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25317发布日期:2022-05-07 10:5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塑料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塑料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已经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对于汽车内饰、部分包装材料等领域的用途,对塑料原料提出了气味等级的要求,以减少此类塑料生产出的塑料制品的挥发性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3.塑料原料的气味通常来自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将塑料原料加热到一定温度的方式,可以加速塑料颗粒中气味物质的挥发,使得塑料原料在生产加工为塑料制品时大幅降低voc气体的挥发,降低生产出的塑料制品的气味等级,从而满足市场需要。
4.然而现有的塑料颗粒加热除味装置(如申请号为cn201621453696.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通常存在能耗高、加热周期长、除味不彻底的缺点,限制了塑料热处理除味工艺的广泛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塑料颗粒加热除味装置存在的能耗高、加热周期长、除味不彻底的技术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包括罐体、螺旋导料板、中心管、加热器、抽真空机构及驱动机构;
7.所述罐体倾斜设置、并具有一密闭的且用于储存塑料颗粒的储料腔;
8.所述螺旋导料板固定于所述储料腔内,所述螺旋导料板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螺旋状的升料通道;
9.所述中心管同轴固定于所述罐体内,所述中心管的下端与所述升料通道的下端连通,所述中心管的上端与所述升料通道的上端连通;
10.所述加热器用于对所述储料腔内的塑料颗粒进行加热;
11.所述抽真空机构的进口与所述储料腔连通;
12.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罐体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罐体转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罐体包括罐体主体、下端盖及上端盖,所述罐体主体的下端与所述下端盖可拆卸连接,所述罐体主体的上端与所述上端盖可拆卸连接。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的下端与所述下端盖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管的下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料槽。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的上端与所述上端盖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管的上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槽。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还包括进料斗,所述进料斗的出口与所述中心管的上端连通。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还包括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
上端与所述进料斗的出口连通,所述进料管的下端与所述中心管的上端连通,所述进料管与所述中心管转动连接。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还包括出料管及出料阀,所述出料管的上端与所述中心管的下端连通,所述出料管与所述中心管转动连接,所述出料阀设置于所述出料管的下端。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及驱动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出料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所述进料管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罐体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罐体转动。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支撑架及滚筒,所述滚筒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架上,所述滚筒的侧壁与所述罐体的侧壁相切设置。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还包括气体浓度检测件,所述气体浓度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储料腔内的voc气体浓度。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将塑料颗粒装入罐体内,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罐体沿其自身轴线转动,从而使罐体内的塑料颗粒沿所述升料通道向上呈螺旋状上升,当塑料颗粒到达升料通道的上端后,塑料颗粒进入中心管的上端,并在重力作用下,沿中心管下降,并从中心管的下端进入升料通道的下端,再继续沿升料通道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加热器对塑料颗粒进行加热,抽真空机构使罐体内形成负压环境,从而塑料颗粒表面不断释放voc气体,并通过抽真空机构抽离并排放。从而通过本装置可实现对塑料颗粒的高效除味,并能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中的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省略罐体1的前半部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图2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26.图4是图2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27.图中:1-罐体、11-罐体主体、12-下端盖、13-上端盖、2-螺旋导料板、3-中心管、31-进料槽、32-出料槽、4-加热器、5-驱动机构、51-第一支撑架、52-第二支撑架、53-驱动件、54-第三支撑架、55-滚筒、6-进料斗、7-进料管、8-出料管、81-出料阀、9-气体浓度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29.请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包括罐体1、螺旋导料板2、中心管3、加热器4、抽真空机构(未示出)及驱动机构5。
30.所述罐体1倾斜设置、并具有一密闭的且用于储存塑料颗粒的储料腔。所述螺旋导料板2固定于所述储料腔内,所述螺旋导料板2与所述罐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一螺旋状的升料通道。所述中心管3同轴固定于所述罐体1内,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与所述升料通道的下端连通,所述中心管3的上端与所述升料通道的上端连通。
31.所述加热器4用于对所述储料腔内的塑料颗粒进行加热。所述抽真空机构的进口与所述储料腔连通、并用于使所述储料腔内形成负压环境。所述驱动机构5与所述罐体1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罐体1转动。
32.在使用时,将塑料颗粒装入罐体1内,通过驱动机构5带动罐体1沿其自身轴线转动,从而使罐体1内的塑料颗粒沿所述升料通道向上呈螺旋状上升,当塑料颗粒到达升料通道的上端后,塑料颗粒进入中心管3的上端,并在重力作用下,沿中心管3下降,并从中心管3的下端进入升料通道的下端,再继续沿升料通道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加热器4对塑料颗粒进行加热,抽真空机构使罐体1内形成负压环境,从而塑料颗粒表面不断释放voc气体,并通过抽真空机构抽离并排放。从而通过本装置可实现对塑料颗粒的高效除味,并能降低能耗。
33.为了具体实现罐体1的功能,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罐体1包括罐体主体11、下端盖12及上端盖13,所述罐体主体11的下端与所述下端盖12可拆卸连接,所述罐体主体11的上端与所述上端盖13可拆卸连接。
34.为了便于塑料颗粒进入中心管3的上端,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3的上端与所述上端盖13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管3的上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槽31。
35.为了便于塑料颗粒从中心管3的下端离开,请参照图1、图2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与所述下端盖12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料槽32。
36.为了便于进料,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还包括进料斗6,所述进料斗6的出口与所述中心管3的上端连通。
37.为了具体实现进料斗6的出口与中心管3的上端的连通,请参照图2和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还包括进料管7,所述进料管7的上端与所述进料斗6的出口连通,所述进料管7的下端与所述中心管3的上端连通,所述进料管7与所述中心管3转动连接。在使用时,将塑料颗粒倒入进料斗6内,塑料颗粒从进料斗6的出口进入进料管7内,再从进料管7进入中心管3内,再从中心管3的出料槽32进入罐体1内。
38.为了便于出料,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还包括出料管8及出料阀81,所述出料管8的上端与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连通,所述出料管8与所述中心管3转动连接,所述出料阀81设置于所述出料管8的下端,在除味时,出料阀81处于关闭状态,当除味完成后,开启出料阀81,塑料颗粒从出料管8排出。
39.为了具体实现驱动机构5的功能,请参照图1-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5包括第一支撑架51、第二支撑架52及驱动件53;所述第一支撑架51与所述出料管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52与所述进料管7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53与所述罐体1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罐体1转动。
40.为了提高罐体1转动的稳定性,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5还包括第三支撑架54及滚筒55,所述滚筒55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架54上,所述滚筒55的侧壁与所述罐体1的侧壁相切设置。
41.为了便于检测除味程度,请参照图2和图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还包括气体浓度检测件9,所述气体浓度检测件9用于检测所述储料腔内的
voc气体浓度,从而可用于判断除味效果。
4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下结合图1-图4来对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塑料除味的热处理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在使用时,将塑料颗粒倒入进料斗6内,塑料颗粒从进料斗6的出口进入进料管7内,再从进料管7进入中心管3内,再从中心管3的出料槽32进入罐体1内。通过驱动机构5带动罐体1沿其自身轴线转动,从而使罐体1内的塑料颗粒沿所述升料通道向上呈螺旋状上升,当塑料颗粒到达升料通道的上端后,塑料颗粒进入中心管3的上端,并在重力作用下,沿中心管3下降,并从中心管3的下端进入升料通道的下端,再继续沿升料通道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加热器4对塑料颗粒进行加热,抽真空机构使罐体1内形成负压环境,从而塑料颗粒表面不断释放voc气体,并通过抽真空机构抽离并排放,当气体浓度检测件9检测到除味完成后,开启出料阀81,塑料颗粒从出料管8排出。从而通过本装置可实现对塑料颗粒的高效除味,并能降低能耗。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