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7283发布日期:2019-11-29 16:22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制取热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热解炉处理垃圾等材料时,会对热解炉内的热空气中所含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而炉渣则直接通过冷却进行再处理,例如将炉渣中的金属、焦炭等可回收利用的物质分离出来。而现有的炉渣冷却处理方式通常采用风冷和水冷,现有的水冷方式不仅获得热水的温度不够高,只能用来对待处理材料进行预热,而且使用同等数量的冷却剂(水)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降温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不仅可以获得温度较高的热水,同时还可以提高单位重量冷却剂的降温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包括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中心水管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保温外壳和导热内壳;所述中心水管设置在所述导热内壳内侧且与所述导热内壳同轴装配,所述导热内壳设置在所述保温外壳内侧且所述导热内壳和所述保温外壳之间设有空心夹层;所述第一进水管进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进水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保温外壳上方,所述第一进水管输水段和所述第二进水管输水段分别设置在所述空心夹层内,所述第一进水管出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出水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保温外壳的下方且分别与所述中心水管的下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中心水管下端管口设有封堵盖;所述第一进水管输水段内侧管壁和所述第二进水管输水段内侧管壁分别与所述导热内壳外壁接触且导热连通。

上述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所述第一进水管输水段、所述第二进水管输水段、所述保温外壳与所述导热内壳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导热砂。

上述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所述第一进水管输水段绕所述导热内壳轴向呈螺旋状套在所述导热内壳上。

上述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所述第二进水管输水段绕所述导热内壳轴向呈螺旋状套在所述导热内壳上。

上述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在所述导热内壳同一侧外壁上,相邻的两段所述第一进水管输水段之间设有一段所述第二进水管输水段。

上述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所述第一进水管出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出水端分别与所述中心水管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进水管出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出水端分别通过所述中心水管管壁上开设的通流孔与所述中心水管中孔流体导通。

上述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所述通流孔设置在邻近所述封堵盖的所述中心水管管壁上,所述封堵盖上板面上设有叶轮构件,所述叶轮构件的叶片位于所述通流孔下方孔壁的上方。

上述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所述导热内壳中孔为孔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锥形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通过外侧预热、内侧升温的方式,不仅可以使热解炉炉渣堆积体表层炉渣得到降温,还可以使热解炉炉渣堆积体内部得到降温,减少使炉渣降温操作占用的场地面积,同时可以提高单位冷却剂(水)的使用效率,并能够提高制得热水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保温外壳;2-导热内壳;3-第一进水管;4-第二进水管;5-中心水管;6-导热砂;7-通流孔;8-叶轮;9-封堵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包括第一进水管3、第二进水管4、中心水管5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保温外壳1和导热内壳2;所述中心水管5设置在所述导热内壳2内侧且与所述导热内壳2同轴装配,所述导热内壳2设置在所述保温外壳1内侧且所述导热内壳2和所述保温外壳1之间设有空心夹层;所述第一进水管3进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进水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保温外壳1上方,所述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分别设置在所述空心夹层内,所述第一进水管3出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出水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保温外壳1的下方且分别与所述中心水管5的下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中心水管5下端管口设有封堵盖9;所述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内侧管壁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内侧管壁分别与所述导热内壳2外壁接触且导热连通。其中,所述导热内壳2中孔为孔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锥形孔。

为了提高热传递效果,降低热解炉炉渣堆积体表层炉渣温度,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所述保温外壳1与所述导热内壳2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导热砂6,所述导热砂6为粒径为0.5~2mm的碳化硅颗粒。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绕所述导热内壳2轴向呈螺旋状套在所述导热内壳2上,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绕所述导热内壳2轴向呈螺旋状套在所述导热内壳2上,而且在所述导热内壳2同一侧外壁上,相邻的两段所述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之间设有一段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增加所述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的长度,即增加制取热水时预热段的长度,使得水能够在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得到充分预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3出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出水端分别与所述中心水管5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进水管3出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出水端分别通过所述中心水管5管壁上开设的通流孔7与所述中心水管5中孔流体导通。其中,所述通流孔7设置在邻近所述封堵盖9的所述中心水管5管壁上。而为了使从所述第一进水管3出水端流出的水和从所述第二进水管4出水端流出的水能够充分混合,进而便于利用热解炉炉渣的预热通过所述中心水管5对混合后的水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还在所述封堵盖9上板面上设有叶轮8构件,所述叶轮8构件的叶片位于所述通流孔7下方孔壁的上方。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打开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管3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之间的开关阀,向所述第一进水管3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供水,然后将热解炉炉渣从所述导热内壳2进料口填入所述到热内壳中,此时热解炉炉渣中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内壳2壳壁、所述导热砂6和所述第一进水管3以及所述第二进水管4传递给所述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内的水,通过热交换实现了对所述第一进水管3输水段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输水段内的水的预热,预热后的水经所述通流孔7流入所述中心水管5内,然后由热解炉炉渣中的热量经所述中心水管5管壁加热升温。从所述第一进水管3出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出水端流出的水在通过所述通流孔7流入所述中心水管5时会受到所述叶轮8构件上的叶片扰动进行混合,而当所述第一进水管3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内的水流速度超过一定流速后,从所述第一进水管3和所述第二进水管4中流出的水会推动所述叶轮8构件上的叶片转动,可以进一步增强两个进水管中流出的水的混合程度。

经过本实用新型制取的热水温度比现有的利用热解炉炉渣余热制取热水的装置制取的热水温度高5~20℃。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