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193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制粉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粉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粉系统。
背景技术
煤粉是形状不规则的煤颗粒,它的粒径一般为O 50 μ m,其中20 50 μ m的颗粒占多数。干的煤粉能吸附大量的空气,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就像流体一样很容易在管道内输送。在贮存和输送时不仅有自燃倾向,而且可能发生爆炸。常见的制粉系统一般由原煤斗、给煤机、低速钢球式磨煤机、木屑分离器、粗粉分离器、细粉分离器、锁气器、煤粉仓、给粉机、排粉机及防爆门等设备组成。整个制粉系统制造出的合格煤粉在送入炉膛燃烧之前都临时存储在煤粉仓这里,其煤粉浓度处在易爆范围。因此,煤粉仓是煤粉锅炉制粉系统的防爆重点。
·[0004]目前煤粉锅炉的粉仓防爆设施普遍采用的是低压CO2系统或蒸汽消防作为保护装置。低压CO2系统为保护装置,即把CO2灭火剂以液态形式贮存在温度-18 _20°C、压力1. 9 2.1MPa的贮罐中。当煤粉仓中需惰化保护时,启动惰化系统并释放出C02。CO2沿管道通过煤粉仓顶部的喷嘴喷射到煤粉仓内部,在煤粉内部和煤粉仓上方的空间内形成惰性气体保护层。蒸汽消防保护装置,即将厂用辅助蒸汽管路作为蒸汽消防管路连接到煤粉仓的上部空间,并通过可靠的隔离阀门使消防蒸汽与煤粉仓有效隔离。在粉仓存在异常需惰化保护时,通过开启蒸汽消防系统阀门使蒸汽通过煤粉仓顶部的喷嘴喷射到煤粉仓内部和煤粉仓上方的空间内形成惰化蒸汽保护层。实践证明上述两种防爆保护装置均有缺陷。低压CO2系统一是CO2输送困难,二是运行费用高;尤其是CO2温度较低,当粉仓内部CO2充入过多时,粉仓内煤粉易低温结块、阴燃而发生危险,甚至下粉困难造成给粉机不能运行。因此CO2系统一般仅在粉仓温度变化异常或遇有机组异常停运粉仓内存有较多煤粉的情况下采用。蒸汽消防保护装置一般过热度不是很高,当喷入粉仓后,易凝结成水与煤粉混合,尤其当管路疏水不畅时,较多积水进入粉仓内部使存粉板结、阴燃而发生危险。综上所述,亟需一种成本低、安全可靠的制粉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粉系统,该制粉系统能耗小、运行成本低,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非常高。一种制粉系统,包括粉仓,所述粉仓包括上盖,其中,还包括制氮设备;所述粉仓的上盖设有充氮气口,所述制氮设备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粉仓的充氮气口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氮设备为变压吸附式制氮设备;变压吸附式制氮设备以空气为原料,以碳分子筛为吸附剂,运用变压吸附原理,利用碳分子筛对氧和氮的选择性吸附,实现空气中的氮和氧分离,能快速生产出高纯度的氮气,能耗体积都较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上位机和电动阀门,所述粉仓设有吸潮管,所述粉仓的吸潮管设有所述电动阀门,所述电动阀门与所述上位机连接;粉仓的吸潮管设有电动阀门,工作人员可通过上位机对电动阀门操作,调整阀门开度,实现远程管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粉仓的内壁上部安装有负压表,所述负压表与所述上位机连接;工作人员可根据负压表检测的负压值监测到粉仓内的压强情况,随时调整电动阀门的阀门开度,避免粉仓内负压过大,提高了制粉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粉仓的内壁安装有热电偶,所述热电偶与所述上位机连接。工作人员可根据热电偶检测到的温度值监测到粉仓内的压强情况,提高对粉仓内部温度变化的监控,有效降低和避免了四壁挂煤阴燃着火的机率。上述制粉系统,采用制氮设备作为防爆保护装置,能为煤粉锅炉的粉仓提供连续的氮气气源,氮气在常温下即可产出,工艺简单,能耗小成本低;氮气通过管路进入粉仓内能降低含氧量,对煤粉起到氧气隔绝作用,对粉仓内部进行惰化,形成良好的氮气保护层,同时不会使煤粉低温结块、不会有阴燃危险;制粉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大大提高。由于氮气对粉仓内煤粉不会造成下粉困难和煤粉板结,煤粉的掺烧比例提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图1为本实用新型负压中储式制粉系统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负压中储式制粉系统在一实施例中粉仓上盖充氮气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制粉系统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粉仓11,所述粉仓包括上盖,其中,还包括制氮设备12 ;所述粉仓11的上盖设有充氮气口,所述制氮设备12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粉仓11的充氮气口连接;充氮气口可设置多个,可设置在粉仓上盖的侧面位置,每条管路水平插入上盖的充氮气口,能避免氮气垂直冲入粉仓后造成煤粉飞扬,同时也能避免充氮气口被煤粉堵塞,同时每条管路插入粉仓内尽可能贴合粉仓上盖,避免煤粉沉积在管路上;本实用新型的防爆保护装置采用制氮设备12,制氮设备12可在常温下进行,工艺简单,设备占地面积小,开停机方便,启动迅速,产气快,能耗小,运行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维护方便。一般的制氮设备产气量能达到100匪3/h,氮气纯度99. 5%。煤粉锅炉运行时制氮设备12连续运行,氮气通过管路接入粉仓11内部充满整个仓体,同时将粉仓11内的氧气排出粉仓11,能隔绝、惰化、降低粉仓11内部煤粉的氧化条件。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制氮设备12为变压吸附式制氮设备;变压吸附式制氮设备的能耗小,制氮纯度高、速度快;变压吸附式制氮设备以空气为原料,利用碳分子筛为吸附剂,利用加压吸附,利用降压解吸的原理从空气中吸附和释放氧气。如图2所示是另一实施例中制粉系统的结构图,制氮设备12可采用双吸附塔并联交替进行加压吸附,减压解吸使压缩空气交替进入吸附塔来实现空气分离,从而连续产出高纯度的氮气;由于在吸附平衡情况下,碳分子筛在吸附同一气体时,气体压力越高则吸附剂的吸附量越大。反之,压力越低则吸附量越小。同时,在一定的吸附压力下,碳分子筛对氧的吸附量大大高于对氮的吸附量。正是利用这一原理,以空气为原料,以碳分子筛为吸附剂,运用变压吸附原理,利用碳分子筛对氧和氮的选择性吸附,实现空气中的氮和氧分离,快速生产出高纯度的氮气。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上位机13和电动阀门111 ;所述粉仓11设有吸潮管,所述粉仓11的吸潮管设有所述电动阀门111,所述电动阀门1111与所述上位机13连接;传统的粉仓11的吸潮管采用手动阀门,需工作人员手动操作;本实用新型设有上位机13,粉仓11的吸潮管设有电动阀门111,工作人员可通过上位机13对电动阀门111操作,调整阀门开度,实现远程管理。制粉系统开始运行时,磨煤机运行,吸潮管的电动阀门须开启,以维持粉仓内部负压在合适值;磨煤机停运时需及时关闭对应的吸潮管电动阀门。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粉仓11的内壁上部安装有负压表112,所述负压表112与所述上位机13连接;通过负压表112实时监测粉仓11内的负压,并可将负压值发送至上位机13,工作人员可根据负压值监测到粉仓11内的压强情况,随时调整电动阀门111的阀门开度,避免粉仓11内负压过大,充入的氮气不能在粉仓11内存留,起不到惰化作用,提高了制粉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粉仓11的内壁安装有热电偶113,所述热电偶113与所述上位机13连接;在粉仓11内壁安装多个热电偶113,通过热电偶113实时监测粉仓11内的温度,并可将温度值发送至上位机13,工作人员可根据温度值监测到粉仓11内的温度变化情况,提高对粉仓11内部温度变化的监控,有效降低和避免了四壁挂煤阴燃着火的机率。本实用新型制粉系统,采用制氮设备作为防爆保护装置,能为煤粉锅炉的粉仓提供连续的氮气气源,氮气在常温下即可产出,工艺简单,能耗小成本低;氮气通过管路进入粉仓内能降低含氧量,对煤粉起到氧气隔绝作用,对粉仓内部进行惰化,形成良好的氮气保护层,同时不会使煤粉低温结块、不会有阴燃危险;制粉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大大提高。由于氮气对粉仓内煤粉不会造成下粉困难和煤粉板结,煤粉的掺烧比例提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制粉系统,包括粉仓,所述粉仓包括上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氮设备;所述粉仓的上盖设有充氮气口,所述制氮设备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粉仓的充氮气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氮设备为变压吸附式制氮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粉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位机和电动阀门,所述粉仓设有吸潮管,所述粉仓的吸潮管设有所述电动阀门,所述电动阀门与所述上位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仓的内壁上部安装有负压表, 所述负压表与所述上位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仓的内壁安装有热电偶,所述热电偶与所述上位机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制粉系统,包括粉仓,所述粉仓包括上盖,其中,还包括制氮设备;所述粉仓的上盖设有充氮气口,所述制氮设备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粉仓的充氮气口连接。本实用新型制粉系统,采用制氮设备作为防爆保护装置,能为煤粉锅炉的粉仓提供连续的氮气气源,氮气在常温下即可产出,工艺简单,能耗小成本低;氮气通过管路进入粉仓内能降低含氧量,对煤粉起到氧气隔绝作用,对粉仓内部进行惰化,形成良好的氮气保护层,同时不会使煤粉低温结块、不会有阴燃危险;制粉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大大提高。
文档编号F23K1/00GK202884957SQ20122059084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9日
发明者李德波 申请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