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3440发布日期:2018-08-04 16:18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蒸汽发生器是现有带蒸功能的家用电器的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以目前家用厨房经常用到的蒸箱为例,蒸箱均包括有水箱、蒸汽发生器、蒸汽加热器和鼓风装置等单元。现有的蒸汽发生器一般都包括有底座和安装在底座外表面的加热组件,通过加热组件对底座内部的水进行加热而产生蒸汽,产生的蒸汽从蒸汽发生器流出并进入烹饪内胆对食物进行加热。现有蒸汽发生器存在的主要缺陷是仅仅具备单一蒸汽输出量,蒸汽发生速度和发生量不能被分别控制。此外,市场上现有蒸箱的容积一般低于50L,相应地,其蒸汽发生器的功率和容积较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大容积蒸箱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当需要开发较大容积的蒸箱时,为了达到理想的预热时间和加热速率,有必要开发与之相匹配的大容积、大功率的蒸汽发生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能快速出蒸汽且单次出蒸汽量大的蒸汽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蒸汽发生器,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的上盖,在所述底座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组件包括导热板和至少三根加热管,所述导热板安装在所述底座的底部,所述加热安装在所述导热板的底部,在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用来对所述加热管进行温度控制的温控器。

为了对加热管进行有效控制,所述的加热管包括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和第三加热管,且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相并联而形成第一加热管路,第三加热管形成第二加热管路,所述的温控器包括第一温控器、第二温控器、第三温控器和第四温控器,所述第一温控器用来控制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二温控器用来控制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三温控器用来控制第三加热管,所述第四温控器控制所述的第一加热管路和第二加热管路。

为了减小电力负荷密度,所述的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和第三加热管相互平行。

优选地,在所述加热管底部或者底座的两侧安装有温控器安装板,所述温控器安装在所述的温控器安装板上。

为了检测蒸发器内部的水位,在所述温控器安装板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当蒸发器内部处于干烧状态时,底座下方区域的温度会急速上升,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的急速变化后控制加水动作。

为了检测蒸发器内部的水位,在所述底座上安装有水位电极组件。

进一步优选,所述水位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电极上盖和电极密封圈,所述电极的下端伸入底座内部,所述电极上盖安装在所述电极的上端,且电极上盖与底座之间通过电极密封圈相密封。

为了减小蒸汽发生器内水沸腾时对上盖产生的冲击,所述上盖的内顶面上形成有向上内凹的凹陷区域。

为了防止蒸汽外漏,在所述底座与上盖之间通过上盖密封圈相密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管组件包括导热板和至少三根加热管,采用至少三根加热管加热,功率更大,可实现快速出蒸汽,单次出蒸汽量大,且整个蒸汽发生器容积更大,适用于大容积蒸箱,此外,通过温控器对加热管进行控制后,可以更好地控制出蒸汽的速度和出蒸汽量,使用更为智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蒸汽发生器包括底座1、上盖2、加热管组件3、温控器、温控器安装板5、温度传感器6、水位电极组件7和上盖密封圈8等组件。

其中,上盖2安装在底座1上,底座1与上盖2之间形成盒状容器,为了防止蒸汽外漏,底座1与上盖2之间通过上盖密封圈8相密封。为了减小蒸汽发生器内水沸腾时对上盖2产生的冲击,上盖2的内顶面上形成有向上内凹的凹陷区域21。另外,为了减少蒸汽发生器长期工作后形成水垢进而影响加热效率,在底座1的内底面涂覆有食品级涂层9。

本实施例中,加热管组件3包括导热板31和三个加热管。导热板31采用铝板并安装在底座1的底部,加热管安装导热板31的底部,加热管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加热管 321、第二加热管322和第三加热管323。温控器安装板5安装在加热管的底部,温控器安装在温控器安装板5上并包括第一温控器41、第二温控器42、第三温控器43和第四温控器44。第一加热管321和第二加热管322相并联而形成第一加热管路,第三加热管 323形成第二加热管路,温控器包括第一温控器41、第二温控器42、第三温控器43和第四温控器44,第一温控器41用来控制第一加热管321,第二温控器42用来控制第二加热管322,第三温控器43用来控制第三加热管323,第四温控器44控制第一加热管路和第二加热管路。在预热阶段,开启三根加热管同时工作,功率最大,升温速率最快,预热完成后,只需开启任一加热通路,维持一定温度,使用更为智能。

本实施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6和水位电极组件7来检测蒸发器内部的水位,比如,水位检测电极组件4失效时,可以依据温度传感器6来判断是否需要加水,反之亦然,从而更可靠地避免出现防止干烧现象。其中,温度传感器6安装在温控器安装板5的底部,当蒸汽发生器内部处于干烧状态时,底座1下方区域的温度会急速上升,温度传感器6检测到温度的急速变化后控制加水动作。水位电极组件7包括电极71、电极上盖 72和电极密封圈73,电极71的下端伸入底座1内部,电极上盖72安装在电极71的上端,电极上盖72与底座1之间通过电极密封圈73相密封,通过电极71可以实时检测蒸汽发生器内水位高度,进而控制加水动作。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蒸汽发生器的温控器安装板5有两块,并分别安装在底座1的两侧,在一侧的温控器安装板5上安装有第一温控器41和第二温控器42,在另一侧的温控器安装板4上安装有第三温控器43和第四温控器44。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这些均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