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076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质锅炉,特别地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料:是指将生物质材料燃烧作为燃料,一般主要是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甘蔗渣、稻糠等),主要区别于化石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具有挥发分多,可达70%-80%(在250-350℃全析出),焦炭难燃尽,含硫量少;未经预处理含水量达(25%-55%),处理后一般小于10%;含碳量少,秸秆类的低位发热量14-16MJ/kg约为标煤(29.3MJ/kg)的一半的特点。

目前,现有的生物质锅炉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现有的锅炉由于主要适用于燃煤锅炉,对生物质成型燃料不适应,不仅热效率低,而且烟尘大,排放很难达标;

第二,工业燃煤锅炉的平均热效率只有67%,近25%的热能通过烟气排放到大气当中,排烟温度高达200℃以上,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烟气余热资源;

第三,锅炉烟气的高温度,降低了锅炉效率。据研究表明,温度下降15~18℃可以提高锅炉效率1%。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降低生物质锅炉出口烟气温度,提高锅炉效率,并进行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采用固体蓄热的方式,提高热量回收效率,并能回流高温烟气,提高燃烧效率,节能指标高,便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部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燃烧室、干燥室、除尘室、余热回收装置和制冷室,所述炉体外部还设有螺旋进料器、引风机、换热装置、保温水箱、废料口和控制柜;

所述燃烧室位于炉体底部,所述燃烧室一侧与螺旋进料器相连,另一侧底部设有废料口,所述燃烧室内交错排布有引风板,所述引风机设于燃烧室进料端;

所述干燥室和除尘室位于炉体中部,所述干燥室的进口端与燃烧室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干燥室的出口端与除尘室的进口端相连,所述除尘室内设有多组袋式除尘器;

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和制冷室位于炉体上部,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进口端与除尘室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设有两组出风口,其中一组出风口与制冷室,另一组出风口通过三通风道与换热装置相连通和回流风道相连通,余热回收装置的出口端与制冷室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热砖和变频风机,多组所述蓄热砖为竖直设置,每组所述蓄热砖之间设有通风道,所述制冷室内设有制冷片;

所述换热装置通过循环水泵与保温水箱相连通,所述保温水箱上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接市政水管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袋式除尘器为脉冲袋式除尘器。

进一步的,所述袋式除尘器包括滤室、滤袋装置、灰斗、脉冲装置和排灰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实现生物质锅炉的烟气余热回收,针对生物质燃料的特征,对锅炉进行改进,将燃烧室、除尘室、余热回收装置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改善传统以往占地方面大,运营费用高的问题,提高生物质锅炉的效率,并对烟气热量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尤其采用固体蓄热砖进行余热回收,较传统以往的水热交换模式,提高了热回收效率。

2.本实用新型设有回流风道,较传统以往的回收热量供外界利用而言,本实用新型实现自身能量的循环利用,更加节能环保,回流烟气的温度较高,能提高燃烧室的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生物质锅炉的效率。

3.本实用新型为了降低烟气出口的温度,设有制冷室,已经经过余热回收的低温烟气在制冷室通过制冷片进行进一步降温,减少烟气对大气气流的影响。

4.本实用新型还设有螺旋进料器,采用螺旋进料的方式,将生物质输送至燃烧室,不仅能够实现均匀稳定的输送,保证燃烧的稳定性,而且,对生物质进行搅拌,防止结块,提高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炉体 4-干燥室 7-制冷室

2-螺旋进料器 5-除尘室 8-换热装置

3-燃烧室 6-余热回收装置 9-保温水箱

10-引风机 15-循环水泵 20-控制柜

11-回流风道 16-进水管 21-袋式除尘器

12-变频风机 17-出水管 22-蓄热砖

14-三通风道 19-废料口 23-制冷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包括炉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内部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燃烧室3、干燥室4、除尘室5、余热回收装置6和制冷室7,所述炉体1外部还设有螺旋进料器2、引风机10、换热装置8、保温水箱9、废料口19和控制柜20;

所述燃烧室3位于炉体1底部,所述燃烧室3一侧与螺旋进料器2相连,另一侧底部设有废料口19,所述燃烧室3内交错排布有引风板,所述引风机10设于燃烧室3进料端;

所述干燥室4和除尘室5位于炉体1中部,所述干燥室4的进口端与燃烧室3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干燥室4的出口端与除尘室5的进口端相连,所述除尘室5内设有多组袋式除尘器21;

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和制冷室7位于炉体1上部,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的进口端与除尘室5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设有两组出风口,其中一组出风口与制冷室7,另一组出风口通过三通风道14与换热装置8相连通和回流风道11相连通,余热回收装置6的出口端与制冷室7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包括蓄热砖22和变频风机12,多组所述蓄热砖22为竖直设置,每组所述蓄热砖22之间设有通风道,所述制冷室7内设有制冷片23;

所述换热装置8通过循环水泵15与保温水箱9相连通,所述保温水箱9上分别设有进水管16和出水管17,所述进水管16接市政水管管路。

其中,回流风道11较传统以往的回收热量供外界利用而言,实现自身能量的循环利用,更加节能环保,回流烟气的温度较高,能提高燃烧室3的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生物质锅炉的效率。

其中,为了降低烟气出口的温度,设有制冷室7,已经经过余热回收的低温烟气在制冷室7通过制冷片23进行进一步降温,减少烟气对大气气流的影响。

在上述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中,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袋式除尘器21为脉冲袋式除尘器21。

在上述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中,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袋式除尘器21包括滤室、滤袋装置、灰斗、脉冲装置和排灰装置。

在上述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中,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制冷片23为半导体制冷片2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实现生物质锅炉的烟气余热回收,针对生物质燃料的特征,对锅炉进行改进,将燃烧室3、除尘室5、余热回收装置6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改善传统以往占地方面大,运营费用高的问题,提高生物质锅炉的效率,并对烟气热量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尤其采用固体蓄热砖22进行余热回收,较传统以往的水热交换模式,提高了热回收效率。

工作时,生物质燃料通过螺旋进料器2输送至燃烧室3中,由引风机10将空气输送至燃烧室3中,经过燃烧后,烟气通过干燥室4进入除尘室5,经袋式除尘器21进行除尘,之后,烟气进入余热回收装置6进行热量回收,将热量储存在蓄热砖22中,低温烟气进入制冷室7中进行进一步降温,最后排入大气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烟气余热的利用有两种途径:

第一,采用回流风道11实现高温烟气的内循环,节约能耗,提高效率;

第二,采用换热装置8,将热量供给外部使用,例如员工宿舍等等。

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降低生物质锅炉出口烟气温度,提高锅炉效率,并进行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生物质锅炉,采用固体蓄热的方式,提高热量回收效率,并能回流高温烟气,提高燃烧效率,节能指标高,便于推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