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站锅炉再热减温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9341发布日期:2023-03-29 10:3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站锅炉再热减温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型电站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站锅炉再热减温水系统。


背景技术:

2.大型电站锅炉均设计再热减温水系统,用于控制再热受热面金属安全、再热汽温及偏差调整。有些锅炉仅设计事故减温水,有些锅炉则同时设计事故减温水和再热器微量喷水。再热减温水源为给水泵中间抽头引出,然后分两路,通往再热器两侧,每路装设一只电动隔离门,其后装设一只调门,然后进入再热器减温器实现减温。如设计微量喷水减温,则减温水从给水泵中间抽头引出后分两路分支母管,每路分支母管再分两路支管,每路支管各装设一只电动隔离门,其后装设一只调门,然后进入再热器减温器实现减温。由于再热减温水对发电煤耗影响较大(每10t/h约影响发电煤耗0.5g/kwh),因此即便锅炉设计微量喷水,最大也一般不超过15t/h。
3.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4.给水泵中间抽头给水压力较高,而再热器压力较低,因此再热减温水调门前后的压差很大,超超临界、超临界、亚临界锅炉最大压差约在12mpa、10mpa、7mpa左右。而再热器事故喷水本身设计为0,某些特殊工况可能发生再热减温水,但多数减温水量很小,设计有微量喷水的锅炉,减温水量一般也不大。减温水量小,减温水调门前后压差大,则调门开度较小,门芯与门座通流面积小,流经通流面积的减温水流速大,从而造成减温水调门快速冲刷,频繁泄漏,并产生尖锐噪声。调门泄漏后,不需要减温水时仍存在减温水,影响发电煤耗升高,更换调门增加费用,噪声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站锅炉再热减温水系统,可解决事故再热减温水门和微量喷水门因冲刷产生的频繁泄漏和噪声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电站锅炉再热减温水系统,包括事故减温水系统和再热器微量喷水系统,事故减温水系统包括两条并联的事故减温水管路,再热器微量喷水系统包括两条并联的再热器微量喷水管路,两条事故减温水管路上均设置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两条再热器微量喷水管路均设置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两端并联有小管径旁路,小管径旁路上设置小旁路手动隔离门。
8.进一步,事故减温水管路上设置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
9.进一步,再热汽温微调喷水管路上设置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
10.进一步,事故减温水管路末端连接再热器事故减温水减温器。
11.进一步,再热汽温微调喷水管路末端连接再热器微量喷水减温器。
12.进一步,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前端和后端的管路上设置前开孔a和后开孔a,前开孔a和后开孔a分别与小管径旁路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对应焊接;
13.进一步,前开孔a距离事故减温水电动门前端连接法兰或焊口的距离大于200mm;后开孔a设置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后端与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之间管路的中间位置。
14.进一步,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前端和后端的管路上设置前开孔 b和后开孔b,前开孔b和后开孔b分别与小管径旁路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对应焊接。
15.进一步,前开孔b距离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前端连接法兰或焊口的距离大于200mm;后开孔b设置在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后端与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之间管路的中间位置。
16.进一步,前开孔a、后开孔a、前开孔b和后开孔b的开口处设置坡口。
17.进一步,小管径旁路上的小旁路手动隔离门靠近前开孔a或前开孔b。
18.进一步,小管径旁路的管路壁厚不小于4mm。
19.进一步,小管径旁路上设置有若干支撑点,每两个相邻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为0.5m。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
21.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事故减温水和微量喷水调门前电动门跨接小旁路(正常运行关闭事故减温水和微量喷水电动门,减温水走小旁路),阻力增加,同样减温水量下因调门前后压差减小,调门开度增加,可避免调门过快冲刷引起的频繁泄漏,消除异常噪声,节约阀门更换费用,减轻更换阀门劳动强度,避免减温水泄漏对发电煤耗的影响。
附图说明
22.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为再热器事故减温水减温器;2为再热器微量喷水减温器;3为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4为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5为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6为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7为小管径旁路;8为小旁路手动隔离门;9为支撑点;10、前开孔a,11、后开孔a,12、前开孔b,13、后开孔b。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站锅炉再热减温水系统,包括事故减温水系统和再热器微量喷水系统,事故减温水系统包括两条并联的事故减温水管路,再热器微量调喷水系统包括两条并联的再热器微量喷水管路,两条事故减温水管路上均设置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5,两条再热器微量喷水管路均设置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6,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5、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6 两端并联有小管径旁路7,小管径旁路7上设置小旁路手动隔离门8;事故减温水管路上设置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管路上设置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事故减温水管路末端连接再热器事故减温水减
温器1;再热汽温微调喷水管路末端连接再热器微量喷水减温器2。
26.在本实施例中,设计小管径旁路7时需要先通过试验确定小管径旁路7需要的流动阻力:在常用再热减温水量gc下进行试验,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5、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6全开,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开度为k1,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前后压差均为δp1,此时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开度小,内部流动噪声大。逐渐关小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5、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6,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开度增加,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前后压差均减小,流动噪声减小。继续关小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5、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6,直到同时满足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内部均无流动噪声、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开度在线性行程(调门开度与流量关系为线性的开度范围)的85%,记录减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前后压差为δp2。则小管径旁路7需要的流动阻力δp=δp1-δp2。
27.在本实施例中,设计小管径旁路7时需要进一步确定小管径旁路 7的内径d和长度l:
28.为满足小管径旁路7阻力要求,按下述公式试算小管径旁路7内径和长度,选择不同内径,计算出对应长度,在满足阻力要求的情况下,从中选择合理内径及长度匹配(内径过小流速过大则冲刷速度快,过大流速低,但需要的长度过长)。
[0029][0030]
其中:δp为小管径旁路7需求的流动阻力,mpa。
[0031]
w为小管径旁路7流速,m/s。根据减温水常用流量 gc(kg/s)和选取的直径计算。
[0032]
d为小管径旁路7内径,m。
[0033]
l为小管径旁路7长度,m。
[0034]
υ为小管径旁路7中水的比容,m3/kg。根据减温水压力、温度查表。
[0035]
λ为小管径旁路7沿程阻力系数。
[0036]
∑ξ为小管径旁路7局部阻力系数之和。
[0037]
在本实施例中,经过试验确定小管径旁路7内径d和长度l后,在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5前端和后端的管路上设置前开孔a10和后开孔a11,前开孔a10和后开孔a11分别与小管径旁路7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对应焊接;前开孔a10距离事故减温水电动门5前端连接法兰或焊口的距离大于200mm;后开孔a11设置在事故减温水电动门5 后端与再热器事故减温水调门3之间管路的中间位置。
[0038]
另外,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4前端和后端的管路上设置前开孔 b12和后开孔b13,前开孔b12和后开孔b13分别与小管径旁路7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对应焊接,前开孔b12距离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6 前端连接法兰或焊口的距离大于200mm;后开孔b13设置在再热器微量喷水电动门6后端与再热器微量喷水调门4之间管路的中间位置。
[0039]
在本实施例中,前开孔a10、后开孔a11、前开孔b12和后开孔 b13的开口处设置坡口,提高焊接质量,而后。将小管径旁路7两端插入各事故减温水和微量喷水电动门前后的开孔,小管径旁路7插入开孔深度为开孔管壁厚-0.5mm,小管径旁路7两端管口平齐。小管径
旁路7两端与前开孔和后开孔的坡口处采用满焊,小管径旁路7材料可采用减温水母管等同材料,壁厚不小于4mm。
[0040]
在本实施例中,小管径旁路7上的小旁路手动隔离门8靠近前开孔a10或前开孔b12,小旁路手动隔离门8正常运行打开,需要时可关闭隔离,小旁路手动隔离门8承压、耐温等级与原减温水管道、阀门相同。
[0041]
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小管径旁7路振动,小管径旁路7上设置有若干支撑点9,每两个相邻的支撑点9之间的距离为0.5m。
[0042]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再热器壁温(汽温)与事故减温水和微量喷水电动门联锁,当壁温(汽温)高于规定值而小旁路不满足减温要求时,自动打开事故减温水和微量喷水电动门。
[0043]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