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VA二次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17769发布日期:2023-03-10 22:5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EVA二次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一种eva二次成型机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鞋类塑料的成型和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eva二次成型机。


背景技术:

2.目前,eva的二次成型机分为全自动化二次成型机和半自动化二次成型机,由于全自动化二次成型机价格较为昂贵,一些鞋底生产厂家一般采用半自动化二次成型机,二次成型机的二次成型指的是鞋底原材料的加热膨胀工艺和冷却定型工艺,现有的半自动化二次成型机一般是将加热设备和冷却设备相邻间隔设置,这样设置存在一个问题,占地面积太大,工作人员需要往返进行操作,有鉴于此,遂有了本方案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eva二次成型机,其加热工位和冷却工位上下间隔设置,减少了占地面积,也方便工作人员操作。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eva二次成型机,具有加热工位和冷却工位,所述加热工位和冷却工位上下间隔设置,所述成型机包括冷却组件、加热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位于冷却工位内,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所述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分别位于冷却工位的上方和下方,所述加热组件位于加热工位内,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所述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分别位于加热工位的上方和下方,所述升降组件位于加热工位和冷却工位的输入端的一侧。
5.进一步,所述成型机还包括冷却驱动组件,所述冷却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相互靠近。
6.进一步,所述成型机还包括加热驱动组件,所述加热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相互靠近。
7.进一步,所述上冷却板内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上冷却板下表面设有第一出水凹槽,所述第一出水凹槽一侧延伸至与上冷却板侧壁齐平且形成开口,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与第一出水凹槽相连通;
8.所述下冷却板内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下冷却板上表面设有第二出水凹槽,所述第二出水凹槽一侧延伸至于下冷却板侧面齐平且形成开口,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与第二出水凹槽相连通。
9.进一步,所述成型机还包括机架,所述加热工位和冷却工位位于机架上,所述加热工位和冷却工位通过阻隔承载板相隔断。
10.进一步,所述上加热板上表面与加热驱动组件输出端连接,所述上加热板与加热驱动组件之间设有第一隔热板。
11.进一步,所述下加热板与阻隔承载板之间设有第二隔热板。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将原本相邻设置的加热工位和冷却工位进行整合,设计了加热工位
和冷却工位上下设置的二次成型机,减少了占地面积,也减少了工作人员往复进行操作,由于加热工位和冷却工位上下间隔设置,当需要转移模具是就需要抬升或者下降进行操作,所以本方案又设置了升降组件用于适配新的二次成型机。
14.2.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采用外喷冷却水的方式对模具进行降温冷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模具内开设冷却通道的方式,节约了模具生产成本,而且外设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能够适配多种不同规格的模具。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多台成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eva二次成型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eva二次成型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升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滑导向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记:1、机架;11、加热工位;12、冷却工位;13、阻隔承载板;14、围框;15、集水槽;2、冷却组件;21、上冷却板;211、第一出水凹槽;22、下冷却板;221、第二出水凹槽;3、加热组件;31、上加热板;32、下加热板;33、上托盘;34、第一隔热板;35、第二隔热板;4、加热驱动缸体;5、冷却驱动缸体;6、升降组件;61、固定台;62、升降板;621、限位条;63、升降驱动缸体;64、导向柱;65、防滑导向体;651、容置体;652、环形盖板;653、防滑万向球;66、单向引导组件;661、连接座;662、转动辊。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24.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eva二次成型机,包括机架1、冷却组件2、加热组件3、升降组件6、冷却驱动组件和加热驱动组件。
25.加热工位11和冷却工位12位于机架1上,加热工位11和冷却工位12上下间隔设置,加热工位11和冷却工位12通过阻隔承载板13相隔断,加热工位11位于上方,冷却工位12位于下方。
26.加热组件3包括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32,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32采用电加热板,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32位于加热工位11的上方和下方,下加热板32位于阻隔承载板13上方,下加热板32与阻隔承载板13之间设置第二隔热板35。
27.加热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32相互靠近,具体地,加热驱动组件包括加热驱动缸体4,加热驱动缸体4为油缸,加热驱动缸体4安装在机架1上,加热驱动缸体4位于加热工位11上方,加热驱动缸体4输出端伸入到加热工位11与上加热板31连接,加热驱动缸体4输出端和上加热板31之间依上至下连接有上托盘33和第一隔热板34。
28.冷却组件2包括上冷却板21和下冷却板22,上冷却板21和下冷却板22分别位于冷却工位12的上方和下方,上冷却板21连接在阻隔承载板13下表面,上冷却板21内设有第一
进水通道,上冷却板21下表面设有两排且每排数量为六个第一出水凹槽211,第一出水凹槽211一侧延伸至与上冷却板21侧壁齐平且形成开口,第一进水通道与第一出水凹槽211相连通,下冷却板22内设有第二进水通道,下冷却板22上表面设有两排且每排数量为六个第二出水凹槽221,第二出水凹槽221一侧延伸至于下冷却板22侧面齐平且形成开口,第二进水通道与第二出水凹槽221相连通,第一进水通道一端与水管相连通,第二进水通道的一端与水管相连通,外设冷却组件2,可以减少模具的生产成本且可以适配多种规格模具。
29.冷却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上冷却板21和下冷却板22相互靠近,具体地,冷却驱动组件包括冷却驱动缸体5,冷却驱动缸体5为油缸,冷却驱动缸体5安装在机架1上,冷却驱动缸体5位于冷却工位12下方,冷却驱动缸体5输出端伸入到冷却工位12与下冷却板22连接。
30.冷却工位12一侧设置有围框14,冷却工位12靠近升降组件6一侧设置有集水槽15,围框14防止水流到成型机周围,集水槽15用于收集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
31.升降组件6位于加热工位11和冷却工位12输入端的一侧,具体地,固定台61、升降板62、升降驱动组件、单向引导组件66和防滑导向体65。
32.固定台61设有缸体输出孔和四个矩阵设置的导向孔,升降板62位于固定台61上方,升降板62上表面一侧安装有限位条621,用于抵顶升降板62上的模具,防止升降板62上的模具朝操作者一侧移动,升降板6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区,具体地,安装区为孔洞。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升降板62上升和下降,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升降驱动缸体63和四个导向柱64,升降驱动缸体63为油缸,升降驱动缸体输出端输出伸过缸体输出孔与升降板62下表面连接,升降驱动缸体与固定台61固定连接,导向柱64连接在升降板62下表面且穿过导向孔。
33.防滑导向体65安装在安装区内,防滑导向体65数量与安装区相对应,防滑导向体65包括多个容置体651、环形盖板652和防滑万向球653,容置体651具有容置槽,防滑万向球653位于容置槽内,环形盖板652盖设在容置槽开口处,防滑万向球653伸出环形盖板652,防滑万向球653表面为磨砂面。具体地,环形盖板652下表面设有环形连接台,环形连接台内侧壁具有内螺纹,容置体651呈柱状,容置体651外侧壁设有外螺纹,环形连接台与容置体651螺纹连接,环形连接台伸入安装区内,环形盖板652卡止在升降板62上表面。
34.单向引导组件66包括两个连接座661和转动辊662,两个连接座661连接在升降板62的侧壁且间隔设置,转动辊662位于两个连接座661之间且转动连接,升降板62和工作区域之间还具有一段空间,如果直接将模具推入工作区域,模具推出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重力问题下移然后卡在这段空间内,所以设置转动辊662在这段空间内进行引导,防止模具卡在升降板62和工作区域之间。
35.工作原理:将模具放置在升降板62上,往模具内添加原材料后,升降驱动缸体63顶出,将模具送到加热工位11的输入端,工作人员将模具推入加热工位11,加热驱动缸体4顶出,上加热板31向下移动,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32分别贴合模具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然后进行加热,加热结束后,加热驱动缸体4缩回,上加热板31向上移动,工作人员将模具拉回升降板62,升降驱动缸体63缩回,使得模具位于冷却工位12的输入端,工作人员将模具推入冷却工位12,冷却驱动缸体5顶出,下冷却板22向上移动,上冷却板21和下冷却板22分别贴合模具的上下表面,水管往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二进水通道通水,第一出水凹槽211和第二出水凹槽221出水对模具进行冷却,冷却后未蒸发的水流入到集水槽15,冷却结束后,冷却驱动缸体5缩回,下冷却板22向下移动,工作人员模具拉回升降板62取出鞋底,完成加工。
3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