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吹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7129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蒸汽吹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吹灰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工业炉蒸汽吹灰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加热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热烟气中会携带大量灰烬和杂质,这些灰烬和杂质在通过对流传热炉管或其翅片时会在其表面形成吸附并堆积,从而导致换热效率大大下降。保持烟气对流传热炉管表面和其翅片表面清洁,维持热烟气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先后开发应用了多种蒸汽吹灰器。近十几年来又有多种声波吹灰器、次声波吹灰器和激波吹灰器在工业加热炉上应用,这类吹灰器对使用干式粉尘燃料的加热炉时,其形成的烟尘比较疏松,吹灰效果较好。对于燃油燃气工业加热炉,其产生的烟尘粘附性比较强,仍然使用传统的蒸 汽吹灰器。目前工业蒸汽吹灰器是利用电机驱动减速箱,再由减速箱拖动的吹灰器管转动,在吹灰的同时要消耗大量宝贵的电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蒸汽吹灰器存在的电能消耗大,能源综合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吹灰装置能节省大量电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主要适用于石油化工、电力、钢铁等行业工业炉的对流段和烟气的余热回收设备上,也可用于其它行业工业炉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吹灰装置,包括吹灰系统、减速驱动系统和进汽系统;吹灰系统主要由吹灰管、吹灰管进汽接头、吹灰管蒸汽喷头、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和吹灰管后导向支撑件组成,减速驱动系统主要由减速机、蒸汽涡轮机和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组成,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与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连接,进汽系统主要由系统蒸汽进汽管、余压蒸汽进汽管、压力调节阀、压力表、蒸汽供汽开关阀、手动调节阀和系统控制器组成;其中,蒸汽涡轮机通过其输出驱动轴与减速机连接,系统蒸汽进汽管一端与蒸汽供汽开关阀及压力调节阀连接,另一端与蒸汽涡轮机的进汽接口连接,蒸汽供汽开关阀与压力调节阀之间设有压力表,系统控制器与蒸汽供汽开关阀连接;余压蒸汽进汽管一端与蒸汽涡轮机的出汽接口连接,另一端通过手动调节阀与吹灰管进汽接头连接,手动调节阀与蒸汽涡轮机的出汽接口之间设有压力表。考虑到吹灰过程中有蒸汽热能可以利用,尤其是有丰富中、低压蒸汽的场合。本实用新型用蒸汽涡轮机取代现有蒸汽吹灰器的电机驱动,以拖动吹灰管减速驱动机构,再用余压蒸汽进行吹灰,以节省大量电能,减小设备体积、重量和设备投资。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手动调节阀可以调节吹灰管吹灰压力,进而达到调节吹灰强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压力调节阀,可以调节蒸汽涡轮机进口蒸汽压力,从而改变吹灰管旋转速度,以达到对吹灰管旋转速度调整的目的。[0007]本实用新型与现用传统的蒸汽吹灰器相比有几个突出优点第一,利用小型蒸汽涡轮机替代现有电动机来拖动吹灰管装置,节省了电动机消耗的附加电能,降低了运行成本。第二,减小减速机的体积和重量,便于现场安装。第三,取消吹灰器驱动电机及其控制设备,可节省设备投资。第四,吹灰强度可以随机调节,吹灰管旋转速度也可以随机调整,提高了吹灰效果和灵活性。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压力调节阀,2-压力表,3-蒸汽供汽开关阀,4-系统控制器,5-系统蒸汽进汽管,6-进汽接口,7-蒸汽涡轮机,8-出汽接口,9-余压蒸汽进汽管,10-压力表,11-手动调节阀,12-吹灰管进汽接头,13-减速机,14-吹灰管,15-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16-吹灰管蒸汽喷头,17-吹灰管后导向支撑件,18-输出驱动轴,19-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具体实施方式
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吹灰装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吹灰系统、减速驱动系统和进汽系统。由图I可知,吹灰系统主要由吹灰管14、吹灰管进汽接头12、吹灰管蒸汽喷头16、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15和吹灰管后导向支撑件17组成,减速驱动系统主要由减速机13、蒸汽涡轮机7和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19组成,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19用以安装固定减速机13和蒸汽涡轮机7,同时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19与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15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当然,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19与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15之间的连接也可以采用其它可拆的连接方式。进汽系统主要由系统蒸汽进汽管5、余压蒸汽进汽管9、压力调节阀I、压力表2和压力表10、蒸汽供汽开关阀3、手动调节阀11和系统控制器4组成;其中,蒸汽涡轮机7通过其输出驱动轴18与减速机13的主动轮连接,系统蒸汽进汽管5 —端与蒸汽供汽开关阀3及压力调节阀I连接,另一端与蒸汽涡轮机7的进汽接口 6连接,蒸汽供汽开关阀3与压力调节阀I之间设有压力表2,压力表2用以测量系统蒸汽进汽管5内进入蒸汽涡轮机7内的蒸汽压力,系统控制器4与蒸汽供汽开关阀3连接,用以控制蒸汽供汽开关阀3的快速开启与闭合,系统控制器4也可以同时控制多套由蒸汽涡轮机驱动的蒸汽吹灰装置,操作极其方便;余压蒸汽进汽管9 一端与蒸汽涡轮机7的出汽接口 8连接,另一端通过手动调节阀11与吹灰管进汽接头12连接,手动调节阀11与蒸汽涡轮机7的出汽接口8之间设有压力表10,压力表10用以测量余压蒸汽进汽管9内进入吹灰管14的蒸汽压力,手动调节阀11用以调节进入吹灰管14内的余压蒸汽的压力大小。为了使压力调节阀I具有最大的调节余地,压力调节阀I可采用锥形阀或针型阀;为了保证蒸汽供汽开关阀3能快速动作,蒸汽供汽开关阀3可采用球阀或闸阀。操作时,中低压蒸汽沿系统蒸汽进汽管5依次经压力调节阀I、蒸汽供汽开关阀3、蒸汽涡轮机7的进汽接口 6进入蒸汽涡轮机7,推动蒸汽涡轮机7内的涡轮机转子叶片组转动,涡轮机转子叶片组的转动又带动与之相连的涡轮机输出驱动轴18转动,涡轮机输出驱动轴18与减速机13的主动轮相连,减速机13的主动轮与减速机13的从动轮相啮合,减速机13的从动轮与吹灰管14相啮合,这样涡轮机输出驱动轴18的转动便通过减速机13传递到吹灰管14上,从而带动吹灰管14转动。余压蒸汽经蒸汽涡轮机7的出汽接口 8、余压蒸汽进汽管9、手动调节阀11、吹灰管进汽接头12进入吹灰管14,并由吹灰管蒸汽喷头16喷出,吹灰管蒸汽喷头16随着吹灰管14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完成吹灰动作。吹灰管14架于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15和吹灰管后导向支撑件17上,可灵活转动。蒸汽供汽开关阀3受系统控制器4的控制打开或关闭;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19将减速机13和蒸汽涡轮机7固定安装到设备外表面上;压力表2和压力表10分别测量进入蒸汽涡轮机7和吹灰管14的蒸汽的压力。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吹灰装置的工作过程是吹灰装置外来的中、低压蒸汽经由“自力式”压力调节阀I稳定在设定的压力值上(例如O. 8 I. 5MPa)。最开始由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吹灰装置的系统控制器4向蒸汽供汽开关阀3发出开启信号打开阀门供汽;蒸汽通过蒸汽涡轮机7的进汽接口 6进入蒸汽涡轮机7内的转子叶片组产生驱动力并带动减速机 13的主动轮转动;主动轮经减速机13的从动轮组合部件减速后拖动吹灰管14旋转。与此 同时,余压蒸汽经蒸汽涡轮机7的出汽接口 8和吹灰管14的蒸汽入口手动调节阀11进入吹灰管14尾部的吹灰管进气接头12,并通过吹灰管14的吹灰管进汽接头16喷出,在吹灰管14转动的同时完成对上下换热管管束表面的吹扫。吹灰管14旋转的角速度与减速机13的变速比和进出蒸汽涡轮机7的蒸汽压差密切相关,在满足吹灰蒸汽压力(由压力表10测定)的前提下(可调节吹灰管蒸汽入口手动调节阀11调节吹灰压力,进而调节吹灰强度),调节“自力式”压力调节阀I的设定压力(蒸汽涡轮机进口蒸汽压力,由压力表2测定)可以改变吹灰管14旋转速度。当系统控制器4向蒸汽供汽开关阀3发出关闭信号切断吹灰蒸汽时,蒸汽涡轮机停止转动,完成一次吹灰周期动作。
权利要求1.一种蒸汽吹灰装置,包括吹灰系统、减速驱动系统和进汽系统,吹灰系统主要由吹灰管、吹灰管进汽接头、吹灰管蒸汽喷头、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和吹灰管后导向支撑件组成,其特征在于减速驱动系统主要由减速机、蒸汽涡轮机和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组成,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与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连接,进汽系统主要由系统蒸汽进汽管、余压蒸汽进汽管、压力调节阀、压力表、蒸汽供汽开关阀、手动调节阀和系统控制器组成;其中,蒸汽涡轮机通过其输出驱动轴与减速机连接,系统蒸汽进汽管一端与蒸汽供汽开关阀及压力调节阀连接,另一端与蒸汽涡轮机的进汽接口连接,蒸汽供汽开关阀与压力调节阀之间设有压力表,系统控制器与蒸汽供汽开关阀连接;余压蒸汽进汽管一端与蒸汽涡轮机的出汽接口连接,另一端通过手动调节阀与吹灰管进汽接头连接,手动调节阀与蒸汽涡轮机的出汽接口之间设有压力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吹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驱动系统支撑件与吹灰管前支撑密封件之间为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蒸汽吹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调节阀为锥形阀或针型阀。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蒸汽吹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供汽开关阀为球阀 >或闸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吹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供汽开关阀为球阀或闸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吹灰装置,包括吹灰系统、减速驱动系统和进汽系统;吹灰系统主要由吹灰管、吹灰管进汽接头、吹灰管蒸汽喷头组成,减速驱动系统主要由减速机和蒸汽涡轮机组成,进汽系统主要由系统蒸汽进汽管、余压蒸汽进汽管、压力调节阀、蒸汽供汽开关阀、手动调节阀和系统控制器组成;其中,蒸汽涡轮机通过其输出驱动轴与减速机连接,系统蒸汽进汽管一端与蒸汽供汽开关阀及压力调节阀连接,另一端与蒸汽涡轮机的进汽接口连接,系统控制器与蒸汽供汽开关阀连接;余压蒸汽进汽管一端与蒸汽涡轮机的出汽接口连接,另一端通过手动调节阀与吹灰管进汽接头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节省大量电能,减小设备体积、重量和设备投资。
文档编号F23J3/02GK202546789SQ201220144868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
发明者孙志钦, 孟庆凯, 张玉玲, 郜建松, 高跃成 申请人: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