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386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气灶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燃气灶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普通家用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由内外两圈环形燃烧器组成,两环形燃烧器分别连接有输气管道,燃烧热量散失较多,而且这种燃烧器造价相对较高。另有实用新型专利《燃气灶燃烧器》(专利号012618020,专利权人林泽洲),它所保护的燃烧器包括气管、罩体、燃烧网,气管通过控制阀与气源相连,罩体被支承于气管上出气孔的正上方,罩体为一顶部较细的锥管状,锥管状细端上安装有燃烧网。在燃烧器的气管上以出气口为圆心固定连接一环形支承架,支承架内径与罩体粗端底部相当,罩体置于支承架内。该燃烧器燃烧效率虽有所提高,但热量仍然不够理想,在气量较小时容易导致回火,而在气量较大时,火焰过于集中,热量集中于炊具底部较小范围,使食物容易焦糊,对炊具也有较大的毁坏作用。此外上述的燃烧器都有燃烧位置固定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燃烧充分的燃气灶燃烧器。
一种燃气灶燃烧器,其主体为柱状混气导管,混气导管上端口上方有一圆形分火盖,分火盖与混气导管中轴线相重合,分火盖由支撑杆支承,支撑杆固定在混气导管上,混气导管下端与燃气喷嘴相连,燃气喷嘴与进气管相通。
上述的燃气灶燃烧器的燃气喷嘴内开有带有细颈的通孔,通孔联通混气导管与进气管;在燃气喷嘴的侧壁上开有混气孔。
在该燃烧器上方有一蓄热锅架,蓄热锅架置于燃气灶面板上,蓄热锅架上部为碗状,下部为环形立板,立板上开有混气孔。
为了实现燃烧器的上下移动,混气导管下部置入燃气灶内部的横梁上的通孔中,在其混气导管上部安装一电极支承架,点火电极固定在电极支承架上,在电极支承架与燃气灶横梁之间置有一弹簧,在混气导管外侧壁上位于横梁的下方,固定有一限位档板。混气导管与横梁间隙配合。
燃气灶燃烧器亦可包括多只混气导管,各只混气导管都与进气管相联通,混气导管间位置相对固定,并可作为整体相对横梁上下运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灶燃烧器,其热效率提高至85%,大大高于国家规定的55%,而且由于结构简单,每只燃烧器的成本比普通燃烧器降低10元左右。另外,由于采用弹簧结构,使得燃烧器可以在一定幅度内上下运动,这样可以适应平底或尖底炊具,使火焰位置适当,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燃气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蓄热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分火盖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右视图。
图7为图5中混气导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燃气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燃气灶燃烧器,其主体为柱状的混气导管3,混气导管3上端口上有一圆形分火盖1,分火盖1与混气导管3中轴线重合,分火盖1由支撑杆2支承,支承杆2焊接在混气导管3的内侧壁上。在混气导管上部有一电极支承架5,点火电极4固定在电极支承架5上,混气导管3下部置于燃气灶内部的横梁8上的通孔中,混气导管3与横梁8间设计有一导向套7,导向套7固定在横梁通孔中。混气导管3与导向套7间隙配合。在电极支承架5与燃气灶横梁8之间量有一弹簧6,横梁8下方的混气导管上固定有一限位挡板9。这样,燃烧器可以在燃气灶中上下移动。混气导管3下端口连接有燃气喷嘴10,燃气喷嘴10为螺栓状,中部开孔,其底部亦开有通孔与进气管11相连,燃气喷嘴10内的空腔与进气管11相通。燃气喷嘴10上部较细,且侧壁开有混气孔(如图2所示),与燃气喷嘴上的混气孔相对应的混气导管侧壁上也开有混气孔。在该燃烧器上方有一蓄热锅架12,蓄热锅架12置于燃气灶面板上,蓄热锅架上部为碗状,其内壁上固定有支撑脚13,蓄热锅架12下部为环形立板,立板上开有混气孔(如图3所示)。
为了解决燃烧火焰的面积的问题,分火盖1可采用图4的结构,在一圆盘上均匀开有若干通孔,圆盘的中心由支撑杆2支承。
实施例2日常生活中,燃气灶的气源并不相同,液化气的压力要明显高于管道煤气,所以当气源为管道煤气时,单管的燃烧器的火焰面积显的有些不足,因此燃烧器可以设计成多管式的。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两只混气导管3、16都与进气管11相通,两混气导管之间位置相对固定,它们通过连杆14与升降杆15固定连接,升降杆15穿过横梁8上的孔,升降杆15与横梁8之间设计有导向套7,导向套7固定在横梁8上。如图6所示,升降杆顶部有限位挡板,下部与连杆14固定连接,在限位挡板与横梁8之间安装有弹簧6。混气导管部分的结构如图7所示,分火盖1位于柱状混气导管3的上方,由支撑杆2支承,混气导管上部固定有电极支承架5,点火电极4固定在电极支承架5上。混气导管3的下部开有混气孔,底部连接有燃气喷嘴10,中通的燃气喷嘴10为螺栓状,其底部侧壁上部开有若干混气孔,下部与进气管11相通。在燃气喷嘴10内,在进气管11和喷嘴混气孔之间有一竖向的细颈(如图8所示)。
当炊具底部下压分火盖时,混气导管与升降杆作为整体相对于横梁上下运动,并在弹簧作用下复位。由于采用了多只混气导管,因此燃气气流在经过分火盖后将发生一定的交叉,导致火焰形状变形,因此,分火盖在彼此相向一侧做一定量的切割,以减轻交叉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燃气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主体为柱状混气导管(3),混气导管(3)上端口上方有一柱状分火盖(1),分火盖(1)与混气导管(3)中轴线相重合,分火盖(1)由支撑杆(2)支承,支撑杆(2)固定在混气导管(3)上,混气导管(3)下端设计有燃气喷嘴(10),燃气喷嘴(10)与进气管(11)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该燃烧器上方有一蓄热锅架(12),蓄热锅架(12)置于燃气灶面板上,蓄热锅架上部为碗状,且内部设计有支撑脚(13),下部为环形立板,立板上开有混气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气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混气导管上部有一电极支承架(5),点火电极(4)固定在电极支承架(5)上,在电极支承架(5)与燃气灶横梁(8)之间置有一弹簧(6),在混气导管上,位于横梁(8)的下方,固定有一限位档板(9),混气导管(3)下部置入燃气灶内部的横梁(8)上的通孔中,混气导管(3)与横梁(8)间隙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其分火盖(1)为圆盘形状,在圆盘上均匀开有多个通孔,圆盘的中心支承于支撑杆(2)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燃烧器包括多只混气导管,各只混气导管都与进气管(11)相联通,混气导管间位置相对固定,并可作为整体相对横梁(8)上下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混气导管通过连杆(14)与升降杆(15)固定连接,升降杆(15)穿过横梁(8)上的孔,升降杆(15)与横梁(8)之间设计有导向套(7),导向套(7)固定在横梁(8)上,升降杆(15)上安装有弹簧(6),弹簧(6)支承于横梁(8)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每只混气导管都穿过横梁(8)上相对应的孔,其中一只或几只混气导管上安装有弹簧(6),弹簧(6)支承于横梁上。
8.如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燃气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混气导管(3、16)上的分火盖在彼此相向一侧被切割掉一定弧度。
专利摘要一种燃气灶燃烧器,其主体为柱状混气导管,混气导管上端口上方有一分火盖,分火盖与混气导管中轴线相重合,分火盖由支撑杆支承,支撑杆固定在混气导管上,在混气导管上部有一电极支承架,点火电极固定在电极支承架上,混气导管下部置入燃气灶内部的横梁上的通孔中,混气导管下端与燃气喷嘴相连,燃气喷嘴与进气管相通。在其电极支承架与燃气灶横梁之间置有一弹簧,在混气导管上位于横梁的下方,固定有一限位档板。本燃烧器热效率提高至85%,而且由于结构简单,成本降低10元左右。另外,由于采用弹簧结构,使得燃烧器可以在一定幅度内上下运动,这样可以适应平底或尖底炊具。
文档编号F23D14/02GK2605477SQ0321545
公开日2004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日
发明者林庆森 申请人:林庆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