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压缩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7124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压缩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压缩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燃气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而仅就民用及商用燃气需求而言,全国数以万计的酒店、宾馆和食堂等每天即需消耗数以万立方计的燃气。但传统的燃气设备普遍存在燃气消耗量大,燃烧效率低,噪音大,环境污染严重,且热能有效利用率低下等缺陷,为此,业界亟待发展出一种新型燃气设备以克服前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具有燃烧充分,无噪音,无污染、热能有效利用率高等优点的空气压缩燃烧器。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压缩燃烧器,包括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预混室和风气进气管,所述风气进气管与预混室连通,所述预混室设于连体炉膛下方,其上端穿入连体炉膛内,所述风火盖、束火圈、明火盖从下向上依次分布在连体炉膛内,并均叠设于预混室上端。优选的,所述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同轴设置。优选的,所述预混室上端设有容置槽,所述风火盖、束火圈和明火盖均设于该容置槽内。所述风火盖上同轴设置有两道以上用于形成喷射涡流的管火代沟,每一管火代沟包括呈环形间隔分布的复数通孔,且通孔之间的间距足以使相邻通孔喷射的火焰连成一线。所述风火盖上同轴设置有两道管火代沟,其中分布于内圈的管火代沟环绕束火圈设置,且所述束火圈下部同轴设于风火盖内。所述风火盖上还设有电子点火针插孔和供明火气管通过的通孔,所述明火气管依次穿过预混室、风火盖与束火圈后,再与明火盖连接。所述连体炉膛内还设有倒锥形聚能板,所述聚能板下端与预混室上部外壁密封接合,上端与连体炉膛内壁上部密封接合,并且所述聚能板上还分布有复数滤孔,所述连体炉膛下部设有排气口。所述连体炉膛上端与受热部件的受热面无缝接合。所述风气进气管设于预混室下方。所述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中各相邻组件的接合处均采用凸块与凹槽结构配合。

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的空气压缩燃烧器结构示意图;[0016]图2是图I所示空气压缩燃烧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风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一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参阅图1-3,该空气压缩燃烧器包括连体炉膛4、明火盖I、束火圈2、风火盖3、预混室5和风气进气管6,所述风气进气管与预混室连通,所述预混室设于连体炉膛下方,其上端穿入连体炉膛内,所述风火盖、束火圈、明火盖从下向上依次分布在连体炉膛内,并均叠设于预混室上端。优选的,所述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同轴设置。优选的,所述预混室上端设有容置槽,所述风火盖、束火圈和明火盖均设于该容置 槽内。所述风火盖上同轴设置有两道用于形成喷射涡流的管火代沟31、32,每一管火代沟包括呈环形间隔分布的复数通孔,且通孔之间的间距足以使相邻通孔喷射的火焰连成一线。其中分布于内圈的管火代沟31环绕束火圈设置,且所述束火圈下部同轴设于风火盖内。所述风火盖上还设有电子点火针插孔和供明火气管通过的通孔,所述明火气管8依次穿过预混室、风火盖与束火圈后,再与明火盖连接。所述连体炉膛内还设有倒锥形聚能板7,所述聚能板下端与预混室上部外壁密封接合,上端与连体炉膛内壁上部密封接合,并且所述聚能板上还分布有复数滤孔,所述连体炉膛下部设有排气口 9 (烟道)。所述连体炉膛上端与受热部件的受热面无缝接合。所述风气进气管设于预混室下方。所述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中各相邻组件的接合处均采用凸块与凹槽结构配合。以下结合各组件的作用对该空气压缩燃烧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I)明火盖,也叫长明火,火种,负责引导和点燃主气的作用,在工作状态下,它始终是保持一种燃烧状态。(2)束火圈负责主火在燃烧状态下起到约束火力和拉长火焰的饱满度风火盖在燃烧器中最核心部件,首先它是通过双排双环圆孔把预混好的燃气导入风火盖内部,把高于它压力6倍的气体压力第一步压缩,接着进入燃烧层,在燃烧层的第一步再进行把每个孔的气体雾化,连接成两道弧形,保持孔与孔之间的火焰连成一线,再与两道圆弧进一步压缩,形成两道喷射涡流,加强了火焰的喷射力度,避免了风气混合比例不均匀而造成的不完全燃烧释放了火焰与空气急骤燃烧而造成的嘯叫声,再与束火圈相结合,引导火焰的最佳温度点在最佳位置对受热部件进行最充分的加热。(3)炉膛它是容纳风火盖和预混室而起到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也决定了受热部件最佳距离。首先它是与受热部件(如,锅底10)无缝对接,不让热量散于空气中,避免了热量的流失,底部有集中排放烟气通道,通过炉膛内部聚能板过滤烟气和废气,排放出的气体大大降低了废气和热量的排放量,降低了火焰的噪音、降低了燃烧器外部的温度,并且,当废气通过排气烟道往外排气时,聚能板把烟气中的热量截留住,保留在聚能板上,产生红外线辐射,实现了余火的再次收集利用,较普通灶节能20%以上。(4)预混室它是把进来的空气和燃气在这里充分混合与风火盖配合第一步压缩气体,等待进入风火盖。进一步的讲,在预混室中空气和燃气在未燃烧前就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体能使燃料更接近充分燃烧,大大提高燃气利用率,经过预先混合的气体能使火焰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且燃烧时的撕鸣声更低,较普通灶节能30%以上。(5)风气进气管它是第一步把空气和燃气的混合进行两次的勾兑,形成初步的空气和燃气的混合。该空气压缩燃烧器的工作过程为首先打开外部明火开关,用点火器点燃明火盖中的气体,接着打开外部风机开关,让风机进入工作状态,使空气由进风口 61进入风气进风管,接着打开燃气开关,让燃气由主气进气口 62进入风气进气管,这时燃气随着风的压力开始混合,进入预混室和风火盖,当燃气进入风火盖上部,与明火接触点燃,这时燃烧器 就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与现有燃烧器相比,该空气压缩燃烧器至少具有如下优点(I)省气30% _80%,节能效率大幅领先于国内外同类产品。(2)火猛可以和火力最猛的广式炉比速度(3)低温大幅度降低厨房温度,灶台外部温度比普通灶降低4-8度,使厨师免受厨房高温之苦,改善工作环境。(4)静音大大降低了灶台燃烧时产生的撕鸣声,降低噪声污染,几十台灶同时工作也能用正常语音交流。(5)降低一氧化碳排放一氧化碳排放0. 003%,大大低于国家标准0. 1%,减少厨师职业病发作可能性,更体现人性化。(6)延长灶台使用寿命因为余火被聚能板收集在炉膛内部,温度集中不会大量散发到炉膛外部,导致灶台面温度较普通灶低,不必使用冷却水灶台也不会变形,大大延长灶台使用寿命。概言之,本实用新型较之传统燃烧器,不仅降低了噪音,杜绝了燃气和热能浪费,产生了良好节能效果,提高了火焰温度,且可避免不完全燃烧而产生有毒气体,以及避免了传统燃烧器与受热部件未紧密结合而产生的嘯叫。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业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预混室和风气进气管,所述风气进气管与预混室连通,所述预混室设于连体炉膛下方,其上端穿入连体炉膛内,所述风火盖、束火圈、明火盖从下向上依次分布在连体炉膛内,并均叠设于预混室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室上端设有容置槽,所述风火盖、束火圈和明火盖均设于该容置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火盖上同轴设置有两道以上用于形成喷射涡流的管火代沟,每一管火代沟包括呈环形间隔分布的复数通孔,且通孔之间的间距足以使相邻通孔喷射的火焰连成一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火盖上同轴设置有两道管火代沟,其中分布于内圈的管火代沟环绕束火圈设置,且所述束火圈下部同轴设于风火盖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火盖上还设有电子点火针插孔和供明火气管通过的通孔,所述明火气管依次穿过预混室、风火盖与束火圈后,再与明火盖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体炉膛内还设有倒锥形聚能板,所述聚能板下端与预混室上部外壁密封接合,上端与连体炉膛内壁上部密封接合,并且所述聚能板上还分布有复数滤孔,所述连体炉膛下部设有排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I或7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体炉膛上端与受热部件的受热面无缝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气进气管设于预混室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压缩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中各相邻组件的接合处均采用凸块与凹槽结构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压缩燃烧器,包括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预混室和风气进气管,所述风气进气管与预混室连通,所述预混室设于连体炉膛下方,其上端穿入连体炉膛内,所述风火盖、束火圈、明火盖从下向上依次分布在连体炉膛内,并均叠设于预混室上端。优选的,所述连体炉膛、明火盖、束火圈、风火盖和预混室同轴设置。本实用新型较之传统燃烧器,不仅降低了噪音,杜绝了燃气和热能浪费,产生了良好节能效果,提高了火焰温度,且可避免不完全燃烧而产生有毒气体,同时还避免了传统燃烧器与受热部件未紧密结合而产生的啸叫,无噪音污染,有利于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文档编号F23D14/46GK202581425SQ20122014441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6日
发明者史志成 申请人:史志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