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流通板、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及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3827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流通板、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及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换热器的流通板,其包括底座及位于底座外围的框体,所述底座与框体围成用以供流体流通的流通空间,所述底座设有若干平面孔及若干凸伸入所述流通空间内的凸面孔,所述流通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座上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两个流道,每一个流道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平面孔及至少一个所述凸面孔,所述两个流道分别用以供流体流通以实现该等流体之间的换热。如此设置,本发明通过设置隔板将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两个流道,流体在该细分的流道内流动时,能够更充分的利用流道的空间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和换热量。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及具有该换热单元的换热器。
【专利说明】换热器的流通板、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的流通板、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及具有该换热单元的换热器,属于汽车空调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板翅式换热器是换热器的一种类型,其通常是由隔板、翅片、封条和导流片组成。在相邻两隔板间放置翅片、导流片和封条从而组成一个夹层,这就是流体的通道。将这样的夹层根据实际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叠置起来,钎焊成为一个整体便组成了板束。将板束和对应的封头、接管、支撑等零件装配起来,就组成了板翅式换热器。
[0003]板翅式换热器被定义为由流通板和翅片组成的传热元件,翅片是其核心部件,常见的翅片类型有:平直形、锯齿形、波纹形、多孔形和百叶窗形等。为了增强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人们对其翅片结构进行了不断的研发和改进。
[0004]相比于传统的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具有强化换热表面,结构十分紧凑;多用铝合金材料制造,十分轻巧;翅片对流体的扰动使流体的边界层不断破坏,同时由于隔板和翅片的高导热性,使得板翅式换热器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板翅式换热器的适应性很强,可以用于各种流体之间的换热以及发生集态变化的相变换热;通过流道的布置和组合能够适应逆流、错流、多股流和多层流等不同的换热工况;通过单元间串联、并联、串并联的组合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型设备的换热需要。目前,板翅式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空分设备、石油化工、制冷及低温领域、汽车和航空工业等领域。
[0005]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由于一片流通板仅提供一个流体通道并且也只能供一种流体流动,所以流体在该通道内流动时,流过的有效空间相对较小,从而影响了板式换热器最终的换热效果。
[0006]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器的流通板、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及具有该换热单元的换热器。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的流通板,其包括底座及位于底座外围的框体,所述底座与框体围成用以供流体流通的流通空间,所述底座设有若干平面孔及若干凸伸入所述流通空间内的凸面孔,所述流通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座上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两个流道,每一个流道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平面孔及至少一个所述凸面孔,所述两个流道分别用以供流体流通以实现该等流体之间的换热。
[000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个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若干平面孔包括位于第一流道内的第一平面孔与第二平面孔、以及位于第二流道内的第三平面孔与第四平面孔;所述凸面孔包括位于第一流道内的第一凸面孔及位于第二流道内的第二凸面孔;所述第一平面孔与第二平面孔中一个为第一流体进口,另一个为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三平面孔与第四平面孔中一个为第二流体进口,另一个为第二流体出口。
[00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一平面孔与第四平面孔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二平面孔与第三平面孔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二边框。
[00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凸面孔及第二凸面孔位于所述矩形的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二平面孔及第四平面孔位于所述矩形的另外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一平面孔、第四平面孔及第一凸面孔在所述横向上是对齐的,所述第二平面孔、第三平面孔及第二凸面孔在所述横向上也是对齐的。
[001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隔板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的第一隔板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框的第二隔板部、以及连接第一隔板部与第二隔板部的第三隔板部。
[001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隔板部靠近且平行于所述第三边框,所述第二隔板部靠近且平行于所述第四边框,所述第三隔板部位于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的中间且大致平行于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
[001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的宽度,所述两个流道均为L形且面积相同。
[001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个流道包括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所述若干平面孔包括位于第三流道内的第五平面孔以及位于第四流道内的第六平面孔;所述凸面孔包括位于第三流道内的第三凸面孔及位于第四流道内的第四凸面孔。
[001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所述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五平面孔、第四凸面孔、第三凸面孔及第六平面孔依次在所述横向上交错排列。
[001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的宽度;所述隔板为直条状且沿所述横向延伸,所述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七边框,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八边框,所述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均为I形且面积相同。
[001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设有凸伸入所述流通空间内的凸台面,所述凸面孔是贯穿所述凸台面而形成的,所述隔板设有与所述凸台面处于同一高度的上表面。
[001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包括相邻叠加的第一流通板及第二流通板,所述第一流通板设有第一流通空间,所述第二流通板设有第二流通空间,所述第一流通板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通板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相互连通以供第一流体流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互连通以供第二流体流通,以实现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的换热。
[002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通板及第二流通板均为矩形,所述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均为L形,所述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均为I形,所述第四流道大体上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流道大体上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正下方。
[002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隔板支撑所述第一流通板并且焊接于所述第一流通板,所述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的面积相同,所述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的面积也相同。
[002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第一底座及位于第一底座外围的第一框体,所述第一底座与第一框体共同围成所述第一流通空间,所述第一底座设有位于第一流道内的第一平面孔及第二平面孔,所述第一底座设有位于第二流道内的第三平面孔及第四平面孔;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第二底座及位于第二底座外围的第二框体,所述第二底座与第二框体共同围成所述第二流通空间,所述第二底座设有位于第三流道内的第五平面孔及位于第四流道内的第六平面孔;其中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通过所述第二平面孔实现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通过所述第四平面孔实现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平面孔为第一流体进口,所述第五平面孔为第一流体出口 ;所述第三平面孔为第二流体进口,所述第六平面孔为第二流体出口。
[002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底座还设有凸伸入第一流道内的第一凸台面、贯穿所述第一凸台面而形成的第一凸面孔、凸伸入第二流道内的第二凸台面、以及贯穿所述第二凸台面而形成的第二凸面孔;所述第二底座还设有凸伸入第三流道内的第三凸台面、贯穿所述第三凸台面而形成的第三凸面孔、凸伸入第四流道内的第四凸台面、以及贯穿所述第四凸台面而形成的第四凸面孔;所述第一凸面孔对应于所述第六平面孔,所述第二凸面孔对应于所述第五平面孔,所述第三凸面孔对应于所述第三平面孔,所述第四凸面孔对应于所述第一平面孔。
[002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凸台面及第二凸台面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二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凸台面及第四凸台面处于同一高度,并且所述第二隔板的上表面、第三凸台面及第四凸台面均焊接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下表面。
[002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一平面孔与第四平面孔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一边框及所述第三边框,所述第二平面孔与第三平面孔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二边框及所述第四边框,所述第一凸面孔及第二凸面孔位于所述矩形的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二平面孔及第四平面孔位于所述矩形的另外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一平面孔、第四平面孔及第一凸面孔在所述横向上是对齐的,所述第二平面孔、第三平面孔及第二凸面孔在所述横向上也是对齐的。
[002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所述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五平面孔、第四凸面孔、第三凸面孔及第六平面孔依次在所述横向上交错排列。
[002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底板、安装于底板上的至少一个换热单元及安装于该换热单元顶部的顶板,所述换热单元即为上述换热器的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器的换热单元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内的第一翅片、以及收容于所述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翅片接触,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翅片接触。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隔板将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两个流道,流体在该细分的流道内流动时,能够更充分的利用流道的空间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和换热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发明换热器的立体图。
[0030]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31]图3是本发明换热器中第一流通板的立体图。
[0032]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0033]图5是图3中第一流通板与第一翅片组装后的立体图,并且标明了流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0034]图6是本发明换热器中第二流通板的立体图。
[0035]图7是沿图6中B-B线的剖视图。
[0036]图8是图6中第二流通板与第二翅片组装后的立体图,并且标明了流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0037]图9是图5中第一流通板与第一翅片、以及图8中第二流通板与第二翅片一起组装后的立体图。
[0038]图10是图9中第一流通板与第一翅片、以及第二流通板与第二翅片组装前的立体分解图,并且标明了流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9]请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换热器100,其包括底板1、安装于底板I上的若干相互堆叠的换热单元4及安装于最上端的换热单元4上的顶板5。所述换热单元4包括相邻叠加的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100为板翅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流通板2内设有第一翅片24 (参图5所示),所述第二流通板3内设有第二翅片34(参图8所示)。
[0040]请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底板I周向凸出于所述换热单元4,并且所述底板I设有若干供螺丝(未图示)穿过的安装孔11,以在安装时实现对所述换热器100的固定。另夕卜,所述底板I还设有两个圆形通孔,即第一通孔12与第二通孔13。
[0041]所述顶板5包括平板状的顶面51及凸出顶面51的两个圆柱形管子。所述管子包括第一管道52及第二管道53。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道52为第一流体总进口,所述第一通孔12为第一流体总出口 ;所述第二管道53为第二流体总进口,所述第二通孔13为第二流体总出口。第一流体、第二流体在所述换热器100的换热单元4内进行热交换。在以下描述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统称为流体。
[0042]请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板2包括平板状的第一底座21、位于第一底座21外围的第一框体22、以及设置于第一底座21上的第一隔板23。所述第一翅片24安装于第一底座21上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2、第一隔板23均紧密接触。所述第一流通板2及第一框体22均大致为矩形。所述第一框体22是自所述第一底座21的外缘向上弯折而成,并且所述第一框体22与所述第一底座21共同围成用以供流体流过的第一流通空间20。请参图5所示,所述第一翅片24收容于该第一流通空间20内,以加强对流体的扰动,提高换热效率。请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底座21设有若干平面孔25及若干凸面孔26。所述第一底座21还设有被冲压且凸伸入所述第一流通空间20内的若干凸台面27,所述凸面孔26即是贯穿所述凸台面27而形成的。
[0043]具体地,所述若干平面孔25包括第一平面孔251、第二平面孔252、第三平面孔253及第四平面孔254。所述若干凸面孔26包括第一凸面孔261及第二凸面孔262。所述若干凸台面27包括第一凸台面271及第二凸台面272。
[0044]请参图3所示,所述第一框体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221与第二边框22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223与第四边框224,所述第一边框221与第二边框222均沿横向(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为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边框223与第四边框224均沿纵向(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框221与第二边框22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边框223与第四边框224的宽度。所述第一凸面孔261及第二凸面孔262位于所述矩形的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二平面孔252及第四平面孔254位于所述矩形的另外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一平面孔251与第四平面孔254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一边框221及第三边框223,所述第二平面孔252与第三平面孔253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二边框222及第四边框224。另外,所述第一平面孔251、第四平面孔254及第一凸面孔261在所述横向上是对齐的,所述第二平面孔252、第三平面孔253及第二凸面孔262在所述横向上也是对齐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所述第一凸面孔261的位置略高于所述第一平面孔251及第四平面孔254,所述第二凸面孔262的位置也略高于所述第二平面孔252及第三平面孔253,但是从图3的俯视图上看,仍然可以理解成上述对应的平面孔与凸面孔在横向上相互对齐。
[0045]所述第一隔板23将所述第一流通空间20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两个流道,即第一流道201及第二流道202,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孔251、第二平面孔252及第一凸面孔261位于第一流道201内;所述第三平面孔253、第四平面孔254及第二凸面孔262位于第二流道202内。请参图5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单纯针对第一流通板2,所述第一平面孔251为第一流体进口,所述第二平面孔252为第一流体出口 ;所述第三平面孔253为第二流体进口,所述第四平面孔254为第二流体出口。上述两个流道分别用以供第一、第二流体流通以实现该等流体之间的换热。所述第一隔板23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221的第一隔板部23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框222的第二隔板部232、以及连接第一隔板部231与第二隔板部232的第三隔板部233。所述第一隔板部231靠近且平行于所述第三边框223,所述第二隔板部232靠近且平行于所述第四边框224,所述第三隔板部233位于第一边框221与第二边框222的中间且大致平行于第一边框221与第二边框22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201及第二流道202均为L形且面积相同。另外,请参图4所示,所述第一隔板23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面271及第二凸台面272处于同一高度的上表面234。如此设置,所述第一隔板23能够在与相邻的流通板组装时起到支撑的作用。
[0046]请参图6至图8所示,所述第二流通板3包括第二底座31、位于第二底座31外围的第二框体32、以及设置于第二底座31上的第二隔板33。所述第二翅片34安装于第二底座31上且与所述第二框体32、第二隔板33均紧密接触。所述第二流通板3及第二框体32均大致为矩形。所述第二框体32自所述第二底座31的外缘向上弯折而成,并且所述第二框体32与所述第二底座31共同围成用以供流体流通的第二流通空间30。请参图8所示,所述第二翅片34收容于该第二流通空间30内。所述第二底座31设有若干平面孔35及若干凸面孔36。另外,为了形成高于所述平面孔35的凸面孔36,所述第二底座31还设有凸伸入所述第二流通空间30内的若干凸台面37,所述凸面孔36即是贯穿所述凸台面37而形成的。
[0047]具体地,所述若干平面孔35包括第五平面孔351及第六平面孔352。所述若干凸面孔36包括第三凸面孔361及第四凸面孔362。所述若干凸台面37包括第三凸台面371及第四凸台面372。
[0048]请参图6所示,所述第二框体3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框321与第六边框32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七边框323与第八边框324,所述第五边框321与第六边框322均沿横向(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为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七边框323与第八边框324均沿纵向(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五边框321与第六边框32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七边框323与第八边框324的宽度。所述第五平面孔351、第四凸面孔362、第三凸面孔361及第六平面352孔依次在所述横向上交错排列。
[0049]所述第二隔板33为直条状且沿所述横向延伸。所述第二隔板33将所述第二流通空间30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两个流道,即第三流道301及第四流道302。所述第五平面孔351及第三凸面孔361位于第三流道301内;所述第六平面孔352及第四凸面孔362位于第四流道302内。所述第二隔板3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七边框323、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八边框324。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流道301及第四流道302均为I形且面积相同。另外,请参图7所示,所述第二隔板33还设有与所述第三凸台面371及第四凸台面372处于同一高度的上表面334。如此设置,所述第二隔板33能够在与相邻的流通板组装时起到支撑的作用。
[0050]请参图5、图8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相邻叠加(例如钎焊)在一起便形成了所述换热单元4。叠加时,所述第一框体22的各边框与所述第二框体32的对应边框配合,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第三凸台面371、第四凸台面372及第二隔板33的上表面334共同支撑所述第一底座21的下表面(未标号),并且均焊接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下表面以形成相对密闭的局部空间,防止流体泄漏。另外,通过将第三凸台面371、第四凸台面372均焊接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下表面,从而确保第一流体在第三流道301内流动时不会进入第三凸面孔361内,而只能在第三流道301内水平流动;第二流体在第四流道302内流动时也不会进入第四凸面孔362内,而只能在第四流道302内水平流动。叠加后,所述第四流道302大体上位于所述第一流道201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流道301大体上位于所述第二流道202的正下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大体上”应当理解为对应的两个元件在竖直方向上具有较多的重叠部分,而并不要求它们完全重叠。例如,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平面孔252落在第三流道301内,所述第四平面孔254落在第四流道302内。
[0051]请参图9及图10所示,叠加后,所述第一凸面孔261对应于所述第六平面孔352,所述第二凸面孔262对应于所述第五平面孔351,所述第三凸面孔361对应于所述第三平面孔253,所述第四凸面孔362对应于所述第一平面孔251。
[005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叠加时,第一流通板2位于第二流通板3的上方,所以第二隔板33的上表面334能够用以支撑所述第一底座21 ;但是,如果存在多个换热单元4时,所述第二流通板3便可以位于相邻换热单元4的第一流通板2上方的方式进行叠加,此时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第一凸台面271、第二凸台面272及第一隔板23的上表面234能够共同支撑该相邻换热单兀4的第二底座31的下表面(未标号),并且均焊接于所述第二底座31的下表面以形成相对密闭的局部空间。当然了,如果只存在一个换热单元4,所述第一凸台面271、第二凸台面272及第一隔板23的上表面234用以共同支撑所述顶板5。
[0053]请参图10所示,以下就第一流体(例如低温流体,单箭头表示)及第二流体(例如高温流体,双箭头表示)流经所述换热单元4的换热情况进行详细说明。首先,第一流体从第一平面孔251流入第一流道201,第二流体从第三平面孔253流入第二流道202。其次,第一流体在第一流道201内流动时,第一流体会绕开第一凸面孔261,然后从第一平面孔251流出并进入到第三流道301,第一流体在第三流道301内流动时会绕开第三凸面孔361,最后从第五平面孔351流出;第二流体在第二流道202内流动时,第二流体会绕开第二凸面孔262,然后从第四平面孔254流出并进入到第四流道302,第二流体在第四流道302内流动时会绕开第四凸面孔362,最后从第六平面孔352流出。
[0054]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分别分隔成两个流道,从而使第一、第二流体在相对较小的流道内流动时能够更充分的利用流道的空间,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和换热量;另外,在同一流通板所设置的两个流道中可以供不同温度的流体流通,流体在流通过程中可以通过该层流通板就能够进行换热,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相邻的两块流通板进行换热的不足,提升了换热效率;此外,在所述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中,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向是逆向的(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一个从左到右,另一个从右到左),从而能够提升换热效率;另外,请参图10所示,俯视观察能够发现,第一流体从第一平面孔251流入直至从第五平面孔351流出的整个过程中,第一流体几乎占领了由所述第一框体22(或者第二框体32)所围成的矩形的绝大部分面积;同样地,第二流体从第三平面孔253流入直至从第六平面孔352流出的整个过程中,第二流体也几乎占领了由所述第一框体22(或者第二框体32)所围成的矩形的绝大部分面积,从而整体上提升了换热效率。也可以理解成,相互连通以供第一流体流通的第一流道201及第三流道301是交叉设置的(即第一流体先从左到右流动,再从右到左流动),相互连通以供第二流体流通的第二流道202及第四流道302也是交叉设置的(即第二流体先从右到左流动,再从左到右流动),从而提升了换热效率;当然,通过将所述第一翅片24、第一隔板23、第一底座21及第一框体22紧密接触,以及将所述第二翅片34、第二隔板33、第二底座31及第二框体32紧密接触,能够使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产生较强的扰动,提升换热效率及换热量。[0055]将这样基本的换热单元4依次叠加起来,再结合底板1、顶板3等其它结构便构成了本发明的换热器100。请参图1、图2及图10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道52与第一平面孔251连通并以第一管道52作为第一流体总进口,另外所述第一通孔12与第五平面孔351连通并以第一通孔12作为第一流体总出口 ;所述第二管道53与第三平面孔253连通并以第二管道53作为第二流体总进口,另外所述第二通孔13与第六平面孔352连通并以第二通孔13作为第二流体总出口。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从换热器100的同侧流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也可以从换热器100的异侧流入,例如,在保持第一流体的流入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将第二通孔13作为第二流体总进口,而将第二管道53作为第二流体总出口,并且这种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从异侧流入换热器100的方式具备更佳的换热效果。至于本发明换热器100的工作原理,可参考换热单元4的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0056]当然,因为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结构类似,为了概括得出它们共同的特征,上述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均可称之为流通板;第一底座21及第二底座31均可称之为底座;第一框体22及第二框体32均可称之为框体;第一流通空间20及第二流通空间30可称之为流通空间;第一隔板23及第二隔板33可称之为隔板。
[0057]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的流通板,其包括底座及位于底座外围的框体,所述底座与框体围成用以供流体流通的流通空间,所述底座设有若干平面孔及若干凸伸入所述流通空间内的凸面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座上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两个流道,每一个流道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平面孔及至少一个所述凸面孔,所述两个流道分别用以供流体流通以实现该等流体之间的换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若干平面孔包括位于第一流道内的第一平面孔与第二平面孔、以及位于第二流道内的第三平面孔与第四平面孔;所述凸面孔包括位于第一流道内的第一凸面孔及位于第二流道内的第二凸面孔;所述第一平面孔与第二平面孔中一个为第一流体进口,另一个为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三平面孔与第四平面孔中一个为第二流体进口,另一个为第二流体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一平面孔与第四平面孔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二平面孔与第三平面孔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二边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面孔及第二凸面孔位于所述矩形的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二平面孔及第四平面孔位于所述矩形的另外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一平面孔、第四平面孔及第一凸面孔在所述横向上是对齐的,所述第二平面孔、第三平面孔及第二凸面孔在所述横向上也是对齐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隔板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的第一隔板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框的第二隔板部、以及连接第一隔板部与第二隔板部的第三隔板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部靠近且平行于所述第三边框,所述第二隔板部靠近且平行于所述第四边框,所述第三隔板部位于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的中间且大致平行于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的宽度,所述两个流道均为L形且面积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流道包括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所述若干平面孔包括位于第三流道内的第五平面孔以及位于第四流道内的第六平面孔;所述凸面孔包括位于第三流道内的第三凸面孔及位于第四流道内的第四凸面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所述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五平面孔、第四凸面孔、第三凸面孔及第六平面孔依次在所述横向上交错排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的宽度;所述隔板为直条状且沿所述横向延伸,所述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七边框,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八边框,所述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均为I形且面积相同。
11.如权利要求1至10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的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凸伸入所述流通空间内的凸台面,所述凸面孔是贯穿所述凸台面而形成的,所述隔板设有与所述凸台面处于同一高度的上表面。
12.一种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包括相邻叠加的第一流通板及第二流通板,所述第一流通板设有第一流通空间,所述第二流通板设有第二流通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板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通板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流通空间隔离成相互不连通的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相互连通以供第一流体流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互连通以供第二流体流通,以实现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的换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板及第二流通板均为矩形,所述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均为L形,所述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均为I形,所述第四流道大体上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流道大体上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正下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支撑所述第一流通板并且焊接于所述第一流通板,所述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的面积相同,所述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的面积也相同。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第一底座及位于第一底座外围的第一框体,所述第一底座与第一框体共同围成所述第一流通空间,所述第一底座设有位于第一流道内的第一平面孔及第二平面孔,所述第一底座设有位于第二流道内的第三平面孔及第四平面孔;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第二底座及位于第二底座外围的第二框体,所述第二底座与第二框体共同围成所述第二流通空间,所述第二底座设有位于第三流道内的第五平面孔及位于第`四流道内的第六平面孔;其中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通过所述第二平面孔实现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通过所述第四平面孔实现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平面孔为第一流体进口,所述第五平面孔为第一流体出口 ;所述第三平面孔为第二流体进口,所述第六平面孔为第二流体出口。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还设有凸伸入第一流道内的第一凸台面、贯穿所述第一凸台面而形成的第一凸面孔、凸伸入第二流道内的第二凸台面、以及贯穿所述第二凸台面而形成的第二凸面孔;所述第二底座还设有凸伸入第三流道内的第三凸台面、贯穿所述第三凸台面而形成的第三凸面孔、凸伸入第四流道内的第四凸台面、以及贯穿所述第四凸台面而形成的第四凸面孔;所述第一凸面孔对应于所述第六平面孔,所述第二凸面孔对应于所述第五平面孔,所述第三凸面孔对应于所述第三平面孔,所述第四凸面孔对应于所述第一平面孔。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凸台面及第二凸台面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二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凸台面及第四凸台面处于同一高度,并且所述第二隔板的上表面、第三凸台面及第四凸台面均焊接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下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三边框与第四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一平面孔与第四平面孔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一边框及所述第三边框,所述第二平面孔与第三平面孔相互靠近且均靠近所述第二边框及所述第四边框,所述第一凸面孔及第二凸面孔位于所述矩形的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二平面孔及第四平面孔位于所述矩形的另外两个斜对角,所述第一平面孔、第四平面孔及第一凸面孔在所述横向上是对齐的,所述第二平面孔、第三平面孔及第二凸面孔在所述横向上也是对齐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大致为矩形,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所述第五边框与第六边框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七边框与第八边框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五平面孔、第四凸面孔、第三凸面孔及第六平面孔依次在所述横向上交错排列。
20.一种换热器,其包括底板、安装于底板上的至少一个换热单元及安装于该换热单元顶部的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为权利要求12至1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器的换热单元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内的第一翅片、以及收容于所述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翅片接触,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翅片接触。
【文档编号】F28F3/08GK103868394SQ201210537361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3日
【发明者】吕宙, 崔凯, 周晓东, 蒋权英, 黄宁杰 申请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