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383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炊事领域的燃气灶,具体地说,涉及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以及支承锅、壶等的支架(以下简称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燃气灶的燃烧器一般有两个烧头(连成一整体)、三圈火孔,其中最小一圈火孔的火焰由一个燃气喷咀控制,另一至两圈火孔的火焰由另一个燃气喷咀控制,由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喷咀喷出的气量来控制整个燃烧器火焰的大小(有的燃烧器有三圈火孔,但只有一个燃气喷咀)。此外,燃气灶支架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燃气灶有以下明显的缺点1、火圈较小(燃烧器的大烧头直径一般10cm),火圈数量少,对应的最佳热负荷也小。在火圈小而且数量少的情况下若把热负荷设计得很大,则燃气喷咀的喷孔必须很大,喷气速度很大,大负荷燃烧时容易脱火,且火焰太集中造成二次空气难以进入火焰内部,容易产生黑烟和一氧化碳。2、热负荷和/或火焰大小的调节范围小,不能满足烹饪需要。从最大热负荷调到最小热负荷时,热负荷的变化不是连续的,小负荷很多“档位”调不到。因为一个燃气喷咀对应两圈较大的火焰,且这两圈较大的火焰的热负荷占整个燃烧器热负荷的85%左右,调小这两圈火焰时,小到一定程度则由于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喷出烧头火孔的速度太小而发生回火熄灭的现象,火焰小到回火极限时还需继续调小火焰,则只能让这两圈火焰熄灭,因此小于较大的两圈火焰的回火极限而大于另一小圈火焰的热负荷就调不到。并且两圈较大的火焰调到接近回火极限时,由于燃气喷咀喷气速度很低,卷吸的空气少,容易产生黑烟和一氧化碳。3、铸铁等制成的燃烧器吸热和传热速度快,热量通过燃烧器及其引射管向四周传递,使灶具热效率降低。4、每圈火孔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当用平底锅、壶烹饪、烧水时,火孔与锅、壶底部的竖直距离(从火孔顶部中心引一条竖直射线与锅或壶底部相交,交点与火孔顶部中心的距离简称为火孔与锅或壶底的竖直距离)都相等,可达到较好的燃烧、传热效果;当用球面或其他形状的曲面锅时,各火孔与锅的竖直距离不相同,最内一圈火焰的火孔与锅的竖直距离最小,最外一圈火焰的火孔与锅的竖直距离最大,则火焰燃烧状况和传热效果就不佳,并且锅的各处受热不一样,从而温度不一样,影响烹饪。5、现有燃气灶的支架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也不利于烹饪。当火焰较大时支架的高度适合;但当火焰较小时,火焰与锅、壶的距离太大,传热效果差,热损失大;用平底锅时需要支架较矮,当用曲面锅时却要求支架较高。显然,支架的高度固定不变不适应炊事工作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克服现有燃气灶热负荷较小,火焰和/或热负荷调节范围小,容易脱火、回火、产生黑烟和一氧化碳且热损失较大的缺点,提供热负荷大,火焰和/或热负荷调节范围大,不脱火、不回火、不产生黑烟和一氧化碳,且降低热损失的燃烧器、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以及可以调节高度的支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有四种,第一种是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以及支架,其特征是燃烧器的烧头有三圈以上(含三圈,下同),每圈之间有间隙便于二次空气进入火焰中参与燃烧,每圈烧头上只有一圈火孔,烧头由混合气框架、导气板和火孔圈组成,火孔圈由耐火隔热材料制成,每圈烧头对应一个引射管并对应一个燃气喷咀,三圈以上的烧头中至少有两圈最大的烧头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的方式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主要由外壳、端盖和旋转轴组成,旋转轴安装在外壳和端盖中,旋转轴与外壳和端盖之间的间隙一般小于0.05mm,间隙内有润滑油;外壳或端盖上设置一个燃气进气孔,外壳上设置一个点火燃气出气孔与点火燃气引射管对应,设置三个以上燃烧燃气出气孔与燃烧器的引射管和烧头对应;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一个与燃气进气孔对应的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直接相通或通过连通孔相通)的进气截面调节槽,还设置与各燃气出气孔对应的四个以上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该轴的各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与该轴的中心孔相通,转动旋转轴可以调节进气截面,也可以调节出气截面,还可以同时调节进气截面和出气截面,通过调节进气截面或出气截面,或同时调节进气截面和出气截面,可以调节燃烧器各烧头的火焰和/或热负荷状况;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上安装手感器,该手感器由外壳、埋头螺栓、弹簧和钢球组成,旋转轴上设置各出气孔关闭位置槽和微火位置槽,当钢球落在某槽中时,表示对应的出气口被彻底关闭,对应的烧头上的火焰熄灭,或处于微火状态,手扭动手柄时就有感觉;支架的高度可以通过电动或手动的方式上下调节。
下面对以上的技术方案提出附加的技术特征一种燃气灶,其特征是三圈以上的烧头中至少有两圈最大的烧头的进气管(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进气管)通过调节套与引射管相通;调节套外部为斜齿轮(只有两个调节套且调节套下部为光孔时可改为蜗轮),调节套内孔上部与下部的螺纹旋向相反,进气管与调节套相配合的部位为与调节套上部螺纹相同的螺纹管,引射管与调节套相配合的部位为与调节套下部螺纹相同的螺纹管;调节套内孔上部或下部可为光孔,这时与之相配合的进气管或引射管外壁也应为光管;第一个调节套的斜齿轮和第二个调节套的斜齿轮与一根蜗杆相啮合,第三个调节套的斜齿轮直接与第二个调节套的斜齿轮啮合,蜗杆安装在定位装置中;第一个调节套内孔螺纹的螺距大于第二个调节套内孔螺纹的螺距,第二个调节套内孔螺纹的螺距大于第三个调节套内孔螺纹的螺距,转动蜗杆可带动调节套旋转,从而推动烧头上下移动,不能上下移动的烧头与其引射管铸为一体;支架由普通支架、竖支杆、环支杆、横支杆、主杆、调节套、蜗杆及其轴套、支架脚、限位架组成,调节套外部为斜齿轮(当调节套孔下部为光孔时可改为蜗轮),中间为孔,孔上部的螺纹与孔下部的螺纹旋向相反,主杆的螺纹与调节套孔的上部螺纹相同并与之相配合,支架脚的螺纹与调节套孔的下部螺纹相同并与之相配合;调节套中间的孔上部或下部可为光孔,则与之相配合的主杆或支架脚为光杆;蜗杆与调节套的斜齿轮或蜗轮相啮合,扭动蜗杆可转动调节套从而使主杆上下移动;普通支架嵌在竖支杆的槽中;限位架限制主杆向上移动的幅度,并使主杆不转动。
一种燃气灶,其特征是将调节烧头上下位置的蜗杆与电动机的轴相连,则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或将烧头调节套外部的齿轮变为正齿轮,在电动机的轴上安装正齿轮与调节套的齿轮啮合,也可实现电动调节;将调节支架上下位置的螺杆与电动机的轴相连,则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或将支架调节套外的齿轮取消,将该调节套下部安装在电动机轴上,也可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
一种燃气灶,其特征是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的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可使进气截面按照进气截面积不变→进气截面积快速减少到使所有烧头的火焰和/或热负荷从最大降到一半以下→进气截面积较慢减少以利于逐个关闭烧头上的火焰→进气截面积减少到最小火焰状态→全部关闭的规律变化;旋转轴曲面上设置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和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并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四个以上长度各不相同的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对应的调节槽最短,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调节槽与出气孔对应,出气孔与燃气喷咀对应,燃气喷咀与引射管和烧头对应)的调节槽第二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微火燃气出气孔,各出气截面调节槽与对应的出气孔导通的起点时间相同,但减少通气截面并直至关闭的时间不相同。
一种燃气灶,其特征是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的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可使进气截面按照一直全开→迅速减少并关闭的规律变化,即该进气截面调节槽只起最大限度地打开进气孔和最后关闭进气孔的作用,不起调节火焰大小的作用;旋转轴曲面上设置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和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中心孔相通的四个以上长度各不相同的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对应的调节槽最短,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调节槽与出气孔对应,出气孔与引射管和烧头对应)的调节槽第二短,与最小烧头间接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最小的燃气出气孔;各出气截面调节槽与出气孔导通的起点时间相同,但减少通气截面并直至关闭的时间不相同,即燃气灶从第一圈烧头起至最小一圈烧头按照调小一圈火焰直到关闭→再调小一圈火焰直到关闭……的规律来控制火焰和/或热负荷。
一种燃气灶,其特征是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的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使进气截面按照进气截面积不变→进气截面积快速减少到使所有烧头的火焰和/或热负荷从最大降到一半以下→进气截面积较慢减少以利于逐个关闭烧头上的火焰→进气截面积减少到微火状态→全部关闭的规律变化,第二部分可使进气截面按照从较小迅速过渡到最大→一直最大→迅速减少并关闭的规律变化;旋转轴曲面上设置两组出气截面调节槽,第一组设置四个以上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和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出气截面调节槽,四个以上调节槽与出气孔相通的起点时间相同,关闭时间不同,且四条出气截面调节槽长度各不相同,其中点火燃气出气截面调节槽最短,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的调节槽第二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微火燃气出气孔;第二组设置三个以上与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出气截面调节槽,三个以上调节槽与出气孔相通的起点时间不同,关闭时间相同,且三条出气截面调节槽长度各不相同,与最大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第二组最长的调节槽与第一组的微火燃气出气孔距离适当,即燃烧器可从第一组微火状态自然过渡到第二组调节槽控制火焰和/或热负荷的状态。
一种燃气灶,其特征是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的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使进气截面按照进气截面积不变→进气截面积快速减少到使所有烧头的火焰和/或热负荷从最大降到一半以下→进气截面积较慢减少以利于逐个关闭烧头上的火焰→进气截面积减少到微火状态→全部关闭的规律变化,第二部分可使进气截面按照从较小迅速过渡到最大→一直最大→迅速减少并关闭的规律变化;旋转轴曲面上设置两组出气截面调节槽,第一组设置四个以上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和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出气截面调节槽,四个以上调节槽与出气孔相通的起点时间相同,关闭时间不同,且四条出气截面调节槽长度各不相同,其中点火燃气出气截面调节槽最短,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的调节槽第二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微火燃气出气孔;第二组设置三个以上与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出气截面调节槽,三个以上调节槽与出气孔相通的起点时间相同,关闭时间不同,且三条出气截面调节槽长度各不相同,与最大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最小燃气出气孔;第二组最长的调节槽与第一组的最小燃气出气孔距离适当,即燃烧器可从第一组微火状态自然过渡到第二组调节槽控制火焰的状态。
本方案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气灶,其特征是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采用现有的电子打火开关,只将该开关的两个燃烧燃气出气孔改为一个,该出气孔与第二部分的进气孔相通,扭动旋转轴可启用电子打火功能,并可调节整体进气速度,从而调节燃烧器的整体热负荷;第二部分由外壳、端盖、可调燃气喷咀、调节柱塞和进气孔组成,该进气孔与第一部分的出气孔相通,调节柱塞的长度各不相同,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柱塞与燃气喷咀对应,燃气喷咀与引射管和烧头对应)的柱塞最长,与最小烧头间接对应的柱塞最短,通过移动调节柱塞,先后改变各喷咀进气截面,从而改变喷咀喷气速度以改变各烧头热负荷,可以按照调小第一圈→关闭第一圈→调小第二圈→关闭第二圈……的规律调节火焰,调节和关闭第一圈的同时,第二圈可以略为调小,也可以不调小,根据两柱塞长度关系确定;两种调节方案可各自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
本发明采用的第三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气灶,包括两组烧头(即两个灶头),其特征是有一组烧头有三圈以上,每圈烧头对应一个引射管并只有一圈火孔,三圈以上的烧头排列成凹型,即直径最大的烧头顶面位置最高,直径第二的烧头顶面位置次之,直径最小的烧头顶面位置最低,各烧头的顶面互相平行,三圈以上烧头的各火孔的顶面中点共同构成一个曲面轮廓,该曲面一般为球面,可为其他曲面。
本发明采用的第四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可调喷咀,包括喷气咀和一端面为曲面的调节板,其特征是喷气咀出气孔出口端面上盖上该调节板,当移动调节板时可改变喷气孔出气截面以调节喷气咀单位时间的喷气量,从而调节燃气灶的热负荷。
积极的意义1、火焰和/或热负荷的调节可满足炊事工作的需要。从最大热负荷到最小热负荷基本可实现连续调节;火焰形状也可以选择,即同等热负荷情况下可以有三种形状的火焰。如既可以先全面调小各烧头上的火焰,再从最大烧头起调小一个→关闭这一个……直到只剩最小烧头上的最小火焰;又可以从最大烧头起调小一个→关闭这一个……直到只剩最小烧头上的最小火焰;还可以同时调小各圈火焰直至同时关闭。三种方法都可以从最大热负荷调到最小热负荷,但调节过程中烧头上火焰形状不同,以适应不同的炊事需要。当用大锅时使用火圈多,当用小锅时使用火圈少。2、热效率有所提高。火孔圈用耐火隔热材料制成,其传热导数大大低于金属材料,因此传热和散热损失减少;部分烧头和支架可以上下调节,能适应火焰和/或热负荷的变化以及锅或壶的形状的变化,便于更好地向锅或壶传热。当用曲面锅时至少两圈最大烧头可以向上调,使各烧头布置成凹型,以使各火孔与锅底的竖直距离相等;当用平底锅时又将各烧头调在一个水平面内(以烧头顶面为基准)。当用曲面锅或火焰很大时将支架调高;当用平底锅或火焰很小时将支架调低。3、燃烧状况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热效率。目前市场上的燃气灶由一个主喷咀控制85%左右的热负荷,要达到很大的热负荷则喷孔直径大,调小火焰时必须减少喷气速度,因为喷孔直径不变。如果该喷咀的热负荷由100%调到30%,则气速也减到30%(通过降低气压来降低气速),这时喷气速度太小,卷吸空气的能力差,导致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和黑烟,同时从火孔中喷出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如果速度太低(低于燃烧速度),则会回火熄灭。但如果将主喷咀由一个变为三个,则喷咀直径变小,喷气速度略有降低,但总喷气量保持不变。当调小火焰时,关掉两大圈烧头的喷咀,只剩一圈较小烧头的喷咀,三圈热负荷可由100%调到30%以下,然而那圈较小烧头的喷咀的气速不变,因此该图火焰燃烧状况不变,不会出现一氧化碳和黑烟,也不会回火。将这个喷咀的气速再适当减少一部分也会正常燃烧。总之,同等热负荷条件下,大喷孔直径、小气速的燃烧状况比小喷孔直径、大气速的燃烧状况差。因此,多设计几圈烧头和几个燃气喷咀有利于改善中小火焰的燃烧状况,也有利于提高热效率。



图1是燃气灶主要组成部份布置图;图2是燃气灶燃烧器的烧头结构图;图3是图2的A向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剖面图;图5是图3的B-B剖面图;图6是烧头导气板结构图;图7是图6的A-A剖面图;图8是烧头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是燃烧器的引射管结构图;图10是调节烧头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是调节烧头竖直方面上的位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四圈烧头布置在骨架上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调节烧头位置的蜗杆的定位装置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图15是第一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外形图;图16是图15的A-A剖视图;图17是图15的B-B剖面图;
图18是图15的C-C剖面图;图19是图15的旋转轴第一种结构右端面向视图(放大);图20是图15的旋转轴曲面展开图;图21是图15的旋转轴右端面第二种结构向视图(放大);图22是图15的旋转轴第三种结构右端面向视图(放大);图23是图15的旋转轴第三种结构曲面展开图;图24是手感器的钢球落在某定位槽中时的结构图;图25是微火出气孔结构图;图26是图15的旋转轴上的手感槽第二种布置图;图27是图15的旋转轴第四种结构右端面向视图(放大);图28是图15旋转轴第四种结构曲面展开图;图29是第二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外形图;图30是图29的旋转轴进气截面调节槽第一种展开图;图31是图29的旋转轴进气截面调节槽第二种结构展开图;图32是图29的旋转轴进气截面调节槽第三种结构展开图;图33是第三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一种结构图;图34是图33的燃气喷咀结构及调节喷咀进气截面结构35是图33调节火焰方法示意图;图36是支撑板主视图(俯视图见图35);图37是第三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二种结构图;图38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驱动及电子打火部分结构图;图39是图38中从动轴下端面向视图;图40是用于电子打火的拔叉的主视图(俯视图见图38);图41是图38中主壳体A向视图;图42是图38中主动轴上端面向视图;图43是图38中保险叉主视图(俯视图见图38);图44是可调支架俯视图;图45是可调支架调节部分主视图;图46是图44中定位架安装结构图;图47是图44的A-A剖视图;图48是普通支架结构简图;图49是凹型燃烧器布置图;
图50是凹型燃烧器单个烧头及引射管结构图;图51是图50的A向视图;图52是可调喷咀主视图;图53是可调喷咀俯视图。
图中主要组成部分为1、第一圈烧头;2、火孔;3、第二圈烧头;4、第三圈烧头;5、第四圈烧头;6、烧头托架;7、可调支架竖支杆的位置;8、引射管;9、带斜齿轮或蜗轮的调节套;10、紧固螺栓;11、燃气喷咀;12、手感器;13、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14、燃气管;15、蜗杆;16、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托架;17、蜗杆定位装置;18、点火燃气引射管;19、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的驱动及电子打火部分;20、锥齿轮;21、电子打火针;22、引射管托架;23、引射管压条;24、螺姆;25、定位杆;26、混合气腔架;27、导气板;28、火孔圈;29、混合气进气管;30、蜗杆定位套;31、底板;32、底板安装孔;33、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外壳;34、旋转轴;35、点火燃气出气孔;36、燃烧燃气出气孔;37、端盖;38、密封圈;39、钢球;40、弹簧;41、埋头螺栓;42、手感器外壳;43燃气进气孔;44、第一种进气截面调节槽;45、连通孔;46、中心孔;47、点火燃气出气截面调节槽;48、与第一圈烧头对应的出气截面调节槽;49、与第二圈烧头对应的出气截面调节槽;50、与第三圈烧头对应的出气截面调节槽;51、与第四圈烧头对应的出气截面调节槽;52、微火出气孔;53、点火燃气关闭槽;54、第一圈烧头火焰关闭槽;55、第二圈烧头火焰关闭槽;56、第三圈烧头火焰关闭槽;57、微火槽;58、全部火焰关闭槽;59、第二种进气截面调节槽;60、第三种进气截面调节槽;61、扩张孔;62、微火出气孔;63、第四种进气截面调节槽;64、第五种进气截面调节槽;65、第六种进气截面调节槽;66、第七种进气截面调节槽;67、可调燃气喷咀;68、第二种端盖;69、连接管;70、第一部分外壳;71、第一部分燃气进气孔;72、点火燃气出气孔;73、第一部分旋转轴;74、弹簧;75、点火燃气调节杆;76、第二部分外壳;77、喷咀的喷头;78、喷咀外壳;79、喷咀进气孔;80、调节柱塞;81、连接板;82、定位板;83、调节螺杆;84、调节手柄;85、导向套;86、从动轴;87、卡环;88、挡圈;89、驱动装置盖板;90、电子打火装置;91、拨叉;92、驱动装置外壳;93、保险环;94、主动轴;95、手柄;96、竖支杆;97、槽;98、环支杆;99、横支杆;100、主杆;101、限位架;102、支架脚;103、轴套安装部位;104、普通支架;105、台阶型托架;106、安装弹簧的支架;107、调节板;108、带螺纹孔的支架;109、调节螺栓;110、燃气喷出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所述是燃气灶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结构图,图中每圈烧头上的火孔有数个,火孔直径1.5-3mm左右,火孔圈越厚则火孔直径越大。四卷烧头中,有第一至三圈烧头可上下移动,即扭动蜗杆15可驱动与第1圈烧头1和第2圈烧头3相连的带斜齿轮或蜗轮的调节套转动,推动与调节套内螺纹相配合的进气管上升或下降,从而推动烧头向上或向下移动,上下移动的工作原理详见图10至图11。蜗杆转动时与第2圈烧头相连的斜齿轮直接带动第三个斜齿轮转动。与第一圈烧头对应的调节套的内螺纹的螺距>与第二圈烧头对应的调节套的内螺纹的螺距>与第三圈烧头对应的调节套的内螺纹的螺距,因此第一圈烧头上升速度>第二圈烧头上升速度>第三圈烧头上升速度。最大的一圈烧头的外径应大于15cm,烧头太小不能满足炒菜的需要。针对特定的燃气(如液化石油气)设计的烧头,可以把火孔设计得较大,让火焰悬浮燃烧,即火焰离开火孔贴着锅底燃烧。这样烧头吸热量减少。每圈烧头对应一个引射管,每个引射管对应一个燃气喷咀,火焰控制装置可以按同时减少各圈火焰或热负荷→再继续减少第一圈火焰直至关闭第一圈→再继续减少第二圈火焰直至关闭→再继续减少第三圈火焰直至关闭→再继续减少第四圈火焰直至微火状态直至关闭的规律控制火焰状态和热负荷,改变火焰控制装置,可以按照关小第一圈火焰→关闭第一圈火焰→再关小第二圈火焰→关闭第二圈火焰……关小第四圈火焰直至关闭全部火焰的规律来控制各烧头上火焰形状和热负荷状况。以上两种装置反向旋转时,可以同时减少各烧头上的火焰并同时关闭。还可以将以上两种控制方法组合起来,在一个控制装置中既可以按第一种方法控制火焰,也可以按第二种方法控制火焰。图中各托架与主托架(图中未画出)连接,火焰控制装置与托架的连接关系略。为使该图清晰,可调支架只画出竖支杆的位置图,可调支架及其工作原理详见图44至图48。让灶具主要组成部分竖直方向的布置从上往下排列顺序是最高的部件是嵌在可调支架上的普通支架,第二是烧头,第三是调节烧头位置的调节套和蜗杆,第四是引射管、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五是调节可调支架主杆位置的调节套和蜗杆,最低的是支架脚。
图2至图9是燃烧器烧头(和引射管)结构示意图,将用耐火隔热材料制成的火孔圈嵌在烧头框架上,并用牙膏等将间隙封死,火孔圈上只有一圈火孔,火孔圈厚度一般5-10mm,导气板位于进气管上部的混合气腔中部,进气管轴线与导气板中心相交。其工作原理为从引射管流入进气管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以下简称混合气)流入混合气框与导气板组成的空间内,再向两边流动,流过导气板后再各分为两股,一股流入导气板上部,再从各火孔中流出,一般继续环行,从火孔中流出。导气板的作用是使混合框内气流分布均匀,使从各火孔中流出的混合气速度相近。如果不设导气板,则从正对着进气管的火孔中流出的混合气速度最快,从距进气管最远的火孔中流出的混合气速度最慢,气速不均匀导致燃烧不正常,当燃气喷咀速度最大时(最大热负荷时),有的火孔会脱火,当热负荷减到一定程度(在需要的范围内)时,有的火孔会回火。这是可上下移动的烧头的典型结构图。这种灶具有一至二个烧头不需上下移动,则将烧头和引射管制成整体,其结构图见图50至图51。引射管(含带调节套和不带调节套的引射管)一般只有一个弯头,有时布置上的需要可以有两个弯头,即引射管的轴线水平面内一个拐弯,竖直平面内一个拐弯。定位杆插在托架相应的定位孔中,其作用是当烧头上下移动时不让烧头产生转动。
图10所述的结构中,调节套外部为斜齿轮,内孔为螺纹,且上半部的螺纹与下半部的螺纹旋向相反,当转动蜗杆时,斜齿轮则转动,调节套与引射管和进气管则有相对旋转,由于上下部螺纹旋向相反,因此调节套相对于引射管下降或上升时,进气管也相对于引射管下降或上升,从而可以让烧头上下移动。当用平底锅时,各烧头落在托架上,他们的水平位置相同。当用曲面锅时,可将第一至第三圈(至少第一至第二圈)烧头往上调,利于烹饪,这时移上去的烧头离开了托架,靠引射管和调节套支撑,靠定位杆和定位孔让其不产生转动。将蜗杆与电动机的轴相连,则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或将调节套外部的齿轮变正齿轮,在电动机的轴上安装正齿轮与调节套的齿轮啮合,也可实现电动调节。因电动调节只是增加电动部分,很简单,故没有另外绘图。
图11是烧头上下移动第二种结构图,与图10不同的是斜齿轮可以改为蜗轮;调节套下部为光孔,引射管外壁上部也为光管,调节套旋转时不产生上下移动,只有进气管上下移动。此处蜗轮可以换成斜齿轮。采用图11的方案时只能有两圈烧头可调,因为蜗轮不能再驱动第三个烧头的斜齿轮或蜗轮,换成斜齿轮则可。
图12是烧头放在烧头托架上的结构图,图中烧头为简略画法,未详细画出剖开后的图形(详见图4、图5),当各烧头处于同一平面时,各烧头底部则被烧头托架托住,当第一、二、三圈烧头上升时,则烧头底部与烧头托架有一段距离,各定位杆可在托架的孔中滑动。
图13、图14所述是蜗杆定位结构图,蜗杆安装在两个轴套中,只能旋转,不能沿轴线方向移动。两个轴套安装在固定板上,固定板上有两个安装孔2,可用螺栓穿在两个安装孔中,将固定板锁在托架22上。
图15至图20是第一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一种结构图,该结构图以控制四个烧头为例。图中外壳与火焰控制装置托架的连接方式略,可在外壳上焊接一块金属板(此金属板也可与外壳铸为一体),金属板上钻孔,再用螺杆将该板与托架连接在一起。该装置的外壳有四个燃烧燃气出气孔,有一个点火燃气出气孔,端盖上有一个燃气进气孔。旋转轴曲面上有对应的五条出气截面调节槽,各调节槽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旋转轴一端有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该槽与中心孔相通。当有一条出气截面调节槽的连通孔正对着与之对应的出气孔时,其他各调节槽的连通孔也对着与之对应的出气孔。这时进气截面调节槽与进气孔重合的面积最大,即通气截面最大。点火之前,旋转轴并非位于图中位置,那时进气孔和各出气孔都关闭,即各调节槽与各孔没有重合的地方。当转动90°后才位于图中位置,这时各调节槽与各对应的进气孔或出气孔重合面积最大。转动旋转轴的同时,驱动部位的拔叉拔动电子打火的撞击棒,压缩弹簧,当旋转达到90°时拔叉与撞击棒脱离,撞击棒撞击压电元件产生电能,使点火针产生火花,同时各出气孔导通,点火燃气被点火针点燃,火焰喷到烧头上,将各烧头点燃。如果用脉冲点火装置,接通电源即产生火花,则不需要点火燃气,旋转轴上可取消点火燃气出气截面调节槽,外壳上可取消点火燃气出气孔。采用撞击式电子打火装置时也可以把点火针安装在大烧头旁,这样也可以不要点火燃气部分。当进气孔导通后,燃气从进气孔进入进气截面调节槽,再进入中心孔,再进入各连通孔,再进入各调节槽,再进入各出气孔。处于图中位置时,火焰最大,点火燃气在燃烧,当继续旋转一定角度后,点火燃气关闭,这时手感器的钢球落在对应的定位槽53中。继续转动,进气截面调节槽使进气截面急剧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各烧头上的火焰开始减少,直到小于一半,再继续转动时第一圈烧头上的火焰熄灭,这时手感器的钢球则落在对应的定位槽54中。当钢球落在定位槽55中时,第二圈烧头熄灭;当钢球落在定位槽56中时,第三圈烧头熄灭;当钢球落在定位槽57中时,第四圈烧头上只有最小的一圈火。再继续旋转则火焰全部熄灭,这时各进出气孔全部关闭,钢球落在定位槽58中。旋转轴转动过程中,进气截面开始先急剧减少,再缓慢减少,最后关闭。这种控制装置调节火焰的特点是先同时全部减小火焰→继续减小第一圈烧头上的火焰直至关闭→继续减小第二圈烧头上的火焰直至关闭→继续减小第三圈烧头上的火焰直至关闭→继续减小第四圈烧头上的火焰至微火状态→全部关闭。图19中abcdefga围成的部分为进气截面调节槽,43是进气孔在旋转轴旋转时与进气截面调节槽的相对位置,从相对位置变化可以看出进气截面的变化,该变化与图20的出气截面的变化和火焰要求一致。
图21是第一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二种结构的旋转轴进气截面调节槽向示图,这种控制装置其他部分与同类第一种相同。它调节火焰的特点是进气截面调节槽基本不起调节火焰的作用,只起最大限度地导通进气孔和关闭燃气的作用,各出气截面调节槽单独调节各自对应的烧头上的火焰。火焰调节过程为调小第一圈烧头上的火焰直至关闭→再调小第二圈烧头上的火焰直至关闭→调小第三圈烧头上的火焰直至关闭→调小第四圈烧头上的火焰直至微火状态直至关闭。关闭第一圈火焰时,第二圈火焰可以不变,也可以减少一部分,根据调节槽相对长度而定,根据需要设计相对长度。其中abcdefga所围成的部分为进气截面调节槽,43是进气孔在旋转轴旋转时与进气截面调节槽相对位置。
图22至图23是第二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三种结构的旋转轴端面进气截面调节槽向示图和旋转轴曲面出气截面调节槽展开图,这种结构由两种调节方法组合而成,上部分是第一类第一种,下部分有四个出气调节槽,两种方法可自然过渡。当使用第一种调节槽后扭到微火状态,再继续扭动旋转轴,则第四圈烧头上的火焰可达到最大,再继续扭动旋转轴,第三圈烧头上开始着火并逐渐达到最大,就这样,一直扭动旋转轴,直到第一圈烧头着火并达到最大。再继续扭动旋转轴,各烧头上的火又同时变小,直到全部熄灭。如果不让烧头上的火焰熄灭,反向扭动旋转轴,则下部分调节槽的功能与第一类第二种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的原理相同。旋转轴既可正向旋转360°,又可反向旋转360°,但需要电子打火点燃时只能正向旋转,如果用脉冲点火则无论正反旋转皆可。图22中abcdefghijka所围成的部分为进气截面调节槽。
图24中手感器的外壳以及埋头螺钉、弹簧未画出(详见图16),当钢球卡在某一定位槽中时,对应的火焰(烧头上的或点火燃气的火焰)就熄灭,或处于微火状态。这时扭动旋转轴时用力稍大,才能让钢球滑出定位槽,因此手就有感觉。
图25是微火燃气孔示意图(放大),旋转轴中心孔中的燃气先进入微火燃气孔62,再进入扩张孔61,再进入出气孔。设计扩张孔的目的是防止旋转轴上的润滑油进入微火燃气孔堵塞该孔。
图26是旋转轴上定位槽另一种布置方式图,由于布置在一条线上时各槽之间距离太小,不便于加工及调节火焰,因此分两排布置。与此对应,手感器也应有两个,旋转轴适当加长。
图27至图28是第一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四种结构的旋转轴的端面的进气截面调节槽向示图和旋转轴曲面的出气截面调节槽展开图。这种旋转轴由两套火焰和/或热负荷调节槽组合而成,上部分与第一类第一种完全相同,下部分与第一类第二种完全相同。由第一种火焰可以自燃过渡到第二种火焰。即第一种火焰到达微火状态,再继续扭动旋转轴,则第二种火焰的出气调节槽全部导通,火焰达到最大,由导通到最大有一个过程,但刚导通时气量不大不会燃烧,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燃烧,但从导通到达到最大火焰状况的扭转角很小。再继续扭动旋转轴,其调节原理与第二种相同。在一个控制装置上设计两种火焰控制方法,更加适应炊事需要。此旋转轴还可以反转,第二部分反转时,可由最小火焰转到最大火焰,再继续反转时各烧头上的火焰同时减少,再继续反转,最大的三圈火焰同时熄灭,但进入第一部分火焰的微火状态,继续反转,各烧头上由小圈到大圈逐步开始燃起火焰,并同时加大火焰直至最大火焰状态,再继续反转,火焰同时全部减少直至同时关闭。第一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一、二、三这三种结构均可以反转旋转轴来调节火焰,在此不再赘述。图27中abcdefghija所围成的部分为进气截面调节槽。
图29至图32是第二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结构图,其中图29为外形图,这种结构的进气孔开在外壳曲面上,进气截面调节槽也开在旋转轴曲面上,其他部分与第一类各种结构相同。图30至32列举了这种结构的旋转轴三种进气截面调节槽展开图,其中图30和图31可与图20的出气截面调节槽配套使用,图32可与图23配合使用。
图33至36是第三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一种结构图,该装置分两部分调节火焰,第一部分与目前的开关基本相同,只是只有两个燃气出口,一个与第二部分相通,另一个为点火燃气出口。目前市场上的开关一般有两个燃烧燃气出口(与两个引射管对应),一个点火燃气出口。第二部分主要由燃气喷咀、柱塞、外壳和端盖组成,其工作原理为第一部分可通过扭动旋转轴,调节进气截面和出气截面,从而调节进入第二部分外壳的燃气速度,它可以将各燃气喷咀的喷气速度同时调大或调小,从而可将各烧头上的火焰同时调大或调小。第二部分通过移动调节柱塞在燃气喷咀中的位置来改变进入喷咀的进气截面,从而调节喷咀喷气速度,调节火焰大小。图中四个柱塞连成整体,扭动手柄可使柱塞同时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调节柱塞的长度各不相同,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柱塞与燃气喷咀对应,燃气喷咀与引射管和烧头对应)的柱塞最长,与最小烧头间接对应的柱塞最短,通过移动调节柱塞,先后改变各喷咀进气截面,从而改变喷咀喷气速度以改变各烧头热负荷,可以按照调小第一圈→关闭第一圈→调小第二圈→关闭第二圈……的规律调节火焰,调节和关闭第一圈的同时,第二圈可以略为调小,也可以不调小,根据两柱塞长度关系确定;两种调节方法各自可单独使用,还可以同时使用。定位板由上下两块组成,其作用是使手柄在其孔中旋转,而不产生轴向移动。定位板与燃气灶主骨架连接方式略。图33中利用现有的电子打火开关(稍作改进),其中驱动旋转轴的部分未画出。
图37是第三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二种结构图,该结构与同类第一种结构第一部分也相同,只是第二部分结构不同。其工作原理与同类第一种完全相同,只是燃气喷咀和外壳的形状作了些变化,在此不再赘述。此外,以上两种结构中柱塞与燃气喷咀间的配合既可以是光孔和光杆,又可以是螺纹。当用螺纹时调节结构不同,在此不再赘述,因总的原理是通过柱塞的进与退调节喷气咀的进气截面,而具体实施方式
很多。
图38至图43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驱动部分结构图,该部分与现有电子打火开关的相关部分基本相同。其工作原理为将手柄向上移动,压缩弹簧,同时推动安全环离开槽子,手柄即可转动,并带动从动轴旋转,从而通过锥齿轮带动旋转轴旋转。同时从动轴带动拨叉转动,拨叉拨动电子打火装置的撞击棒(图中未画出)压缩弹簧(图中未画出),从动轴转动约90°时,拨叉与撞击棒脱离,撞击棒在弹力作用下撞击压感电池,从而火花针产生火花,这时点火燃气和燃烧燃气均已导通,灶具开始燃烧。该装置与现有电子打火开关不同之处是该装置可正反旋转任意角度,而现有装置正反旋转只有180°以内;该装置与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通过锥齿轮连接,现有电子打火开关的从动轴和旋转轴是同一根轴。对该装置还可以作另外的设计,即将从动轴和旋转轴合二为一,则主动轴与旋转轴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则可省略从动轴和锥齿轮,但扭动手柄的旋向与现有的技术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对现有电子打火开关的了解来源于对实物的拆卸分析,未找到相关文献,所以其各部件的名称是发明人起的。这种驱动装置只适合第一类和第二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第三类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的第一部分有驱动及打火装置。
图44至图48是可调支架结构图,将支架调上调下的原理与图10至图11中调节烧头上下位置的原理相同。可调支架的主支架的螺纹与支架脚的螺纹旋向相反。调节套内孔上部螺纹与主支架的螺纹相同,下部螺纹与支架脚螺纹相同。调节套上部或下部可为光孔,与之相配合的主支架或支架脚则为光杆。但光杆下端应有轴肩托住调节套(参见图11),当调节套孔下部为光孔时,斜齿轮可换成蜗轮。转动蜗杆,推动调节套旋转,而主支架与支架脚不旋转,因此调节套与主支架和支架脚有轴向相对移动,主支架从而可以上下移动。由于调节套上下螺纹旋向相反,因此调节速度很快,定位架的作用,一是控制主支架的行程,以保证主支架不脱离调节套;二是不让支架旋转。图48的简易支架(即目前市场上的支架)嵌在竖支杆的槽中。将螺杆与电动机的轴相连,则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或将调节套外的齿轮取消,将该调节套下部安装在电动机轴上,也可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这时电动机竖直放置。由于变手动为电动只是增加电动部分,很简单,故没有绘电动部分图。增加电动部分增加了成本,使用起来还不如手动方便。
图49至图51是凹型燃烧器示意图,该燃烧器由四个(以四个为例)单独的烧头组成,每圈烧头有一个引射管并只有一圈火孔。烧头排列成凹型,即直径最大的烧头顶面位置最高,直径第二的烧头顶面位置次之,直径第三的烧头顶面位置又次之,直径最小的烧头顶面位置最低,各烧头的顶面互相平行,各烧头放在台阶型托架上,各烧头火孔顶面中点共同组成曲面轮廓,该曲面一般为球面,可以为其他曲面,且该曲面与曲面锅相适应。引射管有两段,一段为水平方向,一段为竖直方面,两段连接处为弯头(连为一体)。水平方向的引射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弯头,即引射管可以有两个弯头,两弯头的中心线不在同一平面内,而在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内。一般各引射管水平方向的一段的中心线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而各烧头顶面不在同一水平面内,因而引射管竖直方向的一段长度各不相同,最外一圈烧头的引射管竖直方向的一段最长。也可以将各引射管竖直方向的长度设计一样长,则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的轴线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由于各烧头的热负荷不一样,因此各烧头的引射管粗细不一样。图中β角为任意角度,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引射管水平方向的长度和坚直方向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引射管与燃气喷咀接触的部分(端面)与现有引射管相同,可参看中国专利申请公开02138920.9中图6引射管端面。该烧头内部结构与图2至图7中烧头完全一致。这种凹型燃烧器适合在上部放置曲面锅用来炒菜。目前的燃气灶一般为双灶头燃气灶,因此一边可设计成凹型燃烧器适合曲面锅,一边可设计成平面型燃烧器适合平底锅、壶。两种燃烧器的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均可采用上述所有的控制装置。
图52至图53所述是可调喷咀结构示意图。该可调喷咀主要由喷咀、调节板、弹簧、安装弹簧的支架、带螺纹孔的支架和调节螺栓组成,调节板右端为曲面,调节板压在喷咀气体流出一端的端面上,并靠弹簧压紧。当扭动螺栓时,调节板左移或右移,从而使喷咀喷气截面减少或增加,从而调节燃气灶的热负荷。
权利要求
1.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以及支架,其特征是燃烧器的烧头有三圈以上(含三圈,下同),每圈之间有间隙便于二次空气进入火焰中参与燃烧,每圈烧头上只有一圈火孔,烧头由混合气框架、导气板和火孔圈组成,火孔圈由耐火隔热材料制成,每圈烧头对应一个引射管并对应一个燃气喷咀,三圈以上的烧头中至少有两圈最大的烧头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的方式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主要由外壳、端盖和旋转轴组成,旋转轴安装在外壳和端盖中,旋转轴与外壳和端盖之间的间隙一般小于0.05mm,间隙内有润滑油;外壳或端盖上设置一个燃气进气孔,外壳上设置一个点火燃气出气孔与点火燃气引射管对应,设置三个以上燃烧燃气出气孔与燃烧器的引射管和烧头对应;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一个与燃气进气孔对应的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直接相通或通过连通孔相通)的进气截面调节槽,还设置与各燃气出气孔对应的四个以上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该轴的和各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与该轴的中心孔相通,转动旋转轴可以调节进气截面,也可以调节出气截面,还可以同时调节进气截面和出气截面,通过调节进气截面或出气截面,或同时调节进气截面和出气截面,可以调节燃烧器各烧头的火焰和/或热负荷状况;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上安装手感器,该手感器由外壳、埋头螺栓、弹簧和钢球组成,旋转轴上设置各出气孔关闭位置槽和微火位置槽,当钢球落在某槽中时,表示对应的出气口被彻底关闭,对应的烧头上的火焰熄灭,或处于微火状态,手扭动手柄时就有感觉;支架的高度可以通过电动或手动的方式上下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气灶,其特征是三圈以上的烧头中至少有两圈最大的烧头的进气管(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进气管)通过调节套与引射管相通;调节套外部为斜齿轮(只有两个调节套且调节套下部为光孔时可改为蜗轮),调节套内孔上部与下部的螺纹旋向相反,进气管与调节套相配合的部位为与调节套上部螺纹相同的螺纹管,引射管与调节套相配合的部位为与调节套下部螺纹相同的螺纹管;调节套内孔上部或下部可为光孔,这时与之相配合的进气管或引射管外壁也应为光管;第一个调节套的斜齿轮和第二个调节套的斜齿轮与一根蜗杆相啮合,第三个调节套的斜齿轮直接与第二个调节套的斜齿轮啮合,蜗杆安装在定位装置中;第一个调节套内孔螺纹的螺距大于第二个调节套内孔螺纹的螺距,第二个调节套内孔螺纹的螺距大于第三个调节套内孔螺纹的螺距,转动蜗杆可带动调节套旋转,从而推动烧头上下移动,不能上下移动的烧头与其引射管铸为一体;支架由普通支架、竖支杆、环支杆、横支杆、主杆、调节套、蜗杆及其轴套、支架脚、限位架组成,调节套外部为斜齿轮(当调节套孔下部为光孔时可改为蜗轮),中间为孔,孔上部的螺纹与孔下部的螺纹旋向相反,主杆的螺纹与调节套孔的上部螺纹相同并与之相配合,支架脚的螺纹与调节套孔的下部螺纹相同并与之相配合;调节套中间的孔上部或下部可为光孔,则与之相配合的主杆或支架脚为光杆;蜗杆与调节套的斜齿轮或蜗轮相啮合,扭动蜗杆可转动调节套从而使主杆上下移动;普通支架嵌在竖支杆的槽中;限位架限制主杆向上移动的幅度,并使主杆不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燃气灶,其特征是将调节烧头上下位置的蜗杆与电动机的轴相连,则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或将烧头调节套外部的齿轮变为正齿轮,在电动机的轴上安装正齿轮与调节套的齿轮啮合,也可实现电动调节;将调节支架上下位置的螺杆与电动机的轴相连,则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或将支架调节套外的齿轮取消,将该调节套下部安装在电动机轴上,也可变手动调节为电动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气灶,其特征是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的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可使进气截面按照进气截面积不变→进气截面积快速减少到使所有烧头的火焰和/或热负荷从最大降到一半以下→进气截面积较慢减少以利于逐个关闭烧头上的火焰→进气截面积减少到最小火焰状态→全部关闭的规律变化;旋转轴曲面上设置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和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并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四个以上长度各不相同的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对应的调节槽最短,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调节槽与出气孔对应,出气孔与燃气喷咀对应,燃气喷咀与引射管和烧头对应)的调节槽第二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微火燃气出气孔,各出气截面调节槽与对应的出气孔导通的起点时间相同,但减少通气截面并直至关闭的时间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气灶,其特征是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的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可使进气截面按照一直全开→迅速减少并关闭的规律变化,即该进气截面调节槽只起最大限度地打开进气孔和最后关闭进气孔的作用,不起调节火焰大小的作用;旋转轴曲面上设置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和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中心孔相通的四个以上长度各不相同的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对应的调节槽最短,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调节槽与出气孔对应,出气孔与引射管和烧头对应)的调节槽第二短,与最小烧头间接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最小的燃气出气孔;各出气截面调节槽与出气孔导通的起点时间相同,但减少通气截面并直至关闭的时间不相同,即燃气灶从第一圈烧头起至最小一圈烧头按照调小一圈火焰直到关闭→再调小一圈火焰直到关闭……的规律来控制火焰和/或热负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气灶,其特征是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的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使进气截面按照进气截面积不变→进气截面积快速减少到使所有烧头的火焰和/或热负荷从最大降到一半以下→进气截面积较慢减少以利于逐个关闭烧头上的火焰→进气截面积减少到微火状态→全部关闭的规律变化,第二部分可使进气截面按照从较小迅速过渡到最大→一直最大→迅速减少并关闭的规律变化;旋转轴曲面上设置两组出气截面调节槽,第一组设置四个以上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和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出气截面调节槽,四个以上调节槽与出气孔相通的起点时间相同,关闭时间不同,且四条出气截面调节槽长度各不相同,其中点火燃气出气截面调节槽最短,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的调节槽第二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微火燃气出气孔;第二组设置三个以上与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出气截面调节槽,三个以上调节槽与出气孔相通的起点时间不同,关闭时间相同,且三条出气截面调节槽长度各不相同,与最大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第二组最长的调节槽与第一组的微火燃气出气孔距离适当,即燃烧器可从第一组微火状态自然过渡到第二组调节槽控制火焰和/或热负荷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气灶,其特征是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的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使进气截面按照进气截面积不变→进气截面积快速减少到使所有烧头的火焰和/或热负荷从最大降到一半以下→进气截面积较慢减少以利于逐个关闭烧头上的火焰→进气截面积减少到微火状态→全部关闭的规律变化,第二部分可使进气截面按照从较小迅速过渡到最大→一直最大→迅速减少并关闭的规律变化;旋转轴曲面上设置两组出气截面调节槽,第一组设置四个以上与点火燃气出气孔和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出气截面调节槽,四个以上调节槽与出气孔相通的起点时间相同,关闭时间不同,且四条出气截面调节槽长度各不相同,其中点火燃气出气截面调节槽最短,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的调节槽第二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微火燃气出气孔;第二组设置三个以上与燃烧燃气出气孔对应的通过连通孔与旋转轴中心孔相通的出气截面调节槽,三个以上调节槽与出气孔相通的起点时间相同,关闭时间不同,且三条出气截面调节槽长度各不相同,与最大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短,与最小烧头对应的调节槽最长,最长的调节槽旁有最小燃气出气孔;第二组最长的调节槽与第一组的最小燃气出气孔距离适当,即燃烧器可从第一组微火状态自然过渡到第二组调节槽控制火焰的状态。
8.一种燃气灶,其特征是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采用现有的电子打火开关,只将该开关的两个燃烧燃气出气孔改为一个,该出气孔与第二部分的进气孔相通,扭动旋转轴可启用电子打火功能,并可调节整体进气速度,从而调节燃烧器的整体热负荷;第二部分由外壳、端盖、可调燃气喷咀、调节柱塞和进气孔组成,该进气孔与第一部分的出气孔相通,调节柱塞的长度各不相同,与最大烧头间接对应(柱塞与燃气喷咀对应,燃气喷咀与引射管和烧头对应)的柱塞最长,与最小烧头间接对应的柱塞最短,通过移动调节柱塞,先后改变各喷咀进气截面,从而改变喷咀喷气速度以改变各烧头热负荷,可以按照调小第一圈→关闭第一圈→调小第二圈→关闭第二圈……的规律调节火焰,调节和关闭第一圈的同时,第二圈可以略为调小,也可以不调小,根据两柱塞长度关系确定;两种调节方案可各自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
9.一种燃气灶,包括两组烧头(即两个灶头),其特征是有一组烧头有三圈以上,每圈烧头对应一个引射管并只有一圈火孔,三圈以上的烧头排列成凹型,即直径最大的烧头顶面位置最高,直径第二的烧头顶面位置次之,直径最小的烧头顶面位置最低,各烧头的顶面互相平行,三圈以上烧头的各火孔的顶面中点共同构成一个曲面轮廓,该曲面一般为球面,可为其他曲面。
10.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可调喷咀,包括喷气咀和一端面为曲面的调节板,其特征是喷气咀出气孔出口端面上盖上该调节板,当移动调节板时可改变喷气孔出气截面以调节喷气咀单位时间的喷气量,从而调节燃气灶的热负荷。
全文摘要
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以及支架,其特征是燃烧器的烧头有三圈以上,每圈烧头上只有一圈火孔,每圈烧头对应一个引射管并对应一个燃气喷嘴,三圈以上的烧头中至少有两圈最大的烧头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的方式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火焰和/或热负荷控制装置的外壳或端盖上设置一个燃气进气孔,外壳上设置一个点火燃气出气孔与点火燃气引射管对应,设置三个以上燃烧燃气出气孔与燃烧器的引射管和烧头对应;旋转轴曲面上或一端面上设置一个进气截面调节槽,以及与各燃气出气孔对应的四个以上环形出气截面调节槽,转动旋转轴可以调节进气截面和/或出气截面。支架的高度可以通过电动或手动的方式上下调节。
文档编号F24C3/08GK1576702SQ20041007154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1日
发明者柴文龙 申请人:柴文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