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7240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风机,风机的出口端连有风管,风管的出口端连有熄焦室,熄焦室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上升管,熄焦室的外侧设有联箱,上部设有集箱,上升管的下端均与联箱的出口端相连,上端均与集箱的入口端相连,集箱的一侧设有汽包,集箱出口端与汽包入口端通过进水管连通,汽包的出口端与联箱入口端通过下降管连通,汽包入口端还连有给水管,且通过给水管与泵相连,汽包顶部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与热用户相连。本实用新型运行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紧凑,换热效率高,成本低,节能且环境友好。
【专利说明】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媳焦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兰炭产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污染和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成为人们首要关注对象。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着主导地位,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实现我国高效节能环保生产有重要意义。煤热解是煤清洁利用的基础,是煤气化、液化、精炼等过程的重要步骤,可生产出半焦(又称兰炭)、煤焦油和荒煤气。
[0003]我国优良煤炭资源大部分储存在内蒙、陕西、新疆、甘肃、山西、宁夏六个省,具有三低三高的特点,即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高挥发分、高化学活性,是获得高质量半焦的优质煤源。为此,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宄院研宄开发了以长焰煤、不粘煤等块煤为原料的内热式直立式炭化炉来生产兰炭。
[0004]陕西地区的神府煤田分布于陕西省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榆林、横山、靖边和定边等县、市境内,属长焰煤和不粘煤的主要产地,这些煤具有“低灰、低硫、高水、高发热量”的优点。一直以来,兰炭企业是榆林市的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榆林周边兰炭企业的节能环保生产,中国重型机械研宄院有限公司和陕西冶金设计研宄院有限公司设计研发出了 SH2007型内热式直立式炭化炉,该炉包括预热段、干馏段和冷却段,由炭化室、布气孔、燃烧室、排焦口和熄焦池组成。煤粒进入炭化室后,与从布气孔流入的惰性气体接触,经过预热和干馏,所产生的煤气在燃烧室中燃烧,半焦则从排焦口落入到熄焦池中,采用水封冷却半焦,然后将半焦通过刮板输送机刮出。
[0005]目前,榆林绝大部分兰炭企业均实施了储焦、储煤场、备煤厂等生产区域分割设置,清水熄焦,水封闭循环,焦炉煤气全部综合利用,告别了氨水外排煤气点灯的状况,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但是,兰炭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污染问题,水冷熄焦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尽管水冷熄焦可有效防止煤气熄焦造成的环境污染,然而,黑褐色的熄焦高温废水会向空气中散发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同时,当半焦从水里捞出时,仍需要采用大量煤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去烘干半焦,这不仅污染了大量的水,还浪费了半焦余热,消耗了大量额外热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运行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紧凑,换热效率高,成本低,节能且环境友好。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风机,风机的出口端连有风管,风管的出口端连有用于放置半焦的熄焦室,熄焦室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上升管,熄焦室的外侧设有联箱,上部设有集箱,上升管的下端均与联箱的出口端相连,上端均与集箱的入口端相连,集箱的一侧设有汽包,集箱出口端与汽包入口端通过进水管连通,汽包的出口端与联箱入口端通过下降管连通,汽包入口端还连有给水管,且通过给水管与泵相连,汽包顶部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与热用户相连。
[0009]进一步地,熄焦室的内壁四周均布若干上升管。
[0010]进一步地,熄焦室的下部设有布风板,布风板上放置半焦,风管的出口端设在布风板与熄焦室的底部之间,且风管的出口端设在熄焦室的侧壁上。
[0011]进一步地,熄焦室的上部设有熄焦气烟道,熄焦气烟道中设有省煤器,省煤器的一端与给水管相连,另一端与泵相连。
[0012]进一步地,风管上设有第一截止阀和气体流量计。
[0013]进一步地,泵与省煤器之间还设有上水管,上水管上设有第二截止阀和液体流量
i+o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通过风机对灼热半焦降温,降温过程产生的余热能够加热上升管中的工质,工质汽化后通给热用户,对熄焦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了有效利用;本实用新型中上升管均布在熄焦室内壁四周,可以对熄焦过程产生的余热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001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在熄焦室的下部设置有布风板,当风机把风送入熄焦室时,该布风板可以产生回旋气流,充分与半焦接触,提高了半焦的降温效率;
[0017]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在熄焦气烟道中布置省煤器,对多余的熄焦气进行有效利用,换热效率高;同时设置截止阀和流量计,控制送风量和送水量,以达到提高换热效率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风机,2.风管,3.第一截止阀,4.气体流量计,5.熄焦室,6.布风板,7.半焦,8.联箱,9.下降管,10.上升管,11.汽包,12.热用户,13.蒸汽管,14.给水管,15.省煤器,16.上水管,17.液体流量计,18.泵,19.熄焦气烟道,20.集箱,21.进水管,22.第二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1]参见图1,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风机1,风机I的出口端连有风管2,风管2上设有第一截止阀3和气体流量计4,风管2的出口端连有熄焦室5,熄焦室5的内壁四周均布有若干上升管10,且上升管10以直线或折线形式布置在熄焦室5的内壁上,当以折线形式布置时,可以对熄焦过程产生的余热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熄焦室5的上部设有熄焦气烟道19,熄焦气烟道19中设有省煤器15,省煤器15的一端与给水管14相连,另一端与泵18相连,泵18与省煤器15之间还设有上水管16,上水管16上设有第二截止阀22和液体流量计17,熄焦室5的下部设有布风板6,布风板6上放置半焦7,风管2的出口端设在布风板6与熄焦室5的底部之间,且风管2的出口端设在熄焦室5的侧壁上,熄焦室5的外侧设有联箱8,上部设有集箱20,上升管10的下端均与联箱8的出口端相连,上端均与集箱20的入口端相连,集箱20的一侧设有汽包11,集箱20出口端与汽包11入口端通过进水管21连通,汽包11的出口端与联箱8入口端通过下降管9连通,汽包11入口端还连有给水管14,且通过给水管14与泵18相连,汽包11顶部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13与热用户12相连。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步骤作进一步说明:
[0023]采用工质相变换热回收内热式直立式炭化炉熄焦余热的热管装置,放置在熄焦室5内布风板6上的灼热半焦7受到来自风管2的室外冷空气的对流换热的作用,部分热量随空气流过布置在熄焦室5四壁的上升管10后从熄焦气烟道19流出。给水被泵18通过上水管16泵入到省煤器15中,再从省煤器15通过给水管14送入到汽包11中,给水从下降管9流入到联箱8,并依次流入上升管10、集箱20和进水管21,并再次流回到汽包11中,汽包11所产生的蒸汽被蒸汽管13送入到热用户12中,放置在熄焦汽烟道19内部的省煤器15接受到来自热空气的对流换热作用,内部的水被加热到给定温度。熄焦室5四周的上升管10 —方面受到来自灼热半焦7的热辐射,另一方面受到流动热空气的对流换热,内部的水被加热,部分达到汽化,蒸汽通过蒸汽管13送入到热用户12。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1),风机(I)的出口端连有风管(2),风管(2)的出口端连有用于放置半焦(7)的熄焦室(5),熄焦室(5)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上升管(10),熄焦室(5)的外侧设有联箱(8),上部设有集箱(20),上升管(10)的下端均与联箱(8)的出口端相连,上端均与集箱(20)的入口端相连,集箱(20)的一侧设有汽包(11),集箱(20)出口端与汽包(11)入口端通过进水管(21)连通,汽包(11)的出口端与联箱(8)入口端通过下降管(9)连通,汽包(11)入口端还连有给水管(14),且通过给水管(14)与泵(18)相连,汽包(11)顶部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13)与热用户(12)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熄焦室(5)的内壁四周均布若干上升管(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熄焦室(5)的下部设有布风板¢),布风板(6)上放置半焦(7),风管(2)的出口端设在布风板(6)与熄焦室(5)的底部之间,且风管(2)的出口端设在熄焦室(5)的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熄焦室(5)的上部设有熄焦气烟道(19),熄焦气烟道(19)中设有省煤器(15),省煤器(15)的一端与给水管(14)相连,另一端与泵(18)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风管(2)上设有第一截止阀(3)和气体流量计(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泵(18)与省煤器(15)之间还设有上水管(16),上水管(16)上设有第二截止阀(22)和液体流量计(17)。
【文档编号】F22B31-08GK204268441SQ201420635515
【发明者】张俊霞, 赵红星 [申请人]榆林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