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通道余热锅炉系统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2835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通道余热锅炉系统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供热系统设备,适用于钢铁行业镀锌加热炉余热回收, 特别涉及一种多烟气通道立式火管余热锅炉系统设备。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镀锌加热炉余热烟气温度有的达到650℃,热镀锌工艺热效率偏低。高温烟气以显热形式直接排入大气,极大地浪费了热能又污染了环境,如经余热锅炉回收,实现了蒸汽自给目的,并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目前,火管余热锅炉以单通道卧式结构居多,经运行检测经常存在几方面不足:

1.火管锅炉卧式布置,炉体结构扁长,占地面积大,水平的换热管一旦形成积灰不易清除。

2.锅炉受热面为单一光管设计,钢材耗量大,且系统烟气阻力大,增大了引风的电力损耗,设备的运行成本增加。

3.单烟气通道的系统,对于复杂多变的生产工况,设备负荷波动大,系统调节性能差,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

4. 如为常温给水氧腐蚀现象严重,需配置除氧设备或增设热管水加热器,增加了项目的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研制了一种结构紧凑、系统阻力小、耐腐防磨的余热锅炉系统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多通道余热锅炉系统设备,包括锅筒、锅炉本体以及钢架;三个锅炉本体各自具有独立烟气通道,均为立式结构,呈并列布置;锅筒通过锅炉钢架支撑在锅炉本体一侧的上方;各锅炉本体均通过上升管、下降管与锅筒相连形成水汽循环回路。

锅炉本体为立式火管锅炉,从上向下依次为进气室、火管本体、出气室;火管本体安装在进气室和出气室之间;火管本体在靠近出气室、进气室的位置处分别通过下降管上升管与锅筒连通。

火管本体包括上管板、下管板以及安装在上管板、下管板之间的换热管;换热管为螺纹管。

螺纹管的螺纹的节距为34mm, 槽深2mm,在螺纹管入口处焊接了防磨套管。锅筒内腔通过两块隔板分隔成三个区域,分别为自然下降区、雾化除氧区以及上升蒸发区;上升蒸发区位于自然下降区、雾化除氧区之间;处于雾化除氧区与上升蒸发区之间的隔板周边与锅筒内壁密封固定,上下端与锅筒的顶、底部之间存在间距;处于上升蒸发区与自然下降区之间的月牙隔板布置在锅筒中心线下,下端密封固定安装在锅筒的底部;在自然下降区配备下降接口,各锅炉本体通过下降管与下降接口相接;而在雾化除氧区以及上升蒸发区均配备上升管接口;各锅炉本体通过上升管与各自对应的上升管接口相接,且在雾化除氧区的锅筒顶部进水处配备有雾化喷淋装置。

锅炉本体具有三个;雾化除氧区设置有一个上升管接口,而上升蒸发区设置有一个上升管接口;前述的三个锅炉本体中,其中两个锅炉本体通过上升管汇集后与上升蒸发区的一个上升管接口对应连接,余下的一个锅炉本体通过上升管与雾化除氧区的上升管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1、火管锅炉立式布置,占地面积小,烟气上进下出,竖立换热管在重力冲刷下不易形成积灰。

2、锅炉换热管采用高效传热元件螺纹管,烟气冲刷充分,热效率高,减少了钢耗,节约了设备投资。

3、多烟气通道的系统,根据复杂多变的生产工况,可随时切断某路通道,便于检修,不影响其它通道的余热回收,系统调节性能好,运行周期长。

4、由于设计了自除氧锅筒,常温给水不需另外增设除氧器,减少了项目的投资成本,优化了产品结构。

5、锅炉本体是火管本体、进气室、出气室组成一体发货,便于现场安装,设备安装周期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布置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锅炉本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自除氧锅筒,

图中1、锅筒,2、上升管,3、下降管,4、锅炉本体Ⅰ,5、锅炉本体Ⅱ,6锅炉本体Ⅲ、,7、钢架,8、顶盖,9、进气室,10、锅炉本体,11、螺纹管,12、管板,13、出气室,14、雾化除氧区,16、上升蒸发区,17、自然下降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锅筒1、锅炉钢架7、锅炉本体Ⅰ4、锅炉本体Ⅱ5、锅炉本体Ⅲ6、上升管2、下降管3。锅炉钢架7主要支撑锅筒1,锅炉本体Ⅰ4、锅炉本体Ⅱ5、锅炉本体Ⅲ6并列布置,通过上升管2、下降管3与一侧的锅筒1相连形成水汽循环回路,锅炉本体Ⅰ4、锅炉本体Ⅱ5、锅炉本体Ⅲ6三者有各自独立的烟气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锅炉本体中与上下管板12相连的螺纹管11,螺纹的节距为34mm, 槽深2mm,在螺纹管入口处焊接了防磨套管。

本实用新型自除氧锅筒1内分为三个区域,自然下降区17、雾化除氧区14、上升蒸发区16,并用隔板分开。

实施例1:在图1实施例中,钢架平台主要支撑锅筒1,三路高温烟气从进气室9进入,流经锅炉螺纹管11,从烟气出气室13流出。烟气进气室9顶部设有顶盖8,便于打开检修。锅炉本体10与锅筒1的下降管3上升管2连接,组成可靠汽水循环回路。

实施例2:自除氧锅筒1内用隔板15-1、15-2分为三个区域,自然下降区17、雾化除氧区14、上升蒸发区16,上升蒸发区16设有两个φ219上升管2接口,一个与锅炉本体Ⅰ4、锅炉本体Ⅱ5相连,另一个接口和锅炉本体Ⅲ6相接。自然下降区17设一个总的下降接口,分成三路与三个锅炉本体10相接。每个锅炉本体10汽水循环回路可独立控制。

上升蒸发区位于自然下降区、雾化除氧区之间;处于雾化除氧区与上升蒸发区之间的隔板15-1周边与锅筒内壁密封固定,上下端与锅筒的顶、底部之间存在间距;处于上升蒸发区与自然下降区之间的月牙隔板15-2布置在锅筒中心线下,下端密封固定安装在锅筒的底部;在雾化除氧区的锅筒顶部进水处配备有雾化喷淋装置,常温给水呈扩散角喷出,遇上升的蒸汽加热,雾化的水中含氧逸出,通过不凝气体出口排出,除氧后的水通过蒸发区下部流至下降区,达到锅内自除氧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