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60995发布日期:2023-12-30 06:32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塑料吹膜,具体为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


背景技术:

1、目前,三层共挤吹膜模头,从冷却方式上来划分,包含带内冷装置和不带内冷装置二种基本形式,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基本是采用不带内冷装置的三层共挤模头,随着软包装薄膜制品在医药食品及电子领域的广泛应用,对薄膜制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出现了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并得到广泛应用。

2、现在的三层共挤模头,口模规格一般在200以上,不能满足小规格薄膜制品的生产,特别是幅宽在150-500mm范围的筒料的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在的三层共挤模头,口模规格一般在200以上,不能满足小规格薄膜制品的生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包括:

3、模头部件,所述模头部件包括安装座、外模体、下过渡体、上过渡体和口模总成,所述外模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顶部,所述下过渡体设置在所述外模体的顶部,所述上过渡体设置在所述下过渡体的顶部,所述口模总成设置在所述上过渡体的上端;

4、所述上过渡体包括上外过渡体和上内过渡体,所述上内过渡体设置在所述上外过渡体的内侧,所述上外过渡体和所述上内过渡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

5、口模总成包括调节环和口模,所述口模设置在所述调节环的内侧,所述调节环和所述口模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间隙的内腔相贯通。

6、优选的,所述安装座的顶部设置有内层螺旋体、中层螺旋体和外层螺旋体,所述内层螺旋体、中层螺旋体和所述外层螺旋体均与所述外模体连接。

7、优选的,所述下过渡体包括下外过渡体和下内过渡体,所述下内过渡体设置在所述下外过渡体的内侧,所述下外过渡体和所述下内过渡体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间隙的内腔相贯通。

8、优选的,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孔。

9、优选的,所述口模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

10、优选的,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进料部件,所述进料部件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

11、优选的,所述进料部件的圆周外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对应。

12、优选的,所述模头部件的内腔设置有内冷部件,所述内冷部件分别贯穿所述模头部件的顶部和底部。

13、优选的,所述内冷部件包括第一风管、过渡螺母、第二风管、风圈总成、螺母和排风筒,所述过渡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风管的外侧壁,所述第一风管贯穿所述过渡螺母的底部,所述第二风管设置在所述过渡螺母的顶部,所述第二风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风管内腔相贯通,所述风圈总成设置在所述第二风管的圆周外侧壁顶部,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风圈总成的顶部,所述排风筒通过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风圈总成的内腔,所述排风筒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风管的内腔相贯通;

14、所述第一风管包括分风套、进风管和排风管,所述分风套设置在所述过渡螺母的内腔,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分风套的底部,所述进风管贯穿所述过渡螺母,所述进风管的内腔与所述分风套内腔相贯通,所述排风管设置在所述分风套底部,所述排风管贯穿所述过渡螺母的底部,所述排风管的内腔与所述分风套内腔相贯通;

15、所述第二风管包括外风管和内风管,所述内风管同轴心设置在所述外风管的内腔,所述外风管与所述过渡螺母相连接,所述外风管的内腔与所述过渡螺母内腔相贯通,所述内风管与所述分风套相连接,所述内风管的内腔与所述分风套内腔相贯通;

16、风圈总成包括风圈、下盖和上盖,所述下盖设置在所述风圈的底部,所述风圈通过所述下盖与所述外风管连接,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风圈的顶部,所述风圈通过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内风管的圆周外侧壁上,所述内风管贯穿所述上盖的上端;

17、所述下盖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对应。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通过增加一层上内过渡体及上外过渡体,将三层汇合流道平缓过渡到一个比较小的直径上,再通过口模和调节环将模具规格过渡到60-150mm,能够满足小规格薄膜制品的生产。



技术特征:

1.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10)的顶部设置有内层螺旋体(111)、中层螺旋体(112)和外层螺旋体(113),所述内层螺旋体(111)、中层螺旋体(112)和所述外层螺旋体(113)均与所述外模体(12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过渡体(130)包括下外过渡体(131)和下内过渡体(132),所述下内过渡体(132)设置在所述下外过渡体(131)的内侧,所述下外过渡体(131)和所述下内过渡体(132)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间隙的内腔相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1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孔(1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模(15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5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10)的底部设置有进料部件(200),所述进料部件(200)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20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部件(200)的圆周外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块(210),所述连接块(210)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11),所述第一安装孔(211)与所述第一螺纹孔(114)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头部件(100)的内腔设置有内冷部件(300),所述内冷部件(300)分别贯穿所述模头部件(100)的顶部和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冷部件(300)包括第一风管(310)、过渡螺母(320)、第二风管(330)、风圈总成(340)、螺母(350)和排风筒(360),所述过渡螺母(320)设置在所述第一风管(310)的外侧壁,所述第一风管(310)贯穿所述过渡螺母(320)的底部,所述第二风管(330)设置在所述过渡螺母(320)的顶部,所述第二风管(330)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风管(310)内腔相贯通,所述风圈总成(340)设置在所述第二风管(330)的圆周外侧壁顶部,所述螺母(350)设置在所述风圈总成(340)的顶部,所述排风筒(360)通过所述螺母(350)设置在所述风圈总成(340)的内腔,所述排风筒(360)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风管(330)的内腔相贯通;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塑料吹膜技术领域的一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包括:模头部件,所述模头部件包括安装座、外模体、下过渡体、上过渡体和口模总成,所述外模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顶部,所述下过渡体设置在所述外模体的顶部,所述上过渡体设置在所述下过渡体的顶部,所述口模总成设置在所述上过渡体的上端;所述上过渡体包括上外过渡体和上内过渡体,所述上内过渡体设置在所述上外过渡体的内侧,该种小型三层共挤内冷模头,通过增加一层上内过渡体及上外过渡体,将三层汇合流道平缓过渡到一个比较小的直径上,再通过口模和调节环将模具规格过渡到60‑150mm,能够满足小规格薄膜制品的生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卫兵,谢一夫,陈建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新中德塑机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