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生产贴合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4764发布日期:2022-11-11 19:2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膜生产贴合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贴合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膜生产贴合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2.保护膜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数码产品保护膜,汽车保护膜,家用保护膜,食品保鲜保护膜等,随着手机等数码产品在中国的普及,保护膜已经慢慢的成为屏幕保护膜的一种统称,而其在屏幕保护膜领域的功能也是五花八门,材料从最早的pp材料到现今流行的ar材质,中间经历了5年多的发展,慢慢的被广大手机群体所接受,保护膜在贴合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贴合机,现有保护膜在贴合的过程中由于保护膜与基板之间存在空气,从而导致保护膜与基板之间未全部连接,不能够满足使用需要。
3.基于上述问题,专利号为cn21288891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保护膜贴合机用压紧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四个均匀分布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顶板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顶板底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顶板底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板。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气缸、第四安装板、第一弹簧、限位杆、压紧滚轮和安装架之间的配合实现对保护膜和基板进行压紧,从而避免保护膜在贴合时存在气泡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保护膜在贴合的过程中由于保护膜与基板之间存在空气,从而导致保护膜与基板之间未全部连接的问题。
4.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现有装置在进行压合时,一般为刚性压合,通过增大压力,使得保护膜与基板之间能贴合的更加紧密,但是当压力增大时,压力直接作用在保护膜与基板上,而保护膜与基板上未设有缓冲结构,从而容易导致保护膜与基板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膜生产贴合压紧装置,具备提高压合效果且避免保护膜与基板损坏的有益效果,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保护膜与基板容易发生损坏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膜生产贴合压紧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机体的前表面开设有操作槽,所述操作槽的内部顶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顶端设置有压合机构,所述操作槽的内部设置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表面相对于所述压合机构的位置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板的下表面中部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放置板通过所述缓冲组件与所述操作槽的内部底端相连接,所述放置板上设置有稳定组件,所述放置槽的内部底端开设有顶出槽,所述顶出槽的底部设置有顶出组件。
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空腔杆,所述空腔杆与所述操作槽的内部底端相连接,所述空腔杆的上表面活动套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放置板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外侧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
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放置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空腔杆的上表面相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空腔杆的内部底端嵌入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稳定组件包括导向框,所述导向框固定连接于所述放置板的下表面,所述操作槽内部底端相对于所述导向框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限位框,所述导向框和所述限位框相互贴合。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放置板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限位框上表面相对于四个所述导向杆的位置均开设有导向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顶出组件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固定套接于所述顶出槽的内部,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微型气泵,所述微型气泵与所述放置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出槽的上表面嵌入安装有滤网。
12.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该膜生产贴合压紧装置,通过设置缓冲组件,可以在保护膜与基板受到压力时,保护膜与基板和连接杆同步向下运动,避免了现有装置在进行使用时刚性压合会导致保护膜与基板发生损坏的问题,且复位弹簧压缩产生复位力,可以使得放置板和保护膜与基板向上运动,在复位力以及压合力的作用下,可以保证保护膜与基板的压合效果,同时通过设置顶出组件,可以避免保护膜与基板压合后,与放置板接触过紧不易取下的问题,大大的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机体;2、控制器;3、凹槽;4、压合机构;5、操作槽;6、放置板;7、空腔杆;8、连接杆;9、复位弹簧;10、限位板;11、压力传感器;12、导向框;13、限位框;14、放置槽;15、导向杆;16、导向槽;17、顶出槽;18、连接管;19、微型气泵;20、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
21.请参阅图1-4,一种膜生产贴合压紧装置,包括机体1,机体1上设置有控制器2,机体1的前表面开设有操作槽5,操作槽5的内部顶端开设有凹槽3,凹槽3的内部顶端设置有压合机构4,操作槽5的内部设置有放置板6,放置板6上表面相对于压合机构4的位置开设有放置槽14,放置板6的下表面中部设置有缓冲组件,放置板6通过缓冲组件与操作槽5的内部底端相连接,放置板6上设置有稳定组件,放置槽14的内部底端开设有顶出槽17,顶出槽17的
底部设置有顶出组件;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缓冲组件,可以在压合机构4对基板和防护膜进行刚性压合时,避免基板和防护膜发生损坏导致压合力度不够导致基板和防护膜无法贴合的情况发生,通过设置缓冲组件,可以增加放置板6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顶出组件,便于将压合完成后的基板和防护膜取出。
22.缓冲组件包括空腔杆7,空腔杆7与操作槽5的内部底端相连接,空腔杆7的上表面活动套接有连接杆8,连接杆8的一端与放置板6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连接杆8的外侧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放置板6的下表面与空腔杆7的上表面相连接;连接杆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0,空腔杆7的内部底端嵌入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1,压力传感器11的型号为wnk80ma;稳定组件包括导向框12,导向框12固定连接于放置板6的下表面,操作槽5内部底端相对于导向框1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限位框13,导向框12和限位框13相互贴合;放置板6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15,限位框13上表面相对于四个导向杆15的位置均开设有导向槽16;通过压合机构4与基板和防护膜相接触,且基板和防护膜在压合机构4的压合作用下,带动放置板6向下运动,当放置板6向下运动时,连接杆8收缩到空腔杆7的内部,且复位弹簧9发生压缩,直至限位板10与压力传感器11相接触,此时压合机构4停止向下运动,通过基板和防护膜向下移动以及连接杆8发生收缩,可以保证压合机构4的压合力度,且不会对基板和防护膜造成损坏,避免压合力度过小导致基板和防护膜无法粘接在一起的情况发生。
23.顶出组件包括连接管18,连接管18固定套接于顶出槽17的内部,连接管1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微型气泵19,微型气泵19的型号为xgb,微型气泵19与放置板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顶出槽17的上表面嵌入安装有滤网20,通过控制器2对微型气泵19进行控制,在连接管18的作用下,可以对基板和防护膜与放置槽14的接触面鼓气,再压力差的作用下,便于将基板和防护膜取出,解决了现有装置在使用时基板和防护膜压合完成后无法取出的问题。
24.工作原理:在对膜进行压合时,首先将基板和防护膜放置在放置板6上开设的放置槽14的内部,然后通过控制器2对压合机构4进行控制,使其对放置槽14内部的基板和防护膜进行压合;
25.当压合时,压合机构4与基板和防护膜相接触,且基板和防护膜在压合机构4的压合作用下,带动放置板6向下运动,当放置板6向下运动时,连接杆8收缩到空腔杆7的内部,且复位弹簧9发生压缩,直至限位板10与压力传感器11相接触,此时压合机构4停止向下运动,通过基板和防护膜向下移动以及连接杆8发生收缩,可以保证压合机构4的压合力度,且不会对基板和防护膜造成损坏,避免压合力度过小导致基板和防护膜无法粘接在一起的情况发生;
26.同时在放置板6向下移动时,导向框12在限位框13的内侧进行滑动,且导向杆15在导向槽16的内部滑动,可以增加放置板6的稳定性;
27.当压合完成后,压合机构4向上运动,在空腔杆7复位力的作用下,可以使得放置板6恢复至初始位置;
28.接着通过控制器2对微型气泵19进行控制,在连接管18的作用下,可以对基板和防护膜与放置槽14的接触面鼓气,再压力差的作用下,便于将基板和防护膜取出,解决了现有装置在使用时基板和防护膜压合完成后无法取出的问题,此外,通过设置滤网20,可以避免灰尘通过顶出槽17进入到连接管18的内部,进而避免微型气泵19发生损坏,大大的增加了
装置的实用性。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