑动件4112的平台凹部4106上或内;并且下部圆柱形部分4114b能够被容纳在由大致半圆柱形表面4701限定的开口4109的区域中。上部半环部分4114c可以在滑动表面4112a的表面水平上方轴向延伸,并且可以具有锥形侧表面,该锥形侧表面可以适于与例如模具的型腔侧上的腔插入部件上的对应锥形表面接合。

每个颈环半部4114的凸缘部分4114a可以在每个纵向侧具有轴向延伸的大致弓形的侧壁部分4706(见图11a)。颈环半部4114的壁部分4706可以终止于位于滑动件4112的中间弓形壁表面4705的邻近端处的一端终止。如上所述,滑动件4112的中间壁表面4705可以位于相邻开口4109的平台凹部4106的后壁表面4106a之间并且连接它们。中间壁表面4705可以构造成具有变化的长度(例如比较图11b与图11a、图14a),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完全不提供中间壁表面。

颈环半部4114的每个壁部分4706的相对外端可以终止于邻近邻接的颈环4114的壁部分4706的对应端的位置处。

然而,对于容纳在位于滑动件4112的纵向端处的开口4109中的颈环半部4114,每个壁部分4706的相对端可以终止于滑动件4112的轴向定向的弓形壁表面4707的内端处。结果是,当一对相邻的颈环半部4114被容纳进入中间开口4109中时,在它们之间产生大致圆柱形的上凹部4709(图11a)。当颈环半部4114被容纳进入滑动件4112的一端处的开口4109中时,产生大致圆柱形的末端上凹部4710。

具体参见图13和图14a-c,在滑动件4112的底表面4112b侧,多个下部圆柱形凹部4708位于滑动件4112的下表面4112b内。每个上圆柱形凹部4707和下圆柱形凹部4708通过较窄的中心开口部分4702连接,中心开口部分4702垂直穿过上凹部和下凹部之间的滑动件4112(见图14a和14b)。

每个颈环半部4114的下部半圆柱形部分4114b可以具有一个总体上半圆柱形的外表面和一个总体上半圆柱形的内表面。当沿横向(方向z)向内方向合在一起时,两个相对的颈环半部4114的下部部分4114b的内表面可以形成组合的颈环空腔部分,颈环空腔部分形成用于模制物件的模制空腔的至少一部分。当定位在一起时,颈环半部4114可以部分地限定颈部区域的表面轮廓的腔,颈部区域可以提供模制件的螺纹外表面并且提供模制件的主体部分。

如上所述,每个颈环半部4114可以被容纳在滑动件4112的对应开口4109中,其中上部凸缘部分4114a被容纳在滑动件4112的平台凹部4106中;并且下部圆柱形部分4114b被容纳在由大致半圆柱形表面4701限定的开口4109的区域中。每个颈环半部4114可以被位于邻近相应开口4109的相对纵向侧上的一对保持构件4111保持在开口4109中。每个保持构件4111可以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比如aisi4140合金钢或aisi420级不锈钢。

每个保持构件4111可以被轴向定向并且被容纳在上圆柱形凹部4707/4710、中心开口部分4702以及下圆柱形凹部4708中。每个保持构件4111可以具有轴部4111c、上部大致立方体形状的头部4111a、以及下部大致圆盘部分4111b(见图12)。每个保持构件4111可以在上凹部4709、中心开口4702以及下凹部4708内被容纳并且可旋转。当定位在上凹部4709、中心开口4702和下凹部4708中时,每个保持构件4111能够围绕其纵轴在以下位置之间旋转:(a)第一位置,其中保持构件4111的头部411a沿横向(图11b和图14b中的z方向)定向;以及(b)第二位置,其中保持构件4111的头部411a沿纵向(图11b和图14b中的x方向)定向。当保持构件4111处于第一位置时,头部4111a不阻挡颈环4114的凸缘部分4114a进入平台凹部4016中,使得颈环4114的凸缘部分4114a可以被容纳进入并停留在平台4106b上,并且弓形侧表面4706形成上凹部4709的大致圆柱形侧壁的一部分。

一旦每个颈环半部4114已经插入开口4109中,位于每侧的开口/凹部中的保持构件4111可以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中,头部4111a将阻挡允许从开口4109移除颈环4114的轴向移动,并且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颈环半部4114不进行实质性轴向移动。保持构件4111的下部圆盘部分4111b将被邻接圆盘部分4111b的面朝上的表面(见图14b)的凹部4708的面朝下的表面限制而不相对于滑动件4112进行实质性向上移动.然而,可以在颈环4114的凸缘部分4114a的上表面的接口4712(图14a)与保持构件4114a的头部411a的接合下表面之间,以及凹部4708的面朝下的表面与圆盘部分4111b的面朝上的表面之间提供间隙,这些间隙将共同允许颈环4114相对于滑动件4112进行少量的轴向上下移动。

关于沿横向(z)移动,当保持构件4111处于第一位置时,保持构件4111的头部4111a不阻挡颈环4114的凸缘部分4114a沿横向移动。每个保持构件4111的轴部分4111c具有用于在中心开口部分4702内旋转的空隙,并且大致圆盘部分4111b和上部头部4111a也具有用于在滑动件4112的下凹部4708和上凹部4709/4710内旋转的空隙。

当每个保持构件4111在颈环半部4114被置于在对应的开口4109中时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头部4111a将阻挡颈环半部4114向外横向移动,因为头部4111a将与弓形表面4706的后部接合。然而,包括保持件4111的部件的构造允许颈环半部4114相对于滑动件4112的开口4109进行少量横向移动。

结果是,当颈环半部4114插入开口4109中时,保持构件4111可以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中,保持件4111将颈环半部保持在开口4109中,但将允许少量轴向移动(例如0.01mm至0.1mm)和少量横向移动(例如0.01mm到0.05mm)。

当每个颈环半部4114被保持在开口4109中时,在两个模具半部合在一起之前,颈环半部4114和对应的开口4109构造成使得也可以/可选地以类似于上述的方式允许相对于滑动件4112的开口4109进行径向移动(横向和纵向两者)和轴向移动。

参见图15a和15b,可以提供穿过滑动件4112进入每个颈环半部4114中的多个冷却通道。冷却剂可以通过与颈环半部4114中的通道4123连通的滑动件4112中的通道送入,以供应冷却剂循环通过通道。

在模具闭合位置处,芯插入件的一部分、颈环半部半部4114的一部分(连同腔插入件的一部分和未示出的浇口插入件的一部分)可以配合以限定模制空腔。

如上所述,当被保持在开口4109中时,当模具半部被合在一起时,颈环半部4114能够径向(横向/纵向)移动和/或轴向移动,因此允许成对的颈环半部4114移动,以当颈环半部4114与具有可与颈环半部的上部环部分的锥形表面接合的锥形表面的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接合时,辅助将型芯和芯插入部件与腔插入部件正确对准。

现在参照图18,示出了具有芯半部5001和腔半部5002的模具堆叠5000的一些部件,芯半部5001和腔半部5002可以大致构造成类似于前文提及并描述的模具堆叠。芯半部5001可以包括凸模(未示出)和脱模板(未示出)。芯半部5001还可以包括芯插入件5105。芯插入件1105可以包括型芯5103和芯支撑底座5104。

每个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组件5110可以包括一对或多对滑动件5112。一对或多对相应的颈环半部5114可以联接到一对滑动件5112中的每一个。多个颈环半部5114可以在滑动件5112上彼此纵向相邻地定位,与在相对的滑动件5112上彼此纵向相邻地定位的对应的多个颈环半部5114相对。

每个颈环半部5114通常常规地构造,但是构造成通过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保持机构5192紧固到滑动件5112。每个保持器机构5192可以包括保持构件5111和插入构件5191。每个保持构件5111可以包括上头部5111a和轴部5111b。每个保持构件5111可以是具有头部的螺纹螺钉。

每个插入构件5191可以具有:上环形凸缘部分5191a;从凸缘部分5111a轴向延伸的圆柱形主体部分5111b;以及轴向延伸穿过凸缘部分5111a和主体部分5111b的圆柱形开口5191c。

每个颈环半部5114可以具有半圆柱形中心开口5109。当在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将一对颈环半部5114合在一起时,提供颈环半部5114的开口5109的向内表面将限定待模制的物件的颈部区域的轮廓。每个颈环半部5114将被位于颈环半部的每个纵向侧的一对保持机构5192保持到相应的滑动件5112。

颈环半部5114包括上部大致弓形半环部分5114a和凸缘部分5114b。上部半环部分5114a可以具有锥形侧表面5114c,锥形侧表面5114c可以适于与例如模具的型腔侧上的腔插入部件上的对应锥形表面接合。

每个颈环半部5114还具有一对纵向相对的、大致阶梯形的半圆柱形侧孔5194。每个孔5194可以具有完全穿过凸缘部分5114b的通道。当一对颈环半部5114在滑动件5112上彼此纵向相邻地定位时,由两个相邻的孔5194形成圆柱形开口5195(图17a-c和图18)。这些开口5195构造成容纳保持机构5192。开口5195可以包括中心通道5198,中心通道5198延伸完全穿过颈环半部5114的凸缘部分5114b的侧面。开口5195还包括凹入平台5196(图17a)。该凹入平台的深度特别地设置成定位插入构件5191的凸缘部分5191a,使得在凸缘部分5191a的下表面和凹入平台5196的面朝上的相对表面之间形成间隙。例如,该间隙可以在0.01mm至0.03mm的范围内。

o形环5199(图18)可以设置在颈环半部5114和滑动件5112之间。o形环5199可以为连通在滑动件5112和颈环5114之间的冷却通道提供密封。o形环5199还可以将颈环5114推离滑动件5112的表面,以在被锥形表面接口推动时促进颈环的滑动/浮动。上述间隙可以足够小以保持o形环5199在颈环5114的后表面上的压缩,但是当被锥形接口表面推动时,仍然允许颈环“浮动”或移动。

该间隙允许颈环半部5114相对于下方的滑动件5112移动小的轴向距离,颈环半部5114通过保持构件5111连接到滑动件5112,保持构件5111固定地螺纹连接到下方的滑动件5112并相对于下方的滑动件5112轴向定位。因此,保持构件5115将插入构件5191保持在适当位置,但保持构件5115允许颈环半部5114相对于下方的滑动件5112进行有限量的轴向移动。

如上所述,当模具半部被合在一起时,颈环半部5114能够相对于它们相应的滑动件5112进行径向移动,因此允许成对的颈环半部5114移动,以当颈环半部5114与具有可与颈环半部5114的锥形表面5114c(图16)接合的锥形表面的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接合时,辅助将型芯和芯插入部件与腔插入部件正确对准。

在该图18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模具堆叠中提供腔插入件5106和腔凸缘5116。在使用已知的补偿机构时,腔插入件5106和/或腔凸缘5116可以实现为补偿腔插入件/补偿腔凸缘插入件。补偿腔插入件5106和/或补偿腔凸缘5166可以将它们的位置与颈环半部5114的位置对准。在上文引用的美国专利第7,575,429中公开了腔插入件运动补偿机构的实例。

当然,以上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仅用于说明而并不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易于对所描述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形式、零件布置、细节和操作顺序进行许多修改。其他变化也是可能的。

当介绍本发明的元件或其实施例时,冠词“一”、“一个”、“该”和“所述”旨在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元件。术语“包括(comprising)”,“包括(including)”和“具有(having)”旨在是包括性的并且意味着可以存在除了所列出的元件之外的其他元件。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注塑模具系统,包括:

模具,其包括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二闭合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沿轴向移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第二闭合位置时一起提供模制空腔(1133);

模具堆叠,其包括多个部件,所述多个部件与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相关联以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共同可操作地限定所述模制空腔(1133);

脱模组件,其可操作以将模制件从所述模具起模;

所述脱模组件包括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所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能够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的打开位置与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的关闭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横向地移动;

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互相连接;

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其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互相连接;

所述系统可操作使得在所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和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形成所述模制空腔(1112、2112、3112、4112、5112)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系统可操作的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可操作使得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移动,以促进邻近于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和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模具堆叠的至少一个部件的对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沿轴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沿轴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沿纵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沿纵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沿横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沿横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直接连接并安装到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4112、5112),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直接连接并安装到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4112、5112),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2112、4112、5112)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4112、5112)移动。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沿径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沿径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所述系统还包括:可操作以支撑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的第一支撑装置(1113、3113),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113、3113)固定地连接到所述第一滑动件(1112、3112),并且所述系统还包括:可操作以支撑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的第二支撑装置(1113、3113),所述第二支撑装置(1113、3113)固定地连接到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3112);

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113、3113)和所述第一滑动件(1112、3112)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1113、3113)和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3112)移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包括第一颈环半部(1114、2114、3114、4114、5114),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包括第二颈环半部(1114、2114、3114、4114、5114)。

10.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3114)包括第一颈环半部和第一主体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3114)包括第二颈环半部和第二主体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至5或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还包括:

第一固持件(113、3113),其可操作以用于保持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并允许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在所述系统的使用期间相对于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移动,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将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固定地连接到所述第一滑动件(1112、3112);

第二固持件(1113、3113),其可操作以用于保持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并允许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在所述系统的使用期间相对于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移动,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将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固定地连接到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3112)。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由第一保持机构(1136、3136)保持在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的开口(1109、3109)内;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由第二保持机构(1136、3136)保持在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的开口(1109、3109)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保持机构(1136、3136)包括保持在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的凹部(1125、3125)内的第一保持板,并且所述第一保持板定位成与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的接合表面相距一定距离,以允许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在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开口(1109、3109)内有限地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保持机构(1136、3136)包括保持在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的凹部(1125、3125)内的第二保持板,并且所述第二保持板定位成与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的接合表面相距一定距离,以允许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在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开口(1109、3109)内有限地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还包括:弹性构件(1124),其位于限定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开口(1109、3109)的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之间,并且所述弹性构件(1124)可操作以推靠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以沿着从所述第一固持件(1109、3109)中的所述开口(1109、3109)向外的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1124),其位于限定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开口(1109、3109)的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之间,并且可操作以推靠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以沿着从所述第一固持件(1109、3109)中的所述开口(1109、3109)向外的方向推动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并且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1109、3109),其位于限定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开口(1109、3109)的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之间,并且可操作以推靠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以沿着从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中的所述开口(1109、3109)向外的方向推动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

17.如权利要求13、14、15或1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具有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的面朝外的表面(1132、3132),并且所述第一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开口(1109、3109)的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具有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的面朝外的表面(1132、3132),并且所述第二固持件(1113、3113)的所述开口(1109、3109)的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

19.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对准接口表面(1126、1127、3127),所述对准接口表面(1126、1127、3127)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其中,所述系统构造为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与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的所述接口表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对开式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移动以辅助对准所述模具堆叠的部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对准接口表面(1126、1127、3127),所述对准接口表面(1126、1127、3127)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其中,所述系统构造为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与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的所述接口表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二对开式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二滑动件移动以辅助对准所述模具堆叠的部件。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是邻近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定位的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是邻近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和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定位的一个或多个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是锥形对准接口表面,所述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的锥形对准接口表面。

24.如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是锥形对准接口表面,所述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是锥形对准接口表面,所述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锥形对准接口表面。

25.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上对准接口表面,所述上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上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下对准接口表面,所述下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下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其中,所述系统构造为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的所述上对准接口表面和所述下对准接口表面分别与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上接合部件和所述下接合部件的所述接口表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对开式插入件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移动以辅助对准所述模具堆叠的部件。

26.如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和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各自具有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的内表面(1135、3135)。

2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2112、4112、5112)沿径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2)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4114、5112)沿径向移动。

2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包括第一颈环半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包括第二颈环半部。

29.如权利要求6、27或2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由第一保持机构(2136、4111)保持在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4112)的开口(2109、4109)内;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由第二保持机构(2136、4111)保持在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4112)的开口(2109、4109)内。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保持机构(2136)包括保持在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的凹部(2125)内的第一保持板,并且所述第一保持板具有定位成与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的接合表面相距一定距离的表面,以允许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在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的所述开口(2109)内有限地移动。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保持机构(2136)包括保持在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的凹部(2125)内的第二保持板,并且所述第二保持板定位成与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的接合表面相距一定距离,以允许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在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的所述开口(2109)内有限地移动。

3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还包括:弹性构件(2124),其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与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之间,并且可操作以推靠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以沿着从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中的所述开口向外的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

33.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2124、5199),其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5112)与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之间,并且可操作以推靠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5114)以沿着从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5112)中的所述开口(2109、5195)向外的方向推动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5114);并且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2124、5199),其位于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5112)与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5114)之间,并且可操作以推靠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5114)以沿着从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5112)中的所述开口(2109、5195)向外的方向推动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5114)。

34.根据权利要求6或27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具有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4112)的所述开口(2109、4109)的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系统,其中,当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被容纳在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4112)中的开口(2109、4109)中时,在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的外表面与限定所述第一滑动件(2112、4112)中的所述开口(2109、4109)的所述第一滑动件的表面之间设有空间,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2112、4112)移动。

36.如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具有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4112)中的所述开口(2109、4109)的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系统,其中,当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被容纳在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4112)中的开口(2109、4109)中时,在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的外表面与限定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4112)中的所述开口(2109、4109)的所述第二滑动件(2112、4112)的表面之间设有空间,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二滑动件(2112、4112)移动。

3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包括凸缘部分(4114a)和大致半圆柱形部分(4114b);

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a)包括凸缘部分(4114a)和大致半圆柱形部分(4114b);

所述第一滑动件(4112)包括平台凹入部分(4106)和大致半圆柱形开口部分(4109);

所述第二滑动件(4112)包括平台凹入部分(4106)和大致半圆柱形开口部分(4109);

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的所述凸缘部分(4114a)能够被容纳在所述第一滑动件(4112)的所述平台凹入部分(4106)中,并且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的所述半圆柱形部分(4114b)能够被容纳在所述第一滑动件(4112)的所述半圆柱形开口(4109)中;

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的所述凸缘部分(4114a)能够被容纳在所述第二滑动件(4112)的所述平台凹入部分(4106)中,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的所述半圆柱形部分(4114b)能够被容纳在所述第二滑动件(4112)的所述半圆柱形开口(4109)中。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由第一保持机构(4111)保持在所述第一滑动件(4112)的开口(4109)内;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由第二保持机构(4111)保持在所述第二滑动件(4112)的开口(4109)内。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保持机构(4111)包括至少一个保持构件(4111),所述保持构件具有上头部(4111a)、下盘部(4111b)以及轴部(4111c),所述保持构件(4111)能够被容纳在所述滑动件(4112)中的开口内,所述保持构件(4111)能够围绕其纵轴在以下位置之间旋转:(a)第一位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4111)的头部(4111a)在沿横向定向;以及(b)第二位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4111)的头部(4111b)沿纵向定向,使得当所述保持构件(411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头部(4111a)不阻挡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的凸缘部分(4114a)进入所述平台凹部(4106),使得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4)的凸缘部分(4114a)能够被容纳进入并停留在所述第一滑动件(4112)的平台(4106b)上。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系统,其中,当所述保持构件(411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头部(4111a)将保持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41114)。

42.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5114)通过第一保持机构(5192)与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互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5114)通过第二保持机构(5192)与所述第二滑动件(5112)互相连接。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保持机构(5192)包括保持构件(5111)和对应的插入构件(5191);

所述保持构件(5111)包括上头部(5111a)和轴部(5111b);

所述插入构件(5191)包括主体部分(5191b)和凸缘部分(5191a),以及延伸穿过所述插入构件(5191)的所述主体部分(5191b)和所述凸缘部分(5191a)的开口(5191c);

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5114)具有穿过其中的竖直定向的开口(5109);

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具有穿过其中的竖直定向的开口(5195)并且与穿过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的所述竖直定向的开口(5195)轴向对准;穿过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的所述开口(5195)中具有凹入平台(5196);

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中的所述开口(5195)的所述凹入平台(5196)的深度构造成用于定位所述插入构件(5191)的凸缘部分(5191a),使得当所述保持构件(5111)的轴部(5111b)被容纳穿过所述插入构件(5191)中的开口(5191c),并且所述保持构件(5111)的所述轴部(5111b)和所述插入构件(5191)都被容纳在穿过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的开口(5195)中时,在所述凸缘部分(5191a)的下表面与所述凹入平台(5196)的面朝上的表面之间形成间隙,使得在操作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移动有限的轴向距离。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保持机构(5192)包括第一保持构件和第二保持构件(5111)以及对应的第一插入构件和第二插入构件(5191);

每个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和第二保持构件(5111)包括上头部(5111a)和轴部(5111b);

每个所述第一插入构件和第二插入构件(5191)包括主体部分(5191b)和凸缘部分(5191a),以及延伸穿过所述插入构件(5191)的所述主体部分(5191b)和所述凸缘部分(5191a)的开口(5191c);

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5114)具有穿过其中的竖直定向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5109);

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具有穿过其中的竖直定向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5195)并且与穿过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的所述竖直定向的相应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5195)轴向对准;穿过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的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5195)中各自具有凹入平台(5196);

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中的所述第一开口(5195)的所述凹入平台(5196)的深度构造成用于定位所述第一插入构件(5191)的凸缘部分(5191a),使得当所述第一保持构件(5111)的轴部(5111b)被容纳穿过所述第一插入构件(5191)中的开口(5191c),并且所述第一保持构件(5111)的所述轴部(5111b)和所述第一插入构件(5191)都被容纳在穿过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的开口(5195)中时,在所述凸缘部分(5191a)的下表面与所述凹入平台(5196)的面朝上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中的所述第二开口(5195)的所述凹入平台(5196)的深度构造成用于定位所述第二插入构件(5191)的凸缘部分(5191a),使得当所述第二保持构件(5111)的轴部(5111b)被容纳穿过所述第二插入构件(5191)中的开口(5191c),并且所述第二保持构件(5111)的所述轴部(5111b)和所述第二插入构件(5191)都被容纳在穿过所述第二滑动件(5112)的开口(5195)中时,在所述凸缘部分(5191a)的下表面与所述凹入平台(5196)的面朝上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使得在操作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5112)移动有限的轴向距离。

45.如权利要求1至4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模具堆叠包括腔插入件(5106),并且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腔插入件补偿机构,所述腔插入件补偿结构可操作以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5114)和第二模具半部(5114)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移动的同时使所述腔插入件能够相对地移动,以促进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腔插入件(5106)的对准。

46.如权利要求1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安装成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5112)中的开口中移动。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3114)安装成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1113、3113)中的开口中移动。

48.一种对开式模具插入设备,其可操作以连接到注塑模制系统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操作以横向移动,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设备包括:

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内表面,所述内表面构造成在使用中形成用于形成物件的颈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模具型腔的部分表面;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5112),其可操作以支撑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

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设备构造成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5112)移动。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设备,其中,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使用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设备可操作使得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5112)移动,以促进邻近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模具堆叠的至少一个部件的对准。

50.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5112)沿轴向移动。

51.如权利要求48、49或5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5112)沿纵向移动。

52.如权利要求48至51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5112)沿横向移动。

53.如权利要求48至5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支撑装置是注塑模制系统的脱模组件的滑动件(2112、4112、5112)。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直接连接到所述滑动件(2112、4112、5112),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2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滑动件(2112、4112、5112)移动。

55.如权利要求48至5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具有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的外表面。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具有开口(1109、2109、3109、4109),所述开口(1109、2109、3109、4109)的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并且构造成使得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能够至少部分地被容纳在所述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的所述开口内。

57.如权利要求48至5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具有形状为大致半圆柱形的内表面。

58.如权利要求46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安装成在所述支撑装置(1113、2112、3113、4112、5112)中的开口中移动。

59.如权利要求46至58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对准接口表面,所述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其中,所述系统构造为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与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的所述接口表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对开式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移动以辅助对准所述模具堆叠的部件。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是邻近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定位的模具插入件。

61.如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是锥形对准接口表面,所述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的锥形对准接口表面。

62.如权利要求59、60或61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上对准接口表面,所述上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上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并且其中,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下对准接口表面,所述下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下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其中,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上对准接口表面和所述下对准接口表面分别与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上接合部件和所述下接合部件的所述接口表面接合以使所述对开式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相对移动以辅助对准所述模具堆叠的部件。

63.一种注塑模具系统,包括:

模具,其包括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二闭合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移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第二闭合位置时一起提供模制空腔(1133);

模具堆叠,其包括多个部件,所述多个部件与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相关联以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共同可操作地限定所述模制空腔(1113);

脱模组件,其可操作以将模制件从所述模具起模;

所述脱模组件包括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3、4112、5112);所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3、4112、5112)能够在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的打开位置与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的关闭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横向地移动;

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互相连接;

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其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互相连接;

所述系统可操作使得在所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3、4112、5112)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和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形成所述模制空腔(1133)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系统可操作的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当所述第一模具半部和所述第二模具半部向所述闭合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移动,以促进邻近于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和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模具堆叠的至少一个部件的对准。

64.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对准接口表面,所述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其中,所述注塑模制系统构造为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与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的所述接口表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对开式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移动以辅助对准所述模具堆叠的部件。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对准接口表面,所述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其中,所述系统构造为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与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的所述接口表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二对开式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二滑动件移动以辅助对准所述模具堆叠的部件。

66.如权利要求64或65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是锥形对准接口表面,所述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接合部件的锥形对准接口表面。

67.如权利要求6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是锥形对准接口表面,所述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对准接口表面是锥形对准接口表面,所述锥形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接合部件的锥形对准接口表面。

68.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上对准接口表面,所述上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上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具有下对准接口表面,所述下对准接口表面可操作以接合所述模具堆叠的下接合部件的对准接口表面,其中,所述系统构造为并且可操作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制系统的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对开式模具插入件(1114、2114、3114、4114、5114)的所述上对准接口表面和所述下对准接口表面分别与所述模具堆叠的所述上接合部件和所述下接合部件的所述接口表面接合以使所述第一对开式插入件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第一滑动件(1112、2112、3112、4112、5112)移动以辅助对准所述模具堆叠的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