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85000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涉及一种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利用注塑模具生产塑胶产品时,一般采用滑块进行侧抽芯动作,然而很多产品的胶位和筋位相对比较深,模具打开后,产品还没有从滑块中脱离出来,产品易黏在滑块上,导致产品不易取出,即便可以取出,也会因为与滑块脱离不及时,导致产品拉伤,增加了不良品率,使得生产成本增加。而且,产品不易取出也会影响成型周期和生产效率,浪费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左部设有一左斜导柱,上模板的右部设有一右斜导柱,所述下模板的左部设有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铲基、左滑块和左顶板,所述下模板的右部设有从右至左依次设置的右铲基、右定位块、右滑块和右顶板,所述左顶板和右顶板之间形成注塑腔,左斜导柱穿设于所述左滑块中,右斜导柱穿设于所述右滑块中,所述左铲基的左侧和左滑块的右侧分别具有楔形面,所述左铲基通过楔形面与所述左滑块楔紧配合,所述右铲基的右侧和右定位块的左侧分别设有楔形面,所述右铲基通过楔形面与所述右定位块楔紧配合,所述下模板的左部还设有穿设于左滑块的第一顶针以及穿设于所述左顶板中的第二顶针,下模板的右部还设有依次穿过右定位块和右滑块的第三顶针以及穿设于所述右顶板的第四顶针,第一顶针的末端抵顶在第二顶针上,第二顶针的末端抵顶在位于注塑腔中的产品的左侧上,第三顶针的末端抵顶在第四顶针上,第四顶针的末端抵顶在位于注塑腔中的产品的右侧上。
[0005]进一步的,所述左滑块内设有套装在第一顶针上的第一弹簧,所述左顶板内设有套装在第二顶针上的第二弹簧。
[0006]进一步的,所述右滑块内设有套装在第三顶针上的第三弹簧,所述右顶板内设有套装在第四顶针上的第四弹簧。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开模时,上模板上移,左铲基和右铲基上移,左斜导柱带动左滑块向左移动,左顶板也向左移动,右斜导柱带动右滑块向右移动,右顶板也向右移动,左滑块和右滑块移动的过程中,下模板上的第一顶针顶在第二顶针上,第二顶针顶在产品的左侧上,下模板的第三顶针顶在第四顶针上,第四顶针顶在产品的右侧上,从而产品被顶住不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产品易黏在滑块上的问题,产品易取出,不会产生产品变形及被拉伤的问题,保证了注塑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10]如图1所示,一种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I和下模板2,所述上模板I的左部设有一左斜导柱3,上模板I的右部设有一右斜导柱4,所述下模板2的左部设有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铲基5、左滑块6和左顶板7,所述下模板2的右部设有从右至左依次设置的右铲基8、右定位块9、右滑块10和右顶板11,所述左顶板7和右顶板11之间形成注塑腔,左斜导柱3穿设于所述左滑块6中,右斜导柱4穿设于所述右滑块10中,所述左铲基5的左侧和左滑块6的右侧分别具有楔形面,所述左铲基5通过楔形面与所述左滑块6楔紧配合,所述右铲基8的右侧和右定位块9的左侧分别设有楔形面,所述右铲基8通过楔形面与所述右定位块9楔紧配合,右定位块9可以更好的对右滑块10进行楔紧定位。所述下模板2的左部还设有穿设于左滑块6的第一顶针12以及穿设于所述左顶板7中的第二顶针13,下模板2的右部还设有依次穿过右定位块9和右滑块10的第三顶针14以及穿设于所述右顶板11的第四顶针15。所述左铲基5的左侧和右铲基8的右侧均设有定位槽16,第一顶针12的头端置于左铲基5的定位槽16中,第三顶针14的头端置于右铲基8的定位槽16中。第一顶针12的末端抵顶在第二顶针13上,第二顶针13的末端抵顶在位于注塑腔中的产品21的左侧上,第三顶针14的末端抵顶在第四顶针15上,第四顶针15的末端抵顶在位于注塑腔中的产品21的右侧上。
[0011]进一步说,所述左滑块6内设有套装在第一顶针12上的第一弹簧17,所述左顶板7内设有套装在第二顶针13上的第二弹簧18。
[0012]进一步说,所述右滑块10内设有套装在第三顶针14上的第三弹簧19,所述右顶板11内设有套装在第四顶针15上的第四弹簧20。
[0013]开模时,上模板I带动左铲基5和右铲基8上移,设置在上模板I上的左斜导柱3拨动左滑块6向左移动,右斜导柱4拨动右滑块10向右移动,右定位块9也向右移动。在左铲基5和右铲基8的定位槽16的抵顶作用下,第一顶针12不动,且第一顶针12顶在第二顶针13上,第三顶针14不动,且第三顶针14顶在第四顶针15上,第一弹簧17、第二弹簧18、第三弹簧19和第四弹簧20均受到压缩,第二顶针13和第四顶针15均顶住产品21不动。上模板I继续向上移动,第二顶针13和第四顶针15可与产品21脱离,开模完成,产品21被取出。整个开模过程中,产品21不会黏在其左右两侧的移动的结构上,从而易取出,不会使产品被拉伤,保证了产品质量,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合模时,上模板I向下移动,左铲基5和右铲基8均向下移动,左铲基5的楔形面使得左滑块6和左顶板7向右移动,右铲基8的楔形面使得右定位块9、右滑块10和右顶板11均向左移动,第二顶针13在第一顶针12的作用下回到可以抵顶产品21左侧的位置,第四顶针15在第三顶针14的作用下回到可以抵顶产品21右侧的位置。左铲基5将左滑块6楔紧,右铲基8通过右定位块9将右滑块10模紧后,合t吴完成。
[001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左部设有一左斜导柱,上模板的右部设有一右斜导柱,所述下模板的左部设有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铲基、左滑块和左顶板,所述下模板的右部设有从右至左依次设置的右铲基、右定位块、右滑块和右顶板,所述左顶板和右顶板之间形成注塑腔,左斜导柱穿设于所述左滑块中,右斜导柱穿设于所述右滑块中,所述左铲基的左侧和左滑块的右侧分别具有楔形面,所述左铲基通过楔形面与所述左滑块楔紧配合,所述右铲基的右侧和右定位块的左侧分别设有楔形面,所述右铲基通过楔形面与所述右定位块楔紧配合,所述下模板的左部还设有穿设于左滑块的第一顶针以及穿设于所述左顶板中的第二顶针,下模板的右部还设有依次穿过右定位块和右滑块的第三顶针以及穿设于所述右顶板的第四顶针,第一顶针的末端抵顶在第二顶针上,第二顶针的末端抵顶在位于注塑腔中的产品的左侧上,第三顶针的末端抵顶在第四顶针上,第四顶针的末端抵顶在位于注塑腔中的产品的右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滑块内设有套装在第一顶针上的第一弹簧,所述左顶板内设有套装在第二顶针上的第二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滑块内设有套装在第三顶针上的第三弹簧,所述右顶板内设有套装在第四顶针上的第四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防止拉伤产品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的左部设有一左斜导柱,上模板的右部设有一右斜导柱,下模板的左部设有左铲基、左滑块和左顶板,下模板右部设有右铲基、右定位块、右滑块和右顶板,左斜导柱穿设于左滑块中,右斜导柱穿设于右滑块中,左铲基通过楔形面与左滑块楔紧配合,右铲基通过楔形面与右定位块楔紧配合,所述下模板的左部还设有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下模板的右部还设有第三顶针和第四顶针,第二顶针的末端抵顶在位于注塑腔中的产品的左侧上,第四顶针的末端抵顶在位于注塑腔中的产品的右侧上。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产品易黏在滑块上的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IPC分类】B29C45/40, B29C45/26
【公开号】CN204894377
【申请号】CN201520553155
【发明人】蔡峻峰, 李慎朋
【申请人】健大电业制品(昆山)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