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高效节能供热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0233发布日期:2018-10-12 20:2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热循环系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生物质高效节能供热循环系统,属于生物质能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生成的有机物质。其分布广泛、可利用量大、并且是唯一可再生的含有碳氢组分和热能的、可储存的自然燃料。

目前,将生物质燃料作取暖、炊事用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现有的生物质供热系统中生物质燃烧过程不稳定,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或者有害气体,污染环境,环保性较差;且燃烧效率低,热效率较差,一般为81%左右,浪费资源;同时,全自动性、连续稳定性、原料适应性等方面较差,不能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生物质供热系统存在的环保性较差、燃烧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生物质高效节能供热循环系统。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生物质高效节能供热循环系统,包括生物质加热系统、生物质供热系统、预热器系统和除尘系统,所述的生物质加热系统上设置有进料口、出烟口、进水口和出汽口,所述的生物质供热系统中设置有三层加热管,生物质加热系统的出烟口与三层加热管的进气口连接,所述三层加热管的出气口与预热器系统的进烟口连接,所述预热器系统的出烟口与除尘系统的进烟口连接,所述的预热器系统中设置有u型加热管,所述u型加热管的进口为预热器系统的进水口,u型加热管的出口为预热器系统的出水口,u型加热管的出口与三层加热管的进水口相连接,三层加热管的出水口与生物质加热系统的进水口相连接。

还包括有进料系统,所述的进料系统包括一级料斗、物料提升机和刮板机,所述一级料斗的进料口为物料进口,一级料斗的出料口对应物料提升机的进料口,所述物料提升机的出料口位于刮板机进料上方,所述刮板机的出料口与生物质加热系统的进料口连接。

所述刮板机与生物质加热系统的进料口之间设置有密封料仓,所述密封料仓的进料口与刮板机的出料口连接,密封料仓的出料口与生物质加热系统的进料口连接。

所述的除尘系统包括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引风机系统,所述的袋式除尘器中依次布置相连通的一级布袋除尘箱、二级布袋除尘箱和三级布袋除尘箱,所述旋风除尘器的进烟口与预热器系统的出烟口连接,旋风除尘器的出烟口与一级布袋除尘箱的进烟口连接,所述三级布袋除尘箱的出烟口与引风机系统的进口连接,所述引风机系统的出口与排烟管道连通。

所述的旋风除尘器出灰口设置有二灰口刮板机。

所述的袋式除尘器出灰口设置有一灰口刮板机。

所述的生物质加热系统包括炉体和电控箱,所述的炉体内设置有阶梯炉排和水盘管,所述的水盘管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阶梯炉排的进口设置有电控推料系统,所述电控推料系统的进口为生物质加热系统的进料口,所述水盘管的进口为生物质加热系统的进水口,水盘管的出口为生物质加热系统的出汽口,所述的温度传感器、电控推料系统分别与电控箱连接。

所述生物质加热系统的烟气管路上设置有egr装置。

所述的炉体底部设置有一次风口,炉体中部设置有二次风口,炉体顶部设置有三次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实现高效、全自动燃烧加热,热效率高,且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生物质能高效转换,解决了国内生物质锅炉低负荷下无法连续运行、负荷响应时间长、自动化程度不足等难题。

2、本发明工程的造价和运行费用均较低,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初始排放浓度低;辅助设备少,维保管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生物质加热系统1,生物质供热系统2,预热器系统3,一级料斗4,物料提升机5,刮板机6,电控推料系统7,密封料仓8,旋风除尘器9,袋式除尘器10,一级布袋除尘箱11,二级布袋除尘箱12,三级布袋除尘箱13,烟道管14,引风机系统15,排烟管道16,一灰口刮板机17,二灰口刮板机18,一次风口19,二次风口20,三次风口21,供热系统密封出灰口22,袋式除尘器密封出灰口23,集灰箱24,蒸汽管道2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一种生物质高效节能供热循环系统,包括生物质加热系统1、生物质供热系统2、预热器系统3和除尘系统。

参见图1,所述的生物质加热系统1上设置有进料口、出烟口、进水口和出汽口,所述的生物质供热系统2中设置有三层加热管,所述的预热器系统3中设置有u型加热管。所述的预热器系统3上设置有进烟口、出烟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u型加热管的进口为预热器系统3的进水口,u型加热管的出口为预热器系统3的出水口。所述的生物质供热系统2上设置有进烟口、出烟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三层加热管的进气口为生物质供热系统2的进烟口,三层加热管的出气口为生物质供热系统2的出烟口,三层加热管的出水口为生物质供热系统2的出水口,三层加热管的进水口为生物质供热系统2的进水口。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出烟口与三层加热管的进气口连接,所述三层加热管的出气口与预热器系统3的进烟口连接,所述预热器系统3的出烟口与除尘系统的进烟口连接。u型加热管的出口与三层加热管的进水口相连接,三层加热管的出水口与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进水口相连接。同时,u型加热管的进口为为本系统进水口。

参见图1,本生物质高效节能供热循环系统还包括有进料系统,所述的进料系统包括一级料斗4、物料提升机5和刮板机6。所述一级料斗4的进料口为物料进口,一级料斗4的出料口对应物料提升机5的进料口,所述物料提升机5的出料口位于刮板机6进料上方,所述刮板机6的出料口与与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进料口连接。

参见图1,所述刮板机6与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进料口之间设置有密封料仓8,所述密封料仓8的进料口与刮板机6的出料口连接,密封料仓8的出料口与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进料口连接。

参见图1,所述的除尘系统包括包括旋风除尘器9、袋式除尘器10和引风机系统15,所述的袋式除尘器10中依次布置相连通的一级布袋除尘箱11、二级布袋除尘箱12和三级布袋除尘箱13。所述旋风除尘器9的进烟口与预热器系统3的出烟口连接,旋风除尘器9的出烟口与一级布袋除尘箱11的进烟口之间通过烟道管14连接,所述三级布袋除尘箱13的出烟口通过烟道管14与引风机系统15的进口连接,所述引风机系统15的出口与排烟管道16连通。烟气进入旋风除尘器9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粉尘和气体分离,粉尘降落至旋风除尘器9的集尘箱,烟气则由出烟口排出进入袋式除尘器10;此时经旋风除尘器9后烟气中绝大多数大颗粒及火星被除掉,有效保护了袋式除尘器10的安全。袋式除尘器10是一种过滤式除尘器,滤袋材质选用优质fms复合材料,除尘效率高达99.9%,可进一步除掉烟气中的细微尘粒,减少大气污染物烟尘的排放,从而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2371的要求。

参见图1,所述的旋风除尘器9出灰口设置有二灰口刮板机18。所述的袋式除尘器10出灰口设置有一灰口刮板机17。

参见图1,所述的生物质加热系统1包括炉体和电控箱,所述的炉体内设置有阶梯炉排和水盘管,所述的水盘管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水盘管的进口为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进水口,水盘管的出口为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出汽口,该生物质加热系统1出汽口通过蒸汽管道25至外部需加热装置。所述阶梯炉排的进口设置有电控推料系统,所述电控推料系统的进口为生物质加热系统的进料口,电控推料系统的进口与密封料仓8的出料口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电控推料系统7分别与电控箱连接。

参见图1,所述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烟气管路上设置有egr装置。

参见图1,所述的炉体底部设置有一次风口19,炉体中部设置有二次风口20,炉体顶部设置有三次风口21。空气由一次风口19通过风机分区段送入炉体底部,满足沿阶梯炉排长度上方燃料的充分燃烧;中部二次风口20在燃料层上方,由喷嘴送人高速气流,以进一步强化炉体内的气流扰动和混合,使可燃气体充分燃烧;同时,悬浮于烟气中的细颗粒能在炉体内延长停留时间,以利燃尽。通常,本生物质加热系统1配置有4台一次风机、2台二次风机、1台三次风机。

参见图1,本生物质高效节能供热循环系统工作时,生物质通过一级料斗4、物料提升机5、刮板机6、密封料仓8进到生物质加热系统1的电控推料系统7中,同时水盘管上的温度传感器传送温度信号给控制箱,控制箱根据温度信号控制电控推料系统7推料,从而实现阶梯炉排进行自动控制燃烧。且通过炉体底部的一次风口19、中部的二次风口20、顶部的三次风口21利用风机使阶梯炉排内的生物质进行充分燃烧。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热烟气通过生物质加热系统1烟气管路上的egr装置利用尿素进行nox脱硝,然后烟气通过三层加热管和u型加热管换热,再经旋风除尘器9和袋式除尘器10除尘后,最后60-80°干净烟气经烟道管14由引风机系统15抽送输送到排烟管道16排往大气。同时,从u型加热管进口进入的水与经由预热器系统3内的烟气换热,再进入三层加热管的水管中与经由三层加热管的烟管中的热烟气换热,最后水通过炉体内水盘管加热产生蒸汽作为供热输送到用户使用。多次试验得出,本系统中生物质供热系统效率达到89%-92%,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天然气排放标准;因此实现了生物质能高效转换,解决了国内生物质锅炉低负荷下无法连续运行、负荷响应时间长、自动化程度不足等难题。

参见图1,实践中,本生物质高效节能供热循环系统可年循环利用秸秆等生物质农林废弃物5.8万吨,相当于节省3.3万吨标准煤,减少co2排放8.6万吨,减少so2排放800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和雾霾危害。实现了区域集中清洁能源供热,可为企业节约30%供热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上述结构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