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592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厨房烹饪电器,特别是一种靠普通蒸汽系统和对流加热系统产生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来对食物进行快速、高质量、多样化烹饪的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背景技术在现有技术中,单从蒸汽烹饪器具来讲,目前市面上靠蒸汽蒸食物的产品有蒸笼、蒸锅、高压锅,甚至微波蒸锅等,除了它们都或多或少存在热效率低,蒸汽温度不高,蒸汽量少,蒸汽散失大,速度慢,操作不方便,使用不安全,蒸食物效果差等缺陷外,还存在一个更重要的缺陷,即不能产生过热蒸汽。另一方面,单从微波烹饪器具来讲,市面上的传统微波炉烹饪食物速度快,效率高,但烹饪的食物往往存在着缺少水份,不鲜嫩,烹饪的食物种类有限。
市面上夏普过热蒸汽炉其过热蒸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是1.蒸汽驱动组件将水加热,产生大约100℃水蒸汽。
2.最新研发的过热蒸汽驱动装置将这些水蒸汽进一步加热,产生大约300℃的过热蒸汽(一种干净无色的气体)。
3.这些过热蒸汽从三个方向—两个侧边和顶部的容器—喷向食物,进行烹任。
4.炉腔蒸汽的再循环加热是通过一管道以及管道内的轴流风机把炉腔蒸汽送至顶部加热来进行的。
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克服上述蒸汽类产品和微波产品存在的一些缺陷,提供一种带有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的多功能微波炉。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殊之处在于在传统微波炉的基础上增设产生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的普通蒸汽装置和对流加热装置,在前级设有产生100℃左右的普通蒸汽的带两根发热管的锅炉,该锅炉通过允许普通蒸汽进入的连通管与产生100℃<t≤400℃的过热蒸汽并设有带两根发热管的对流加热装置腔室相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普通蒸汽装置包含锅炉大发热管(10)和锅炉小发热管(11)的至少两根发热管,并内置于锅炉水中,从而提高了热效率和有级控制蒸汽量的大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对流加热装置内置有对流风叶(15)、上部大发热管(16)和上部小发热管(17),它能把锅炉的普通蒸汽和炉腔的汽体作进一步的加热,并送入炉腔,如此循环不断,逐渐加热。其结构简单、可靠。上部大、小发热管和锅炉大、小发热管的不同组合便产生不同的功能。例如产生过热蒸汽、强蒸汽、普通蒸汽、对流热风等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普通蒸汽装置和对流加热装置的加热方式不仅包括发热管加热,还包括电热膜加热,半导体加热器等,而且包括任何其它形式的加热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论是在普通蒸汽装置产生的100℃左右的普通蒸汽气压还是在对流加热装置产生的100℃<t≤400℃的过热蒸汽蒸汽气压,可为1个标准大气压,也可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产生的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可分别从炉腔的上部出汽口(22)和下部出汽口(24)进入炉腔,还有由于转盘电机(1)的转动,在烹饪时,放置在玻璃转盘(2)上的食物也不停的在转动,从而保证食物上下左右烹饪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热蒸汽烤制食物,可去除食物中多余的脂肪和盐份,烹制出低卡路里的食物,可保留更多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实现“健康烹饪”。
根据本实用新型,锅炉大、小发热管和上部大、小发热管的不同的组合,便形成过热蒸汽、强蒸汽、普通蒸汽、对流热风等功能,从而实现不同的烹饪方式。而且,这些功能也能和微波组合,又产生新的功能,实现更多的烹饪方式。尤其是,蒸汽、过热蒸汽和微波的组合既可克服纯微波烹饪食物变干的缺陷,又可实现食物的美味和快速的烹饪。多种烹制功能有包括烘烤、空气对流烤、水烤、蒸、微波烹饪、解冻功能、发酵等等,可烹制日常的肉类、家禽、海鲜、蔬菜、糕点、饼干等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空载产生对流过热蒸汽来清洗炉腔内壁的脏物。
根据本实用新型,水箱加入柠檬清洗剂,空载运行,利用柠檬水在系统中的循环来去除内部水垢。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微波炉上增设产生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的普通蒸汽装置和对流加热装置,过热蒸汽产生的基本原理是在前级设有带两根发热管的锅炉,它产生100℃左右的普通蒸汽,然后普通蒸汽进入设有带两根发热管的对流加热系统腔室,并对普通蒸汽作进一步的加热,产生100℃<t≤400℃的过热蒸汽。以上四根发热管不同的组合,便产生了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本实用新型通过普通蒸汽装置和对流加热装置产生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来对食物进行快速、高质量、多样化烹饪的新型微波炉。过热蒸汽来除了能对食物进行快速烹饪,保持食物的水份不会散失,保持食物的鲜嫩、原汁原味和色泽,更重要的是可去除食物中多余的脂肪和盐份,烹制出低卡路里、低盐份的食物,从而实现“健康烹饪”。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图示说明1.转盘电机 2.玻璃转盘 3.炉腔 4.高压变压器 5.磁控管 6.水箱7.水泵 8.水管 9.锅炉 10.锅炉大发热管 11.锅炉小发热管12.水感应棒 13.普通蒸汽管 14.对流加热室 15.对流风叶 16.上部大发热管17.上部小发热管 18.皮带 19.马达 20.冷却风叶 21.炉体 22.上部出汽口23.上部吸汽口 24.下部出汽口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详述本实用新型如图所示转盘电机(1)、玻璃转盘(2)、炉腔(3)、高压变压器(4)、磁控管(5)等元件组成微波装置,产生微波。
如图所示水箱(6)、水泵(7)、水管(8)、锅炉(9)、锅炉大发热管(10)锅炉小发热管(11)、水感应棒(12)、普通蒸汽管(13)等元件组成普通蒸汽装置,产生普通蒸汽。
如图所示对流加热室(14)、对流风叶(15)、上部大发热管(16)、上部小发热管(17)、皮带(18)、马达(19)、冷却风叶(20)、炉体(21)、上部出汽口(22)、上部吸汽口(23)、下部出汽口(24)等元件组成对流加热装置,产生过热蒸汽或对流热风。
如图所示,普通蒸汽和过热蒸汽产生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工作时,水感应棒(12)感应锅炉(9)是否有水,并把信号传给电路控制板,如果没水,则电路控制板把供水信号给水泵(7),这时水泵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通过水管(8)供给锅炉定量的水。水进入锅炉(9)后,在内置于水中的锅炉大发热管(10)和锅炉小发热管(11)的加热作用下,产生t=100℃左右的普通蒸汽,普通蒸汽通过普通蒸汽管(13)进入对流加热室(14),这时在对流风叶(15)的工作下[说明对流风叶的旋转通过皮带(18)把马达(19)的动力传输过来的],锅炉的普通蒸汽和从上部吸汽口(23)吸入的炉腔(3)的汽体源源不断的送至上部大发热管(16)和上部小发热管(17)加热,使之进一步升温,然后又通过对流风叶把升了温的锅炉和炉腔的混合汽分别通过上部出汽口(22)和下部出汽口(24)进入炉腔。如此这样循环不断的通过对流风叶的作用把锅炉的普通蒸汽和炉腔的汽体进行加热和循环,逐渐的把炉腔汽体的温度提高到100℃<t≤250℃,既所谓的过热蒸汽(注意在炉腔内过热蒸汽温度控制在250℃以下,但在对流加热室过热蒸汽温度可达400℃)。
普通蒸汽系统包含有锅炉大发热管和锅炉小发热管;而对流加热系统包含有上部大发热管和上部小发热管。以上四根发热管的进行不同的组合,再通过热敏电阻和电路控制板的控制便形成过热蒸汽、强蒸汽、普通蒸汽、对流热风等功能,从而实现不同的烹饪方式。而且,这些功能也能和微波组合,又产生新的功能,实现更多的烹饪方式。尤其是,蒸汽、过热蒸汽和微波的组合既可克服纯微波烹饪食物变干的缺陷,又可实现食物的美味和快速的烹饪。
转盘电机(1)的转动带动放置有食物的玻璃转盘(2)上的食物也不停的在转动,从而保证食物上下左右烹饪的均匀性。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是在传统微波炉的基础上增设产生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的普通蒸汽装置和对流加热装置,在前级设有产生100℃左右的普通蒸汽的带两根发热管的锅炉,该锅炉通过允许普通蒸汽进入的连通管与产生100℃<t≤400℃的过热蒸汽并设有带两根发热管的对流加热装置腔室相通。
2.根据权利1所述的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是普通蒸汽装置至少包含锅炉大发热管(10)和锅炉小发热管(11)两根发热管,并内置于锅炉水中。
3.根据权利1或2所述的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是将锅炉的普通蒸汽和炉腔的汽体作进一步的加热并送入炉腔的对流加热装置内置有对流风叶(15)、上部大发热管(16)和上部小发热管(17)。
4.根据权利3所述的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是它的普通蒸汽装置和对流加热装置的加热原件为发热管、电热膜、半导体加热器或其他加热原件。
5.根据权利3所述的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是所述炉腔设有允许产生的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分别进入的上部出汽口(22)和下部出汽口(24),转盘电机(1)连接带动用于放置食物的玻璃转盘(2)。
专利摘要一种带有过热蒸汽的多功能微波炉。在传统微波炉的基础上增加普通蒸汽装置和对流加热装置产生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在前级设有带两根发热管的锅炉,它产生100℃左右的普通蒸汽,然后普通蒸汽进入设有带两根发热管的对流加热腔室,并对普通蒸汽作进一步的加热,产生100℃<t≤400℃的过热蒸汽。以上四根发热管不同的组合,便产生了过热蒸汽、普通蒸汽和对流热风。而且,这些功能也能和微波组合,又产生新的功能,实现更多的烹饪方式。尤其是,蒸汽、过热蒸汽和微波的组合既可克服纯微波烹饪食物变干的缺陷,又可实现食物的美味和快速的烹饪。更重要的是过热蒸汽可去除食物中多余的脂肪和盐份,烹制出低卡路里、低盐份的食物,从而实现“健康烹饪”。
文档编号F22G1/16GK2872153SQ200620053579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1日
发明者王冬雷 申请人:王冬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