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4350发布日期:2021-09-25 12:16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热压复合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


背景技术:

2.热压复合机构是将两层或两层以上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如无纺布和过滤膜,无纺布和纸以及各种塑料、橡胶片材卷材等,把他们导油到溶化、半溶化状态的装置。
3.授权公告号为cn205970065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热压装置,包括横梁、热压机构和底座,横梁的两侧分别通过支撑柱固定在底座上,横梁的顶部固定有至少一个气缸,气缸的伸缩杆穿过横梁后与热压机构的顶部固定连接,热压机构的底部支撑于并排设置的多根导辊上,导辊的两侧分别通过l型座固定在底座上,且其中一根导轨通过传动带连接有电机,l型座与热压机构之间设有夹紧轮,热压机构通过温控箱控制。热压装置通过温控箱灵活调控热压温度。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热压过程中热压辊导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热压辊导热均匀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包括支撑装置和热压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用于支撑热压装置,所述热压装置用于热压材料,所述热压装置包括若干热压组件、加热组件和驱动组件,若干所述热压组件上下分布,所述热压组件包括热压辊和安装座,所述热压辊和安装座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热压辊转动,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输油层和进油管,所述输油层位于安装座和热压辊之间,所述进油管与输油层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阻丝加热方式加热热压辊,易导致热压辊受热不均匀,热压辊和安装座之间设置输油层,在输入热油的情况下,为热压辊进行加热,同时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向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方向移动,同时使热压辊转动,从而增加热压辊的均匀受热性。
9.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横梁和若干支撑板,若干所述支撑板与底座连接,所述横梁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安装座与横梁连接,所述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的安装座与底座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安装座位于横梁上,横梁与底座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将需热压的材料放置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上,进而使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向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移动,进而完成材料的热压。
11.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一端与横梁连接,另一端与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的输出轴与热压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一端与横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驱动件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的设置用于使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
向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移动,进而热压材料,第三驱动件的设置用于驱动热压辊转动,从而使热压辊均匀受热,第二驱动件的设置用于驱动第三驱动件随着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向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方向移动,从而使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均匀受热,且向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的热压辊方向移动进而热压材料。
13.优选的,所述热压辊内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第三驱动件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热压辊、转动轴和第三驱动件的输出轴轴线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驱动件通过驱动转动轴转动,进而驱动热压辊转动,从而增加热压辊的均匀受热性。
15.优选的,所述进油管远离输油层一端设置有进油箱,所述进油箱位于底座上,所述进油箱上设置有热油管,所述热油管与进油箱连通,所述进油管上设置有油泵。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油管用于往进油箱内通热油,在油泵的作用下,热油通过进油管进入输油层,热量从输油层传至热压辊,进而增加使热压辊受热均匀性。
17.优选的,所述进油管上设置有油阀。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阀的设置便于控制热油从进油箱到输油层的油量,从而调整热压辊上的温度。
19.优选的,所述安装座和输油层之间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一面与输油层连接,所述导热层另一面与热压辊连接,所述导热层、输油层和热压辊同轴心设置,所述输油层的直径大于导热层的直径,所述导热层的直径大于热压辊的直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层位于输油层和热压辊之间,输油层将热量传至导热层,导热层进一步将热量传至热压辊,导热层相当于一个缓冲层,降低热压辊温度的急剧升高,从而增加热压辊受热不均匀的情况。
21.优选的,所述导热层一端设置有温度感应器,所述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的安装座一侧设置有能够显示导热层温度的显示屏。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感应器将导热层上的温度传递到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从而便于根据显示屏上的温度通过调整油阀控制输油层内的油量,从而更好的增加热压辊的受热均匀性。
23.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与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一面与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加强件另一面与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安装座连接。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件的设置用于增强第一驱动件和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的安装座之间的连接强度。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在安装座内设置输油层,热油经进油管传至输油层,输油层将热量传至热压辊,进而增加热压辊的受热均匀性,驱动组件的设置进一步增强热压辊的受热均匀性;
27.2.通过设置导热层,便于使输油层的热量稳定传至热压辊,使热压辊缓慢升热,从而受热均匀。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装置;11、底座;12、支撑板;13、横梁;14、加强件;2、热压装置;21、热压组件;211、安装座;212、热压辊;213、转动轴;22、加热组件;221、输油层;222、导热层;223、进油管;224、进油口;225、进油箱;226、出油箱;227、出油管;228、油泵;229、热油管;23、驱动组件;231、第一驱动件;232、第二驱动件;233、第三驱动件;3、温度感应器;31、显示屏;32、油阀。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
34.参照图1,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包括支撑装置1和热压装置2,支撑装置1包括底座11、若干支撑板12和横梁13,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2为两个,每个支撑板12位于底座11的一端,每个支撑板12与底座11焊接,横梁13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一个支撑板12焊接,横梁13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支撑板12焊接,热压装置2包括若干热压组件21、加热组件22和驱动组件23,本实施例中热压组件21为两个,两个热压组件21上下分布,加热组件22用于为热压组件21提供热量,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21与底座11连接,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与横梁13活动连接,驱动组件23用于驱动热压组件21转动。通过加热组件22为热压组件21加热,在驱动组件23的作用下,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向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21靠近,从而对材料进行热压。
35.参照图1,热压组件21包括安装座211和热压辊212,热压辊212与安装座211转动连接。热压辊212内设置有转动轴213,转动轴213与热压辊212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与横梁13连接,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与底座11焊接。
36.参照图2和图3,加热组件22包括输油层221、导热层222和进油管223,输油层221和导热层222位于安装座211内,输油层221位于安装座211和热压辊212之间,导热层222位于热压辊212与输油层221之间,导热层222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本实施例中导热层222为铜铝合金材料,导热层222一面与热压辊212固定连接,另一面与输油层221固定连接,输油层221另一面与安装座211固定连接,输油层221为半圆柱形壳体,导热层222和输油层221横截面均为圆弧形,导热层222、输油层221和热压辊212同轴心设置,输油层221的直径大于导热层222的直径,导热层222的直径大于热压辊212的直径,输油层221包覆着导热层222,导热层222包覆着热压辊212。输油层221将热量传至导热层222,导热层222进而将热量传至热压辊212,热压辊212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均匀受热。
37.参照图1和图3,输油层221沿安装座211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224和出油口,底座11分别设置有进油箱225和出油箱226。进油管223位于进油箱225和进油口224之间,进油管223穿过进油口224与输油层221连通,出油箱226和出油口之间设置有出油管227,出油管227通过出油口与输油层221连通,进油管223上设置有油泵228,油泵228位于进油箱225和输油层221之间,进油管223上设置有油阀32,油阀32位于油泵228和输油层221之间,进油箱225设置有热油管229,热油管229与进油箱225连通。将热油从热油管229传入进油箱225内,进油箱225内的热油流入进油管223,进而在油泵228的作用下流入输油层221,
后经出油管227回流至出油箱226。
38.参照图1,驱动组件23包括第一驱动件231、第二驱动件232和第三驱动件233,第一驱动件231位于横梁13和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31为第一气缸,第一气缸一端与横梁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为了增加第一气缸与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的连接强度,在第一气缸和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之间设置有加强件14,加强件14一面与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焊接,另一面与第一气缸焊接。
39.参照图1,第三驱动件233的输出轴与转动轴213固定连接,热压辊212、转动轴213和第三驱动件233的输出轴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三驱动件233为电机,电机通过驱动转动轴213转动进而带动热压辊212转动,从而使热压辊212受热均匀。为了驱动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电机上下移动,电机与横梁13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件232,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232为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一端与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电机焊接,另一端与横梁13焊接。
40.参照图2和图3,为了检测热压辊212上的温度,在导热层222一端设置有温度感应器3,温度感应器3与导热层222固定连接,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一侧面设置有显示屏31,显示屏31与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焊接,显示屏31用于显示温度感应器3传递的温度,依据显示屏31上的温度通过控制油阀32进而调节进油量、出油量的大小,从而调整热压辊212上的温度。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薄膜热压复合机构的实施原理为:第一气缸带动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向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21的安装座211方向移动,直至位于上方的热压组件21的热压辊212和位于下方的热压组件21的热压辊212相互抵接。
42.将进油箱225内的油经进油口224传输至输油层221内,输油层221内的热量传至导热层222,导热层222进而将热量传至热压辊212上,依据显示屏31上的示数,通过油阀32控制油泵228的进油量,进而稳定热压辊212上温度,随后将输油层221的油经出油口传至出油箱226内。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