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9187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构成空调器的室内机的顶面进气格栅结构。
背景技术
参照附图对现行的空调器的室内机进行说明。
现行的室内机,如图8所示,具有构成外部轮廓的一部分的前面框1和可与前面框1自由拆装的顶面进气格栅2,前面框1具有安装顶面进气格栅2的顶面开口部3、固定部4a、4b、在顶面开口部3的两端支撑顶面进气格栅2的第1引导面5a及第2引导面5b,在顶面进气格栅2上,具有与固定部4a、4b相对应的固定部4c、4d。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351608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行的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空调器的室内机一般被安置在室内壁面的上方,在将顶面进气格栅2安装在前面框1上时,由于左右引导面5a、5b左右分开地设置在室内机顶面上,故左右方向的安装位置很难固定,如图9所示,由于左右方向的错位,使顶面进气格栅2从引导面5a、5b脱落,特别有时在高处不能顺利地进行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现行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顶面进气格栅的安装性的空调器的室内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前面框的顶面开口部的第1引导面和第2引导面之间,设有与第1及第2引导面大致平行配置的引导棱,在顶面进气格栅上,设有可与引导棱相对滑动地形成的引导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安装顶面进气格栅时,将引导部与引导棱的位置相配合来定位安装位置,可顺利地进行安装。
另外,本实用新型之2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顶面进气格栅的内侧设有开口部,来作为引导部。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即使在顶面进气格栅的正下方沿前面框的引导棱的两侧及一侧设置防尘过滤网等其他部件,由于引导部不呈凸形状凸出,故也不妨碍安装防尘过滤网等其他部件,可有效灵活地利用空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之3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将顶面进气格栅的引导部和前面框的引导棱的左右间隙尺寸,设成比由第1引导面所支撑的顶面进气格栅的第1支撑宽度及由第2引导面所支撑的顶面进气格栅的第2支撑宽度中的任意一个小的还要小。
根据这种结构,在安装顶面进气格栅时,可防止左右错位产生顶面进气格栅从引导面上脱落,能可靠地进行安装。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1-A1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顶面进气格栅的安装模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在图1的A1-A1剖面上的的间隙尺寸等的模式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另一结构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A6-A6剖视图。
图8是现行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9是现行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图8的A8-A8剖视图。
图中1-前面框,2-顶面进气格栅,3-顶面开口部,4a、4b、4c、4d-固定部,5a-第1引导面,5b-第2引导面,6-引导棱,6z-引导槽,7-引导部,8-开口部,8z-凸棱,9-防尘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就与在背景技术中所说明的图8共同的构成要件采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例1)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结构的立体模式图。图2是表示图1的A1-A1剖面的模式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室内机,具有构成外轮廓的一部分的前面框1、和可与前面框1自由拆装的顶面进气格栅2。前面框1具有安装顶面进气格栅2的顶面开口部3、将顶面进气格栅2的前方及后方分别固定在前面框1上的固定部4a、4b、在顶面开口部3的两端支撑顶面进气格栅2的侧部下面的第1引导面5a及第2引导面5b、在顶面开口部3的第1引导面5a和第2引导面5b之间的顶面开口部上、与它们大致平行配置的引导棱6。在顶面进气格栅2上,具有与固定部4a、4b相对应的固定部4c、4d、和在后方一部分上,夹着引导棱6并可沿其滑动地形成的引导部7。
顶面进气格栅2相对室内机的拆装,如图3所示,在安装顶面进气格栅2时,例如,在室内机的前方位置附近,将顶面进气格栅2的引导部7配合在前面框1的引导棱6的位置上,然后,以由引导部7夹着引导棱6的状态向后方滑动并收容到规定位置上。由于这样进行装配作业,故可将其容易准确地固定在顶面进气格栅2的顶面开口部的安装位置上,并可顺利地进行安装,而且,在装配时顶面进气格栅2的左右侧端不会从第1引导面5a和第2引导面5b上脱落,能可靠地进行安装。特别地,因为空调器的室内机相对顶面的部件的拆装,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被设置的室内也是在高处进行作业,故顶面进气格栅设置的规定位置处在从下方难以看到的位置,但若在室内机的前面部进行定位,则可容易地将其导至规定位置,所以是适合的。
另外,如图6、7所示,即使凹凸反向取代引导棱6而将引导槽6z形成在相同位置上,并在顶面进气格栅2上,取代开口部8于与引导槽6z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凸棱8z,来构成引导部也能得到大致相同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例2)其次,参照图4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同一图中,与实施例1所示不同的方面,是在顶面进气格栅2的后方上,并不是凸状的引导部7,而设置开口部8来构成引导部。顶面进气格栅2的向室内机的顶面规定位置的装配顺序与实施例1的情形相同,但通过这样由开口构成的引导部,即使在顶面进气格栅2的正下方、沿前面框1的引导棱6两侧及一侧设置防尘过滤网9等其他部件,也由于引导部不呈凸形状凸出,故不妨碍安装防尘过滤网9等其他部件,可有效灵活地利用空间。同时,在设置开口的部位上朝向前方形成增强棱来增大强度,并可确保刚性,是适合的。
(实施例3)下面,参照图5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对于图5是图1所示的A1-A1位置上的剖面,表示为了使引导部7和引导棱6容易嵌合,且容易相互滑动而设定的间隙、和顶面进气格栅2在左右侧端部上与被形成在前面框1上的第1引导面5a及第2引导面5b相对接时的重叠宽度的关系。在同一图中,顶面进气格栅2的引导部7和前面框1的引导棱6的左右间隙尺寸L3+L4,比由第1引导面5a所支撑的顶面进气格栅2的第1支撑宽度L1及由第2引导面5b所支撑的顶面进气格栅2的第2支撑宽度L2中的任意一个小的还要小。
根据上述结构,在安装顶面进气格栅2时,防止因左右错位而产生顶面进气格栅2从引导面5a、5b上脱落,能可靠地进行安装。
(实用新型的效果)从上述可知,在本实用新型之1中,因为在前面框的顶面开口部的第1引导面和第2引导面之间,设有与第1及第2引导面大致平行配置的引导棱,并在顶面进气格栅上设有与可与引导棱相对滑动地形成的引导部,所以,根据这种结构,在安装顶面进气格栅时,将顶面进气格栅的引导部与前面框的引导棱的位置相配合来定位安装位置,可起到顺利地进行安装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之2中,因为在顶面进气格栅的内侧设有开口部来作为引导部,所以根据这种结构,例如,即使在顶面进气格栅的正下方沿前面框的引导棱的两侧及一侧设置防尘过滤网等其他部件,由于引导部不呈凸形状凸出,故也具有不妨碍防尘过滤网等其他部件的安装并可有效灵活地利用空间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之3中,因为将顶面进气格栅的引导部和前面框的引导棱的左右间隙尺寸,设成比由第1引导面所支撑的顶面进气格栅的第1支撑宽度及由第2引导面所支撑的顶面进气格栅的第2支撑宽度中的任意一个小的还要小,所以,根据这种结构,在安装顶面进气格栅,具有防止左右错位产生顶面进气格栅从引导面上脱落、更可靠地进行安装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至少具有构成外部轮廓的一部分的前面框和与所述前面框自由拆装的顶面进气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框,具有安装所述顶面进气格栅的顶面开口部、固定部、在所述顶面开口部的两端支撑所述顶面进气格栅的第1引导面及第2引导面、在所述顶面开口部的所述第1引导面及所述第2引导面之间,与所述第1及第2引导面大致平行配置的引导棱,在所述顶面进气格栅上,具有与所述固定部相对应的固定部、和与所述引导棱相对滑动地形成的引导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顶面进气格栅的引导部,是在将所述顶面进气格栅收容在前面框上的状态下、与引导棱相对应的部位,并在所述顶面进气格栅后方形成有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将顶面进气格栅的引导部和前面框的引导棱的左右间隙尺寸,设成比由第1引导面所支撑的所述顶面进气格栅的第1支撑宽度及由第2引导面所支撑的顶面进气格栅的第2支撑宽度中的任意一个小的还要小。
专利摘要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在被设在前面框(1)的顶面开口部(3)两端的引导面(5a)、(5b)之间,与其大致平行地形成有引导棱(6),而另一方面,在顶面进气格栅(2)上,设有可与引导棱(6)相对滑动的引导部(7),以使顶面进气格栅(2)沿引导棱(6)滑动,来引导至规定的设置位置。这种具有配置在顶面上可进行拆装的顶面进气格栅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可更容易的进行顶面进气格栅的安装,并且能防止安装不可靠,提高拆装作业性。
文档编号F24F13/20GK2700763SQ0326330
公开日2005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30日
发明者木村明美, 西田晃, 十仓万希子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