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179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尤其是一种凭借流体流动性的改善及紊流化的促进等而提高热交换性能的板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热交换器是一种从较高温流体通过传热墙把热传递到较低温流体的装置,车辆用热交换器主要适用于空调系统、变速器油冷却器等,其中,车辆用热交换器由于安装空间的狭窄化而需要采取紧凑型尺寸,因此使得板式热交换器获得了广泛应用。该板式热交换器以相邻板之间形成流体通路的方式相向层叠多个热交换板,流体通路区分为相异介质通过的2个以上的流体通路。因此,相异的流体在通过各流体通路时通过板进行热交换。而且,各板在其端部侧具备有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另外,板式热交换器需要让各流体在特定位置不停滞地顺利流动并且维持一定的流体紊流化以确实保障其热交换性能。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凭借流体流动性的改善及流体紊流化的促进而提高热交换性能的板式热交换器。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包括上下方向层叠的复数热交换元件(heat exchange element),各热交换元件由上板与下板互相结合而成,上述各热交换元件在其内部具备有内部流体流动的内部流体通路,上述复数热交换元件之间形成有外部流体流动的外部流体通路,
上述上板在其上表面形成有由复数隆起部及复数凹谷部所构成的波形形态 (Pattern),上述下板在其底面形成有由复数隆起部及复数凹谷部所构成的波形形态, 上述各热交换元件在其两侧具备有隔离的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 上述上板具备有在上述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的上部突出的上凸缘,上述下板具备有在上述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的下部突出的下凸缘,上述上凸缘及下凸缘互相插入结合,
上述上板的上凸缘周边区域及上述下板的下凸缘周边区域各自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平坦部。上述第一平坦部的上表面和上述上板的隆起部的上表面位于同一高度,上述第二平坦部的上表面和上述下板的隆起部的底面位于同一高度。上述第一平坦部的结构包围上板上凸缘周边,上述第二平坦部的结构包围下板的下凸缘周边。在上述上凸缘周边的一侧区域上局部地形成第一平坦部,在上述上凸缘周边的另一侧区域有上述波形形态连续着,在上述下凸缘周边的一侧区域上局部地形成第二平坦部,在上述下凸缘周边的另一侧区域有上述波形形态连续着。上述第一平坦部及第二平坦部在上述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上以对角线方向互相错开地配置。上述第一平坦部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接触浮雕,上述第一接触浮雕朝上述下板突出,
上述第二平坦部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第二接触浮雕,上述第二接触浮雕朝上述上板突
出O上述第一接触浮雕的底面与上述第二接触浮雕的上表面互相对应地接触。上述第一接触浮雕们的底面与上述下板的凹谷部背面接触,上述第二接触浮雕们的上表面与上述上板的凹谷部背面接触。上述第一接触浮雕的底面与第二接触浮雕的上表面宽于上述上板与下板的凹谷部背面。上述热交换元件的边缘形成有和上述内部流体通路疏通的边缘通路。上辅助隆起部及下辅助隆起部沿着上述上板及下板的各边缘延伸,上述上辅助隆起部的背面形成有上辅助槽,上述下辅助隆起部的背面形成有下辅助槽,由上述上辅助槽及下辅助槽形成上述边缘通路。上述上板及下板在各边缘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侧具备有第一及第二定位用浮雕,
在上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中心部有平坦部朝下凹陷地形成,在上述平坦部的周边形成有锥形(Taper)部,
在上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中心部有平坦部朝下凹陷地形成,在上述平坦部的周边形成有锥形部,
上述第一定位用浮雕以小于上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尺寸地形成并结合。上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宽度以小于上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宽度地形成,上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厚度以小于上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厚度地形成,上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中心从上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中心偏置,从而使得上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锥形部一侧与上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锥形部一侧接触。上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厚度等于上述上突出部厚度与下突出部厚度之和。在上述上板的上表面邻接上述第一定位用浮雕地形成支撑突出部。有益效果
前述本发明在各热交换元件的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周边区域让流体流动性顺畅并促进流体的紊流化而大幅提高了 2个以上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而且,本发明在邻近各板边缘的区域形成有辅助槽而使得流体在热交换元件的边缘侧也能顺畅地流动,因此流体在热交换元件的整个面上均勻地分布并流动,不仅大幅提高了流体的热交换效率,还可以减少边缘的邻近区域压力下降。而且,本发明在形成于上板及下板上的平坦部上形成有接触浮雕而使得上板与下板的两端部互相牢靠地结合,从而增强了各热交换元件的刚性。而且,本发明通过尺寸相异的第一及第二定位用浮雕大幅提高了复数热交换元件的层叠组装性,改善了上板与下板之间的组装性,凭借其结构刚性得以实现坚固的组装结构。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上板与下板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D-D线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变形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图1所示A-A线的剖视图。图6是图1所示B-B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1所示C-C线的剖视图。图8是图2所示上板的底面的俯视图。图9是图2所示下板的上表面的仰视图。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11是省略了图10所示流入配件(Fitting)及流入配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E-E线的局部立体图。图13是图10所示F-F线的剖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箭头I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图10所示G-G线的剖视图。图16是图10所示H-H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图1到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板式热交换器。如图所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包括复数热交换元件10 (heat exchange element),复数热交换元件10在上下方向层叠。各热交换元件10的内部具备有让油之类的内部流体通过的内部流体通路18,各热交换元件10则由上板11与下板12结合形成。上板11与下板12由铝等导热性优异的金属材质构成,上板与下板11、12的边缘1 la、1 可以通过硬钎焊(brazing)等工序互相粘结。在上板11的一面如图1到图9所示地形成有波形形态,波形形态是由复数隆起部 13a(ridge)与复数凹谷部Ub(Valley)接连形成的结构,该波形形态可以通过铸造工序或冲印(Mamping)等冲压Ogress)工序形成。隆起部13a与凹谷部1 在平面上沿着斜线方向较长地延伸,各隆起部13a的背面形成有槽lib。同样地,在下板12的一面如图1到图9所示地形成有波形形态,波形形态由接连形成的复数隆起部Ha与复数凹谷部14b构成,该波形形态可以通过铸造工序或冲印等冲压工序形成。隆起部Ha与凹谷部14b在平面上沿着斜线方向较长地延伸,隆起部14a的背面形成有槽12b。因此,上板11与下板12随着其边缘IlaUh粘结而使得上板11的另一面与下板 12的另一面相向,此时,上板11的波形形态与下板12的波形形态互相交叉。因此,上板11的槽lib与下板12的槽12b互相交叉地相向配置,从而形成交叉结构的内部流体通路18。 油通过该交叉结构的内部流体通路18以“之”字方向流动,不仅可以增加流动的内部流体的处理容量,还能增加内部流体的接触面积而提高其热交换效率。而且,如图5与图6所示, 上板11的凹谷部Hb背面与下板12的凹谷部14b背面互相交叉而局部粘结。而且,在互相邻接层叠的热交换元件10之间,即热交换元件10的外侧形成有让冷却水之类的外部流体通过的外部流体通路28,复数热交换元件10在上向方向按照一定间距隔离地配置,从而在邻接的热交换元件10之间形成外部流体通路观。而且,在各热交换元件10的上表面及底面,即上板11的上表面及下板12的底面各自有上、下突出部21、22突出。优选地,为了提升流经内部流体通路18的内部流体的热交换效率而增加隆起部 13a、14a的数量,为了增加隆起部13a、14a的数量而需要缩短隆起部13a、14a的节距。为了缩短隆起部13a、Ha之间的节距,上突出部21如图3所示地在上板11的上表面横跨2个以上的隆起部13a地形成,使得上突出部21位于隆起部13a之间的凹谷部13b。同样地,下突出部22在下板12的底面横跨2个以上的隆起部1 地形成,使得下突出部22位于隆起部Ha之间的凹谷部14b。上突出部21与下突出部22如前所述地横跨2个以上的隆起部 13a、Ha地形成,因此缩短了隆起部13a、14a的节距,不仅大幅度地增加了上板与下板11、 12的波形形态(节距间距等)的设计自由度,还可以轻易地提升其热交换性能。作为一个替代方案,本发明的上突出部21可以如图4所示地位于上板11的隆起部13a的上表面,下突出部22则位于下板12的隆起部1 底面。各上、下突出部21、22可具备有梯形截面、椭圆或圆之类的具有曲率的截面、矩形截面中的某一截面结构。而且,如图5与图6所示,上突出部21的上表面21a与下突出部 22的底面2 平坦地形成,使得上板与下板11、12更加容易地实现气密性粘结。如图5所示,上、下突出部21、22各自的高度tl、t2高于上板11的隆起部13a的高度si及下板12的隆起部14a的高度s2。因此,沿着上下方向互相邻接的上突出部21 与下突出部22互相结合。更具体地说,上侧热交换元件10的下突出部22与其下侧热交换元件10的上突出部21接触,随着复数突出部21、22在上下方向互相接触而使得热交换元件10之间的隔离间距增大,从而使得外部流体通路观的截面积增加。而且,互相接触的突出部21、22通过硬钎焊等工序粘结。而且,上突出部与下突出部21、22在上板11的隆起部 13a与下板12的隆起部1 互相交叉的地点相互对应地配置,从而可以更加稳地地形成其层叠结构。而且,上、下突出部21、22在各自的内部如图5所示地形成有中空部21c、22c,该中空部21c、22c与上板及下板11、12的各槽llb、Ub疏通,因此内部流体在上、下突出部21、 22的中空部21c、22c也能流动而得以进一步提升其热交换性能。如图2与图7所示,各热交换元件10在其两侧具备有隔离的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各热交换元件10的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与内部流体通路18疏通,该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对于外部流体通路观是密封的。复数热交换元件10以其流入路径 43及流出路径44互相疏通地层叠。如图7所示,上板11具备有在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的上部朝上突出的上凸缘23,下板12具备有在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的下部朝下突出的下凸缘M。上凸缘23与下凸缘M互相插入结合。在上侧热交换元件10的下凸缘M由其下侧热交换元件10 的上凸缘23插入结合或者在下侧热交换元件10的上凸缘23由其上侧热交换元件10的下凸缘M插入结合,从而保证其密封性。而且,互相邻接的上凸缘23及下凸缘M可以通过硬钎焊等工序密封地结合。因此,热交换元件10的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对外部流体通路观封闭。而且,如图1与图7所示,最上侧热交换元件10的流入路径43侧的上凸缘23结合流入配件25,在流出路径44侧的上凸缘23结合流入配件26。流入配件25具备有开口 25a,该开口 2 则连接流入管。流入配件沈具备有开口 ^a,该开口 26a则连接流出管。而且,最下侧热交换元件10的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侧的各下凸缘M结合封闭件27,凭借该封闭件27封闭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的下部。另外,如图2与图7所示,在上板11的上凸缘23周边形成有第一平坦部67,第一平坦部67能以包围上凸缘23周边的方式形成,第一平坦部67的上表面(请参照图7的假想线X)与上板11的隆起部13a的上表面(请参照图5及图6的假想线X)位于同一高度 (图5及图6的假想线X与图7的假想线X —致)。而且,在下板12的下凸缘M周边区域形成有第二平坦部68,第二平坦部68能以包围下凸缘对周边的方式形成,第二平坦部68的底面(请参照图7的假想线Y)与下板12 的隆起部14a的底面(请参照图5及图6的假想线Y)位于同一高度。凭借该第一及第二平坦部67、68在各热交换元件10的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 的周边区域确保内部流体的流动空间,使得内部流体在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周边不停滞地被顺畅地导向内部流体通路18的槽llb、12b侧,从而大幅改善内部流体的流动性。在第一平坦部67上复数第一接触浮雕67a朝下板12突出,在第二平坦部68上复数第二接触浮雕68a朝上板11突出。第一接触浮雕67a与第二接触浮雕68a在其底面67b 及上表面68b互相接触后,通过硬钎焊(brazing)等工序焊接结合。通过该接触浮雕67a、68a使上板与下板11、12的两端部非常坚固地互相结合而增强各热交换元件10本身的刚性。而且,本发明的各热交换元件10由于接触浮雕67a、68a位于其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周边而得以在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周边促进内部流体及外部流体的紊流化。另外,如图1到图6所示,在上板11的上表面以接近边缘Ila地形成上辅助隆起部51,上辅助隆起部51沿着边缘Ila延伸,上辅助隆起部51连接到第一平坦部67的边缘。 上辅助隆起部51的背面形成有上辅助槽53a,上辅助槽53a与上板11的槽lib疏通。而且,上辅助隆起部51的上表面可以和上板11的隆起部13a的上表面位于同一高度(请参照图5及图6的假想线X)。而且,如图1到图6所示,在下板12的下表面以接近边缘1 地形成下辅助隆起部52,下辅助隆起部52沿着边缘1 延伸,下辅助隆起部52连接到第二平坦部68的边缘。 下辅助隆起部52的背面形成有下辅助槽53b,下辅助槽53b与下板12的槽12b疏通。而且,下辅助隆起部52的底面与下板11的隆起部14a的底面可位于同一高度(请参照图5 及图6的假想线Y)。上板11与下板12的各边缘1111 互相结合使得上辅助槽53a及下辅助槽53b相向配置,凭借上辅助槽53a及下辅助槽5 形成边缘通路53,边缘通路53接近上板11与下板12的各边缘。边缘通路53分别与内部流体通路18、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疏通。因此,内部流体可以沿着各热交换元件10的边缘通路53顺畅地流动,内部流体得以在上下结合的各热交换元件10的整体内部流体通路18上均勻地分布并流动,不仅提升内部流体的使用效率、提升热交换效率,还可以大幅减少内部流体的压力下降。而且,上板11与下板12如图2所示地在各边缘11a、12a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侧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定位用浮雕61、62,第一及第二定位用浮雕61、62则互相插入结合。凭借该第一及第二定位用浮雕61、62使上板11与下板12容易定位而得以快速地进行初步结合, 从而可以非常准确牢靠地结合上板与下板11、12。图10到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板式热交换器图。请参阅图11、图12及图15,在上板11的两端部,即上凸缘23的周边一侧区域形成有第一平坦部77,上凸缘23的周边另一侧区域则有波形形态13延伸形成,因此第一平坦部77局部地包围着上凸缘23的周边。而且,第一平坦部77的上表面(请参照图15的假想线X)与上板11的隆起部13a的上表面(请参照图16的假想线X)位于同一高度。而且,在下板12的两端部,即下凸缘M的周边一侧区域形成有第二平坦部78,在下凸缘M的周边另一侧区域则有波形形态14延伸形成,使得第二平坦部78局部地包围下凸缘M的周边。而且,第二平坦部78的底面(请参照图15的假想线Y)与下板12的隆起部14a的底面(请参照图16的假想线Y)位于同一高度。而且,如图11、如图12与图15所示,上板11的第一平坦部77与下板12的第二平坦部78在各热交换元件10的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上以对角线方向互相错开地配置。因此,在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的周边区域凭借第一及第二平坦部77、78防止内部流体停滞,并且顺畅地导向内部流体通路18的槽llb、12b侧,从而大幅改善内部流体的流动性。在第一平坦部77上复数第一接触浮雕77a朝下板12凹陷,在第二平坦部78上复数第二接触浮雕78a朝上板11凹陷。第一平坦部77的第一接触浮雕77a在其底面77b与下板12的凹谷部14b背面接触后,通过硬钎焊等工序焊接结合,第二平坦部78的第二接触浮雕78a在其上表面78b与上板11的凹谷部1 背面接触后,通过硬钎焊等工序焊接结合。 通过该第一及第二接触浮雕77a、78a,各平坦部77、78可以坚固地结合在上板与下板11、12 的凹谷部13b、14b背面。第一及第二接触浮雕77a、78a的底面及上表面77b、78b宽度w3大于上板与下板 11、12的凹谷部13b、14b背面的宽度w4,因此接触浮雕77a、78a可以更加稳定地焊接结合在上板与下板11、12的各凹谷部13b、14b。凭借该接触浮雕77a、78a使上板与下板11、12的两端部非常牢靠地互相结合,因此可以增强各热交换元件10本身的刚性。而且,由于接触浮雕77a、78a位于各热交换元件10的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 的周边,可以在流入路径43及流出路径44周边促进内部流体及外部流体的紊流化。如图11与图14所示,上板11与下板12在各边缘11a、12a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侧具备有第一及第二定位用浮雕71、72。凭借该第一及第二定位用浮雕71、72使上板11与下板12容易定位而得以快速地进行初步结合,从而可以非常准确牢靠地结合上板与下板11、
另外,在第一定位用浮雕71的中心部上有平坦部71a朝下凹陷地形成,在平坦部 71a的周边形成有锥形部71b。在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中心部上有平坦部7 朝下凹陷地形成,在平坦部7 的周边形成有锥形部72b。第一定位用浮雕71的宽度wl小于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宽度w2,第一定位用浮雕71的厚度hi小于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厚度h2,第一定位用浮雕71的中心与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中心偏置。因此,第一定位用浮雕71的锥形部71b —侧与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锥形部72b —侧接触并且通过硬钎焊等工序结合。而且,如图14所示,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厚度h2等于上突出部21的厚度tl与下突出部22的厚度t2之和(即h2=tl+U),因此,使得某一侧的下板12的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平坦部7 和位于其下部的热交换元件10的上板11的上表面接触。以此方式,第二定位用浮雕72在上下层叠的热交换元件10的上板11侧得到支持,使得前侧及后侧边缘 IlaUh互相坚固地得到支持。因此,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可以增强结构刚性。而且,最下侧的下板12的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平坦部7 在封闭件27侧得到支持。而且,在上板11的上表面邻接于第一定位用浮雕71地形成支撑突出部73。最上侧的上板11的支撑突出部73支持流入配件25及流入配件沈的底面,其余上板11的支撑突出部73支持下板12的第二定位用浮雕72的平坦部7 底面。该支撑突出部73让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得以实现更加坚固稳定的组装结构。而且,封闭件27的中心形成有槽部27a,该槽部27a的周边形成有周边部27c,周边部27c的一侧则形成有可以让第二定位用浮雕72插入的插入槽部27d,槽部27a的侧墙 27b呈倾斜结构。最下侧下板12的下凸缘M的周边与周边部27c接触,如此接触的周边部 27c及下板12则通过硬钎焊等工序结合。其余的其它结构与作用则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方向层叠的复数热交换元件,各热交换元件由上板与下板互相结合而成,所述各热交换元件在其内部具备有内部流体流动的内部流体通路,所述复数热交换元件之间形成有外部流体流动的外部流体通路,所述上板在其上表面形成有由复数隆起部及复数凹谷部所构成的波形形态,所述下板在其底面形成有由复数隆起部及复数凹谷部所构成的波形形态, 所述各热交换元件在其两侧具备有隔离的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 所述上板具备有在所述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的上部突出的上凸缘,所述下板具备有在所述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的下部突出的下凸缘,所述上凸缘及下凸缘互相插入结合,所述上板的上凸缘周边区域及所述下板的下凸缘周边区域各自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平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上表面和所述上板的隆起部的上表面位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二平坦部的上表面和所述下板的隆起部的底面位于同一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结构包围上板上凸缘周边,所述第二平坦部的结构包围下板的下凸缘周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缘周边的一侧区域上局部地形成第一平坦部,在所述上凸缘周边的另一侧区域有所述波形形态连续着;所述下凸缘周边的一侧区域上局部地形成第二平坦部,在所述下凸缘周边的另一侧区域有所述波形形态连续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及第二平坦部在所述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上以对角线方向互相错开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接触浮雕,所述第一接触浮雕朝所述下板突出;所述第二平坦部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第二接触浮雕,所述第二接触浮雕朝所述上板突出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浮雕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接触浮雕的上表面互相对应地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浮雕们的底面与所述下板的凹谷部背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浮雕们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板的凹谷部背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浮雕的底面与第二接触浮雕的上表面宽于所述上板与下板的凹谷部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元件的边缘形成有和所述内部流体通路疏通的边缘通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辅助隆起部及下辅助隆起部沿着所述上板及下板的各边缘延伸,所述上辅助隆起部的背面形成有上辅助槽,所述下辅助隆起部的背面形成有下辅助槽,由所述上辅助槽及下辅助槽形成所述边缘通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及下板在各边缘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侧具备有第一及第二定位用浮雕,在所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中心部有平坦部朝下凹陷地形成,在所述平坦部的周边形成有锥形部;在所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中心部有平坦部朝下凹陷地形成,所述平坦部的周边形成有锥形部;所述第一定位用浮雕以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尺寸地形成并结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宽度以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宽度地形成,所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厚度以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厚度地形成,所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中心从所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中心偏置,使得所述第一定位用浮雕的锥形部一侧与所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锥形部一侧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用浮雕的厚度等于所述上突出部的厚度与下突出部的厚度之和。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板的上表面以邻接所述第一定位用浮雕地形成支撑突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的上表面及下板的底面各自有复数上突出部及复数下突出部突出,所述上、 下突出部各自的高度高于所述上板的隆起部及所述下板的隆起部的各高度,沿着上下方向互相邻接的上突出部与下突出部互相结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突出部在所述上板的上表面横跨2个以上的隆起部而位于一个以上的凹谷部, 所述下突出部在所述下板的底面横跨2个以上的隆起部而位于一个以上的凹谷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突出部各自在其内部形成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与所述上板及下板之间的内部流体通路疏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凭借流体流动性的改善及紊流化的促进等而提高热交换性能的板式热交换器。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包括上下方向层叠的复数热交换元件,各热交换元件由上板与下板互相结合而成并在其内部具备有内部流体流动的内部流体通路,上述复数热交换元件之间形成有外部流体流动的外部流体通路,上述上板在其上表面形成有由复数隆起部及复数凹谷部所构成的波形形态且具备有在上述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的上部突出的上凸缘,上述下板在其底面形成有由复数隆起部及复数凹谷部所构成的波形形态且具备有在上述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的下部突出的下凸缘,上述上凸缘及下凸缘互相插入结合,上述各热交换元件在其两侧具备有隔离的流入路径及流出路径。
文档编号F28D9/00GK102472596SQ20108003268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7日
发明者崔信一, 李长基, 韩相哲 申请人:韩国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