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携式电子点火焊、割炬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83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携式电子点火焊、割炬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点火的气焊、割炬。
现在气焊、割工作使用的焊、割炬,本身未安装点火装置,不能完全满足工作的需要,具体存在以下缺点点火工具与焊、割炬是分离的,使用焊、割炬工作时,就必须另外携带火柴等点火工具,这就给焊、割工作带来不便、如果一旦忘记了携带点火工具或点火工具丢失了,就使工作无法进行。特别是野外作业,这种缺点就更明显了。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本身带有点火装置的焊、割炬,以克服上述缺点。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由电池、电容、变压器和开关(为了确保电容的安全,可增加一个保护二极管)组成点火电路,通过按钮开关,先用电池给电容充电,然后将电容与变压器的原线圈串联接通,电容瞬间放电,原线圈中产生瞬间电流,感应到副线圈,使副线圈产生瞬间高压(需1千伏左右)、副线圈两端点相距一定距离,就可以使之间的空气电离,产生火花,用这个火花使乙炔与氧反应,以点燃乙炔气。将组成这种电路的各元件(除开关外)镶嵌在塑料盒内,并固定在手柄前端的气体导管上;或者将这些元件嵌在手柄内。将开关安装在手柄上的合适处。将副线圈两端接出,嵌于防热绝缘材料内,制成打火栓。将打火栓安装在焊、割炬喷嘴上,使打火点在喷嘴内,与乙炔和氧气的混合气流过的地方接触。还可以将副线圈的一端接在割炬体上、另一端嵌在防热绝缘材料内,并安装在割炬喷嘴上,将端点放入喷嘴内,与乙炔和氧气的混合气流的地方接触,并使端点与氧气喷嘴体最近。对于割炬,最好使用这种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自携式电子点火焊、割炬具有以下优点1、将点火装置安装在焊、割炬上,不必另外携带点火工具,只要放出乙炔与氧气的混合气,揿动开关,就可以点燃。使用起来很方便。
2、本发明采用的电路简单、成本低。
3、使用安全、避免了点火不准,而烧伤手。
本发明割炬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自携式电子点火割炬的轮廓示意图。
图2是点火电路的原理图。
图3是各电子元件安装位置的局部视图。
图4是割炬喷嘴的局部视图。
附图中的各个序号分别代表如下元件(1)弹簧片、(2)电池、(3)弹簧片、(4)变压器、(5)电容、(6)塑料盒、(7)导线、(8)导线、(9)导线、(10)按钮、(11)弹簧、(12)弹簧片、(13)弹簧片、(14)弹簧片、(15)喷嘴、(16)压紧圈、(17)瓷管、(18)打火栓、(19)氧气导管、(20)螺丝、(21)(21)阀门、(22)混合气导管、(23)阀门、(24)导线、(25)导线。
根据图1、图2、图3和图4详细地叙述本发明。
本发明采用图2所示原理的电子点火电路(本实施例没有使用虚线框内的二极管D)。打火栓两端点相距约0.2-0.3mm。图1是轮廓示意图,可以看出割炬的整体结构。具体结构可以看图3和图4。
电路由电池②、电容⑤、变压器④和开关组成。电池②采用电压15V的电池,电容⑤采用16V、330μF电解电容、变压器④采用“日”型铁芯、原线圈φ0.3、n1=15匝;副线圈φ0.07、n2=1200匝。打火点两端的瞬间电压接近1200V。
打火栓(18)是将副线圈两端嵌在粘土里烧结而成,安装在图4所示位置。在喷嘴(15)部分的导线用细瓷管(17)分离,其它部分用普通塑料皮导线。打火栓(18)用压紧圈(16)固定在喷嘴(15)上。
开关如图3的局部放大图Ⅰ所示,采用按钮开关。当揿动按钮⑩时,弹簧片(12)与弹簧片(13)分离,与弹簧片(14)接触。
将电池②、电容⑤、变压器④嵌于塑料盒⑥内。电池②的两极端是弹簧片①和弹簧片③。塑料盒⑥用螺丝(20)固定在气体导管(19)和导管(22)上。为了安装方便,可将安装塑料盒⑥部分的导管做成平行的,其它部分再适当弯曲。弹簧片③、电解电容⑤的正极、变压器④原线圈的一端通过导线(21)连接在一起;原线圈的另一端通过导线⑧与弹簧片(14)相连;弹簧片①通过导线⑦与弹簧片(13)相连;电解电容⑤的负极通过导线⑨与弹簧片(12)相连;打火栓(18)的两端点分别通过导线(24)和导线(25)与变压器④的副线圈的两端相连。
平时,开关处于图2所示状态。工作时、旋动阀门(21)和阀门(29),放出乙炔和氧气的混合气,然后揿动按钮⑩,打火栓放电、产生火花,点燃乙炔气体。
权利要求
1.一种使用乙炔的焊、割炬,其特征在于将点火装置安装在焊、割炬本身上。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电池、电容、变压器和开关组成的点火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打火点安装在焊、割炬喷嘴内,与乙炔和氧气的混合气流的地方接触。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自动点火焊、割炬,将由电池、电容、变压器和开关(为了确保电容安全,可增加一个保护二极管)组成的点火电路安装在焊、割炬上,以达到不用操作者携带任何点火工具、就能使用焊、割炬工作的目的。
文档编号F23Q13/04GK87203243SQ87203243
公开日1988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1987年5月11日
发明者朱宝强 申请人:朱宝强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