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23599发布日期:2020-08-11 21:4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



背景技术:

蒸汽发生器是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热能把水加热成为蒸汽的机械设备。

国家规定锅炉的水容量大于30升,且额定压力大于0.1mpa则属于压力容器,企业需要为压力容器办理锅炉证,为了降低锅炉使用的风险及减少办理各种证件的烦琐手续,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款水容量小于30升的锅炉设备,由于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压力容器,可以无需办理锅炉证。我们通常也叫这类设备称为蒸汽发生器。

水容量小于30升,上述硬性要求会导致蒸汽发生器设计难度急剧上升,导致一般蒸汽发生器蒸发量都比较小,市面上一般是小于500kg/h蒸发量,对蒸汽发生器的利用效率低,而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蒸汽发生器的蒸发量可以做到1000-1500kg/h。

由于设计难度较大,市面上的蒸汽发生器燃料都是单一的,为了达到蒸发量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个结构紧凑的,最大限度利用蒸汽效能的蒸汽发生器,主要设计思路是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小于30升的蒸汽发生器的燃料单一、蒸发量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炉胆的蒸汽发生器的蒸发量可以做到1000-1500kg/h。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炉胆包括下集箱、上锅筒以及水管;所述水管与下集箱和上锅筒连通;所述水管设有多根,分别组成第一列管、第二列管和第三列管,所述第一列管与第三列管之间为第一燃烧室、第一列管与第二列管之间为第二燃烧室,第二列管与右侧炉体外壳之间为第三燃烧室,第三列管与左侧炉体外壳之间为第四燃烧室,所述燃烧的火焰产生的热能依次经由第一燃烧室至第四燃烧室,后经烟箱,再经烟囱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下集箱为u型或者v型,所述第一列管和第二列管分列在下集箱的一侧翼,所述第一列管分别连接上锅筒与下集箱,所述第二列管分别连接上锅筒与下集箱,所述第一列管与第二列管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列管分列在下集箱的另一侧翼,所述第三列管分别连接上锅筒与下集箱,组成第三列管的各水管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所述第一燃烧室与第四燃烧室不连通。

进一步地,第三燃烧室与第四燃烧室之间由后烟箱连接,所述后烟箱由后挡墙和炉体后方外壳围成。后挡墙为靠近炉体后方外壳的一端侧的第一列管、第二列管和第三列管加铁片密封而成。

进一步地,水由下集箱进入,水流经第一列管、第二列管或者第三列管。

进一步地,水在下集箱、水管中受热产生蒸汽进入到上锅筒,通过上锅筒蒸汽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上锅筒为圆筒形状,上锅筒内充满水蒸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列管设有n1根水管,n1≥1;所述第二列管设有n2根水管,n2≥1,所述第三列管设有n3根水管,n3≥1。

进一步地,所述燃料所述燃料为液体燃料或者气体燃料。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u型或者v型以及其他回转形状类似u型或者v型的下集箱,以及多根水管组成的第一列管、第二列管、第三列管,采用下集箱缩小水容量,使得水容量不超过30l;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炉体内部水容量,且最大程度增加炉胆的受热面积,从而使锅炉蒸发量做大,并且符合国家标准小于30升的这个条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延长热能在炉胆中的时间,采用第一列管、第二列管、第三列管和后挡墙的方式将热能行程分为五回程,燃烧室为第一回程,第二燃烧室为第二回程,第三燃烧室为第三回程,后烟道为第四回程,第四燃烧室为第五回程。而现有技术中,炉胆普遍为三回程,增加了热能行程,延长热能焰在炉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炉体对热能的吸收,增加热效率该种结构更合理,具有更好的热能吸收效果,最大限度的增大受热面积,提高热效率,进一步增加炉胆的受热面积,从而使锅炉蒸发量进一步加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五回程结构的炉体比市面上普通三回程的结构更加容易制造,并且成本更低,可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的不带壳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的带壳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的带后烟箱的示意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的第一列管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一种结构紧凑的高效蒸汽发生器节能环保炉胆横向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1-上锅筒;2-下集箱;3-第一列管;3-1,第一列管出口;4-第二列管;4-1,第二列管出口,5-第三列管;6-蒸汽出口;7-第一燃烧室;8-第二燃烧室9-第三燃烧室;10-第四燃烧室;11-排烟口;12-左侧炉体外壳;13-右侧炉体外壳;14-燃烧机口;15-后挡墙;16-炉体后方外壳;17-后烟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炉胆包括上锅筒1、u型下集箱2以及水管;水管与上锅筒1和u型下集箱2连通;水管设有多根,分别组成第一列管3、第二列管4和第三列管5,第一列管3和第二列管4均设于u型下集箱2的一侧翼,第一列管3与第二列管4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隔,第一列管3和第二列管4的两端分别连接上锅筒1和u型下集箱2。第三列管5位于u型下集箱2的另外一侧翼,与第一列管和第二列管4相对,第三列管5的两端分别连接上锅筒1和u型下集箱2。

第一列管3与第三列管5之间为第一燃烧室7、第一列管3与第二列管4之间为第二燃烧室8,第二列管4与右侧炉体外壳13之间为第三燃烧室9,第三列管5与左侧炉体外壳12之间为第四燃烧室10,燃烧的火焰产生的热能依次经由第一燃烧室7、第二燃烧室8、第三燃烧室9、后烟箱17、第四燃烧室10,后经烟箱的排烟口11排出,最后经烟囱排出。

组成第一列管3的水管之间部分密封,部分有间隙,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列管3靠近后挡墙15的各水管之间具有间隙,各个间隙组成第一列管3的第一列管出口3-1,热能从第一燃烧室7经过第一列管出口3-1流入第二燃烧室8;组成第二列管4的各个水管部分密封,部分具有具有间隙,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列管4靠近后挡墙15的各水管之间密封,远离后挡墙15的水管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组成第二列管出口4-1,热能从第二燃烧室8经过第二列管出口4-1,进入第三燃烧室9。组成第三列管5的水管之间的间隙全部密封,本实施例中采用焊接的方法,热能不能由第一燃烧室进入第四燃烧室。第一列管出口3-1与第二列管出口4-1,分别按照一个靠近后挡墙15,一个远离后挡墙15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延长热能的行程。

如图3所示,第三燃烧室9与第四燃烧室10之间由后烟箱17连接,所述后烟箱17由后挡墙15和炉体后方外壳16围成。本实施例中后挡墙15为靠近炉体后方外壳的一端侧的第一列管3、第二列管4和第三列管5加铁片密封而成。

水由下集箱2进入,水流经第一列管3、第二列管4或者第三列管5。水在下集箱2、水管中受热产生蒸汽进入到上锅筒1,通过上锅筒1蒸汽出口6排出。

上锅筒1为圆筒形状,上锅筒内1充满水蒸气。

第一列管3设有n1根水管,n1≥1;所述第二列管4设有n2根水管,n2≥1,所述第三列管5设有n3根水管,n3≥1。燃料为液化燃料或者气体燃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