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吹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47073发布日期:2021-06-01 23:2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吹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吹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橡胶制件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塑炼、混炼、成型和硫化四个步骤。在橡胶成型过程中,挤出机制成规定形状和尺寸的橡胶制件后,需进行冷却定型,以备后续进行硫化。在橡胶制件硫化过程前,需要对橡胶制件进行干燥处理,大多数橡胶制件的干燥均采用吹干方式。

传统的吹干方式主要是在风机上连接风管硬管,再使用风管软管将硬管和风刀连通,将风从风机送至风刀,从而对位于风刀出风口下的橡胶制件进行干燥。但风机的体积较大,无法安装在生产线内,必须设置在离生产线较远的位置,因此风的输送距离较长,风量损失严重,必须使用大功率的风机。另外由于送风管道较长,因而风机吹出的风在输送过程中温度下降过多,导致吹干效果差,导致产品表面干燥度无法达到硫化要求,影响接下来的硫化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设置在生产线内部的吹干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干装置,用于对经由挤出机挤出并由喷淋冷却装置冷却成形的橡胶制件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橡胶制件由下游收卷装置进行收卷,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传送单元、风刀单元、风机单元以及风管单元,其中,传送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吹干段及输出段,输入段的一端与喷淋冷却装置的输出机构连接,输出段的一端与收卷装置的输入机构连接,另一端与吹干段连接,风刀单元包括设置在吹干段上方的多个上风刀和设置在吹干段下方的多个下风刀,上风刀和下风刀均具有进风口及出风狭口,上风刀的出风狭口和下风刀的出风狭口均朝向吹干段,风机单元位于输出段的末端处,风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风机柜,每个风机柜上设置有两个风机出风口及两个风机抽屉,每个风机抽屉内放置有一个风机,风管单元包括上风管和下风管,上风管连接一个风机出风口与上风刀的进风口,下风管连接另一个风机出风口与下风刀的进风口,风机吹出的风分别经由上风管和下风管,从上风刀和下风刀的出风狭口吹出,干燥吹干段上的橡胶制件。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吹干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风管和下风管均包括依次连接的风机硬管、连接软管、主路硬管以及设置在主路硬管上的多个支管,上风管的多个支管分别与多个上风刀的进风口连接,下风管的多个支管分别与多个下风刀的进风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吹干装置中,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架体以及风刀升降单元,其中,架体上安装有风刀单元和风管单元,风刀升降单元具有风刀架和气缸,气缸固定在架体上,气缸的活塞杆与风刀架连接,风刀架与多个上风刀固定连接,气缸向风刀架提供动力,控制多个上风刀同时升降。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吹干装置中,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检测单元,其中,检测单元设置在传送单元的吹干段的上方,与架体固定连接,检测单元包括检测轮和接近传感器,当检测轮与橡胶制件接触,接近传感器捕捉到检测轮上的位置变化,检测橡胶制件的堆积情况。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吹干装置,具有传送单元、风刀单元、风机单元以及风管单元,其中,传送单元具有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吹干段和输出段,传送单元的输入段与冷却喷淋装置的输出机构相接,传送单元的输出段与收卷装置的输入机构相接,风机单元设置在吹干段的末端,紧邻收卷装置,风刀单元包括设置在吹干段上方的上风刀和设置在吹干段下方的下风刀,风管单元将风机单元与风刀单元连接在一起,风机单元包括风机柜和设置在风机柜内的风机,风机吹出的风经由风管单元到达风刀单元,对吹干段上的橡胶制件进行干燥。本实用新型采用能够放置在风机柜内的小功率风机,每个风机柜内设置有两台小功率风机,使用多个风机柜能够让多个小功率风机同时工作,且风机柜可以叠放在一起,减小了风机单元的占地面积,因此风机单元能够直接设置在生产线内部,从而缩短了送风距离,使得小功率的风机同样能够达到良好的吹干效果。

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干装置,结构紧凑,能够设置在生产线内部,缩短吹风距离,减小风量的损耗,提高吹干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干装置可以根据生产线的实际参量增加或减少风机柜,使用灵活,降低能耗,节约能源,且风机柜的维修抽屉能够抽出,方便使用者对风机进行维修维护。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干装置,灵活性强,能够根据生产线实际情况改变使用风机的数量,节约能源。同时,风机的维修和维护便利,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吹干装置在生产线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传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吹干装置作具体阐述。

本实施例描述吹干装置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法。

图1是本实施例的吹干装置在生产线中的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生产线1000包括依次连接的挤出装置(图中未标示)、喷淋冷却装置100、吹干装置200以及收卷装置300。

在生产过程中,橡胶条由挤出装置挤出,经由喷淋冷却装置100冷却定型,再送至吹干装置200干燥后,由收卷装置300收卷,以备后续硫化过程使用。

喷淋冷却装置100具有与吹干装置200连接的冷却输出机构110。

收卷装置300具有与吹干装置200连接的收卷输入机构310。

图2是本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2-4所示,吹干装置200包括架体10、传送单元20、风刀单元30、风刀升降单元40、风机单元50、风管单元60以及检测单元70。

架体10为长方体框架,架体10放置在地面上,顶端框架上沿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安装杆11、第二安装杆12以及安装在第一安装杆11和第二安装杆12上的轴承座13。

第一安装杆11上具有两根垂直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杆111。第二安装杆12的结构与第一安装杆11相同,在此仅以第一安装杆11为例进行说明。

两根第一支杆111相对的一侧分别固定有一个轴承座13,两个轴承座13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一连接杆112穿设在两个轴承座13上,能够绕其自身轴线旋转。

第二安装杆12上具有第二支杆121、第二连接杆122,安装方式与第一安装杆1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5是本实施例中吹干装置200的传送单元20的结构示意图。

由图5可知,传送单元20安装在架体10上,包括动力机构(图中未标示)以及依次连接的输入段21、吹干段22和输出段23。

输入段21靠近冷却喷淋装置100,具有多个输入螺纹滚筒211,输入螺纹滚筒211两端有输入固定轴(图中未标示),通过输入固定轴并排水平固定在架体10上,输入螺纹滚筒211能够绕其轴线旋转。

吹干段22具有多个的光滑滚筒221以及五个吹干螺纹滚筒222。光滑滚筒221用于输送橡胶条,吹干螺纹滚筒222分布在光滑滚筒221之间,用于增大橡胶条与吹干段22的摩擦力,使橡胶条能够向输出段输送。

光滑滚筒221和吹干螺纹滚筒222两端均有吹干固定轴(图中未标示),通过吹干固定轴并排水平固定在架体10上,光滑滚筒221和第二螺纹滚筒222均能绕其轴线旋转。

输出段23靠近收卷装置300,包括拱形安装架231、多个输出螺纹滚筒232、拱形夹持板233以及两根引导杆234。

拱形安装架231固定在架体10靠近收卷装置300一侧,用于安装输出螺纹滚筒232,且拱形安装架231与地面成一定角度,方便橡胶条输送。

输出螺纹滚筒232两端具有输出固定轴(图中未标示),第三螺纹滚筒232的输出固定轴固定在拱形安装架231上,第三螺纹滚筒232能够绕其自身轴线旋转。

拱形夹持板233位于拱形安装架231上方,通过连接轴(图中未标示)安装在架体10上。拱形夹持板233的弧度与拱形安装架231的弧度相同。当橡胶条尾部通过输出段23时,拱形夹持板233下落到拱形安装架231上方,拱形夹持板233与第三螺纹滚筒232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橡胶条的厚度,能够防止橡胶条尾部未到达收卷装置300前从输出段23脱落。

两根引导杆234分别固定在拱形夹持板233两侧,且垂直于连接轴,用于引导橡胶条进入收卷装置300。

动力机构包括动力气缸24以及多个传送带241。动力气缸24设置在吹干段22一侧,传送气缸24的输出端(图中未标示)与吹干段22的一个吹干螺纹滚筒222的一端固定连接。

将与传送气缸24连接的吹干螺纹滚筒222规定为第一根滚筒,吹干段22的其它滚筒按排列顺序依次编号。

第一根滚筒和第二根滚筒远离动力气缸24的吹干固定轴上套设有一根传送带241,第一根滚筒能够带动第二根滚筒绕其自身轴线旋转。第三根滚筒和第四根滚筒远离动力气缸24一端的吹干固定轴上也套设有传送带241,第五根滚筒和第六根滚筒远离动力气缸24一端的吹干固定轴上也套设有传送带241,依此类推。

第二根滚筒和第三根滚筒靠近动力气缸24一端的吹干固定轴套设有传送带241,第一根滚筒带动第二根滚筒绕其自身旋转时,第二根滚筒能够带动第三根滚筒绕其自身旋转。第四根滚筒和第五根滚筒靠近动力气缸24一端的吹干固定轴也套设有传送带241,第六根滚筒和第七根滚筒靠近动力气缸24一端的吹干固定轴也套设有传送带241,依此类推。

风刀单元30包括三个位于传送单元20上方的上风刀31、三个位于传送单元下方的下风刀32以及风刀紧固件33。

上风刀31包括上风刀本体311及两根上风刀固定杆312,风刀本体311为筒状体,具有上风刀进风口3111和上风刀出风狭口3112。上风刀出风狭口3112朝向吹干段22,上风刀出风狭口3112是扁平狭长的出口,使风从上风刀出风狭口3112吹出时成薄片状。

两根上风刀固定杆312的一端分别固定在风刀本体311两端,两根上风刀固定杆312的另一端均通过风刀紧固件33固定在风刀升降单元40上。

下风刀32固定在架体10上,结构与上风刀3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三个下风刀出风狭口3212与三个上风刀出风狭口3112相对,每个下风刀出风狭口3212均伸入吹干段22的两个相邻光滑滚筒221之间且未高于光滑滚筒221。

风刀升降单元40固定在架体上,包括升降气缸41、丝杆42、传动件43、两个第一摆臂44、两个第二摆臂45以及风刀架46。

升降气缸41设置在架体10靠近喷淋冷却装置100的一侧,固定在架体10顶端。

丝杆42的一端与升降气缸41的活塞杆(图中未标示)固定连接,能够随活塞杆沿架体10的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

传动件43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接杆112上,能够带动第一连接杆112绕其自身轴线旋转,另一端具有平行设置的两个扇形板431,两个扇形板431均与丝杆42连接,能随丝杆42运动。

第一摆臂44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接杆112上,另一端与风刀架46连接,两个第一摆臂44分别设置在传动件43的两侧,两个第一摆臂44的安装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摆臂45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杆122上,另一端与风刀架46连接,两个第二摆臂45之间有一定距离,两个第二摆臂的安装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风刀架46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风刀安装杆461,风刀安装杆461的两端均通过安装紧固件462与第一摆臂44和第二摆臂45固定连接。两根风刀安装杆与第一摆臂44和第二摆臂45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三个上风刀31水平平行安装在两根风道安装杆461上。

当升降气缸41的活塞杆带动丝杆42运动时,传动件43跟随丝杆42运动,继而带动第一连接杆112上的第一摆臂44运动,从而使得风刀架46以及与其相连的第二摆臂45一同运动,实现风刀单元30的升降。

风机单元50设置在吹干段22的末端处,包括风机架51和风机柜52。

风机架51为长方体架,风机架51放置在地面上,风机柜52放置在风机架51上。

风机柜52为长方体,尺寸约为1300mmx1200mmx600mm,包括两个维修抽屉523以及设置在维修抽屉523内的两个风机(图中未标示),风机柜52靠近吹干段22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521和第二出风口522。

风机柜5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生产线参量增设,当生产线需要更大风量时,可以使用两个以上风机柜52,再用多通管将两个以上风机柜52送出的风汇入风管单元60。多通管具有多个连接口和一个出口,使用时多个连接口分别穿过风机柜与风机相连,出口与风管单元60连接。

当有风机出现故障或需要维护时,操作员能够任意选择与风管单元60连接的出风口,在生产线不停止工作的前提下,检修维护风机。

维修抽屉523能够抽出,风机出现故障时,操作员能够将抽屉拉出修理或更换风机,方便风机的维修和维护。

本实施例中使用一个风机柜52。

风管单元60总长约6米,包括上风管61和下风管62,上风管61连接第一出风口521和上风刀进风口3111,下风管62连接第二出风口522和下风刀进风口3211。

上风管61包括依次连接的风机硬管611、连接软管612、主路硬管613以及设置在主路硬管613上的多个支管614。

风机硬管611穿过第一出风口512与风机出风口(图中未标示)连接,主路硬管613沿架体10的长度方向安装在架体10上。

支管614包括硬支管6141和软支管6142,硬支管6141的一端与主路硬管613连接,另一端与软支管6142连接,软支管6142与上风刀进风口3111连接。

下风管62的结构与上风管6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当风机启动,两台风机吹出的风分别经由上风管61和下风管62,送至三个上风刀31和三个下风刀32,继而从上风刀出风狭口3112和下风刀出风狭口3212吹出,从而对位于吹干段22的橡胶条进行干燥。

图6是本实施例中吹干装置的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检测单元70位于吹干段22上方,与架体10固定连接,检测单元70包括检测滚筒71和接近传感器72。

检测滚筒7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支杆111固定连接,且与吹干段22的滚筒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橡胶条厚度。橡胶条通过吹干段22时,与检测滚筒71的表面不接触。

当经过传送单元20的橡胶条发生堆积,检测滚筒71会被抬起,接近传感器72脱开,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部,使橡胶条停止传送。

本实施例的吹干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操作员启动生产线上的所有装置,橡胶条生产开始,橡胶条由挤出装置挤出,经喷淋冷却装置100冷却定型后,通过冷却输出机构110进入吹干装置200的传送单元20。

当橡胶条进入吹干段22后,操作员通过控制升降气缸41的活塞杆沿架体10的长度方向伸出,从而带动丝杆42运动,继而使第一摆臂44下降,从而带动风刀架46以及第二摆臂45下降,使上风刀31的上风刀出风狭口3112靠近橡胶条;同时,位于吹干段22的相邻光滑滚筒221的缝隙中的下风刀出风狭口3212也与橡胶条距离较近。

两台风机吹出的风分别通过第一出风口521和第二出风口522,进入上风管61和下风管62,继而分别送至三个上风刀31和三个下风刀32,再由上风刀出风狭口3112和下风刀出风狭口3212吹出,对经过吹干段222的橡胶条进行干燥。

干燥后的橡胶条由输出段23送至收卷输入机构310进行收卷,干燥后的橡胶条尾部经过输出段23时,操作员使拱形夹持板233下落,夹住橡胶条尾部,防止其未进入收卷装置前掉落。

当橡胶条在干燥过程中发生堆积,检测滚筒71与橡胶条接触,检测滚筒71抬起,接近传感器72脱开,将信号传递给控制部,使橡胶条停止输送。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吹干装置,因为本实施例的吹干装置具有传送单元、风刀单元、风机单元以及风管单元,其中,传送单元具有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吹干段和输出段,传送单元的输入段与冷却喷淋装置的输出机构相接,传送单元的输出段与收卷装置的输入机构相接,尺寸约为1300mmx1200mmx600mm的风机柜放置在吹干段的末端,紧邻收卷装置,风刀单元包括设置在吹干段上方的上风刀和设置在吹干段下方的下风刀,长度约为6米的风管单元将风机单元与风刀单元连接在一起,风机单元吹出的风经由风管单元到达风刀单元,对吹干段上的橡胶制件进行干燥。

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吹干装置,结构紧凑,能够设置在生产线内部,缩短吹风距离,减小风量的损耗,提高吹干效率。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吹干装置可以根据产线的实际参量增加或减少风机柜,使用灵活,降低能耗,节约能源,且风机柜的维修抽屉能够抽出,方便使用者对风机进行维修维护。

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吹干装置的上下风管的支管具有硬支管和软支管两部分,固定在架体上的硬支管将风通过软支管送至风刀。因为上风刀能够通过风刀升降单元升降,以便根据橡胶条的厚度调整上风刀出风狭口与吹干段之间的距离,所以使用能随风刀移动的软支管与上风刀进风口连接。硬支管接近风刀,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软支管使用长度,有效避免因软支管过长而发生缠绕的情况,且能减少软支管因过长而频繁磨损。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吹干装置,灵活性强,能够根据生产线实际情况改变使用风机的数量,节约能源。而且风机维修和维护便利,管路磨损率低,能够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