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2301发布日期:2023-01-17 20:37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技术中燃烧器防干烧的灶具,如专利号为zl202021868536.2(授权公告号为cn21333436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防干烧灶具燃烧器》其公开了包括炉头、分火器座、内环火盖、外环火盖和伸缩式温度传感器,由于伸缩式温度传感器的设置使得内环火盖的中央必须要预留出用于设置温度传感器的空腔,该空腔使得在不改变整体燃烧器体积大小的前提下,内环火盖的火孔与温度传感器的距离变得很近,这样容易造成另一个技术问题即:增大温度传感器与火孔的距离,从而增加热辐射空间,内环火焰对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精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为此针对防干烧的灶具,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减少内环火焰对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精度产生影响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中心部位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有:
5.基座,具有位于中央的、上下贯穿的空气补充通道以及位于该空气补充通道外围的燃气通道,所述燃烧器的中心部位即为空气补充通道,并且所述温度传感器借助支架设置在该空气补充通道中;
6.分隔环,设置在所述燃气通道中,用于将燃气通道分成内外设置的内燃气通道和外燃气通道;
7.内火盖,设置在所述内燃气通道上并形成有与内燃气通道连通的内混气腔,包括有与内混气腔连通的内出火部;以及
8.外火盖,设置在所述外燃气通道上并形成有与外燃气通道连通的外混气腔,包括有与外混气腔连通的外出火部,所述内出火部的出火位置高于外出火部的出火位置。
9.进一步地,所述内火盖的内出火部为环缝形式,并与外火盖一体设置。由于内火盖的内出火部高于外火盖的外出火部设置,将燃烧器的热负荷较小的内火盖提升高度,减少温度传感器与外火盖的外出火部的距离,从而缩小热辐射空间,降低火焰对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精度的影响,提高测温精度,另外,由于内火盖的内出火部为环缝形式可以适当提升热效率,再将内火盖和外火盖设置成一体形式能减少成本,同时减少燃烧器的散热面积,有助于提升热效率。
10.为了实现外火盖和内火盖的一体设置,从结构上实现简单的角度考虑,优选地,所述外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以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所述外环壁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外混气腔连通的外出火部,而所述内环壁向上延
伸有高于环状顶壁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构成所述内出火部的设置区域。
11.为了能够稳焰住内火盖的环缝状内的出火部,优选地,所述内火盖包括有与所述延伸段相对设置的内壁以及将内壁与延伸段连接的顶部,所述内壁、延伸段以及顶部共同形成所述内混气腔,所述延伸段还设置有能用于稳住内出火部并与内混气腔连通的稳焰部。通过稳焰部实现环缝内的出火部,能“拉住”环缝以起到稳焰的效果。
12.为了实现内火盖和外火盖共用一个引射管,从简化结构的角度考虑,优选地,所述基座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基座与引射管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有与外混气腔连通的外连接口以及与外连接管并排设置的内连接口。
13.进一步地,所述引射管依据气流的流动方向分为收缩部,并在所述收缩部邻近引射管的入气口段的下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一次空气进气部。一次空气进气部缓解平行射流在引射管的入气口段混合空气能力弱的问题,增强一次空气系数,提升燃烧效率。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将燃烧器的热负荷较小的内火盖的内出火部提升高度,减少温度传感器与外火盖的外出火部的距离,从而缩小热辐射空间,降低火焰对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精度的影响,提高测温精度,可以适当提升热效率,另外,内火盖的内出火部的出火位置高于外火盖的外出火部的出火位置,一方面减少了火焰与锅底的距离,强化了锅底与内火盖的内出火部火焰的对流换热;另一方面,内火盖的内出火部和外火盖的外出火部在空间上错开燃烧,有利于内火盖及时补充二次空气,避免或降低外火盖燃烧消耗二次空气的影响,提升了内环的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3的剖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火盖和外火盖一体设置的剖视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2.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包括有燃烧器1,该燃烧器1的中心部位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并且该燃烧器1还包括有基座11,该基座11具有位于中央的、上下贯穿的空气补充通道111以及位于该空气补充通道111外围的燃气通道112,燃烧器1的中心部位即为空气补充通道111,并且温度传感器2借助支架设置在该空气补充通道111中,以及设置在燃气通道112中的分隔环20,该分隔环20能将燃气通道112分成内外设置的内燃气通道1121和外燃气通道1122,其中内燃气通道1121上设置有内火盖3,该内火盖3形成有与内燃气通道1121连通的内混气腔31,并在内火盖3上设置有与内混气腔31连通的内出火部32;而在外燃气通道1122上设置有外火盖4,该外火盖4形成有与外燃气通道1122连通的外混气腔41,并在外火盖4上设置有与外混气腔41连通的外出火部42,内出火部32的出火位置高于外出火部42的出火位置。通过将燃烧器1的热负荷
较小的内火盖3的内出火部32提升高度,减少温度传感器2与外火盖4的外出火部42的距离,从而缩小热辐射空间,降低火焰对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精度的影响,提高测温精度,可以适当提升热效率,另外,内火盖3的内出火部32的出火位置高于外火盖4的外出火部42的出火位置,一方面减少了火焰与锅底的距离,强化了锅底与内火盖3的内出火部32火焰的对流换热;另一方面,内火盖3的内出火部32和外火盖4的外出火部42在空间上错开燃烧,有利于内火盖3及时补充二次空气,避免或降低外火盖4燃烧消耗二次空气的影响,提升了内环的燃烧效率。
23.具体地,本实施例内火盖3的内出火部32为环缝形式,并与外火盖4一体设置。由于内火盖3的内出火部32高于外火盖4的外出火部42设置,将燃烧器1的热负荷较小的内火盖3提升高度,减少温度传感器2与外火盖4的外出火部42的距离,从而缩小热辐射空间,降低火焰对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精度的影响,提高测温精度,另外,由于内火盖3的内出火部32为环缝形式可以适当提升热效率,再将内火盖3和外火盖4设置成一体形式能减少成本,同时减少燃烧器1的散热面积,有助于提升热效率。而为了实现外火盖4和内火盖3的一体设置,从结构上实现简单的角度考虑,外火盖4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43、自该环状顶壁43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44以及自该环状顶壁43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45,外环壁45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与外混气腔41连通的外出火部42,而内环壁44向上延伸有高于环状顶壁43的延伸段46,延伸段46构成内出火部32的设置区域,对应地,内火盖3包括有与延伸段46相对设置的内壁33以及将内壁33与延伸段46连接的顶部34,内壁33、延伸段46以及顶部34共同形成内混气腔31,延伸段46还设置有能用于稳住内出火部32并与内混气腔31连通的稳焰部47。通过稳焰部47实现环缝内的出火部,能“拉住”环缝以起到稳焰的效果。
24.为了实现内火盖3和外火盖4共用一个引射管5,本实施例的基座11设置有用于连接基座11与引射管5的连接座113,连接座113包括有与外混气腔41连通的外连接口1131以及与外连接管并排设置的内连接口1132。而引射管5依据气流的流动方向分为收缩部,并在收缩部邻近引射管5的入气口段的下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一次空气进气部51。一次空气进气部51缓解平行射流在引射管5的入气口段混合空气能力弱的问题,增强一次空气系数,提升燃烧效率。
25.最后,基座11的底部沿引射方向呈30
°
爬坡特征设计,促进气流向上运动,该设计的有利于燃气和一次空气在引射管5的引射作用下产生向上导引的贴壁效应,从而均匀快速地向内火盖3和外火盖4分布燃气和一次空气构成的混合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