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芯线定位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58900发布日期:2021-12-17 22:45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芯线定位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效芯线定位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目前产品在成型时,需要将芯线与产品稳定注塑连接,但是在传统的模具上,芯线较为柔软细小,因内部芯线是软的,如直接放置到模具上时,无法保证固定在型腔的中心,容易从下模的芯线槽内跳出,导致产品成型时质量较低,容易出现瑕疵产品,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芯线定位模具,具有将芯线进行预定位、防止芯线从下芯线定位槽内跳出、提高了产品成型质量、提高了成品率、提高了工作效率的有益效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高效芯线定位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上模座设于下模座上方,上模座底部与下模座顶部紧靠;上模座包括上模板和上模板定位座,上模板定位座中部设有上模板定位槽,上模板与上模板定位槽相匹配,上模板固定于上模板定位槽内,上模板底部设有上芯线定位槽和胶料成型槽。
6.下模座包括升降组件、下模板和下模板定位座,升降组件、下模板和下模板定位座从下至上依次设置、连接,下模板定位座中部设有下模板定位槽,下模板与下模板定位槽相匹配,下模板固定于下模板定位槽内,下模板顶部设有下芯线定位槽,其中一组下芯线定位槽的位置与上芯线定位槽的位置相对应,且下芯线定位槽与上芯线定位槽相匹配,另一组下芯线定位槽的位置与胶料成型槽的位置相对应。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升降组件包括升降板、升降杆、旋转轴和定位台,升降板、升降杆、旋转轴和定位台从下至上依次设置、连接,升降杆中部设有轴孔,旋转轴一端插接于轴孔内,另一端伸出于升降杆,定位台固设于升降杆顶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下模板中部设有定位孔,定位孔贯穿于下模板,定位台与定位孔相匹配,定位台安装于定位孔内。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下模座还包括底座,升降板设于底座内,下模板定位座与底座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上模座还包括顶板、定位环和定位柱,顶板、定位环和定位柱从下至上依次设置,顶板与上模板定位座连接,定位环与顶板连接,顶板中部设有贯穿的顶孔,定位柱依次穿过定位环和顶板,并与上模板定位座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上芯线定位槽的数量为两个,胶料成型槽的数量为两个。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下芯线定位槽的数量为四个,下芯线定位槽为两组,每组的数量为两个。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上芯线定位槽之间以及下芯线定位槽之间均设有弧形凹槽。
14.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下模板定位槽的端角处设有弧形倒角槽。
15.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下模板定位座的端角处设有台阶槽。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将上模座与下模座压合,硅胶料成型于其中一组下芯线定位槽,并形成硅胶下壳,然后将上模座与下模座分离,再通过升降组件将下模板顶起,使下模板完全伸出于下模板定位槽,然后将下模板通过旋转轴旋转180
°
,然后将升降组件恢复原状,并使下模板重新回到下模板定位槽内,再把芯线放到硅胶下壳上,以将芯线进行预定位,防止芯线从下芯线定位槽内跳出,并将硅胶上壳放在芯线上,然后将上模座与下模座压合,此时其中一组下芯线定位槽内的硅胶下壳与硅胶上壳压紧,同时另一组下芯线定位槽内形成硅胶下壳,硅胶下壳与硅胶上壳之间的芯线压紧后形成芯线成品,再将上模座与下模座分离,然后取出芯线成品。本实用新型将芯线进行预定位,防止芯线从下芯线定位槽内跳出,提高了产品成型质量,提高了成品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芯线定位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芯线定位模具的爆炸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芯线定位模具的上模座与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芯线定位模具的侧视图。
22.图5为图4中沿a

a的剖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芯线定位模具的上模板与下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芯线定位模具的上模板与下模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图2中m的局部放大图。
26.图9为芯线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标识:
28.1、上模座;2、下模座;
29.11、上模板;12、上模板定位座;13、上芯线定位槽;14、胶料成型槽;15、顶板;16、定位环;17、定位柱;
30.21、升降组件;22、下模板;23、下模板定位座;24、下模板定位槽;25、下芯线定位槽;26、定位孔;27、底座;
31.211、升降板;212、升降杆;213、旋转轴;214、定位台;
32.3、弧形凹槽;
33.4、弧形倒角槽;
34.5、台阶槽;
35.6、芯线成品;
36.61、芯线;62、硅胶下壳;63、硅胶上壳。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请参阅附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高效芯线定位模具,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上模座1设于下模座2上方,上模座1底部与下模座2顶部紧靠;上模座1包括上模板11和上模板定位座12,上模板定位座12中部设有上模板定位槽,上模板11与上模板定位槽相匹配,上模板11固定于上模板定位槽内;进一步地,下模板定位座23的端角处设有台阶槽5,台阶槽5的设置便于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分离;进一步地,请参阅附图7,上模板11底部设有上芯线定位槽13和胶料成型槽14,其中上芯线定位槽13的数量为两个,胶料成型槽14的数量为两个;下模座2包括升降组件21、下模板22和下模板定位座23,升降组件21、下模板22和下模板定位座23从下至上依次设置、连接,下模板定位座23中部设有下模板定位槽24,下模板22与下模板定位槽24相匹配,下模板22固定于下模板定位槽24内;请参阅附图2和6,下模板22顶部设有下芯线定位槽25,其中,下芯线定位槽25的数量为四个,下芯线定位槽25为两组,每组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组下芯线定位槽25的位置与上芯线定位槽13的位置相对应,且下芯线定位槽25与上芯线定位槽13相匹配,另一组下芯线定位槽25的位置与胶料成型槽14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请参阅附图2和8,升降组件21包括升降板211、升降杆212、旋转轴213和定位台214,升降板211、升降杆212、旋转轴213和定位台214从下至上依次设置、连接,请参阅附图4~5,升降杆212中部设有轴孔,升降板211和升降杆212可在底座27上做升降运动,旋转轴213一端插接于轴孔内,另一端伸出于升降杆212,旋转轴213可在轴孔内旋转,定位台214固设于升降杆212顶部;通过升降板211和升降杆212可使下模板22做升降运动,通过旋转轴213和定位台214可将下模板22进行旋转;进一步地,请参阅附图2和8,下模板22中部设有定位孔26,定位孔26贯穿于下模板22,定位台214与定位孔26相匹配,定位台214安装于定位孔26内,从而将下模板22固定在定位台214上。请参阅附图1~3,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压合,硅胶料成型于其中一组下芯线定位槽25,并形成硅胶下壳62,然后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分离,再通过升降组件21将下模板22顶起,使下模板22完全伸出于下模板定位槽24,然后将下模板22通过旋转轴213旋转180
°
,然后将升降组件21恢复原状,并使下模板22重新回到下模板定位槽24内,再把芯线61放到硅胶下壳62上,以将芯线61进行预定位,防止芯线61从下芯线定位槽25内跳出,并将硅胶上壳63放在芯线61上,然后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压合,此时其中一组下芯线定位槽25内的硅胶下壳62与硅胶上壳63压紧,同时另一组下芯线定位槽25内形成硅胶下壳62,硅胶下壳62与硅胶上壳63之间的芯线61压紧后形成芯线成品6,再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分离,然后取出芯线成品6。本实用新型将芯线61进行预定位,防止芯线61从下芯线定位槽25内跳出,提高了芯线成品6的成型质量,提高了成品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39.请参阅附图2~3,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下模座2还包括底座27,升降
板211设于底座27内,并可在底座27内做升降运动,下模板定位座23与底座27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上模座1还包括顶板15、定位环16和定位柱17,顶板15、定位环16和定位柱17从下至上依次设置,顶板15与上模板定位座12固定连接,定位环16与顶板15固定连接,顶板15中部设有贯穿的顶孔,定位柱17依次穿过定位环16和顶板15,并与上模板定位座12固定连接。
40.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请参阅附图6~7,上芯线定位槽13之间以及下芯线定位槽25之间均设有弧形凹槽3,弧形凹槽3的设置便于将成型后的芯线成品6取出;进一步地,下模板定位槽24的端角处设有弧形倒角槽4,弧形倒角槽4的设置便于下模板22安装于下模板定位槽24内。
4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请参阅附图1~3,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先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压合,硅胶料成型于其中一组下芯线定位槽25,并形成硅胶下壳62,然后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分离,再通过升降组件21将下模板22顶起,使下模板22完全伸出于下模板定位槽24,然后将下模板22通过旋转轴213旋转180
°
,然后将升降组件21恢复原状,并使下模板22重新回到下模板定位槽24内,再把芯线61放到硅胶下壳62上,以将芯线61进行预定位,防止芯线61从下芯线定位槽25内跳出,并将硅胶上壳63放在芯线61上,然后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压合,此时其中一组下芯线定位槽25内的硅胶下壳62与硅胶上壳63压紧,同时另一组下芯线定位槽25内形成硅胶下壳62,硅胶下壳62与硅胶上壳63之间的芯线61压紧后形成芯线成品6,再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分离,然后取出芯线成品6,再循环上面的步骤即再通过升降组件21将下模板22顶起,使下模板22完全伸出于下模板定位槽24,接下来再根据上面的步骤继续工作,从而进行循环作业。
42.本实用新型将芯线61进行预定位,防止芯线61从下芯线定位槽25内跳出,提高了芯线成品6成型质量,提高了成品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43.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