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环及包括其的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14499发布日期:2021-11-16 01:04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聚能环及包括其的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聚能环及包括其的灶具燃烧器
1.本技术要求申请日为2021年1月8日,发明名称为“聚能环及包括其的灶具燃烧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202110023361.8的优先权。本技术引用上述中国专利申请的全文。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一种聚能环及包括其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3.在现有的部分灶具燃烧器上,通常在燃烧器外侧设置有聚能圈,以为了对燃烧器上表面的火焰进行一定程度的围挡,实现反射火焰热辐射,减少高温人员和外界接触的方式,来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然而,虽然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一定的热量吸收和聚拢,但位于包含了大量热量的烟气来说,其直接从燃烧器上方排除,其热量并没有得到利用。并且,由于在燃烧时二次空气的补充直接从灶具底部进入,不仅补给的定向性较差,也没有进行一定程度的预热,导致二次空气的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烟气热量直接排出,没有得到利用,且二次空气利用率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聚能环及包括其的灶具燃烧器。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聚能环,其环绕灶具燃烧器的外环燃烧器设置,其特点在于,所述聚能环的内部具有相互隔绝的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所述烟气通道位于所述空气通道的上方,所述烟气通道和所述空气通道的内侧开口均朝向所述外环燃烧器的外环火孔设置,所述聚能环的内部还设置有若干换热片,所述换热片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烟气通道和所述空气通道内,所述烟气通道内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换热片传递至所述空气通道内。
7.在本方案中,该聚能环设置在外环燃烧器的外侧,其内部设置有相互隔绝的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用于引导烟气和空气,避免相互之间产生影响,降低空气的含氧量,影响燃烧效率,并且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的内侧开口均朝向外环燃烧器的外环火孔设置,从而起到了导流烟气和导流二次补充空气的作用,实现烟气的定向引流和空气的定向补充,提高了二次空气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聚能环内部还设置有换热片,换热片的两端分别位于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内,烟气和空气在聚能环内还能够通过换热片进行换热,对空气实现了预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8.较佳地,所述空气通道的进气口位于所述聚能环的底部,所述烟气通道的外侧开口位于所述聚能环的外侧面的靠近顶部的位置处。空气通道和烟气通道的位于外侧的两个开口相互远离,避免发生混合,降低了空气的含氧量,影响燃烧效果。
9.较佳地,所述聚能环包括聚能环本体和导流基座,所述聚能环本体设置于所述导流基座的上方,所述聚能环本体与所述导流基座之间形成所述烟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空气通道形成于所述导流基座内。聚能环本体位于导流基座的上方,烟气通道的一部分
是聚能环本体与导流基座共同形成,保证了烟气流入位于导流基座上方的聚能环本体内,从而能够传递吸收的烟气热量至上方的锅具,并且还由于流经导流基座内,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10.较佳地,所述导流基座包括分隔板、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分别形成所述导流基座的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分隔板设置于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之间,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相互隔绝的烟气腔和空气腔,所述换热片设置于所述分隔板上,并且所述换热片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烟气腔和所述空气腔内。导流基座通过内侧板和外侧板围成以内部区域,使用分隔板来将该内部区域分隔成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方便两个通道内的热量进行交换,在此基础上,换热片直接设置在分隔板上,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之间不仅能够通过换热片进行热量交换,两个通道由于仅有分隔板进行了分隔,所以分隔板的设置同样也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导热作用,并且该种设置方式结构简单,且集成度高,方便制造和后期清理。
11.较佳地,所述聚能环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连通于所述烟气腔,并与所述烟气腔共同形成所述烟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的内侧开口形成所述烟气通道的内侧开口,所述导气通道的内侧开口位于所述聚能环本体的顶部内侧。聚能环本体的内部设置导气通道,导气通道导引烟气的同时,也使烟气和聚能环本体之间发生热交换,并且,导流基座位于聚能环本体的下方,所以烟气能够在聚能环本体内流动一定距离,从而提高了与本体的换热效果,使其能够直接作用于聚能环本体上方的锅具,然后烟气流入烟气腔,再与空气发生换热,即在保证了聚能环本体本身作用的同时,实现了与空气的换热。
12.较佳地,所述导气通道的内侧开口处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自所述聚能环本体的内侧面朝向所述聚能环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导向板用于将所述外环火孔附近的烟气引流至所述导气通道内。导向板的设置利于对燃烧器上方产生额烟气进行聚拢,以将其引导进入聚能环内部。
13.较佳地,所述内侧板和所述聚能环本体的底板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缝隙形成所述空气通道的内侧开口,并且所述缝隙朝向所述外环火孔;所述外侧板和所述聚能环本体的底板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缝隙形成所述烟气通道的外侧开口。通过聚能环本体和导流基座之间的缝隙形成空气通道的内侧开口和烟气通道的外侧开口,减少在聚能环本体或导流基座上的开孔,简化结构,保证了结构强势,同时也方便对其进行拆卸清理。
14.较佳地,所述空气通道的内侧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导向檐,所述第一导向檐朝向所述外环火孔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檐用于将所述空气通道内部的空气引流至所述外环火孔的附近。第一导向檐朝向外环火孔的方向设置,以提高对空气的定向补充效果,直接提高火孔附近的空气含量。
15.较佳地,所述烟气通道的外侧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导向檐,所述第二导向檐自所述聚能环本体的外侧面朝向远离所述聚能环本体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设置。第二导向檐朝向上方倾斜延伸,谜底是为了将延期朝向上方引流,避免其与聚能环附近的二次空气的接触较多,影响二次空气的含氧量,进而影响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16.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点在于,所述灶具燃烧器包括外环燃烧器和如上所述的聚能环。
17.较佳地,所述灶具燃烧器还包括内环燃烧器,所述外环燃烧器与所述内环燃烧器
之间的空间形成中间补气空腔,至少一部分所述内环燃烧器的内环火孔靠近所述中间补气空腔。
18.较佳地,所述外环燃烧器包括外环火盖和基座,所述外环火盖盖设于所述基座的顶部表面,所述聚能环环设于所述外环火盖的外侧,所述基座的内部还设置有定向补气通道,所述定向补气通道连通所述空气通道和所述中间补气空腔。外环火盖下方的基座内设置有定向不起通道,来将外环外侧的空气通道内出来的一部分二次空气引流到内环燃烧器的附近,从而实现了对内环火孔的补给作用。
19.较佳地,所述聚能环的内侧板的表面具有若干进气开口,所述进气开口形成所述空气通道的内侧开口,所述进气开口朝向所述定向补气通道。进气开口来实现对中间补气空腔的通气作用。
20.较佳地,所述进气开口的上方设置有挡檐,所述挡檐朝向所述定向补气通道的方向延伸设置。挡檐设置在进气开口的上方,是为了实现空气的定向流动,避免从其他方向流出,影响对内部的补气效果。
21.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22.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聚能环及包括其的灶具燃烧器将聚能环设置在外环燃烧器的外侧,其内部设置有相互隔绝的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用于引导烟气和空气,避免相互之间产生影响,降低空气的含氧量,影响燃烧效率,并且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的内侧开口均朝向外环燃烧器的外环火孔设置,从而起到了导流烟气和导流二次补充空气的作用,实现烟气的定向引流和空气的定向补充,提高了二次空气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聚能环内部还设置有换热片,换热片的两端分别位于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内,烟气和空气在聚能环内还能够通过换热片进行换热,对空气实现了预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聚能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聚能环的聚能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聚能环的导流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聚能环1
33.烟气10
34.空气20
35.烟气通道11
36.空气通道12
37.换热片13
38.聚能环本体14
39.导气通道14a
40.导向板141
41.第一导向檐142
42.第二导向檐143
43.导流基座15
44.分隔板151
45.内侧板152
46.外侧板153
47.烟气腔15a
48.空气腔15b
49.进气开口16
50.挡檐17
51.外环燃烧器2
52.外环火孔21
53.外环火盖22
54.基座23
55.定向补气通道23a
56.内环燃烧器3
57.内环火孔31
58.中间补气空腔4
具体实施方式
59.下面通过一较佳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60.如图1

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环及包括其的灶具燃烧器,聚能环1环绕灶具燃烧器的外环燃烧器2设置。聚能环1的内部具有相互隔绝的烟气通道11和空气通道12,烟气通道11位于空气通道12的上方,烟气通道11和空气通道12的内侧开口均朝向外环燃烧器2的外环火孔21设置,聚能环1的内部还设置有若干换热片13,换热片13的两端分别位于烟气通道11和空气通道12内,烟气通道11内的热量能够通过换热片13传递至空气通道12内。
61.在本方案中,该聚能环1设置在外环燃烧器2的外侧,其内部设置有相互隔绝的烟气通道11和空气通道12,用于引导烟气10和空气20,避免相互之间产生影响,降低空气20的含氧量,影响燃烧效率,并且烟气通道11和空气通道12的内侧开口均朝向外环燃烧器2的外环火孔21设置,从而起到了导流烟气10和导流二次补充空气20的作用,实现烟气10的定向引流和空气20的定向补充,提高了二次空气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聚能环1内部还设置有换热片13,换热片13的两端分别位于烟气通道11和空气通道12内,烟气10和空气20在聚能环1内还能够通过换热片13进行换热,对空气20实现了预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62.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片13沿聚能环1的周向均匀排布,烟气通道11以及空气通道12
也为沿聚能环1的环状设置,从而实现360度的导气和补气。进一步地,空气通道12的进气口位于聚能环1的底部,烟气通道11的外侧开口位于聚能环1的外侧面的靠近顶部的位置处。空气通道12和烟气通道11的位于外侧的两个开口相互远离,避免发生混合,降低了空气20的含氧量,影响燃烧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片13可以选择为其他设置方式,或者可以将换热片13替换为其他换热结构,只要能够起到换热效果即可。
63.聚能环1包括聚能环本体14和导流基座15,聚能环本体14设置于导流基座15的上方,聚能环本体14与导流基座15之间形成烟气通道11的至少一部分,空气通道12形成于导流基座15内。聚能环本体14位于导流基座15的上方,烟气通道11的一部分是聚能环本体14与导流基座15共同形成,保证了烟气10流入位于导流基座15上方的聚能环本体14内,从而能够传递吸收的烟气热量至上方的锅具,并且还由于流经导流基座15内,来与空气20进行热交换。
64.进一步地,导流基座15的结构包括分隔板151、内侧板152和外侧板153,内侧板152和外侧板153分别形成导流基座15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分隔板151设置于内侧板152和外侧板153之间,分隔板151将内侧板152和外侧板153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相互隔绝的烟气腔15a和空气腔15b,换热片13设置于分隔板151上,并且换热片13的两端分别位于烟气腔15a和空气腔15b内。导流基座15通过内侧板152和外侧板153围成一内部区域,使用分隔板151来将该内部区域分隔成烟气通道11和空气通道12,方便两个通道内的热量进行交换,在此基础上,换热片13直接设置在分隔板151上,烟气通道11和空气通道12之间不仅能够通过换热片13进行热量交换,两个通道由于仅有分隔板151进行了分隔,所以分隔板151的设置同样也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导热作用,并且该种设置方式结构简单,且集成度高,方便制造和后期清理。
65.在本实施例中,内侧板152、外侧板153的高度方向均沿该灶具燃烧器的轴向,形成一与灶具燃烧器同心的环状空间,进一步地,分隔板151自外侧板153的中部朝向聚能环本体14的底部延伸,然后导流基座15内形成两个相互分隔的空间,即烟气腔15a和空气腔15b。由于外环火孔21的位置偏向于导流基座15的上方,所以空气腔15b在导流基座15内是具有一向上延伸的趋势的,以配合能够朝向于外环火孔21的方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基座15内也可设置成其他的分隔方式,只要能够起到对烟气10和空气20的导流作用,以及换热效果即可。
66.聚能环本体14的内部设置有导气通道14a,导气通道14a连通于烟气腔15a,并与烟气腔15a共同形成烟气通道11,导气通道14a的内侧开口形成烟气通道11的内侧开口,导气通道14a的内侧开口位于聚能环本体14的顶部内侧。聚能环本体14的内部设置导气通道14a,导气通道14a导引烟气10的同时,也使烟气10和聚能环本体14之间发生热交换,并且,导流基座15位于聚能环本体14的下方,所以烟气10能够在聚能环本体14内流动一定距离,从而提高了与本体的换热效果,使其能够直接作用于聚能环本体14上方的锅具,然后烟气10流入烟气腔15a,再与空气20发生换热,即在保证了聚能环本体14本身作用的同时,实现了与空气的换热。
67.在本实施例中,聚能环本体14的高度设置为高于外环燃烧器2的高度,导气通道14a的内侧开口设置为高于外环火孔21内的高度,便于引导烟气10进入聚能环1内。另外,导气通道14a在聚能环本体14内部的走向为自上向下,竖向设置并连通于导流基座15内部的
烟气腔15a,顺应聚能环1内部的腔室分隔设置,结构尽可能简单。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气通道14a也可为其他走向或设置,以满足更好的换热效果。
68.在此基础上,导气通道14a的内侧开口处还设置有导向板141,导向板141自聚能环本体14的内侧面朝向聚能环1的中心方向延伸,导向板141用于将外环火孔21附近的烟气10引流至导气通道14a内。导向板141的设置利于对燃烧器上方产生的烟气进行聚拢,以将其引导进入聚能环1内部。
69.另外,内侧板152和聚能环本体14的底板之间形成有缝隙,缝隙形成空气通道12的内侧开口,并且缝隙朝向外环火孔21;外侧板153和聚能环本体14的底板之间形成有缝隙,缝隙形成烟气通道11的外侧开口。通过聚能环本体14和导流基座15之间的缝隙形成空气通道12的内侧开口和烟气通道11的外侧开口,减少在聚能环本体14或导流基座15上的开孔,简化结构,保证了结构强势,同时也方便对其进行拆卸清理。
70.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空气通道12的内侧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导向檐142,第一导向檐142朝向外环火孔21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导向檐142用于将空气通道12内部的空气20引流至外环火孔21的附近。第一导向檐142朝向外环火孔21的方向设置,以提高对空气20的定向补充效果,直接提高火孔附近的空气含量。烟气通道11的外侧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导向檐143,第二导向檐143自聚能环本体14的外侧面朝向远离聚能环本体14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设置。第二导向檐143朝向上方倾斜延伸,目的是为了将延期朝向上方引流,避免其与聚能环1附近的二次空气的接触较多,影响二次空气的含氧量,进而影响燃烧器的燃烧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檐142和第二导向檐143均通过聚能环本体14的底板的一部分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单独设置导向檐结构。
7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导向檐结构,或者设置其他方式的导向结构均可。
7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灶具燃烧器,其包括外环燃烧器2和如上所述的聚能环1。图1和图2分别为该灶具燃烧器的自顶部方向朝下的视图和自底部方向朝上的视图。优选地,该灶具燃烧器还包括内环燃烧器3,外环燃烧器2与内环燃烧器3之间的空间形成中间补气空腔4,至少一部分内环燃烧器3的内环火孔31靠近中间补气空腔4。
73.外环燃烧器2包括外环火盖22和基座23,外环火盖22盖设于基座23的顶部表面,聚能环1环设于外环火盖22的外侧,基座23的内部还设置有定向补气通道23a,定向补气通道23a连通空气通道12和中间补气空腔4。外环火盖22下方的基座23内设置有定向补气通道23a,来将外环外侧的空气通道12内出来的一部分二次空气引流到内环燃烧器3的附近,从而实现了对内环火孔31的补给作用。
74.为了配合实现对内环火孔31内的补气作用,聚能环1的内侧板152的表面具有若干进气开口16,进气开口16形成空气通道12的内侧开口,进气开口16朝向定向补气通道23a。进气开口16来实现对中间补气空腔4的通气作用。
75.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开口16的上方还设置有挡檐17,挡檐17朝向定向补气通道23a的方向延伸设置。挡檐17设置在进气开口16的上方,是为了实现空气的定向流动,避免从其他方向流出,影响对内部的补气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挡檐结构,或者设置其他的导向结构,来实现对内环火盖的定向补气的效果。
76.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