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2430发布日期:2019-06-26 01:2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上进风式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燃烧器是家用燃气灶和集成灶普遍使用的燃气系统,主要用途是对器具中的食物或水提供热量,现有燃烧器根据一次空气进气方式一般分为下进风燃烧器和上进风燃烧器两种,现有上进风燃烧器一般采用多喷嘴设计,引射管普遍偏短,一次空气进气后预混不充分,造成燃气燃烧不充分,影响燃气燃烧工况,易产生黄焰,离焰;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专利号为ZL201620644143.0(授权公告号为CN205746832U)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上进风大功率燃烧器》公开了一种通过炉头座内Y形分布的文丘里圆锥形引射管设计,有效延长了引射管的长度,使一次性空气能够与燃气充分预混,确保燃气能够充分燃烧,同时其大火盖为一圆环形盖件,外圈面上有燃烧火孔,孔的形状为圆形,绕外圈面均布,内侧斜面上也分布有燃烧火孔,燃烧火孔绕内侧斜面均布,形成内外两圈同心火。或是一专利号为ZL200520061453.1(授权公告号为CN280462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面进风式灶具燃烧器》其提供了一种在燃烧器中形成中心火、中圈火和外圈火的三圈火,同心的多圈火之间最容易产生串火,为此本方案在特殊之处在于:外圈大火分火器上的进气柱的下端部有一内凹台,底盘的过气通道上,出气柱的上端面与内凹台配合、出气柱的外表面与内凹台至进气柱端部的内表面配合气密封,上述的现有技术中虽然公开了两圈火以及三圈火的上进风燃烧器,但针对上进风需要真正做到同心的多环火得满足:各环火均保持稳定和均匀火焰,以避免燃烧器本身随后的燃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使得内环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混合得更均匀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使得具有同心二环火的内环火盖的二次空气补充空气得更均匀、充分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基座,具有位于中央的第一凹腔;

连接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之上,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凹腔具有竖向的内环燃气通道;

内环混气室,设置在所述内环燃气通道之上,所述内环混气室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内环火盖,所述底壁开设有与所述内环燃气通道的相连通的第一通孔;以及

内环引射管,自上而下逐渐向下倾斜地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凹腔内,并与所述板体下表面形成有缓冲腔,位于所述内环引射管下端的出气口端经所述缓冲腔与所述内环燃气通道相流体连通,而位于所述内环引射管上端的入气口端适配有内环喷嘴。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内环混气室外围的外环混气室,所述外环混气室支承在所述板体之上,所述外环混气室与板体的间隙形成向所述内环混气室的内、外围补充空气的二次进风通道。这样外环混气室被第一支撑脚独立地支承起来,外环混气室的底部一圈均为二次进风通道,二次进风通道补给给内环的空气量变大,有利于内环的充分燃烧,另外,还能实现易清洁,以能有效防止溢液被烧干形成连接体变黑的现象。

为实现外环混气室的供气,可以直接采用管道连接燃气的方式,或是现有技术中的其它方式,所述外环混气室通过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脚支承在所述板体之上,所述第一支撑脚中空,所述第一支撑脚的上下两个端口分别连通所述的外环混气室和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该支撑脚具有一物两用的作用,一方面起到支承外环混气室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外环燃气的供应通道。

为了使得基座留有更大的空间供给位于第一凹腔内的内环引射管以及外环引射管,使得在不改变整体上进风燃烧器高度的前提下,内环引射管以及外环引射管能做得更长,以有效提高引射能力,外环燃气通道优选地呈大致“C”型设置在基座的底部,所述基座于所述第一凹腔的外围具有与所述第一凹腔相流体分离的第二凹腔,所述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第一凹腔并形成连通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外环燃气通道,所述板体在对应所述第一支撑脚的部位开设有与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支撑脚的下端口即支承在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顶端上。

为了更好地对基座的底部呈大致“C”型的外环燃气通道进行燃气的供给,所述第一凹腔内于所述内环引射管的两侧并形设有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与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的入气口端适配有第一外环喷嘴,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的入气口端适配有第二外环喷嘴。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分别外环燃气通道进行燃气的供给。

为了实现外环混气室和内环混气室的连接,所述外环混气室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环壁和外环壁以及连接内环壁和外环壁的连接壁,所述内环壁和外环壁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所述连接壁开设有与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的相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内环壁与所述外圈壁面通过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连接筋连接。

为了减少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焰的供给阻力,使二次空气供给得更迅速,所述板体对应第一凹腔的位置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适配有盖板,所述内环混气室通过至少两个间隔的第二支撑脚支承在所述盖板之上,所述盖板在对应所述第二支撑脚的部位开设有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支撑脚的下端即支承在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壁顶端上。由于内环混气室也同样为独立支承在基座上,能使二次空气充分对内环混气室的内、外围同时进行补充。

为了对内环火盖的内围有效地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所述第二支撑脚呈中空、为所述内环燃气通道的一部分,并与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壁共同构成所述内环燃气通道。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安装,所述开口口部两相对的内侧壁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的第一上壁部和第二上壁部,所述内环引射管的上管壁则位于第一上壁部和第二上壁部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的第一下壁部和第二下壁部与所述第一凹腔一体设置,所述内环引射管的下管壁则位于第一下壁部和第二下壁部之间并相互连接。

为了实现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的流体分离,所述上管壁和所述下管壁的末端形成为盲端,所述第一上壁部和第二上壁部以及第一下壁部和第二下壁部的两端均为开放端。

为了实现内环火盖的内、外同心火,所述内环火盖包括有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壁以及由该内壁的外侧向外延伸的外壁,所述外壁与外圈壁面相抵,所述外壁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内火凹槽,而相邻的内火凹槽之间则形成第一隔块,所述第一隔块成型有自内向外、并自下往上凹的第一稳焰凹槽,该第一稳焰凹槽靠近外侧具有第一稳焰孔。同时该第一稳焰凹槽产生的火焰能有效地拉住两侧内火凹槽的内火,加热内火孔的燃气根部,使整个燃烧器在燃烧时火焰稳定。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内火凹槽以及第一稳焰孔,所述环状顶壁局部向外延伸有遮挡在所述内火凹槽和第一稳焰孔上方的第一防水檐。

为了实现内环火盖内、外围出火的高度不同,防止相互之间的串火,所述内壁向下延伸有第一下环部,所述第一下环部搁置在与所述内圈壁面的外围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下环部周向地、间隔设置有与所述内环混气室相连通的至少两个内火孔,并且所述第一下环部与内壁共同围成所述内火孔的空气补充腔,所述空气补充腔与所述二次进风通道相流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内火孔包括有上下两排设置的第一内火孔和第二内火孔,所述第一内火孔贯通所述内壁。第二内火孔能拉住第一内火孔的根部。

为了实现外环火盖的内、外同心火,所述外环火盖包括有环顶壁及自该环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圈壁以及由该内圈壁的外侧向外延伸的外圈壁,所述外圈壁与外环壁相抵,所述外圈壁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主火凹槽,而相邻的主火凹槽之间则形成第二隔块,所述第二隔块成型有自内向外、并自下往上凹的第二稳焰凹槽,该第二稳焰凹槽靠近外侧具有第二稳焰孔。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主火凹槽以及第二稳焰孔,所述环顶壁局部向外延伸有遮挡在所述主火凹槽和第二稳焰孔上方的第二防水檐。

为了实现外环火盖内、外围出火的高度不同,防止相互之间的串火,所述内圈壁向下延伸有第二下环部,所述第二下环部搁置在与所述内环壁的外围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二下环部周向地、间隔设置有与所述外环混气室相连通的至少两个外火孔。

优选地,所述外火孔包括有上下两排设置的第一外火孔和第二外火孔,所述第一外火孔贯通所述内环壁。第二外火孔能拉住第一外火孔的根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缓冲腔的设置能使得内环引射管的出气端引射出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具有一个缓冲空间,经缓冲腔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使其扩散均匀,从而对由内环混气室供给内环火盖的出火区域能保持稳定和均匀火焰,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体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体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环混气室和外环混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上进风燃烧器可适用于传统的上进风燃烧器也可适用于如欧洲的意大利萨巴夫燃烧器,包括基座1,该基座1具有位于中央的第一凹腔11;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连接体2,该连接体2包括有板体21,板体21的中央位置对应第一凹腔11具有竖向的内环燃气通道211以及设置在内环燃气通道211之上的内环混气室3,本实施例的内环混气室3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31和外圈壁面3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31和外圈壁面32的底壁33,内圈壁面31和外圈壁面32上方覆盖有内环火盖34,底壁33开设有与内环燃气通道211的相连通的第一通孔331,其中,为了实现内环火盖34的内、外同心火,内环火盖34包括有环状顶壁341及自该环状顶壁341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壁342以及由该内壁342的外侧向外延伸的外壁343,外壁343与外圈壁面32相抵,外壁343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内火凹槽3431,相邻的内火凹槽3431之间则形成第一隔块3432,第一隔块3432成型有自内向外、并自下往上凹的第一稳焰凹槽3433,该第一稳焰凹槽3433靠近外侧具有第一稳焰孔3435,第一稳焰凹槽3433能平缓第一稳焰孔3435的出气速度,该第一稳焰凹槽3433产生的火焰能有效地拉住两侧内火凹槽3431的内火,加热内火孔的燃气根部,使整个内环火盖34在燃烧时火焰稳定,并且环状顶壁341局部向外延伸有遮挡在内火凹槽3431和第一稳焰孔3435上方的第一防水檐3411,以防止溢液进入内火凹槽3431以及第一稳焰孔3435。为了实现内环火盖34内、外围出火的高度不同,防止相互之间的串火,内壁342向下延伸有第一下环部3421,第一下环部3421搁置在与内圈壁面31的外围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第一下环部3421周向地、间隔设置有与内环混气室3相连通的至少两个内火孔,并且第一下环部3421与内壁342共同围成内火孔的空气补充腔50,空气补充腔50与二次进风通道8相流体连通。内火孔包括有上下两排设置的第一内火孔3422和第二内火孔3423,第一内火孔3422贯通内壁342,第二内火孔3423形成的中心火能拉住第一内火孔3422的根部。

另外,为了使得内环火盖34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混合得更均匀,内环引射管4自上而下逐渐向下倾斜地横向设置在第一凹腔11内,并与板体21下表面形成有缓冲腔5,该位于内环引射管4下端的出气口端41经缓冲腔5与内环燃气通道211相流体连通,该位于内环引射管4上端的入气口端42适配有内环喷嘴43。由于内环引射管4的出气端引射出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经过具有缓冲腔5的缓冲空间后,经缓冲腔5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从而使得内环火盖34的内、外两圈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而本实用新型还为了解决位于内环火盖34外圈的内火凹槽3431以及位于内环火盖34内圈的内火孔的二次空气的补给,将内环混气室3独立地通过两个相间隔的第二支撑脚30支承在板体21之上,从而实现内环混气室3的底部一圈均为二次进风通道8,二次进风通道8补给给内环的内、外围的空气量变大,有利于内环的充分燃烧,还能实现易清洁,以能有效防止溢液被烧干形成连接体2的板体21变黑的现象。为了二次进风通道8补给给内环的空气量变大,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外环混气室6也被独立地支承起来,具体地,设置在内环混气室3外围的外环混气室6,外环混气室6通过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脚7支承在板体21之上,外环混气室6与板体21的间隙形成向内环混气室3的内、外围补充空气的二次进风通道8。外环混气室6被第一支撑脚7独立地支承起来,外环混气室6的底部一圈均为二次进风通道8,二次进风通道8补给给内环的空气量变大,有利于内环的充分燃烧;而为了实现外环混气室6的供气,可以直接采用管道连接燃气的方式,或是现有技术中的其它方式,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支撑脚7中空的方式实现第一支撑脚7的上下两个端口与外环混气室6和外环燃气通道60相连通。该支撑脚具有一物两用的作用,一方面起到支承外环混气室6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外环燃气的供应通道,本实施例中,基座1于第一凹腔11的外围具有与第一凹腔11相流体分离的第二凹腔12,板体21的外周沿212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第一凹腔11并形成连通外环混气室6的外环燃气通道60,板体21在对应第一支撑脚7的部位开设有与外环燃气通道60相通的第二通孔213,第一支撑脚7的下端口即支承在第二通孔213的孔壁顶端上,而供给给外环燃气通道60的外环引射管也同样设置在第一凹腔11中,并为了使得基座1留有更大的空间供给位于第一凹腔11内的内环引射管4以及外环引射管,使得在不改变整体上进风燃烧器高度的前提下,内环引射管4以及外环引射管能做得更长,以有效提高引射能力,外环燃气通道60优选地呈大致“C”型设置在基座1的底部;为了更好地对基座1的底部呈大致“C”型的外环燃气通道60进行燃气的供给,第一凹腔11内于内环引射管4的两侧并形设有第一外环引射管9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第一外环引射管9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与外环燃气通道60相连接,第一外环引射管9的入气口端适配有第一外环喷嘴91,第二外环引射管10的入气口端适配有第二外环喷嘴101,优选地第一外环喷嘴91和第二外环喷嘴101的喷射口为斜向喷射,第一外环引射管9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分别外环燃气通道60进行燃气的供给。本实施的外环火盖64也采用如内环火盖34的环状设计,外环火盖64包括有环顶壁641及自该环顶壁641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圈壁642以及由该内圈壁642的外侧向外延伸的外圈壁643,外圈壁643与外环壁62相抵,外圈壁643的下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多个主火凹槽6431,而相邻的主火凹槽6431之间则形成第二隔块6432,第二隔块6432成型有自内向外、并自下往上凹的第二稳焰凹槽6433,该第二稳焰凹槽6433靠近外侧具有第二稳焰孔6434,第二稳焰凹槽6433能平缓第二稳焰孔6434的出气速度,该第二稳焰凹槽6433的第二稳焰孔6434产生的火焰能有效地拉住两侧主火凹槽6431的外周主火,加热外周主火的燃气根部,使整个外环火盖64在燃烧时火焰稳定,并且环顶壁641局部向外延伸有遮挡在主火凹槽6431和第二稳焰孔6434上方的第二防水檐6411,以防止溢液进入主火凹槽6431以及第二稳焰孔6434,为了实现外环火盖64内、外围出火的高度不同,防止相互之间的串火,内圈壁642向下延伸有第二下环部6421,第二下环部6421搁置在与内环壁61的外围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第二下环部6421周向地、间隔设置有与外环混气室6相连通的多个外火孔,外火孔包括有上下两排设置的第一外火孔6422和第二外火孔6423,第一外火孔6422贯通内环壁61,第二外火孔6423形成的外圈火能拉住第一外火孔6422的根部。

为了实现独立支承在板体21上的外环混气室6和内环混气室3的一体连接,外环混气室6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环壁61和外环壁62以及连接内环壁61和外环壁62的连接壁63,内环壁61和外环壁62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64,连接壁63开设有与外环燃气通道60的相连通的第三通孔631,内环壁61与外圈壁面32通过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筋64连接。而为解决本上进风燃烧器的安装方便的问题,板体21对应第一凹腔11的位置开设有开口210,开口210上适配有盖板20,内环混气室3通过两个间隔的第二支撑脚30支承在盖板20之上,盖板20在对应第二支撑脚30的部位开设有与缓冲腔5相连通的第四通孔201,第二支撑脚30的下端即支承在第四通孔201的孔壁顶端上,该第二支撑脚30呈中空、为内环燃气通道211的一部分,并与第四通孔201的孔壁共同构成内环燃气通道211,其中第一外环引射管9、第二外环引射管10和内环引射管4呈分体设置,一部分与板体21一体成型,一部分与基座1底部一体成型,具体为开口210口部两相对的内侧壁向下延伸形成第一外环引射管9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的第一上壁部92和第二上壁部102,内环引射管4的上管壁44则位于第一上壁部92和第二上壁部102之间并相互连接,第一外环引射管9和第二外环引射管10的第一下壁部93和第二下壁部103与第一凹腔11一体设置,内环引射管4的下管壁45则位于第一下壁部93和第二下壁部103之间并相互连接,并且内环引射管4的上管壁44和下管壁45的末端形成为盲端,从而实现第一凹腔11与第二凹腔12的流体分离,第一上壁部92和第二上壁部102以及第一下壁部93和第二下壁部103的两端均为开放端,即一端开放端与外环喷嘴相连,另一开放端则与外环燃气通道60相连,由于第一下壁部93、第二下壁部103和内环引射管4的下管壁45相互之间相互连接并共同限定在与基座1的第一凹腔11的一体设置中,从而在连接体2盖设在基座1之上时,第一外环引射管9、第二外环引射管10以及内环引射管4均倾斜设置于第一凹腔11中,从而使得第一凹腔11具有能缓冲内环引射管4的出气端引射出的一次空气/燃气混合物的缓冲空间。

如上所述,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流入内环火盖34以及二次空气对内环火盖34的内、外围补充过程如下,内环引射管4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至第一凹腔11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在缓冲腔5中进一步混合并经过内环燃气通道211进入内环混气室3,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内环火盖34的内火凹槽3431和第一稳焰孔3435流出、并与二次进风通道8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内环火,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从第一内火孔3422和第二内火孔3423流出,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中心火,同时,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外环火盖64的主火凹槽6431和第二稳焰孔6434流出、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外环火,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从第一外火孔6422和第二外火孔6423流出,并与二次进风通道8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外圈火,另外内环火盖34、外环火盖64内、外围出火的高度不同,防止相互之间的串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心四环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