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14311发布日期:2019-08-13 19:08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led)等图像显示装置中,以显示特性的提高、抗反射为目的而使用圆偏光板。代表性而言,圆偏光板为使偏振片与相位差薄膜(代表性的是λ/4板)以偏振片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薄膜的迟相轴成45°角的方式层叠而成的。以往,代表性而言,相位差薄膜为通过沿纵向和/或横向单轴拉伸或双轴拉伸而制作的,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其迟相轴沿薄膜原卷的横向(宽度方向)或纵向(纵长方向)呈现。其结果,为了制作圆偏光板,需要如下操作:将相位差薄膜以相对于宽度方向或纵长方向成45°角的方式进行裁切并一张一张地进行贴合。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如下一种技术:利用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可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来分别把持纵长状的薄膜的左右端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使该左右侧的夹具的至少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而沿斜向对薄膜进行拉伸,由此使相位差薄膜的迟相轴沿斜向呈现(例如专利文献1)。然而,在这样的斜向拉伸技术中,存在随着拉伸倍率的增大而薄膜以把持薄膜的夹具周缘部为起点发生断裂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45619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抑制薄膜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发生断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采用本发明的1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其具有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该左右侧的夹具把持着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并在拉伸区中通过行进,并且随着该通过行进而至少一侧夹具的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发生变化。在该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中,该夹具具有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该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夹住并把持该薄膜的端部,该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构成为能够绕相对于该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

在1个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夹具来把持上述薄膜的与端边相距20mm以上的部位。

在1个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与上述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之间的重叠而限定的薄膜把持面的在与上述夹具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5mm以上。

在1个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与上述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之间的重叠而限定的薄膜把持面的在上述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长度为20mm以上。

在1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上述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的形状为圆形。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可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来分别把持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的步骤;对该薄膜进行预热的步骤;使该左右侧的夹具的至少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的步骤;以及使把持着该薄膜的夹具打开的步骤。在该制造方法中,该夹具具有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该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夹住并把持该薄膜的端部,在该斜向拉伸时,使该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以追随拉伸方向的方式旋转。

在1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制造方法是使用上述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来进行的。

在1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斜向拉伸包含横向拉伸。

采用本发明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夹具,其中,该夹具具有:夹具主体;以及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该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安装于该夹具主体,并分别自上侧和下侧把持作为把持对象的薄膜,该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分别构成为能够绕相对于该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薄膜拉伸装置或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作为把持薄膜的夹具,使用具有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的夹具,使该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构成为能够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由此,在斜向拉伸之际,夹具能够以追随拉伸方向的方式旋转,因此能够减少夹具周缘部处的应力集中。其结果,能够想到能抑制薄膜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发生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1个实施方式的拉伸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用于对图1的拉伸装置中的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俯视图,示出夹具间距最小的状态。

图3是用于对图1的拉伸装置中的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俯视图,示出夹具间距最大的状态。

图4是对夹具的结构和打开状态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5是对夹具的结构和闭合状态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6的(a)是上侧把持构件的概略剖视图,图6的(b)是下侧把持构件的概略剖视图。

图7的(a)和图7的(b)分别是表示对使用以往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和本发明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以相同条件进行了斜向拉伸时的薄膜端部处的应力的产生状况进行模拟的结果的图。

图8是对薄膜把持面的把持量和把持长度、夹持位置和夹具间距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9是对斜向拉伸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斜向拉伸的各工序与夹具间距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对斜向拉伸的一个例子与式(1)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2是对斜向拉伸的一个例子中的左右侧各自的夹具移动速度和式(1)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3是对斜向拉伸的另一个例子中的左右侧各自的夹具移动速度和式(1)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l、无端环路;10r、无端环路;20、夹具;22、下侧把持构件;22a、下侧按压部;22b、轴承;22c、安装轴;22d、轴承;26、上侧把持构件;26a、上侧按压部;26b、轴承;26c、安装轴;26d、轴承;28、薄膜把持面;30、夹具担载构件;70、基准轨道;90、间距设定轨道;100、拉伸装置;200、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a.薄膜拉伸装置]

采用本发明的1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其具有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该左右侧的夹具把持着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并在拉伸区中通过行进,并且随着该通过行进而至少一侧夹具的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发生变化。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薄膜拉伸装置的1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薄膜拉伸装置的1个实施方式。图1是对本发明的薄膜拉伸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图2和图3分别是用于对图1的拉伸装置中的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俯视图,图2示出夹具间距最小的状态,图3示出夹具间距最大的状态。图4和图5是对夹具的结构和开闭状态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如图1所示,拉伸装置100在俯视下左右两侧呈左右对称地具有无端环路10l和无端环路10r,该无端环路10l和无端环路10r具有薄膜把持用的多个夹具2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从薄膜的入口侧观察,将左侧的无端环路称作左侧的无端环路10l,将右侧的无端环路称作右侧的无端环路10r。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的夹具20分别被基准轨道70引导而呈环路状循环移动。左侧的无端环路10l沿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右侧的无端环路10r沿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在拉伸装置中,从片材入口侧朝向片材出口侧,依序设置有把持区a、预热区b、拉伸区c以及释放区d。此外,所述各个区是指成为拉伸对象的薄膜实质上被把持、预热、拉伸以及从夹具释放的区域,并非意指机械上、构造上独立的区间。另外,应注意的是,各个区的长度的比率与实际的长度的比率不同。并且,在拉伸区c与释放区d之间,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用于进行任意的适当处理的区域,对此未图示。作为这样的处理,可举出纵向收缩处理、横向拉伸处理等。

在把持区a和预热区b中,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构成为,隔着与成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初始宽度相对应的分开距离彼此大致平行。在拉伸区c中,被设成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的分开距离随着自预热区b侧朝向释放区d去而逐渐地扩大至与上述薄膜的拉伸后的宽度相对应的宽度的结构。在释放区d中,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构成为,隔着与上述薄膜的拉伸后的宽度相对应的分开距离彼此大致平行。

左侧的无端环路10l的夹具(左侧的夹具)20和右侧的无端环路10r的夹具(右侧的夹具)20能够分别独立地循环移动。例如,左侧的无端环路10l的驱动用链轮11、12被电动马达13、14驱动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右侧的无端环路10r的驱动用链轮11、12被电动马达13、14驱动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对卡合于这些驱动用链轮11、12的驱动辊(未图示)的夹具担载构件30施加行进力。由此,左侧的无端环路10l沿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右侧的无端环路10r沿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通过使左侧的电动马达和右侧的电动马达分别独立地驱动,能够使左侧的无端环路10l和右侧的无端环路10r分别独立地循环移动。

并且,左侧的无端环路10l的夹具(左侧的夹具)20和右侧的无端环路10r的夹具(右侧的夹具)20分别为可变间距型的夹具。即,左右侧的夹具20、20能够分别独立地随着移动而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变化。可变间距型的结构能够通过采用缩放方式、直线马达方式、马达·链方式等公知的驱动方式来实现。以下,作为一个例子,说明连杆机构(缩放机构)。

在图2和图3所示,设有逐个担载夹具20的俯视横向为细长矩形形状的夹具担载构件30。夹具担载构件30通过上梁、下梁、前壁(靠夹具侧的壁)以及后壁(靠与夹具所在侧相反一侧的壁)而形成为封闭截面的牢固的框架构造,对此未图示。夹具担载构件30以通过其两端的行进轮38在行进路面81、82上滚动的方式设置。此外,在图2和图3中,未图示出前壁侧的行进轮(在行进路面81上滚动的行进轮)。行进路面81、82在整个区域内与基准轨道70并行。在夹具担载构件30的上梁和下梁的后侧(与夹具所在侧相反的一侧),沿着夹具担载构件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31,滑动件32以能够沿长孔31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于长孔31。在夹具担载构件30的夹具20侧端部的附近,以贯穿上梁和下梁的方式垂直地设有一根第1轴构件33。另一方面,在夹具担载构件30的滑动件32上垂直贯穿滑动件32地设有一根第2轴构件34。在各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1轴构件33上枢转连结有主连杆构件35的一端。使主连杆构件35的另一端枢转连结于相邻的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2轴构件34。在各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1轴构件33上,不仅枢转连结有主连杆构件35,而且枢转连结有副连杆构件36的一端。使副连杆构件36的另一端通过枢轴37枢转连结于主连杆构件35的中间部。通过由主连杆构件35、副连杆构件36构成的连杆机构,如图2所示,滑动件32越向夹具担载构件30的后侧(夹具侧的相反侧)移动,在纵向上相邻的夹具担载构件30彼此的间距越小(其结果,被担载的夹具彼此的间距越小),如图3所示,滑动件32越向夹具担载构件30的前侧(夹具侧)移动,该间距越大。滑动件32通过间距设定轨道90进行定位。如图2和图3所示,该间距越大,基准轨道70与间距设定轨道90之间的分开距离越小。此外,连杆机构在本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机构,因此,省略更详细的说明。

夹具20以能够使薄膜200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把持薄膜200。在图4和图5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夹具20具有:夹具主体21,其具有大致日文コ字型的纵截面形状;下侧把持构件22,其安装于夹具主体21;升降杆24,其通过安装轴构件2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夹具主体21;以及上侧把持构件26,其通过安装轴构件25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升降杆24的下端。

上侧把持构件26随着升降杆24的转动而升降移动。具体而言,上侧把持构件26随着升降杆24向垂直方向立起而朝向薄膜的宽度方向外侧被斜向提起。此时,夹具打开,未把持薄膜(图4)。另一方面,当升降杆24以安装轴构件23为中心沿斜向转动时,上侧把持构件26也朝向薄膜宽度方向内侧斜向下降,并与下侧把持构件22一起夹住并把持薄膜200的端部(图5)。此外,图4和图5图示了以所谓的滑入方式来把持薄膜的夹具,但也可以是与图示例不同地,通过使上侧把持构件沿垂直方向下降来把持薄膜的方式。

在图6的(a)所示,上侧把持构件26具有:上侧按压部26a,其俯视为圆形,在大致中央部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通孔,该上侧按压部26a的底面被设为向下方突出的曲面形状;轴承(径向轴承)26b,其通过压入而固定在上侧按压部26a的通孔内;安装轴26c,其被插入到轴承26b内,该安装轴26c具有能够接收安装轴构件25的通孔,该安装轴26c的下端部被设成与上侧按压部26a的底面形状相连续的曲面形状;以及轴承(推力轴承)26d,其直到上侧按压部26a的上表面的位置为止地嵌合于安装轴26c。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使上侧把持构件26随着升降杆24的转动而下降至把持薄膜的位置,从而在对轴承(推力轴承)26d施加有朝下的夹持压力时,上侧按压部26a(其结果为上侧把持构件26的底面)能够以安装轴26c为中心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只要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上侧按压部的直径就不受限定,例如能够为15mm~50mm。只要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安装轴的下端部的直径也不受限定,例如能够为5mm~40mm。此外,上侧把持构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图示例。例如,如图示例那样,既可以是仅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仅外缘部(径向外侧部分)进行旋转的结构,也可以与图示例不同,是整个底面进行旋转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6的(b)所示,下侧把持构件22具有:下侧按压部22a,其具有与上侧把持构件26的底面形状相对应的凹曲面状的上表面;轴承(推力轴承)22b,其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在下侧按压部22a的底面设置的凹部;轴承(径向轴承)22d,其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在夹具主体设置的凹部;以及安装轴22c,其插入到轴承22b和轴承22d内。

通过设成这样的结构,在下侧把持构件22安装于夹具主体21时,下侧按压部22a(其结果为下侧把持构件22的上表面)能够以安装轴22c为中心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此外,下侧把持构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图示例。例如,如图示例那样,既可以是下侧把持构件的整个上表面进行旋转的结构,也可以与图示例不同,为仅底面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仅外缘部(径向外侧部分)进行旋转的结构。

上侧把持构件26的上侧按压部26a和下侧把持构件22的下侧按压部22a这两者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没有限定,能够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超过360°地进行自由旋转。

另外,在图示例中,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被设成彼此相对应的曲面形状,但也可以与图示例不同,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为平坦的形状。同样地,轴承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向凹部压入,也可以是使用有螺母、螺栓、螺钉、止动环、粘接剂等的固定方法。轴承既可以是滑动轴承,也可以是滚动轴承。

只要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上侧按压部26a的底面和下侧按压部22a的上表面的俯视形状能够是任意适当的形状。例如,可举出圆形、椭圆形、矩形。在上侧按压部26a的底面和下侧按压部22a的上表面为圆形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受旋转角度的影响的情况下始终形成恒定形状(圆形)的薄膜把持面。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薄膜把持面指的是被上侧把持构件26(具体而言为上侧按压部26a)和下侧把持构件22(具体而言为下侧按压部22a)夹持的薄膜面,是通过上侧把持构件26的底面和下侧把持构件22的上表面之间的重叠而限定的。

在把持着薄膜时,上侧把持构件的上侧按压部26a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下侧按压部22a这两者的外周形状可以是在俯视时完全重叠,也可以在俯视时存在未重叠的部分。在存在未重叠的部分的情况下,上侧按压部26a和下侧按压部22a优选以使薄膜宽度方向内侧的端边在俯视时处于相同位置的方式重叠。

图7的(a)和图7的(b)分别是表示对使用以往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和本发明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以相同条件进行了斜向拉伸时的薄膜端部处的应力的产生状况进行模拟的结果的图。如图7的(a)所示,采用以往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整个薄膜在斜向上被拉伸,另一方面,在夹具周缘部,因夹具以阻止薄膜变形的方式发挥作用而引起应力集中,该应力在行进方向上游侧的区域和下游侧的区域中不均衡地集中。与此相对,如图7的(b)所示,采用本发明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上侧把持构件的上侧按压部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下侧按压部能够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自由地旋转。因此,在斜向拉伸的期间内,这些按压部能够以追随薄膜被拉伸的方向(即拉伸方向)的方式旋转,其结果,能够抑制夹具周缘部处的应力的集中,从而能够抑制薄膜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发生断裂。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侧把持构件的上侧按压部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下侧按压部“以追随拉伸方向的方式旋转”不仅包含在夹具在斜向拉伸区中行进的期间内这些按压部的旋转角度(以薄膜宽度方向为基准)与拉伸角度(薄膜宽度方向与拉伸方向所成的角度)相一致的情况,还能够包含在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角度的变化样式一致的情况。在这些按压部以追随拉伸方向的方式旋转的情况下,代表性地,行进方向上游侧的区域和下游侧的区域中的应力的不均衡被消除而成为大致均等。

在把持薄膜之际,夹具(具体而言为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优选把持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宽度方向上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更优选把持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25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参照图8进行更详细说明,通过以使自薄膜200的端边起到薄膜把持面28的薄膜宽度方向最内部(以下,也称作“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优选成为20mm以上的方式把持薄膜。通过利用夹具来把持这样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抑制薄膜的断裂。自薄膜的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的上限能够为例如60mm。夹持位置例如能够通过调整基准轨道的分开距离来进行控制。

如图8所示,在将薄膜把持面28的在夹具的行进方向(基准轨道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设为把持长度(l)且将薄膜把持面28的与夹具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为把持量(w)时,把持量(w)例如为15mm以上,优选为20mm以上。把持量(w)能够为例如60mm以下。另一方面,把持长度(l)例如为20mm以上,优选为25mm以上。把持长度(l)能够为例如80mm以下。通过使把持量或把持长度在这样的范围内,从而薄膜把持面成为较大的面,因此能够缓和应力向夹具周缘部集中而进一步抑制薄膜的断裂。

[b.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可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来分别把持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的步骤(把持工序);对该薄膜进行预热的步骤(预热工序);使该左右侧的夹具的至少一侧的夹具间距变化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的步骤(斜向拉伸工序);以及使把持着该薄膜的夹具打开的步骤(打开工序)。在该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具有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的夹具,该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夹住并把持薄膜的端部,在斜向拉伸时,使该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以追随拉伸方向的方式旋转。由此,能够减少夹具周缘部处的应力的集中和应力的不均衡的集中。其结果,能够抑制薄膜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发生断裂。另外,该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是使用上述a项记载的拉伸装置来较佳地进行的。以下,将使用有上述a项记载的拉伸装置的实施方式作为具体例来详细说明各工序。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纵向上的夹具间距”(有时简称作夹具间距)指的是,在纵向上相邻的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彼此中央之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指的是薄膜把持面的行进方向上的彼此中央之间的距离),是由图8的p表示的距离。

[b-1.把持工序]

成为拉伸对象的薄膜首先在把持区a(拉伸装置100的薄膜取入的入口)中被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的夹具20以彼此相等的恒定的夹具间距或者互不相同的夹具间距把持该薄膜的两端部。把持工序中的左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能够根据期望的相位差、轴角度等而适当地设定。该夹具间距能够为例如50mm~180mm。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薄膜的端部指的是,距薄膜端边的距离为薄膜整个宽度的一成的区域。

把持工序中的夹持位置优选是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更优选是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25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自薄膜的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的上限能够为例如60mm以下。通过利用夹具来把持这样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抑制薄膜的断裂。

另外,薄膜把持面优选为较大的面。通过使薄膜把持面为较大的面,能够缓和应力向夹具集中而进一步抑制薄膜的断裂。具体而言,如上述a项记载那样,夹具的把持量(w)能够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上,且设为例如60mm以下。另外,把持长度(l)能够为例如20mm以上,优选为30mm以上,更优选为3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上,且为例如80mm以下。

薄膜在被夹具把持的状态下,在不进行横向拉伸和纵拉伸的情况下通过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的移动(实质上是被基准轨道70引导的各夹具担载构件的移动)被输送至预热区b。

上述夹具具有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该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夹住并把持薄膜的端部。如上述a项记载那样,该上侧把持构件的上侧按压部(其结果为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下侧按压部(其结果为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构成为能够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

[b-2.预热工序]

在预热区b中,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如上述那样构成为,隔着与成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初始宽度相对应的分开距离彼此大致平行,因此,薄膜能够在基本上未被横向拉伸和纵拉伸的情况下进行加热。但是,为了避免因预热而产生薄膜的挠曲、与烘箱内的喷嘴相接触等的不良,也可以稍微扩大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预热中,将薄膜加热至温度t1(℃)。温度t1优选为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更优选为tg+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tg+5℃以上。另一方面,加热温度t1优选为tg+40℃以下,更优选为tg+30℃以下。虽然温度因所使用的薄膜而不同,但温度t1例如为70℃~190℃,优选为80℃~180℃。

加热至上述温度t1的升温时间和温度t1下的保持时间能够根据薄膜的构成材料、制造条件(例如薄膜的输送速度)而适当地设定。这些升温时间和保持时间能够通过调整夹具20的移动速度、预热区的长度、预热区的温度等来进行控制。

[b-3.斜向拉伸工序]

在拉伸区c中,使左右侧的夹具20中的至少一侧夹具的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变化而对薄膜进行斜向拉伸。更具体而言,通过在拉伸区c中通过行进的期间内使左右侧的夹具20中的至少一侧夹具的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变化,能够使一侧的夹具先行进并使另一侧的夹具后行进,从而对薄膜进行斜向拉伸。代表性地,在拉伸区c的终端部即斜向拉伸结束时的左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率(斜向拉伸结束时的夹具间距/斜向拉伸前的夹具间距)彼此大致相等。

如上述那样,由于夹具的上侧把持构件的上侧按压部(其结果为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下侧按压部(其结果为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能够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因此,在斜向拉伸时,这些按压部以追随拉伸方向的方式旋转。其结果,减少了夹具周缘部处的应力集中和应力集中的不均衡程度,能够抑制薄膜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发生断裂。

斜向拉伸可以包含横向拉伸,也可以不包含横向拉伸。例如,如图示例那样,既可以一边使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扩大一边进行拉伸,或者,也可以与图示例不同地,在维持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的状态下进行拉伸。优选的是,斜向拉伸包含横向拉伸。

在斜向拉伸包含横向拉伸的情况下,横向(td)的拉伸倍率(斜向拉伸后的薄膜的宽度wfinal相对于薄膜的初始宽度winitial的比(wfinal/winitial))优选为1.05~6.00,更优选为1.10~5.00。

在1个实施方式中,斜向拉伸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在使上述左右侧的夹具中的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或开始减少的位置和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或开始减少的位置为纵向上的不同位置的状态下,使各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或减少至预定的间距。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例如,能够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38524号公报等的记载。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斜向拉伸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在将上述左右侧的夹具中的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固定的状态下,使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或减少至预定的间距之后返回到最初的夹具间距。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例如,能够参照日本特开2013-5433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2号公报等的记载。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斜向拉伸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i)使上述左右侧的夹具中的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且使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少,以及(ii)以使该减少后的夹具间距和该增大后的夹具间距成为预定的相等间距的方式使各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例如,能够参照日本特开2014-194484号公报等的记载。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能够包含以下步骤:一边使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一边使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且使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少,从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第1斜向拉伸工序);以及一边使该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一边以使左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相等的方式维持或减少该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且使该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从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第2斜向拉伸工序)。

在上述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通过一边使薄膜的一侧的侧缘部在长度方向上伸长且使另一侧的侧缘部在长度方向上收缩一边进行斜向拉伸,能够在期望的方向(例如相对于长度方向成45°的方向)上以较高的单轴性和面内取向性呈现迟相轴。另外,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通过一边缩小左右侧的夹具间距的差一边进行斜向拉伸,能够缓和多余的应力且在斜向上充分地进行拉伸。并且,由于能够在使左右侧的夹具的移动速度相等的状态下对薄膜进行打开工序,因此,在打开左右侧的夹具时不易产生薄膜的输送速度等的偏差,能够较佳地进行之后的薄膜的卷取。

以下,参照图9和图10具体地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的一个例子。首先,在预热区b中,左右侧的夹具间距均被设为p1。代表性地,p1是把持薄膜时的夹具间距。接下来,在薄膜进入第1斜向拉伸区c1的同时,使一侧(在图示例中为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且使另一侧(在图示例中为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在第1斜向拉伸区c1中,使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少至p3。因而,在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第2斜向拉伸区c2的开始部),左侧夹具以夹具间距p3移动,右侧夹具以夹具间距p2移动。此外,夹具间距的比能够与夹具的移动速度的比大致对应。因此,左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与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比能够同薄膜的右侧侧缘部的纵向(md方向)上的拉伸倍率与左侧侧缘部的纵向(md方向)上的拉伸倍率的比大致对应。

在图9和图10中,将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和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的位置均设为第1斜向拉伸区c1的开始部,但既可以是,与图示例不同地,在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之后,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也可以是,在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之后,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未图示)。在1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之后,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由于薄膜已经在宽度方向上被拉伸一定程度(优选为1.2倍~2.0倍左右),因此即使使该另一侧的夹具间距大幅度减少,也不易产生褶皱。因此,能够进行更尖锐的角的斜向拉伸,能够较佳地得到单轴性和面内取向性较高的相位差薄膜。

同样地,在图9和图10中,直到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第2斜向拉伸区c2的开始部)为止地,使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持续增大且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持续减少,但也可以是,与图示例不同,夹具间距的增大或减少在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之前结束,且一直维持夹具间距直至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

上述增大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1)优选为1.05~1.75,更优选为1.10~1.70,进一步优选为1.15~1.65。另外,减少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3/p1)例如为0.50以上且小于1,优选为0.50~0.95,更优选为0.55~0.93,进一步优选为0.55~0.90。若夹具间距的变化率在这样的范围内,则能够在相对于薄膜的长度方向成大致45度的方向上以较高的单轴性和面内取向性呈现迟相轴。

如上所述,通过对拉伸装置的间距设定轨道与基准轨道之间的分开距离进行调整并使滑动件定位,从而能够调整夹具间距。

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的薄膜的宽度方向上的拉伸倍率(w2/w1)优选为1.05倍~3.0倍,更优选为1.1倍~2.5倍,进一步优选为1.15倍~2.0倍。若该拉伸倍率小于1.05倍,则有时在收缩侧的侧缘部产生瓦楞状(日文:トタン状)的褶皱。另外,若该拉伸倍率超过3.0倍,则得到的相位差薄膜的双轴性变高,在适用于圆偏光板等的情况下,有时视场角特性降低。

在1个实施方式中,以使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的乘积优选为0.7~1.5,更优选为0.8~1.45,进一步优选为0.85~1.40的方式进行第1斜向拉伸。若变化率的乘积在这样的范围内,则能够得到单轴性和面内取向性较高的相位差薄膜。

接着,在薄膜进入第2斜向拉伸区c2的同时,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在第2斜向拉伸区c2中,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另一方面,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区c2中维持为p2。因而,在第2斜向拉伸区c2的终端部(释放区d的开始部),左侧夹具和右侧夹具均以夹具间距p2移动。

上述增大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3)只要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就没有限制。该变化率(p2/p3)例如为1.1~4.0,优选为1.2~3.0。

在1个实施方式中,以使由以下的式(1)求得的斜向拉伸倍率s例如为1.5以上,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4.0,再进一步优选为2.5~3.5的方式进行第1斜向拉伸和第2斜向拉伸。当该斜向拉伸倍率小于1.5时,存在双轴性变高的情况以及面内取向性变低的情况。

数学式1

(在式中,w1表示第1斜向拉伸前的薄膜宽度,

w3表示第2斜向拉伸后的薄膜宽度,

v3’表示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使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变化为预定的夹具间距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t3表示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后到第2斜向拉伸工序结束为止的时间,

t3’表示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后到第2斜向拉伸工序结束为止的时间。)

关于上述v3’,预定的夹具间距是指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增大完成后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被维持的情况下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9和图10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或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减少后的夹具间距。另外,关于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当将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变化为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9和图10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时的该夹具的移动速度设为v2’时,则在v2’=v3’的情况下,上述t3由下述式(2)表示,上述t’3由下述式(3)表示,在v2’>v3’的情况下,上述t3由下述式(4)表示,上述t’3由下述式(5)表示。

以下,说明式(2)~式(5)。在式中的各记号的说明中,能够将图11~图13作为参考。此外,在式(1)~式(5)中的星号标记(*)是乘号。另外,薄膜宽度的单位是m,速度的单位是m/sec,距离的单位是m,时间的单位是sec。

数学式2

t3=(1/a1)*in(a1*l3+b1)-(1/a1)*in(a1*l2+b1)+(1/a)*in(a*l2+b)-(1/a)*in(a*l1+b)+l1/v1式(2)

(在式中,a1=(v2-v3)/(l2-l3),

b1=v3-a1*l3,

a=(v1-v2)/(l1-l2),

b=v2-a*l2,

v1是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通过预热区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2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使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减少至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9和图10的说明中的p3相对应)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3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使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增大至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9和图10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l1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预热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2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1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3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2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数学式3

t3’=(l1’/v1’)+(1/a’)*in(a’*l2’+b’)-(1/a’)*in(a’*l1’+b’)+(l3’-l2’)/v3’式(3)

(在式中,a’=(v1’-v2’)/(l1’-l2’),

b’=v3’-a’*l2’,

v1’是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通过预热区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2’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增大至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9和图10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3’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该夹具通过第2斜向拉伸区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l1’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预热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2’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1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3’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第2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数学式4

t3=(1/a1)*in(a1*l3+b1)-(1/a1)*in(a1*l2+b1)+(1/a)*in(a*l2+b)-(1/a)*in(a*l1+b)+l1/v1式(4)

(在式中,a1、b1、a、b、v1、v2、v3、l1、l2以及l3是如针对式(2)进行定义那样的内容。)

数学式5

t3’=(l1’/v1’)+(1/a’)*in(a’*l2’+b’)-(1/a’)*ln(a’*l1’+b’)+(1/a”)*in(a”*l3’+b”)-(1/a”)*in(a”*l2’+b”)式(5)

(在式中,a’=(v1’-v2’)/(l1’-l2’),

b’=v2’-a’*l2’,

a”=(v2’-v3’)/(l2’-l3’),

b”=v3’-a”*l3’,

v1’是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通过预热区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2’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增大至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9和图10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3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减少至预定的夹具间距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l1’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预热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2’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1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3’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完成减少至预定的夹具间距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2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代表性地,斜向拉伸能够在温度t2下进行。温度t2相对于树脂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言优选为tg-20℃~tg+30℃,进一步优选为tg-10℃~tg+20℃,特别优选为tg左右。虽然温度根据使用的树脂薄膜而不同,但温度t2例如为70℃~180℃,优选为80℃~170℃。上述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t1-t2)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在1个实施方式中,t1>t2,因而,在预热区中被加热至温度t1后的薄膜能够被冷却至温度t2。

上述纵向收缩处理和横向拉伸处理是在斜向拉伸后进行的。对于斜向拉伸后的这些处理,能够参照日本特开2014-194483号公报的0029~0032段落。

[b-4.打开工序]

最后,打开把持着薄膜的夹具而得到相位差薄膜。通常,在将薄膜冷却至tg以下之后打开夹具。根据需要,对薄膜进行热处理而将拉伸状态固定,并在进行冷却之后打开夹具。

代表性地,热处理能够在温度t3下进行。温度t3根据被拉伸的薄膜而不同,能够存在t2≥t3的情况和t2<t3的情况。通常,还存在以下情况,即,在薄膜为非结晶性材料时通过使t2≥t3来进行结晶化处理,在薄膜为结晶性材料时通过使t2<t3来进行结晶化处理。在t2≥t3的情况下,温度t2与t3的差(t2-t3)优选为0℃~50℃。热处理时间代表性地为10秒~10分钟。

在打开夹具后,薄膜两端的夹具把持部分被切去,并能够卷取成卷状。

c.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和通过拉伸得到的相位差薄膜

作为较佳地使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薄膜,可举出能够用作相位差薄膜的任意适当的纵长状的薄膜。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宽度例如为300mm以上,优选为500mm以上,更优选为500mm~2000mm。

作为构成上述薄膜的材料,例如,可举出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环烯烃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酯碳酸酯系树脂、烯烃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等。优选为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酯碳酸酯系树脂。其原因在于,若为这些树脂,则能够得到示出所谓的逆分散的波长依赖性(日文:逆分散の波長依存性)的相位差薄膜。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期望的特性而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能够使用任意适当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例如,优选为包含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二羟基化合物的具体例,可列举出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正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异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正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仲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环己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苯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甲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异丙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异丁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叔丁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环己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苯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5-二甲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叔丁基-6-甲基苯基)芴、9,9-双(4-(3-羟基-2,2-二甲基丙氧基)苯基)芴。聚碳酸酯树脂除了包含上述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以外,也可以包含来自如异山梨酯(isosorbide)、异甘露醇(isomannide)、异艾杜醇(isoidide)、螺二醇、二噁烷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双酚类等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上述那样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详细内容记载在例如日本特开2012-67300号公报和日本特许第3325560号中。该专利文献的记载作为参考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10℃以上且为250℃以下,更优选为120℃以上且为230℃以下。当玻璃化转变温度过低时,存在耐热性变差的倾向,且存在在薄膜成形后引起尺寸变化的可能性。当玻璃化转变温度过高时,存在薄膜成形时的成形稳定性变差的情况,另外,有时会损害薄膜的透明性。此外,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基于jisk7121(1987)求出的。

作为上述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能够使用任意适当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代表性地,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能够通过使至少两种醛化合物和/或酮化合物与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缩合反应而获得。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具体例和详细的制造方法记载在例如日本特开2007-161994号公报中。该记载作为参考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对于将上述拉伸对象的薄膜拉伸而得到的相位差薄膜来说,优选为折射率特性示出nx>ny的关系。并且,相位差薄膜优选能够作为λ/4板发挥功能。相位差薄膜的面内相位差re(550)优选为100nm~180nm,更优选为135nm~155nm。此外,在本说明书中,nx是面内的折射率达到最大的方向(即迟相轴方向)上的折射率,ny是在面内与迟相轴正交的方向(即进相轴方向)上的折射率,nz是厚度方向上的折射率。另外,re(λ)是23℃下的以波长λnm的光测得的薄膜的面内相位差。因而,re(550)是23℃下的以波长550nm的光测得的薄膜的面内相位差。对于re(λ)来说,在将薄膜的厚度设为d(nm)时,通过式子“re(λ)=(nx-ny)×d”求出。

相位差薄膜的面内相位差re(550)能够通过适当地设定斜向拉伸条件而成为期望的范围。例如,通过斜向拉伸来制造具有100nm~180nm的面内相位差re(550)的相位差薄膜的方法,详细地公开在日本特开2013-5433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23852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4号公报等中。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该公开而设定适当的斜向拉伸条件。

相位差薄膜能够与另外的光学薄膜贴合起来而作为光学层叠体使用。例如,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相位差薄膜能够与偏光板贴合而作为圆偏光板较佳地使用。偏振片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薄膜的迟相轴所成的角度优选为30°~60°,更优选为38°~52°,进一步优选为43°~47°,特别优选为45°左右。

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相位差薄膜为纵长状且在斜向(相对于纵长方向成例如45°的方向)具有迟相轴。另外,在很多情况下,纵长状的偏振片在纵长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具有吸收轴。因此,若使用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相位差薄膜,则能够利用所谓的卷对卷,从而能够以极优异的制造效率来制作圆偏光板。此外,卷对卷指的是,一边利用辊来输送各自为纵长状的薄膜一边使薄膜的纵长方向彼此对齐地进行连续贴合的方法。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此外,实施例中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厚度

使用直读式厚度计(peacock公司制造、产品名“dg-205typepds-2”)测量了厚度。

(2)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基于jisk7121测量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实施例1>

(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的制作)

使用由各自包括搅拌叶片和被控制在100℃的回流冷却器的两个立式反应器组成的分批聚合装置进行聚合。放进了29.60质量份(0.046mol)的双(9-(2-苯氧基羰基乙基(phenoxycarbonylethyl))芴-9-基)甲烷、29.21质量份(0.200mol)的isb、42.28质量份(0.139mol)的spg、63.77质量份(0.298mol)的dpc、以及作为催化剂的1.19×10-2质量份(6.78×10-5mol)的一水合乙酸钙。在对反应器内进行减压和氮置换之后,利用载热体进行加热,在内部温度达到100℃的时刻开始搅拌。在升温开始40分钟后,使得内部温度达到220℃,在进行控制以维持该温度的同时开始减压,在温度达到220℃后在90分钟内使反应器中的压力成为13.3kpa。将作为聚合反应的副产物的苯酚蒸气导入至100℃的回流冷却器中,使苯酚蒸气中微量包含的单体成分返回至反应器,将未冷凝的苯酚蒸气导入至45℃的冷凝器中并回收。将氮导入至第1反应器,在暂时使压力恢复至大气压之后,将第1反应器中的低聚物化后的反应液转移至第2反应器。接着,开始进行第2反应器内的升温和减压,并在50分钟内使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别成为240℃和0.2kpa。之后,使聚合进行至成为预定的搅拌动力为止。当达到预定动力时,将氮导入反应器而使压力恢复,将生成了的聚酯碳酸酯挤出至水中,将线料切割而得到了粒料。得到的聚酯碳酸酯树脂的tg为140℃。

将得到的聚酯碳酸酯树脂在80℃下真空干燥5小时,之后使用包括单轴挤出机(东芝机械公司制造、缸设定温度:250℃)、t型模头(宽度:200mm,设定温度:250℃)、冷却辊(设定温度:120℃~130℃)和卷取机的薄膜制造装置,制作了树脂薄膜。

(拉伸)

使用图1~图5所示那样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对如上述那样得到的纵长状的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进行了斜向拉伸。安装于该拉伸装置的夹具的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的各按压部分别具有图6的(a)和图6的(b)所示的结构。具体而言,各按压部构成为能够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各按压部的俯视形状均为圆形(φ29mm)。另外,安装轴的下端的直径为8mm。

具体的拉伸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在拉伸装置的取入口(把持区)处以使自薄膜的左右侧的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成为30mm的方式利用夹具来把持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宽度:765mm)。此时,以使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完全重叠的方式把持着薄膜。把持时的左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是150mm。

接着,在预热区b中将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厚度150μm、宽度(w1)765mm)预热至145℃。在预热区b中,左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p1)是150mm。接下来,在薄膜进入第1斜向拉伸区c1的同时,使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且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处的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1)是1.42,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3/p1)是0.72。第1斜向拉伸后的薄膜宽度(w2)是1092mm(td拉伸倍率(w2/w1)=1.45倍)。

接下来,在薄膜进入第2斜向拉伸区c2的同时,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为了使该夹具间距自p3增大至p2而将第2斜向拉伸区c2中的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3)设定为1.97。另一方面,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区c2中维持为p2。另外,上述第1斜向拉伸工序和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拉伸倍率(w3/w1)设定为1.9倍。

但是,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的途中,薄膜发生了断裂。从拉伸机出口观察薄膜的样子,根据发生了断裂的位置来确定断裂了的部位的md倍率、td倍率。根据发生断裂的部位的md倍率和td倍率且使用上述式(1)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将薄膜断裂时的拉伸倍率表示在表1中。

此外,第1斜向拉伸和第2斜向拉伸均是在142℃下进行的。另外,薄膜的断裂是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产生的。

[比较例1]

使用包括具有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的夹具的薄膜拉伸装置,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的各按压部无法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且各按压部的俯视形状均为矩形(21.5mm×2m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斜向拉伸直到薄膜断裂为止,算出了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薄膜把持面的形状是把持量为2mm、把持长度为21.5mm的矩形。另外,薄膜的断裂是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产生的。将薄膜断裂时的拉伸倍率表示在表1中。

[比较例2]

使用包括具有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的夹具的薄膜拉伸装置,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的各按压部无法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斜向拉伸直到薄膜断裂为止,算出了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薄膜把持面的形状为圆形(φ29mm)。另外,薄膜的断裂是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产生的。将薄膜断裂时的拉伸倍率表示在表1中。

表1

<评价>

如表1所示,通过使用上侧把持构件的底面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能够构成为绕相对于薄膜的主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进行斜向拉伸,能够抑制薄膜以夹具周缘部为起点发生断裂,从而能够以更高的拉伸倍率进行拉伸。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能够较佳地用于相位差薄膜的制造,其结果,能够有助于制造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led)等图像显示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