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洁型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1470发布日期:2020-12-25 08:0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洁型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洁型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燃烧器的炉头一般为100直径高脚,120直径高脚、飞机型炉头,100直径高脚炉头、120直径高脚炉头和传统的飞机型炉头(或称西门子或樱花款炉头)在组装时必须拼接,大部份拼接处采用平面型法兰面连接结构,此结构对平整度要求很高,或是需要打胶水来进行密封,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

现有燃烧器的100直径高脚炉头和120直径高脚炉头容易积杂质和液体,易锈蚀。同时燃烧器的分火腔为固定式结构,炉头温升相对较高,对灶具内部配件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分火腔是固定结构,火盖部份无法取下,不利于清洁操作。传统的飞机型炉头结构复杂,气体流道转弯过多,对流速损失较大,不利于大功率的燃烧需求;且分火腔部份也采用的法兰面连接结构,对结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便于清洁的保洁型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保洁型燃烧器,包括外环火引射器、中心火引射器、炉头座、中心火盖、外环火盖组件,炉头座的上部设有中心火连接口和外环火连接口,炉头座的下部设有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和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中心火连接口与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连通,外环火连接口和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连通,中心火盖盖合于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上,外环火盖组件套合于炉头座的外环火连接口上,中心火引射器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连接,外环火引射器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外环火盖组件包括外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底座,外环火盖的中心设有通孔,外环火盖的上表面为一个倒锥面,这样可以聚拢中心火的热量,提高热效率;中心火盖的中心也设有通孔,中心火盖位于外环火盖的中心通孔内,外环火盖与中心火盖之间存在环状间隙,环状间隙的宽度可为5-15mm;外环火盖盖合于外环火盖底座上,外环火盖底座为一体成型结构,外环火盖底座包括底座内环、底座外环、底座环状底板和支撑环,底座内环与底座环状底板的内缘固连,底座外环与底座环状底板的外缘固连,支撑环位于底座环状底板下方,支撑环的外缘通过至少两个连接脚与底座环状底板的内缘固连,相邻连接脚之间设有空隙,相邻连接脚之间的空隙为二次空气通道,相邻连接脚之间的空隙连通外环火盖与中心火盖之间的环状间隙,支撑环的中心开有通孔,底座内环的中心开有通孔,支撑环的中心通孔与底座内环的中心通孔同轴;底座环状底板包括类u形连接底板和扇形连接底板,u形连接底板的两端分别与扇形连接底板的两端固连,u形连接底板与扇形连接底板之间通过倾斜面过渡,u形连接底板的上表面高于扇形连接底板的上表面,扇形连接底板、底座内环、底座外环、外环火盖围成的空腔为外环火混合腔,u形连接底板、底座内环、底座外环、外环火盖围成的空腔为外环火分火腔,外环火分火腔用于将从外环火混合腔流出的气流分流至外环火出火孔,扇形连接底板的中部设有贯穿扇形连接底板的炉头连接口,炉头连接口的下端伸出扇形连接底板的下表面,以利于实现炉头连接口与炉头座的外环火连接口的连接。

进一步,所述炉头座的外环火连接口的外壁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上的第一环状台阶,第一环状台阶的台阶面为水平面,用于确保外环火盖底座垂直方向的定位,扇形连接底板的炉头连接口套合于第一环状台阶上,扇形连接底板的炉头连接口的底面紧贴第一环状台阶的台阶面,第一环状台阶的竖直面紧贴扇形连接底板的炉头连接口的外壁的内表面,以利于实现炉头座的外环火连接口与扇形连接底板的炉头连接口的径向密封。

进一步,中心火盖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中心火盖包括中心火盖内环和中心火盖外环,中心火盖内环的外边缘与中心火盖外环的上边缘固连,中心火盖外环的外侧壁上均布有中心火出火孔,中心火盖外环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下的第二环状台阶,中心火盖内环的内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下的第三环状台阶。所述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内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上的第四环状台阶,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顶面紧贴第二环状台阶的台阶面,第二环状台阶的竖直面紧贴第四环状台阶的竖直面,以利于实现中心火盖外环和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径向密封。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上的第五环状台阶,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顶面紧贴第三环状台阶的台阶面,第三环状台阶的竖直面紧贴第五环状台阶的竖直面,以利于实现中心火盖内环和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径向密封。

中心火盖内环的中心设有通孔,中心火盖内环的中心通孔即为中心火盖的中心通孔。

相邻连接脚之间的空隙即二次空气通道连通外环火盖与中心火盖之间的环状间隙,相邻连接脚之间的空隙可将空气引入外环火盖与中心火盖之间的环状间隙,在中心火盖外环的外侧壁上的中心火出火孔喷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进行燃烧产生火焰时,可对该燃烧产生的火焰进行促燃。同时,相邻连接脚之间的空隙即二次空气通道还可为外环火(即从外环火出火孔喷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进行燃烧时产生火焰)提供部份促燃空气。

进一步,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上的第六环状台阶,第六环状台阶的台阶面为水平面,用于进一步确保外环火盖底座垂直方向的定位,外环火盖底座的支撑环搁置于第六环状台阶的台阶面上,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穿过支撑环的中心通孔。

炉头座上设有中心开有中心孔的斜向上倾斜板,斜向上倾斜板的内缘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固连,斜向上倾斜板的外缘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固连,斜向上倾斜板朝上的一面、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外表面、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内表面围成的空腔为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腔。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腔的内径从下至上沿着倾斜板朝上的一面逐渐增大,以利于气流向上流畅均分至中心火连接口的内腔上部。

进一步,中心火盖外环上的中心火出火孔分为三层,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和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为主中心火出火孔,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为稳焰火孔。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直径小于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直径和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直径。三层中心火出火孔的布置,中心火盖温升低,耐用性好,不会因为燃烧时间长而出现红火现象,稳焰效果好,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的气质需求。对于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相邻中心火出火孔之间的中心距为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的火孔直径的1.5-4倍;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与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交错布置,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和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之间的垂直中心距为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的火孔直径的0.6-2.5倍,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与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对齐设置,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与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的垂直中心距为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直径的0.5-2.5倍,这样设置的主中心火出火孔为一个品字形设置,品字形下部再布置两个稳焰火孔。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内的部分气流可分流到稳焰火孔中,稳焰火孔中喷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形成小火焰,小火焰有利于从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的火焰根部拉住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的火焰,实现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处火焰的稳定,从而减小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处跳火或脱火现象的发生,确保燃烧器的燃烧稳定性,也就是说,稳焰火孔可以对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起到稳焰作用,同时,稳焰火孔还可向上传递火焰。相邻稳焰火孔之间的空气可补充至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和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实现充分燃烧。

中心火盖内环上也均布有出火孔,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设有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中心设有进气流道,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中心的进气流道连通。在中心火盖内环上的出火孔喷出的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体进行燃烧产生火焰时,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可将空气引入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中心的进气流道内,实现对中心火盖内环上的出火孔喷出的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体产生的火焰的促燃。从中心火盖内环的出火孔喷出的气流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在锅底的中心燃烧,提升热效率。

进一步,外环火盖底座的支撑环上开有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和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炉头座上设有与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适配的炉头座点火针穿插孔,炉头座上还设有与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适配的炉头座热电偶穿插孔。点火针从下至上依次穿过炉头座点火针穿插孔、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后伸入中心火盖与外环火盖之间的环状间隙内,热电偶从下至上依次穿过炉头座热电偶穿插孔、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后伸入中心火盖与外环火盖之间的环状间隙内。点火针和热电偶为现有燃烧器的成熟部件,故此处不对点火针和热电偶进行赘述。在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和炉头座点火针穿插孔的作用下,点火针可对外环火盖底座进行水平方向导向定位;在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和和炉头座热电偶穿插孔的作用下,热电偶可对外环火盖底座进行水平方向导向定位,以防止错误安装,此为防呆设计,其它方向无穿插孔安装不了。

进一步,所述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外环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上的第七环状台阶,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内环的内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上的第八环状台阶。外环火盖包括外环火盖内环、外环火盖本体、外环火盖外环,外环火盖内环的上边缘与外环火盖本体的内边缘固连,外环火盖本体的外边缘与外环火盖外环的上边缘固连,外环火盖本体的上表面为倒锥面,锥度为80度-140度,外环火盖外环上开有外环火出火孔,外环火盖内环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下的第九环状台阶,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内环的顶面紧贴第九环状台阶的台阶面,第八环状台阶的竖直面紧贴第九环状台阶的竖直面,以利于实现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内环与外环火盖的外环火盖内环的径向密封;外环火盖外环的内表面设有台阶面朝下的第十环状台阶,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外环的顶面紧贴第十环状台阶的台阶面,第七环状台阶的竖直面紧贴第十环状台阶的竖直面,以利于实现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外环与外环火盖外环的径向密封。

进一步,外环火盖本体上设有连焰孔,连焰孔的一端与外环火出火孔连通,连焰孔的另一端延伸至外环火盖内环。

外环火引射器的出气端伸入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内,外环火引射器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形成锥度配合,外环火引射器的出气端的外表面的锥度大于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的内表面的锥度,0度<外环火引射器的出气端的外表面的锥度≤10度,0度≤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的内表面的锥度<10度,实现外环火引射器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之间的密封。

中心火引射器的出气端伸入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内,中心火引射器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形成锥度配合,中心火引射器的出气端的外表面的锥度大于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的内表面的锥度,0度<中心火引射器的出气端的外表面的锥度≤10度,0度≤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的内表面的锥度<10度,实现中心火引射器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之间的密封。

外环火引射器的外表面和中心火引射器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固连块,固连块的一端与外环火引射器的外表面固连,固连块的另一端和中心火引射器的外表面固连,以利于外环火引射器和中心火引射器的整体结构的牢固性。

外环火引射器的出气端内径为外环火引射器的喉部直径的1.2-2.5倍。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之间的环形间距为中心火引射器的喉部直径的0.5-1.5倍。

外环火引射器的进气端外端面上和中心火引射器的进气端外端面设有引射管盖板,引射管盖板上开有与外环火引射器的进气端连通的外环火扇形进气孔和外环火喷嘴进入圆孔,引射管盖板上开有与中心火引射器的进气端连通的中心火扇形进气孔和中心火喷嘴进入圆孔,引射管盖板靠近外环火引射器的进气端外端面和中心火引射器的进气端外端面的一侧设有两个环状连接凸台,两环状连接凸台为外环火连接环状凸台和中心火连接环状凸台,外环火连接环状凸台伸入外环火引射器的进气端,中心火连接环状凸台伸入中心火引射器的进气端,引射管盖板的外端面平整,以利于更好地与燃烧器的风门片贴合,提高平整度。外环火引射器的进气端与引射管盖板通过紧固件连接,中心火引射器的进气端与引射管盖板通过亦紧固件连接,紧固件可为螺钉等。

炉头座的外环火连接口的上端面与外环火盖的内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炉头座的外环火连接口内径的0.5-2倍。

对于某一部件,该部件的内表面是指靠近该部件中心轴的表面,该部件的外表面是指远离该部件中心轴的表面。如对于中心火盖内环,中心火盖内环的内表面靠近中心火盖的中心轴,中心火盖内环的外表面远离中心火盖的中心轴。

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中心设有通孔,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中心通孔安装有防干烧探头,防干烧探头下端固定于防干烧安装架上,防干烧探头的上端伸出中心火盖的内环的中心通孔,防干烧探头安装架固定于炉头座上;倾斜板的中心孔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中心通孔连通。防干烧探头为现有燃烧器成熟部件,故在此不对其进行过多赘述。

炉头座上设有与面板或水盘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孔,面板或水盘上开有与连接孔适配的第二连接孔,通过置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紧固件实现炉头座与面板或水盘的固连。紧固件可为螺钉等。本实用新型之燃烧器安装于燃气灶具或集成灶产品的面板时,炉头座的下部分、外环火引射器和中心火引射器均位于面板下方。

中心火盖的最大外径等于或小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最大外径,以利于在维修产品时,若中心火盖有取不下时,燃气灶具或集成灶产品的面板可以在不拆中心火盖的情况下也可取出,不会造成维修难度。

使用本实用新型,中心火盖盖合于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上,外环火盖组件套合于炉头座的外环火连接口上,外环火盖组件和中心火盖均可在炉头座上方便的取和放,以利于对灶面进行清洁;外环火盖盖合于外环火盖底座上,外环火盖组件的外环火盖可方便地从外环火盖底座上卸下,利于对灶面进行清洁的同时也可便于对外环火盖组件自身进行清洁。本实用新型采用径向密封,解决了炉法兰面密封结构带来的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密封处无需涂胶,不易变形,燃烧稳定性好,耐久性好,且加工简单。使用本实用新型,炉头座分别通过相应的连接口实现与外环火引射器、中心火引射器、中心火盖、外环火盖组件的连接,炉头座无大面积的受热和易存汤水区域,使用时汤水不易直接落到炉头座上,有利于延长炉头座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中,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腔的内径从下至上沿着倾斜板朝上的一面逐渐增大,以利于气流向上流畅均分至中心火连接口的内腔上部。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燃烧热负荷大,空间利用率高,适用于燃气灶具、集成灶具等燃气具产品,特别适用于中餐烹饪使用;结构稳定性好,制造工艺简单,一致性好,有效的降低了能源利用与材料消耗,实现了制程的节能环保,适合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整体爆炸图;

图2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中心火盖的立体图;

图4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外环底座的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炉头座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炉头座的另一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一体式引射管的立体图;

图9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的引射管盖板的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1所示保洁型燃烧器取出外环火盖组件后的立体图;

图11为实施例2所示保洁型燃烧器取出外环火盖组件后的立体图。

图中,1、外环火引射器,2、中心火引射器,3、炉头座,4、中心火盖,5、中心火连接口,6、外环火连接口,7、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8、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9、外环火盖,10、外环火盖底座,11、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内环,12、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外环,13、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环状底板,14、外环火盖底座的支撑环,15、外环火盖底座的连接脚,16、底座环状底板的类u形连接底板,17、底座环状底板的扇形连接底板,18、外环火出火孔,19、炉头连接口,21、炉头座的外环火连接口的外壁的外表面的第一环状台阶的台阶面,22、第一环状台阶的竖直面,23、炉头连接口的外壁的内表面,24、二次空气通道,25、中心火盖的中心火盖内环,26、中心火盖的中心火盖外环,27、中心火出火孔,28、中心火盖外环的外表面的第二环状台阶的台阶面,29、中心火盖内环的内表面的第三环状台阶的台阶面,30、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31、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内表面的第四环状台阶的台阶面,32、第二环状台阶的竖直面,33、四环状台阶的竖直面,34、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35、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外表面的第五环状台阶的台阶面,36、第三环状台阶的竖直面,37、第五环状台阶的竖直面,38、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外表面的第六环状台阶的台阶面,39、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40、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41、炉头座点火针穿插孔,42、炉头座热电偶穿插孔,43、点火针,44、热电偶,45、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外环的外表面的第七环状台阶的台阶面,46、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内环的内表面的第八环状台阶的台阶面,47、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内壁的中心的进气流道,48、外环火盖的外环火盖内环,49、外环火盖的外环火盖外环,50、外环火盖内环的外表面的第九环状台阶的台阶面,51、第八环状台阶的竖直面,52、第九环状台阶的竖直面,53、外环火盖外环的内表面的第十环状台阶的台阶面,54、第七环状台阶的竖直面,55、固连块,56、引射管盖板,57、外环火连接环状凸台,58、中心火连接环状凸台,60、连焰孔,61、外环火扇形进气孔,62、中心火扇形进气孔,63、防干烧探头安装架,64、中心火盖内环上的出火孔,65、炉头座上的第一连接孔,66、第十环状台阶的竖直面,67、斜向上倾斜板,68、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的外壁的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69、外环火盖的外环火盖本体,70、外环火喷嘴进入圆孔,71、中心火喷嘴进入圆孔,72、斜向上倾斜板的中心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0,一种保洁型燃烧器,包括外环火引射器1、中心火引射器2、炉头座3、中心火盖4、外环火盖组件,炉头座3的上部设有中心火连接口5和外环火连接口6,炉头座3的下部设有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和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中心火连接口5与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连通,外环火连接口6和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连通,中心火盖4盖合于与炉头座3的中心火连接口5上,外环火盖组件套合于炉头座3的外环火连接口6上,中心火引射器2的出气端与炉头座3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连接,外环火引射器1的出气端与炉头座3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连接。

所述外环火盖组件包括外环火盖9和外环火盖底座10,外环火盖9的中心设有通孔,外环火盖9的上表面为一个倒锥面,这样可以聚拢中心火的热量,提高热效率;中心火盖4的中心也设有通孔,中心火盖4位于外环火盖9的中心通孔内,外环火盖9与中心火盖4之间存在环状间隙,环状间隙的宽度可为5-15mm,本实施例中选用10cm;外环火盖9盖合于外环火盖底座10上,外环火盖底座10为一体成型结构,外环火盖底座10包括底座内环11、底座外环12、底座环状底板13和支撑环14,底座内环11与底座环状底板13的内缘固连,底座外环12与底座环状底板12的外缘固连,支撑环14位于底座环状底板13下方,支撑环14的外缘通过至少两个连接脚15与底座环状底板12的内缘固连,相邻连接脚15之间设有空隙,相邻连接脚15之间的空隙为二次空气通道24,相邻连接脚15之间的空隙连通外环火盖9与中心火盖4之间的环状间隙,支撑环14的中心开有通孔,底座内环11的中心开有通孔,支撑环14的中心通孔与底座内环11的中心通孔同轴;底座环状底板13包括类u形连接底板16和扇形连接底板17,u形连接底板16的两端分别与扇形连接底板17的两端固连,u形连接底板16与扇形连接底板17之间通过倾斜面过渡,u形连接底板16的上表面高于扇形连接底板17的上表面,扇形连接底板17、底座内环11、底座外环12、外环火盖9围成的空腔为外环火混合腔,u形连接底板16、底座内环11、底座外环12、外环火盖9围成的空腔为外环火分火腔,外环火分火腔用于将从外环火混合腔流出的气流分流至外环火出火孔18,扇形连接底板17的中部设有贯穿扇形连接底板17的炉头连接口19,炉头连接口19的下端伸出扇形连接底板17的下表面,以利于实现炉头连接口19与炉头座3的外环火连接口6的连接。

所述炉头座3的外环火连接口6的外壁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21朝上的第一环状台阶,扇形连接底板17的炉头连接口19套合于第一环状台阶上,扇形连接底板的炉头连接口19的底面紧贴第一环状台阶的台阶面21,第一环状台阶的台阶面21为水平面,用于确保外环火盖底座10垂直方向的定位,第一环状台阶的竖直面22紧贴扇形连接底板的炉头连接口19的外壁的内表面23,以利于实现炉头座3的外环火连接口6与扇形连接底板的炉头连接口19的径向密封。

中心火盖4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中心火盖4包括中心火盖内环25和中心火盖外环26,中心火盖内环25的外边缘与中心火盖外环26的上边缘固连,中心火盖外环26的外侧壁上均布有中心火出火孔27,中心火盖外环26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28朝下的第二环状台阶,中心火盖内环26的内表面设有台阶面29朝下的第三环状台阶。所述炉头座3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内表面设有台阶面31朝上的第四环状台阶,炉头座3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顶面紧贴第二环状台阶的台阶面28,第二环状台阶的竖直面32紧贴第四环状台阶的竖直面33,以利于实现中心火盖外环26和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径向密封。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35朝上的第五环状台阶,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顶面紧贴第三环状台阶的台阶面29,第三环状台阶的竖直面36紧贴第五环状台阶的竖直面37,以利于实现中心火盖内环25和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径向密封。

中心火盖4的内环的中心设有通孔,中心火盖内环25的中心通孔即为中心火盖4的中心通孔。

相邻连接脚15之间的空隙即二次空气通道连通外环火盖9与中心火盖4之间的环状间隙,相邻连接脚15之间的空隙可将空气引入外环火盖9与中心火盖4之间的环状间隙,在中心火盖外环26的外侧壁上的中心火出火孔27喷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进行燃烧产生火焰时,可对该燃烧产生的火焰进行促燃。同时,相邻连接脚15之间的空隙即二次空气通道还可为外环火(即从外环火出火孔喷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进行燃烧时产生火焰)提供部份促燃空气。

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38朝上的第六环状台阶,外环火盖底座的支撑环14搁置于第六环状台阶的台阶面38上,第六环状台阶的台阶面38为水平面,用于进一步确保外环火盖底座10垂直方向的定位,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穿过支撑环14的中心通孔。

炉头座3上设有中心开有中心孔72的斜向上倾斜板67,斜向上倾斜板67的内缘与炉头座3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固连,斜向上倾斜板67的外缘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固连,斜向上倾斜板67朝上的一面、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外表面、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内表面围成的空腔为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腔。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腔的内径从下至上沿着倾斜板67朝上的一面逐渐增大,以利于气流向上流畅均分至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腔上部。

中心火盖外环26上的中心火出火孔27分为三层,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27和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27为主中心火出火孔,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27为稳焰火孔。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直径小于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直径和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直径。三层中心火出火孔27的布置,中心火盖4温升低,耐用性好,不会因为燃烧时间长而出现红火现象,稳焰效果好,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的气质需求。对于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27,相邻中心火出火孔之间的中心距为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27的火孔直径的1.5-4倍,本实施例中选用为2倍;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与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交错布置,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和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之间的垂直中心距为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的火孔直径的0.6-2.5倍,本实施例中选用为2倍,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与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对齐设置,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与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的垂直中心距为第三层中心火出火孔直径的0.5-2.5倍之间,本实施例中选用为2倍,这样设置的主中心火出火孔27为一个品字形设置,品字形下部再布置两个稳焰火孔。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内的部分气流可分流到稳焰火孔中,稳焰火孔中喷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形成小火焰,小火焰有利于从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27的火焰根部拉住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27的火焰,实现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27处火焰的稳定,从而减小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27处跳火或脱火现象的发生,确保燃烧器的燃烧稳定性,也就是说,稳焰火孔可以对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起到稳焰作用,同时,稳焰火孔还可向上传递火焰。相邻稳焰火孔之间的空气可补充至第二层中心火出火孔和第一层中心火出火孔,实现充分燃烧。

中心火盖内环25上也均布有出火孔64,炉头座3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设有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68,炉头座3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设有进气流道47,炉头座3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68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的进气流道47连通。在中心火盖内环25上的出火孔64喷出的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体进行燃烧产生火焰时,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68可将空气引入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的进气流道47内,实现对中心火盖内环25上的出火孔64喷出的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体产生的火焰的促燃。从中心火盖内环25的出火孔64喷出的气流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在锅底的中心燃烧,提升热效率。

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的进气流道47的底面封闭,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的进气流道47的一侧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68连通,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的进气流道47通过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的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68补充空气。

外环火盖底座的支撑环14上开有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39和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40,炉头座3上设有与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39适配的炉头座点火针穿插孔41,炉头座3上还设有与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40适配的炉头座热电偶穿插孔42。点火针43从下至上依次穿过炉头座点火针穿插孔41、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39后伸入中心火盖4与外环火盖9之间的环状间隙内,热电偶44从下至上依次穿过炉头座热电偶穿插孔42、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40后伸入中心火盖4与外环火盖9之间的环状间隙内。点火针43和热电偶44为现有燃烧器的成熟部件,故此处不对点火针43和热电偶44进行赘述。在支撑环点火针穿插孔39和炉头座点火针穿插孔41的作用下,点火针43可对外环火盖底座进行水平方向导向定位;在支撑环热电偶穿插孔40和和炉头座热电偶穿插孔42的作用下,热电偶44可对外环火盖底座进行水平方向导向定位。以防止错误安装,此为防呆设计,其它方向无穿插孔安装不了。

所述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外环12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45朝上的第七环状台阶,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内环11的内表面设有台阶面46朝上的第八环状台阶。外环火盖9包括外环火盖内环48、外环火盖本体69、外环火盖外环49,外环火盖内环48的上边缘与外环火盖本体69的内边缘固连,外环火盖本体69的外边缘与外环火盖外环49的上边缘固连,外环火盖本体69的上表面为倒锥面,外环火盖外环49上开有外环火出火孔18,外环火盖内环48的外表面设有台阶面50朝下的第九环状台阶,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内环11的顶面紧贴第九环状台阶的台阶面50,第八环状台阶的竖直面51紧贴第九环状台阶的竖直面52,以利于实现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内环11与外环火盖的外环火盖内环48的径向密封;外环火盖外环49的内表面设有台阶面53朝下的第十环状台阶,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外环12的顶面紧贴第十环状台阶的台阶面53,第七环状台阶的竖直面54紧贴第十环状台阶的竖直面66,以利于实现外环火盖底座的底座外环12与外环火盖外环49的径向密封。

外环火盖本体69上设有连焰孔60,连焰孔60的一端与外环火出火孔18连通,连焰孔60的另一端延伸至外环火盖内环48。

外环火引射器1的出气端伸入炉头座3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内,外环火引射器1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形成锥度配合,外环火引射器1的出气端的外表面的锥度大于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的内表面的锥度,0度<外环火引射器1的出气端的外表面的锥度≤10度,0度≤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的内表面的锥度<10度,实现外环火引射器1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之间的密封。

中心火引射器2的出气端伸入炉头座3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内,中心火引射器2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形成锥度配合,中心火引射器2的出气端的外表面的锥度大于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的内表面的锥度,0度<中心火引射器2的出气端的外表面的锥度≤10度,0度≤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的内表面的锥度<10度,实现中心火引射器2的出气端与炉头座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之间的密封。

外环火引射器1的外表面和中心火引射器2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固连块55,固连块55的一端与外环火引射器1的外表面固连,固连块55的另一端和中心火引射器2的外表面固连,以利于外环火引射器1和中心火引射器2的整体结构的牢固性,形成一体式引射管。

外环火引射器1的出气端内径为外环火引射器2的喉部直径的1.2-2.5倍。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之间的环形间距为中心火引射器2的喉部直径的0.5-1.5倍。文中的喉部直径是相应引射管内径的最小值。

外环火引射器1的进气端外端面上和中心火引射器2的进气端外端面设有引射管盖板56,引射管盖板56上开有与外环火引射器1的进气端连通的外环火扇形进气孔61和外环火喷嘴进入圆孔70,引射管盖板56上开有与中心火引射器2的进气端连通的中心火扇形进气孔62和中心火喷嘴进入圆孔71,引射管盖板56靠近外环火引射器1的进气端外端面和中心火引射器2的进气端外端面的一侧设有两个环状连接凸台,两环状连接凸台为外环火连接环状凸台57和中心火连接环状凸台58,外环火连接环状凸台57伸入外环火引射器1的进气端,中心火连接环状凸台58伸入中心火引射器2的进气端,引射管盖板56的外端面平整,以利于更好地与燃烧器的成熟风门片贴合,提高平整度。外环火引射器1的进气端与引射管盖板56通过紧固件连接,中心火引射器2的进气端与引射管盖板56通过亦紧固件连接,紧固件可为螺钉等。

炉头座3的外环火连接口6的上端面与外环火盖9的内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炉头座3的外环火连接口6内径的0.5-2倍。

对于某一部件,该部件的内表面是指靠近该部件中心轴的表面,该部件的外表面是指远离该部件中心轴的表面。如对于中心火盖内环25,中心火盖内环25的内表面靠近中心火盖的中心轴,中心火盖内环25的外表面远离中心火盖的中心轴。

炉头座3上设有与面板或水盘(图中未示出)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孔65,面板或水盘上开有与连接孔适配的第二连接孔(图中未示出),通过置于第一连接孔65和第二连接孔内的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实现炉头座3与面板或水盘的固连。紧固件可为螺钉等。本实用新型之燃烧器安装于燃气灶具或集成灶产品的面板时,炉头座3的下部分、外环火引射器1和中心火引射器2均位于面板下方。

中心火盖4的最大外径等于或小于炉头座1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最大外径,以利于在维修产品时,若中心火盖4有取不下时,燃气灶具或集成灶产品的面板可以在不拆中心火盖4的情况下也可取出,不会造成维修难度。

工作时,将引射管盖板56的中心火喷嘴进入圆孔71对准现有成熟中心火喷嘴,将引射管盖板56的外环火喷嘴进入圆孔70对准现有成熟外环火喷嘴。经中心火喷嘴喷出的燃气,将空气从引射管盖板56的中心火扇形进气孔62引射,燃气和空气共同流入中心火引射器2的进气端,进入中心火引射器2内,再通过炉头座3的中心火引射器连接口7进入炉头座3的中心火连接口5,再从中心火出火孔27喷出,在点火针43的点火作用下开始燃烧,燃烧的火焰在连焰孔60的作用下传递至外环火出火孔18处。同步,从外环火喷嘴喷出的燃气,将空气从引射管盖板56的外环火扇形进气孔61引射,燃气和空气共同流入外环火引射器1的进气端,进入外环火引射器1内,再通过炉头座3的外环火引射器连接口8进入炉头座3的外环火连接口6,进入到外环火混合腔和外环火分火腔,再从外环火出火孔18喷出,最后在从连焰孔60传递过来的火焰作用下开始燃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11,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设有通孔,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的中心通孔安装有防干烧探头,防干烧探头下端固定于防干烧安装架63上,防干烧探头的上端伸出中心火盖内环25的中心通孔,防干烧探头安装架固定于炉头座3上;倾斜板67的中心孔72与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的中心通孔连通。防干烧探头为现有燃烧器成熟部件,故在此不对其进行过多赘述。倾斜板67的中心孔72位于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通孔正下方。

将实施例1中的中心火连接口5内壁34中心的底面封闭的进气流道47的底面打通就可形成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通孔,实现中心火连接口5的内壁34的中心通孔与倾斜板67的中心孔72的连通。本实施例中无需在炉头座的中心火连接口5的外壁30上开设中心火盖内环二次空气进气孔68,中心火盖内环25上也无需均布有出火孔64。

其余同实施例1。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