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672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湿度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空气湿度调节的湿度控制装置,特别涉及属于其空气过滤器的设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至今为止,使用吸附材料进行空气湿度调节的湿度控制装置众所周知。例如,在公开在特开2002-22206号公报中的湿度控制装置中,第1及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第1及第2风扇在中空的壳体内流通。在壳体内,被处理空气的流通路径被切换,在各吸附元件中交替进行水分的吸附和脱离。并且,上述湿度控制装置构成为交替使用第1吸附元件和第2吸附元件,对提供给室内的被处理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
在上述湿度控制装置中,一般设置不让异物侵入壳体内的设备中的空气过滤器。以往,将各种各样的方法使用在空气过滤器的设置中。例如,如实开昭60-178735号公报中的空气过滤器那样的,直接用空气过滤器覆盖设置在壳体内的热交换器侧面的吸入口的方法被众所周知。这样一来,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异物侵入影响较大的热交换器中。但是,使用这样的方法,在到达热交换器为止的壳体内的被处理空气的流通路径中,异物侵入的影响较大。
在上述特开2002-22206号公报的湿度控制装置中,例如,在壳体的一对侧壁部的任意一方设置将第1被处理空气取入的吸入口、和将第2被处理空气喷出的喷出口,在另一方设置将第2被处理空气取入的吸入口、和将第1被处理空气喷出的喷出口。在这样的结构的湿度控制装置中,为了在被处理空气流入壳体内的时刻从被处理空气中除去异物,必须要在各吸入口附近分别设置空气过滤器,例如,如特开平4-350443号公报所示。
通常,必须要对空气过滤器定期地进行清扫。也就是说,必须较频繁地进行将空气过滤器从壳体内取出一段时间,在进行清扫后再放回到壳体内的作业。因此,在上述的距壳体内一段距离的地方设置空气过滤器的结构中,空气过滤器的维护作业变得非常繁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点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空气过滤器的维护的湿度控制装置。
第1发明是以这样的湿度控制装置为对象,通过利用第1及第2风扇(95、96)让第1及第2被处理空气在中空的壳体(10)内流通,同时,切换在上述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的流通路径,来交替使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对提供给室内的被处理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并且,上述壳体(10)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包括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和第1及第2喷出口(14、16)。在为壳体(10)的侧壁部之一的吸入侧侧壁部(12),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在该吸入侧侧壁部(12)的长边方向上排列开口。在壳体(10)内沿着上述吸入侧侧壁部(12)形成连通到第1及第2吸入口(13、15)的一个过滤器用空间(44)。在过滤器用空间(44)中设置有用以将从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过滤的空气过滤器(71)。
第2发明是以这样的湿度控制装置为对象,通过利用第1及第2风扇(95、96)让第1及第2被处理空气在中空的壳体(10)内流通,同时,切换在上述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的流通路径,来交替使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对提供给室内的被处理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并且,上述壳体(10)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包括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和第1及第2喷出口(14、16)。在为上述壳体(10)的侧壁部之一的吸入侧侧壁部(12),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在该吸入侧侧壁部(12)的长边方向上排列开口。在上述壳体(10)内沿着上述吸入侧侧壁部(12)设置有用以将从上述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过滤的空气过滤器(71、76、77)。
第3发明在上述第1发明的基础上,空气过滤器(71),在过滤器用空间(44)中设置有一个,构成为过滤从第1及第2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同时,包括隔离部件(72),用以将过滤器用空间(44)隔离成连通到第1吸入口(13)的第1部分(45)、和连通到第2吸入口(15)的第2部分(47)。
第4发明在上述第2发明的基础上,在空气过滤器(71)中,过滤从第1吸入口(13)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第1过滤器部(73)、过滤从第2吸入口(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第2过滤器部(74)、和防止通过第1过滤器部(73)的空气与通过第2过滤器部(74)的空气混在一起的隔离部件(72)形成为一体。
第5发明在上述第3或第4发明的基础上,在壳体(10)中,与邻接在吸入侧侧壁部(12)的侧壁部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为了可将空气过滤器(71)取出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
第6发明在上述第5发明的基础上,空气过滤器(71)装在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内侧面。
第7发明在上述第3或第4发明的基础上,空气过滤器(71),通过向与吸入侧侧壁部(12)平行的方向滑动,来装卸到壳体(10)上。
第8发明在上述第1发明的基础上,过滤器用空间(44)被隔离成连通到第1吸入口(13)的第1部分(45)、和连通到第2吸入口(15)的第2部分(47)。在上述第1部分(45)中设置有第1空气过滤器(76),在上述第2部分(47)中设置有第2空气过滤器(77)。
第9发明在上述第2发明的基础上,在壳体(10)内,设置有过滤从第1吸入口(13)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第1空气过滤部(76)、和过滤从第2吸入口(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第2空气过滤部(77)。
第10发明在上述第8或第9发明的基础上,在壳体(10)中,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相互对着的一对侧壁部,分别包括一个为了可将空气过滤器(76、77)取出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
第11发明在上述第8或第9发明的基础上,在壳体(10)中,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侧壁部中的相互对着的一对侧壁部,其一方包括为了可将第1空气过滤器(76)取出的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另一方包括为了可将第2空气过滤器(77)取出的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
第12发明在上述第11发明的基础上,第1空气过滤器(76)设置在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的内侧面,第2空气过滤器(77)设置在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的内侧面。
第13发明在上述第8或第9发明的基础上,空气过滤器(76、77),通过向与吸入侧侧壁部(12)平行的方向滑动,来装卸到壳体(10)上。
在上述第1及第2发明中,由于第1及第2风扇(95、96)的作用,被处理空气通过在吸入侧侧壁部(12)开口的第1及第2吸入口(13、15)被取入壳体(10)内。在壳体(10)内,由空气过滤器(71、76、77)将异物除去的被处理空气流通。这些发明的湿度控制装置,通过切换在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的流通路径,交替使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对提供给室内的被处理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
在上述第1发明中,通过吸入口(13、15)流入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由设置在过滤器用空间(44)内的空气过滤器(71、76、77)过滤。在上述第2发明中,通过吸入口(13、15)流入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由沿着吸入侧侧壁部(12)设置的空气过滤器(71、76、77)过滤。
在上述第3发明中,过滤器用空间(44),通过空气过滤器(71)的隔离部件(72),被隔离成连通到第1吸入口(13)的第1部分(45)和连通到第2吸入口(15)的第2部分(47)。从第1吸入口(13)流入的被处理空气,流入过滤器用空间(44)的第1部分(45),被空气过滤器(71)过滤。而从第2吸入口(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流入过滤器用空间(44)的第2部分(47),被空气过滤器(71)过滤。
在上述第4发明中,在空气过滤器(71)中,第1过滤器部(73)、第2过滤器部(74)和隔离部件(72)形成为一体。第1过滤器部(73)将通过第1吸入口(13)的被处理空气过滤。第2过滤器部(74)将通过第2吸入口(15)的被处理空气过滤。隔离部件(72)将连通到第1吸入口(13)的空气通路和连通到第2吸入口(15)的空气通路隔离,防止通过第1吸入口(13)的被处理空气和通过第2吸入口(15)的被处理空气混在一起。
在上述第5发明中,在壳体(10),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侧壁部设置过滤器检查用盖(131)。通过打开此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将空气过滤器(71)从壳体(10)中取出。
在上述第6发明中,将空气过滤器(71)安装在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内面。当将此过滤器检查用盖(131)从壳体(10)卸下时,空气过滤器(71)也随着那时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移动而移动,空气过滤器(71)与过滤器检查用盖(131)一起被从壳体(10)取出。
在上述第7发明中,空气过滤器(71),通过沿着吸入侧侧壁部(12)滑动,从壳体(10)上卸下,或装到壳体(10)上。
在上述第8发明中,通过第1吸入口(13)的被处理空气,流入过滤器用空间(44)的第1部分(45),被第1空气过滤器(76)过滤。并且,通过第2吸入口(15)的被处理空气,流入过滤器用空间(44)的第2部分(47),被第2空气过滤器(77)过滤。
在上述第9发明中,在壳体(10)内,将第1空气过滤器(76)和第2空气过滤器(77)沿着吸入侧侧壁部(12)设置。第1空气过滤器(76)将通过第1吸入口(13)的被处理空气过滤。第2空气过滤器(77)将通过第2吸入口(15)的被处理空气过滤。
在上述第10发明中,在壳体(10)中,对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侧壁部中的相互对着的一对侧壁部的每一个设置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通过打开此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将空气过滤器(76、77)从壳体(10)取出。
在上述第11发明中,在壳体(10)中,对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侧壁部中的相互对着的一对侧壁部的每一个设置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该一对侧壁部,对其中的一方设置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对另一方设置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若打开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则将第1空气过滤器(76)从壳体(10)中取出。若打开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则将第2空气过滤器(77)从壳体(10)中取出。
在上述第12发明中,将第1空气过滤器(76)设置在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的内侧面,将第2空气过滤器(77)设置在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的内侧面。当将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从壳体(10)卸下时,第1空气过滤器(76)也随着那时的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的移动而移动,第1空气过滤器(76)与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一起被从壳体(10)取出。同样,当将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从壳体(10)卸下时,第2空气过滤器(77)也随着那时的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的移动而移动,第2空气过滤器(77)与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一起被从壳体(10)取出。
在上述第13发明中,第1及第2空气过滤器(76、77),通过沿着吸入侧侧壁部(12)滑动,来装在壳体(10)上或从壳体(10)上卸下。
(发明的效果)在上述第1发明的湿度控制装置中,让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在壳体(10)的吸入侧侧壁部(12)排列开口,在连通到第1及第2吸入口(13、15)的一个过滤器用空间(44)中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1、76、77)。并且,在上述第2发明的湿度控制装置中,使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在壳体(10)的吸入侧侧壁部(12)排列开口,沿着这些吸入口(13、15)开口的吸入侧侧壁部(12)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1、76、77)。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用以过滤从第1及第2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空气过滤器(71、76、77)汇集在壳体(10)内的一个地方,能够减少将空气过滤器(71、76、77)装入壳体(10)或从壳体(10)上卸下时的作业数。并且,根据本发明,在用设置在吸入口(13、15)之后的空气过滤器(71、76、77)将被处理空气过滤,减少流入壳体(10)内的灰尘等的数量之后,能够使维护空气过滤器(71、76、77)时的工作效率提高。
在上述第3及第4发明中,通过一个空气过滤器(71)将从第1吸入口(13)流入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和从第2吸入口(15)流入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两方进行过滤。因此,在维护空气过滤器(71)时,该一个空气过滤器可随意装卸到壳体(10)上,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维护空气过滤器(71)的工作效率。并且,在这些发明中,对空气过滤器(71)安装有隔离部件(72)。因此,能够一边防止从第1及第2吸入口(13、15)流入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彼此混在一起的现象,一边在一个空气过滤器(71)中进行各被处理空气的过滤。
在上述第5发明中,在与壳体(10)的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侧壁部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为了可将空气过滤器(71)取出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因此,仅通过打开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就能够取出空气过滤器(71),能够使维护空气过滤器(71)的工作效率提高。并且,当在与壳体(10)的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侧壁部的两侧设置过滤器检查用盖(131)时,能够从任意一个侧壁部取出空气过滤器(71)。
在上述第6及第12发明中,将空气过滤器(71、76、77)安装在过滤器检查用盖(131、136、137)的内侧面。因此,若进行从壳体(10)卸下过滤器检查用盖(131、136、137)的动作,则通过此动作,不仅能够从壳体(10)上卸下过滤器检查用盖(131、136、137),还能够将空气过滤器(71、76、77)从壳体(10)上卸下,能够更进一步地削减维护空气过滤器(71、76、77)时的作业数。
在上述第7及第13发明中,通过进行使空气过滤器(71、76、77)滑动这样比较单纯的作业,来将空气过滤器(71、76、77)从壳体(10)上卸下。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简化空气过滤器(71、76、77)的维护作业。并且,在这些发明中,使空气过滤器(71、76、77)向与吸入侧侧壁部(12)平行的方向滑动。因此,例如,即使不进行将吸入口(13、15)开口的吸入侧侧壁部(12)从壳体(10)上卸下这样比较复杂的作业,也能够将空气过滤器(71、76、77)从壳体(10)上卸下,在这点上也能够简化空气过滤器(71、76、77)的维护作业。
在上述第8发明中,将空气过滤器(76、77)分别设置在过滤器用空间(44)中的连通到第1吸入口(13)的第1部分(45)、和连通到第2吸入口(15)的第2部分(47)中。因此,能够在从各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没有彼此混在一起的情况下,由设置在过滤器用空间(44)的各部分(45、47)的空气过滤器(76、77)进行过滤。并且,也能够在第1部分(45)和第2部分(47)设置种类不同的空气过滤器(76、77)。
在上述第9发明中,在壳体(10)内设置有第1空气过滤器(76)和第2空气过滤器(77)。因此,能够确实地将通过各吸入口(13、15)的被处理空气净化。并且,也能够在第1空气过滤器(76)和第2空气过滤器(77)使用捕集效率等特性不同的器件。
在上述第10发明中,对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相互对着的壳体(10)的一对侧壁部的每一个分别设置有一个为了可将空气过滤器(76、77)取出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这样一来,通过打开各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能够将设置在该过滤器用空间(44)的第1部分(45)或第2部分(47)的空气过滤器(76、77)取出。
在上述第11发明中,对壳体(10)的侧壁部中的彼此对着的一对侧壁部的每一个设置有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并且,能够通过打开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将第1空气过滤器(76)从壳体(10)中取出,通过打开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将第2空气过滤器(77)从壳体(10)中取出,能够减少维护空气过滤器(71)时的作业数。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示出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及除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概要结构图。
图2为示出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及除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概要结构图。
图3为示出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及加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概要结构图。
图4为示出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及加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概要结构图。
图5A为示出了在第1实施例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要部放大图。
图5B为示出了在第1实施例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要部放大图。
图6为示出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吸附元件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7为示出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设置状态的概要平面图。
图8为用箭头示出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中的维护时的设备取出方向的概要平面图。
图9为示出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检查用盖的位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10为示出了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及除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概要结构图。
图11为用箭头示出了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中的维护时的设备取出方向的概要平面图。
图12为示出了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检查用盖的位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13为示出了其它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及除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概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另外,下述实施例只不过是非常合适于本发明的例子,完全没有想限制本发明的适用物和用途范围的意图。
《发明的第1实施例》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构成为将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进行切换,其中,所述除湿运转是将被减湿的空气提供给室内,所述加湿运转是将被加湿的空气提供给室内,例如,安装在屋内的顶面。并且,此湿度控制装置,构成为包括制冷剂回路和两个吸附元件(81、82),进行所谓的成批式动作。
这里,参照图1~图9对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加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在对「上」「下」「左」「右」「前」「后」「面前」「里侧」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是指从正面一侧(同图下侧)来看图1所示的湿度控制装置时的位置。
如图1所示,上述湿度控制装置,包括略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0)。在该壳体(10)中收纳有两个吸附元件(81、82)和制冷剂回路。
在制冷剂回路中,作为加热器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第1热交换器(103)、第2热交换器(104)、压缩机(101)及膨胀阀通过配管连接在一起。另外,将膨胀阀及配管的图示省略。在此制冷剂回路中,通过让被充填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并且,制冷剂回路,构成为能够切换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的运转、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的运转。
如图6所示,上述吸附元件(81、82),由交替叠层平板状的平板部件(83)和波形的波板部件(84)构成。波板部件(84)以与邻接的波板部件(84)的棱线方向相互错开90°的形式叠层。并且,将吸附元件(81、82)的全体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或四角形柱状。
在上述吸附元件(81、82),在平板部件(83)及波板部件(84)的叠层方向上,夹着平板部件(83)交替区划形成有调湿侧通路(85)和冷却侧通路(86)。在此吸附元件(81、82)中,调湿侧通路(85)在平板部件(83)的长边侧的侧面开口,冷却侧通路(86)在平板部件(83)的短边侧的侧面开口。
在上述吸附元件(81、82)中,在面临调湿侧通路(85)的平板部件(83)的表面、和设置在调湿侧通路(85)的波板部件(84)的表面,涂敷有用以吸附水蒸气的吸附材料。能够举出例如氧化硅胶、沸石、离子交换树脂等作为这种吸附材料。
并且,如图1所示,第1、第2吸附元件(81、82)在长边方向中央部分别被分割成两部分,能够在维护时仅取出其被分割的部分的一方。另外,也可以不分割第1、第2吸附元件(81、82)。
在上述壳体(10)中,在最靠面前的一侧设置有第1壁板(panel)(11),在与该第1壁板(11)对着的最靠里侧的位置上设置有第2壁板(12)。并且,在上述壳体(10)中,设置有与第1壁板(11)正交的右侧第3壁板(17)、和左侧第4壁板(18)。在第1壁板(11)的靠左端下部形成有第1喷出口(14),且在其靠右端下部形成有第2喷出口(16)。而在第2壁板(12)的靠左端形成有第2吸入口(15),且在其靠右端形成有第1吸入口(13),分别在第2壁板(12)的长边方向上排列形成。该第2壁板(12)构成吸入侧侧壁部。
如图9所示,在第4壁板(18)设置有其一部分可从壳体(10)卸下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和元件检查用盖(132)。同样,在第1壁板(11)设置有风扇检查用盖(121)。另外,风扇检查用盖(121)和元件检查用盖(132)也可以是被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
如图7、图8所示,在顶面(R)中的壳体(10)的第1壁板(11)附近,设置有作业人员在维护时进行开、关的第1检查用进入口(H1)。而在顶面(R)中的壳体(10)的第4壁板(18)附近,设置有作业人员在维护时进行开、关的第2检查用进入口(H2)。
如图1所示,壳体(10)的内部,在从靠面前一侧的第1壁板(11)朝向里侧第2壁板(12)的方向上被隔离成3个空间。
壳体(10)的靠第1壁板(11)形成的空间,被隔离成左右3个空间。在这3个空间中的右侧空间构成第2喷出侧流路(41),左侧空间构成第1喷出侧流路(42)。并且,被第2喷出侧流路(41)和第1喷出侧流路(42)夹着的空间,构成收容空间(90)。在为封闭空间的收容空间(90)中设置有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101)。
第2喷出侧流路(41)连通到第2喷出口(16)。在该第2喷出侧流路(41)设置有作为第2风扇的第2喷出风扇(96)和第2热交换器(104)。第2喷出风扇(96)安装在上述第1壁板(11)的风扇检查用盖(121)的内侧面,以使其喷出侧连接在第2喷出口(16)。第2热交换器(104),使朝向第2喷出风扇(96)流动的空气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热交换。
而第1喷出侧流路(42)连通到第1喷出口(14)。在该第1喷出侧流路(42)设置有作为第1风扇的第1喷出风扇(95)和第1热交换器(103)。第1喷出风扇(95)安装在上述第1壁板(11)的风扇检查用盖(121)的内侧面,以使其喷出侧连接在第1喷出口(14)。第1热交换器(103),使朝向第1喷出风扇(95)流动的空气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热交换。
在壳体(10)内,沿着第2壁板(12)形成有连通到上述第1及第2吸入口(13、15)的一个过滤器用空间(44)。在该过滤器用空间(44)中沿着第2壁板(12)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1)。该空气过滤器(71),其左端部安装在上述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内侧面。空气过滤器(71),形成为与第2壁板(12)的大小大致相同,例如设置成当从第2壁板(12)侧来看时,覆盖过滤器用空间(44)的整个区域的样子。
在上述空气过滤器(71)中,在其宽度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有隔离部件(72)。该隔离部件(72),例如为由发泡聚乙烯、发泡尿烷等构成的部件。在该空气过滤器(71)中,比隔离部件(72)靠右的部分构成第1过滤器部(73),比隔离部件(72)靠左的部分构成第2过滤器部(74)。并且,空气过滤器(71),通过沿着第2壁板(12)左右滑动,来装卸到壳体(10)上。
在将上述空气过滤器(71)设置在过滤器用空间(44)中的状态下,利用隔离部件(72)将过滤器用空间(44)左右隔离。过滤器用空间(44)中的此隔离部件(72)右侧的空间构成作为第1部分的吸入侧右侧流路(45)。吸入侧右侧流路(45),连通到第1吸入口(13)。在该吸入侧右侧流路(45)中设置有第1过滤器部(73)。而隔离部件(72)左侧的空间构成作为第2部分的吸入侧左侧流路(47)。吸入侧左侧流路(47),连通到第2吸入口(15)。在该吸入侧左侧流路(47)中设置有第2过滤器部(74)。
在壳体(10)的朝里方向的中央形成的空间,被右侧隔离板(20)和左侧隔离板(30)隔离成左右3个空间。
右侧隔离板(20)的右侧空间,被右侧上下隔离板(28)隔离成上下部分。并且,此空间,上侧的空间构成右上部流路(65),下侧的空间构成右下部流路(66)。右上部流路(65),连通到第2喷出侧流路(41),另一方面,从吸入侧右侧流路(45)隔离开。右下部流路(66),连通到吸入侧右侧流路(45),另一方面,从第2喷出侧流路(41)隔离开。
左侧隔离板(30)的左侧空间,被左侧上下隔离板(38)隔离成上下部分。并且,此空间,上侧的空间构成左上部流路(67),下侧的空间构成左下部流路(68)。左上部流路(67),连通到第1喷出侧流路(42),另一方面,从吸入侧左侧流路(47)隔离开。左下部流路(68),连通到吸入侧左侧流路(47),另一方面,从第1喷出侧流路(42)隔离开。
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右侧隔离板(20)和左侧隔离板(30)之间设置有两个吸附元件(81、82)。这些吸附元件(81、82),隔着规定的间隔以各自的长边方向沿第1壁板(11)的长边方向的形式相互平行排列地设置在壳体(10)内。具体地说,在面前一侧的靠第1壁板(11)处设置有第1吸附元件(81),在里侧的靠第2壁板(12)处设置有第2吸附元件(82)。
第1、第2吸附元件(81、82),被设置为各自的平板部件(83)及波板部件(84)的叠层方向与壳体(10)的左右方向一致。在这样的各吸附元件(81、82)中,调湿侧通路(85)在其上下侧面开口,冷却侧通路(86)在其前后侧面开口,而在其左右的端面中哪一个通路(85、86)也没有开口。
又如图5A及图5B所示,右侧隔离板(20)和左侧隔离板(30)之间的空间,被区划成第1流路(51)、第2流路(52)、第1上部流路(53)、第1下部流路(54)、第2上部流路(55)、第2下部流路(56)及中央流路(57)。
第1流路(51),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的靠面前的一侧,连通到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第2流路(52),形成在第2吸附元件(82)的里侧,连通到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
第1上部流路(53),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的上侧,连通到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第1下部流路(54),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的下侧,连通到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第2上部流路(55),形成在第2吸附元件(82)的上侧,连通到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第2下部流路(56),形成在第2吸附元件(82)的下侧,连通到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
中央流路(57),形成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之间,连通到两个吸附元件(81、82)的冷却侧通路(86)。在该中央流路(57)设置有几乎垂直立着的状态的再生热交换器(102)。该再生热交换器(102),使流过中央流路(57)的空气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热交换。并且,再生热交换器(10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构成用以加热空气的加热器。另外,也可以将再生热交换器(102)设置为几乎放倒成水平的状态。
中央流路(57)和第1下部流路(54)之间的隔离,以第1吸附元件(8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分割面为准,在左右方向被分割成两部分,对分割的空间分别设置有一个第1闸门(shutter)(61)。而中央流路(57)和第2下部流路(56)之间的隔离也以第2吸附元件(82)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分割面为准,被分割成左右部分,对分割的空间分别设置有一个第2闸门(62)。第1闸门(61)和第2闸门(62),都作为随意开或关的节气阀(damper),与各吸附元件(81、82)设置为一体,在维护时,可与各自的吸附元件(81、82)一起作为一体取出。另外,也可以不将第1闸门(61)和第2闸门(62)与各吸附元件(81、82)设置为一体。
右侧隔离板(20),从靠面前一侧朝向里侧被分割成3部分。在这被分割成3部分的右侧隔离板(20)中的最靠面前一侧的部分中形成有第1右侧开口(21)、第1右上开口(23)及第1右下开口(24),在最靠里侧的部分中形成有第2右侧开口(22)、第2右上开口(25)及第2右下开口(26)。在这些开口(21、22、…)中,分别作为节气阀的开闭闸门,可随意开或关地与各吸附元件(81、82)设置为一体,可在维护时与分割的右侧隔离板(20)的一部分及吸附元件(81、82)一起取出。
第1右侧开口(21),设置在右侧隔离板(20)中的最靠面前一侧的下部。在第1右侧开口(21)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1流路(51)和右下部流路(66)相互连通。第2右侧开口(22)设置在右侧隔离板(20)中的靠里侧的下部。在第2右侧开口(22)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2流路(52)和右下部流路(66)相互连通。
第1右上开口(23),设置在右侧隔离板(20)中的与第1吸附元件(81)邻接的部分的上部。在第1右上开口(23)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1上部流路(53)和右上部流路(65)相互连通。第1右下开口(24),设置在右侧隔离板(20)中的与第1吸附元件(81)邻接的部分的下部。在第1右下开口(24)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1下部流路(54)和右下部流路(66)相互连通。
第2右上开口(25),设置在右侧隔离板(20)中的与第2吸附元件(82)邻接的部分的上部。在第2右上开口(25)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2上部流路(55)和右上部流路(65)相互连通。第2右下开口(26),设置在右侧隔离板(20)中的与第2吸附元件(82)邻接的部分的下部。在第2右下开口(26)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2下部流路(56)和右下部流路(66)相互连通。
左侧隔离板(30),也从靠面前的一侧朝向里侧被分割成3部分。在这被分割成3部分的左侧隔离板(30)中的最靠前侧的部分中形成有第1左侧开口(31)、第1左上开口(33)及第1左下开口(34),在最靠里侧的部分中形成有第2左侧开口(32)、第2左上开口(35)及第2左下开口(36)。这些开口(31、32、…),各自包括作为节气阀的开闭闸门,可随意开或关地与各吸附元件(81、82)设置成一体,可在维护时与被分割的左侧隔离板(30)的一部分及吸附元件(81、82)一起取出。
第1左侧开口(31),设置在左侧隔离板(30)中的最靠前侧的下部。在第1左侧开口(31)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1流路(51)和左下部流路(68)相互连通。第2左侧开口(32)设置在左侧隔离板(30)中的靠里侧的下部。在第2左侧开口(32)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2流路(52)和左下部流路(68)相互连通。
第1左上开口(33),设置在左侧隔离板(30)中的与第1吸附元件(81)邻接的部分的上部。在第1左上开口(33)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1上部流路(53)和左上部流路(67)相互连通。第1左下开口(34),设置在左侧隔离板(30)中的与第1吸附元件(81)邻接的部分的下部。在第1左下开口(34)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1下部流路(54)和左下部流路(68)相互连通。
第2左上开口(35),设置在左侧隔离板(30)中的与第2吸附元件(82)邻接的部分的上部。在第2左上开口(35)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2上部流路(55)和左上部流路(67)相互连通。第2左下开口(36),设置在左侧隔离板(30)中的与第2吸附元件(82)邻接的部分的下部。在第2左下开口(36)的开闭闸门打开的状态下,第2下部流路(56)和左下部流路(68)相互连通。
如图7所示,上述湿度控制装置,是在第1吸入口(13)及第2喷出口(16)连通到室外,第2吸入口(15)及第1喷出口(14)连通到室内的状态下设置的。
具体地说,该湿度控制装置的设置状态为第1吸入口(13)及第2喷出口(16)侧的第3壁板(17)位于室外侧的壁(W)的附近,同时,第2吸入口(15)及第1喷出口(14)侧的第4壁板(18)位于室内侧。此时,在第1壁板(11)中,室内侧喷出用管道(duct)(114)连接在第1喷出口(14),室外侧喷出用管道(116)连接在第2喷出口(16)。另一方面,室外侧吸入用管道(113)连接在第2壁板(12)的第1吸入口(13),室内侧吸入用管道(115)连接在第2吸入口(15)。另外,为了能够在检查时卸下这些管道(113、114、…),最好这些管道(113、114、…)不是板金制的管道,而是蛇腹状的柔韧管道。
—运转动作—在上述湿度控制装置中,切换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并且,在除湿运转中和加湿运转中,在湿度控制装置中交替重复第1动作和第2动作。
<除湿动作>
如图1、图2所示,当除湿运转时,在驱动第1喷出风扇(95)后,室外空气(OA)通过第1吸入口(13)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外空气作为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吸入侧右侧流路(45)。该第1被处理空气由空气过滤器(71)的第1过滤器部(73)过滤。而在驱动第2喷出风扇(96)后,室内空气(RA)通过第2吸入口(15)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流入吸入侧左侧流路(47)。该第2被处理空气由空气过滤器(71)的第2过滤器部(74)过滤。
此时,由于过滤器用空间(44)被空气过滤器(71)的隔离部件(72)区划成两部分,因此没有从第1吸入口(13)取入的室外空气和从第2吸入口(15)取入的室内空气混在一起的现象。
并且,当除湿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而第2热交换器(104)处于停止状态。
参照图1、图5A、图5B对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加以说明。在该第1动作中,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也就是说,在第1动作中,在第1吸附元件(81)中对空气进行减湿,同时,将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材料再生。
如图1所示,在右侧隔离板(20)中,第1右下开口(24)和第2右上开口(25)成为连通状态,剩下的开口(21、22、23、26)成为遮断状态。在左侧隔离板(30)中,第1左侧开口(31)和第1左上开口(33)成为连通状态,剩下的开口(32、34、35、36)成为遮断状态。并且,第1闸门(61)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62)成为开口状态。
第1被处理空气,从吸入侧右侧流路(45)流入右下部流路(66),然后,通过第1右下开口(24)流入第1下部流路(54)。而第2空气,从吸入侧左侧流路(47)流入左下部流路(68),然后,通过第1左侧开口(31)流入第1流路(51)。
如图5A所示,第1下部流路(54)的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在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1被处理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材料吸附。在第1吸附元件(81)被减湿的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第1上部流路(53)。
而第1流路(51)的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在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2被处理空气,在调湿侧通路(85)将水蒸气被吸附材料吸附时所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夺了吸附热的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中央流路(57),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中,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第2被处理空气从中央流路(57)流入第2下部流路(56)。
在第1吸附元件(81)及再生热交换器(102)中被加热的第2被处理空气,被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吸附材料由第2被处理空气加热,水蒸气从吸附材料脱离。也就是说,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蒸气,与第2被处理空气一起流入第2上部流路(55)。
如图1所示,流入第1上部流路(53)的减湿后的第1被处理空气,通过第1左上开口(33)流入左上部流路(67),然后,流入第1喷出侧流路(42)。该第1被处理空气,在流过第1喷出侧流路(42)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因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然后,被减湿冷却的第1被处理空气,通过连接到第1喷出口(14)的室内侧喷出用管道(114)提供给室内。
而流入第2上部流路(55)的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第2右上开口(25)流入右上部流路(65),然后,流入第2喷出侧流路(41)。该第2被处理空气,在流过第2喷出侧流路(41)之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那时,第2热交换器(104)停止,第2被处理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并且,在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中被利用的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连接到第2喷出口(16)的室外侧喷出用管道(116)排出到室外。
参照图2、图5A、图5B对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加以说明。在该第2动作中,与第1动作时相反,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也就是说,在第2动作中,在第2吸附元件(82)中将空气减湿的同时,将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材料再生。
如图2所示,在右侧隔离板(20)中,第1右上开口(23)和第2右下开口(26)成为连通状态,剩下的开口(21、22、24、25)成为遮断状态。在左侧隔离板(30)中,第2左侧开口(32)和第2左上开口(35)成为连通状态,剩下的开口(31、33、34、36)成为遮断状态。并且,第2闸门(62)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61)成为开口状态。
第1被处理空气,从吸入侧右侧流路(45)流入右下部流路(66),然后,通过第2右下开口(26)流入第2下部流路(56)。而第2被处理空气,从吸入侧左侧流路(47)流入左下部流路(68),然后,通过第2左侧开口(32)流入第2流路(52)。
如图5B所示,第2下部流路(56)的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在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1被处理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材料吸附。在第2吸附元件(82)被减湿的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第2上部流路(55)。
而第2流路(52)的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在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2被处理空气,在调湿侧通路(85)将水蒸气被吸附材料吸附时所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夺了吸附热的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中央流路(57),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那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中,第2被处理空气因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第2被处理空气从中央流路(57)流入第1下部流路(54)。
在第2吸附元件(82)及再生热交换器(102)中被加热的第2被处理空气,被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吸附材料由第2被处理空气加热,水蒸气从吸附材料脱离。也就是说,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蒸气,与第2被处理空气一起流入第1上部流路(53)。
如图2所示,流入第2上部流路(55)的减湿后的第1被处理空气,通过第2左上开口(35)流入左上部流路(67),然后,流入第1喷出侧流路(42)。该第1被处理空气,在流过第1喷出侧流路(42)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因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然后,被减湿冷却的第1被处理空气,通过连接在第1喷出口(14)的室内侧喷出用管道(114)提供给室内。
而流入第1上部流路(53)的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第1右上开口(23)流入右上部流路(65),然后,流入第2喷出侧流路(41)。该第2被处理空气,在流过第2喷出侧流路(41)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那时,第2热交换器(104)停止,第2被处理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并且,在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中被利用的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连接到第2喷出口(16)的室外侧喷出用管道(116)排出到室外。
<除湿动作>
如图3、图4所示,当加湿运转时,在驱动第1喷出风扇(95)后,室外空气(OA)通过第1吸入口(13)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外空气作为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吸入侧右侧流路(45)。该第2被处理空气由空气过滤器(71)的第1过滤器部(73)过滤。而在驱动第2喷出风扇(96)后,室内空气(RA)通过第2吸入口(15)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内空气作为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吸入侧左侧流路(47)。该第1被处理空气由空气过滤器(71)的第2过滤器部(74)过滤。
此时,由于过滤器用空间(44)被空气过滤器(71)的隔离部件(72)区划成两部分,因此没有从第1吸入口(13)取入的室外空气和从第2吸入口(15)取入的室内空气混在一起的现象。
并且,当加湿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而第1热交换器(103)处于停止状态。
参照图3、图5A、图5B对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加以说明。在该第1动作中,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也就是说,在第1动作中,在第2吸附元件(82)中空气被加湿,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材料将水蒸气吸附。
如图3所示,在右侧隔离板(20),第1右侧开口(21)和第1右上开口(23)成为连通状态,剩下的开口(22、24、25、26)成为遮断状态。在左侧隔离板(30),第1左下开口(34)和第2左上开口(35)成为连通状态,剩下的开口(31、32、33、36)成为遮断状态。并且,第1闸门(61)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62)成为开口状态。
第1被处理空气,从吸入侧左侧流路(47)流入左下部流路(68),然后,通过第1左下开口(34)流入第1下部流路(54)。而第2被处理空气,从吸入侧右侧流路(45)流入右下部流路(66),然后,通过第1右侧开口(21)流入第1流路(51)。
还如图5A所示,第1下部流路(54)的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在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1被处理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材料吸附。在第1吸附元件(81)中被夺去了水分的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第1上部流路(53)。
而第1流路(51)的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路(86)。在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2被处理空气,在调湿侧通路(85)将水蒸气被吸附材料吸附时所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夺了吸附热的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中央流路(57),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那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中,第2被处理空气因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第2被处理空气从中央流路(57)流入第2下部流路(56)。
在第1吸附元件(81)及再生热交换器(102)中被加热的第2被处理空气,被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吸附材料由第2被处理空气加热,水蒸气从吸附材料脱离。也就是说,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并且,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蒸气,被给予第2被处理空气,第2被处理空气被加湿。在第2吸附元件(82)中被加湿的第2被处理空气,接着流入第2上部流路(55)。
如图3所示,流入第2上部流路(55)的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第2左上开口(35)流入左上部流路(67),然后,流入第1喷出侧流路(42)。该第2被处理空气,在流过第1喷出侧流路(42)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那时,第1热交换器(103)停止,第2被处理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并且,被加湿的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连接到第1喷出口(14)的室内侧喷出用管道(114)提供给室内。
而流入第1上部流路(53)的第1被处理空气,通过第1右上开口(23)流入右上部流路(65),然后,流入第2喷出侧流路(41)。该第1被处理空气,在流过第2喷出侧流路(41)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因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然后,被夺去了水分和热的第1被处理空气,通过连接到第2喷出口(16)的室外侧喷出用管道(116)排出到室外。
参照图4、图5A、图5B对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加以说明。在该第2动作中,与第1动作时相反,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也就是说,在该第2动作中,在第1吸附元件(81)中将空气加湿,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材料吸附水蒸气。
如图4所示,在右侧隔离板(20)中,第2右侧开口(22)和第2右上开口(25)成为连通状态,剩下的开口(21、23、24、26)成为遮断状态。在左侧隔离板(30)中,第1左上开口(33)和第2左下开口(36)成为连通状态,剩下的开口(31、32、34、35)成为遮断状态。并且,第2闸门(62)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61)成为开口状态。
第1被处理空气,从吸入侧左侧流路(47)流入左下部流路(68),然后,通过第2左下开口(36)流入第2下部流路(56)。而第2被处理空气,从吸入侧右侧流路(45)流入右下部流路(66),然后,通过第2右侧开口(22)流入第2流路(52)。
还如图5B所示,第2下部流路(56)的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路(85)。在该调湿侧通路(85)流动期间,含在第1被处理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材料吸附。在第2吸附元件(82)中被夺去了水分的第1被处理空气,流入第2上部流路(55)。
而第2流路(52)的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路(86)。在该冷却侧通路(86)流动期间,第2被处理空气,在调湿侧通路(85)中将水蒸气被吸附材料吸附时所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夺了吸附热的第2被处理空气,流入中央流路(57),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那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中,第2被处理空气因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第2被处理空气从中央流路(57)流入第1下部流路(54)。
在第2吸附元件(82)及再生热交换器(102)中被加热的第2被处理空气,被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路(85)。在该调湿侧通路(85)中,吸附材料由第2被处理空气加热,水蒸气从吸附材料脱离。也就是说,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并且,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蒸气被提供给第2被处理空气,第2被处理空气被加湿。在第1吸附元件(81)中被加湿的第2被处理空气,接着流入第1上部流路(53)。
如图4所示,流入第1上部流路(53)的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第1左上开口(33)流入左上部流路(67),然后,流入第1喷出侧流路(42)。该第2被处理空气,在流过第1喷出侧流路(42)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那时,第1热交换器(103)停止,第2被处理空气既不被加热也不被冷却。并且,被加湿的第2被处理空气,通过连接在第1喷出口(14)的室内侧喷出用管道(114)提供给室内。
而流入第2上部流路(55)的第1被处理空气,通过第2右上开口(25)流入右上部流路(65),然后,流入第2喷出侧流路(41)。该第1被处理空气,在流过第2喷出侧流路(41)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因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然后,被夺去了水分和热的第1被处理空气,通过连接在第2喷出口(16)的室外侧喷出用管道(116)排出到室外。
—维护—其次,对本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维护方法加以说明。如图8、图9所示,当取出空气过滤器(71)时,作业人员打开第2检查用进入口(H2)。这样一来,能够在湿度控制装置的第4壁板(18)侧作业。并且,若从壳体(10)卸下第4壁板(18)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话,则固定在其内侧面的空气过滤器(71)也与过滤器检查用盖(131)一起向左侧滑动,空气过滤器(71)与过滤器检查用盖(131)一起被卸到壳体(10)外。
另外,为了取出第1吸附元件(81)及第2吸附元件(82),也可以卸下第4壁板(18)的元件检查用盖(132),分别将第1吸附元件(81)及第2吸附元件(82)取出到壳体(10)外。
并且,为了取出风扇(95、96)和压缩机(101),作业人员打开第1检查用进入口(H1)。这样一来,能够在湿度控制装置的第1壁板(11)侧作业。在将风扇检查用盖(121)从壳体(10)卸下的状态下,从壳体(10)的开口将第1喷出风扇(95)、第2喷出风扇(96)及压缩机(101)取出。
—第1实施例的效果—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中,让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在壳体(10)的第2壁板(12)排列开口,将空气过滤器(71)设置在连通到第1及第2吸入口(13、15)的一个过滤器用空间(44)中。因此,能够将用以过滤从第1及第2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空气过滤器(71)汇集在壳体(10)内的一个地方,能够减少将空气过滤器(71)从壳体(10)取出、装入时的作业数。因此,使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能够用设置在吸入口(13、15)之后的空气过滤器(71)将被处理空气过滤,减少流入壳体(10)内的灰尘等的数量,能够提高维护空气过滤器(71)时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中,利用一个空气过滤器(71)将从第1吸入口(13)流入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和从第2吸入口(15)流入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两方过滤。因此,在维护空气过滤器(71)时,这一个空气过滤器可随意装卸到壳体(10)上,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维护空气过滤器(71)的工作效率。并且,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中,将隔离部件(72)安装在空气过滤器(71)。这样一来,能够一边防止从第1及第2吸入口(13、15)流入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彼此混在一起的现象,一边在一个空气过滤器(71)中进行各被处理空气的过滤。
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中,在与壳体(10)的第2壁板(12)邻接的第4壁板(18)设置有为了可将空气过滤器(71)取出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因此,能够仅通过打开一个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就取出空气过滤器(71),能够提高维护空气过滤器(71)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中,将空气过滤器(71)安装在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内侧面。因此,在打开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后,由于随着此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移动,空气过滤器(71)被从壳体(10)中取出,因此能够削减维护空气过滤器(71)时的作业数。
—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仅对第4壁板(18)设置有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和元件检查用盖(132),但是也可以仅对第3壁板(17)设置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和元件检查用盖(132)。那时,也可以将第2检查用进入口(H2)设置在第3壁板(17)侧。
而且,也可以不仅对第4壁板(18),还对第3壁板(17)也设置过滤器检查用盖(131)和元件检查用盖(132)。藉此方法,能够按湿度控制装置的设置状态,既可从第4壁板(18)侧,也可从第3壁板(17)侧将空气过滤器(71)和吸附元件(81、82)从壳体(10)中取出。
例如,如图7所示,当第3壁板(17)侧处于壁面(W)时,将空气过滤器(71)的左端部安装在其相反一侧的第4壁板(18)中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内侧面。相反,当第4壁板(18)侧处于壁面(W)时,将空气过滤器(71)的右端部安装在其相反一侧的第3壁板(17)中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内侧面。也就是说,由于在与壁面(W)相反的一侧设置进入口,能够从该进入口进行空气过滤器(71)和吸附元件(81、82)的维护作业,因此能够将湿度控制装置设置得靠壁面(W)较近。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中,在空气过滤器(71)的第1过滤器部(73)和第2过滤器部(74)中,过滤器基材也可以不同。室内空气流入吸入侧左侧流路(47),室外空气流入吸入侧右侧流路(45)。也就是说,吸入侧右侧流路(45)的第1过滤器部(73),与吸入侧左侧流路(47)的第2过滤器部(74)相比,将污染的空气进行过滤。于是,与第2过滤器部(74)的过滤器基材相比,最好使用捕集效率较高的基材作为第1过滤器部(73)的过滤器基材。
《发明的第2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加以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壳体(10)的靠第2壁板(12)形成的过滤器用空间(44)被隔离板(48)隔离为左右两部分,在被隔离成左右两部分的过滤器用空间(44)的各部分中分别设置有一个空气过滤器(76、7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与图1~图9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将其详细说明加以省略。
隔离板(48)安装在壳体(10)。过滤器用空间(44)中的右侧部分构成作为第1部分的吸入侧右侧流路(45)。吸入侧右侧流路(45)连通到第1吸入口(13)。而隔离板(48)的左侧部分构成作为第2部分的吸入侧左侧流路(47)。吸入侧左侧流路(47)连通到第2吸入口(15)。
在被隔离板(48)隔离的吸入侧右侧流路(45)和吸入侧左侧流路(47)分别设置有一个空气过滤器(76、77)。具体地说,在吸入侧右侧流路(45)设置有第1空气过滤器(76),在吸入侧左侧流路(47)设置有第2空气过滤器(77)。
如图12所示,在第3壁板(17)设置有可一起从壳体(10)卸下的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及元件检查用盖(132)。在第4壁板(18)设置有可一起从壳体(10)卸下的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及元件检查用盖(132)。另外,也可以将元件检查用盖(132)仅设置在第3壁板(17)和第4壁板(18)的任意一方。
在上述各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的内侧面安装有上述空气过滤器(76、77)。具体地说,将第1空气过滤器(76)的端部固定在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的内侧面。并且,将第2空气过滤器(77)的端部固定在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的内侧面。
另外,如在图10中所示的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那样,由于本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各运转动作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各运转动作完全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维护—其次,对本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维护方法加以说明。如图11所示,当取出位于第4壁板(18)侧的第2空气过滤器(77)时,作业人员打开第2检查用进入口(H2)。这样一来,在湿度控制装置的第4壁板(18)侧的作业成为可能。并且,在从壳体(10)卸下第4壁板(18)的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后,第2空气过滤器(77)也与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一起向左侧滑动,被抽出到壳体(10)外。
同样,当取出位于第3壁板(17)侧的第1空气过滤器(76)时,作业人员打开第3检查用进入口(H3)。这样一来,在湿度控制装置的第3壁板(17)侧的作业成为可能。并且,在从壳体(10)卸下第3壁板(17)的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后,第1空气过滤器(76)也与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一起向右侧滑动,被抽出到壳体(10)外。
另外,为了取出第1吸附元件(81)及第2吸附元件(82),也可以卸下第4壁板(18)或第3壁板(17)的任意一方的元件检查用盖(132),将第1吸附元件(81)及第2吸附元件(82)分别取到壳体(10)外。
—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在本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中,第1空气过滤器(76)和第2空气过滤器(77)的过滤器基材也可以不同。室内空气流入吸入侧左侧流路(47),室外空气流入吸入侧右侧流路(45)。也就是说,吸入侧右侧流路(45)的第1空气过滤器(76),与吸入侧左侧流路(47)的第2空气过滤器(77)相比,将污染的空气进行过滤。于是,与第2空气过滤器(77)的过滤器基材相比,最好使用捕集效率较高的基材作为第1空气过滤器(76)的过滤器基材。并且,也可以使用将两个过滤器基材叠在一起的基材作为较易污染的第1空气过滤器(76)。
《其它实施例》在上述第1实施例及上述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湿度控制装置中,虽然沿着第2壁板(12)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1),但是也可以设置成从平面来看为圆弧状的样子,例如,如图13所示。这样一来,能够削减空气过滤器(71)的空气阻力。
并且,虽然图中没有示出,但是也可以使其倾斜为例如使空气过滤器(71)的下端接到第2壁板(12),且上端靠近吸附元件(81、82)侧。即使这样,也能够削减空气过滤器(71)的空气阻力。
(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对进行空气湿度调节的湿度控制装置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湿度控制装置,通过利用第1及第2风扇(95、96)让第1及第2被处理空气在中空的壳体(10)内流通,同时,切换在上述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的流通路径,来交替使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对提供给室内的被处理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10)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包括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和第1及第2喷出口(14、16);在为上述壳体(10)的侧壁部之一的吸入侧侧壁部(12),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在该吸入侧侧壁部(12)的长边方向上排列开口;在上述壳体(10)内沿着上述吸入侧侧壁部(12)形成有连通到上述第1及第2吸入口(13、15)的一个过滤器用空间(44);在上述过滤器用空间(44)中设置有用以将从上述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过滤的空气过滤器(71、76、77)。
2.一种湿度控制装置,通过利用第1及第2风扇(95、96)让第1及第2被处理空气在中空的壳体(10)内流通,同时,切换在上述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的流通路径,来交替使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对提供给室内的被处理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10)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包括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和第1及第2喷出口(14、16);在为上述壳体(10)的侧壁部之一的吸入侧侧壁部(12),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在该吸入侧侧壁部(12)的长边方向上排列开口;在上述壳体(10)内沿着上述吸入侧侧壁部(12)设置有用以将从上述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过滤的空气过滤器(71、76、7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过滤器(71),在过滤器用空间(44)中设置有一个,构成为过滤从第1及第2吸入口(13、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同时,包括隔离部件(72),用以将上述过滤器用空间(44)隔离成连通到第1吸入口(13)的第1部分(45)、和连通到第2吸入口(15)的第2部分(4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气过滤器(71)中,过滤从第1吸入口(13)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第1过滤器部(73)、过滤从第2吸入口(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第2过滤器部(74)、和防止通过第1过滤器部(73)的空气与通过第2过滤器部(74)的空气混在一起的隔离部件(72)形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中,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侧壁部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为了可将空气过滤器(71)取出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过滤器(71)安装在过滤器检查用盖(131)的内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过滤器(71),通过朝着与吸入侧侧壁部(12)平行的方向滑动,可相对于壳体(10)自由装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滤器用空间(44)被隔离成连通到第1吸入口(13)的第1部分(45)、和连通到第2吸入口(15)的第2部分(47);在上述第1部分(45)中设置有第1空气过滤器(76),在上述第2部分(47)中设置有第2空气过滤器(77)。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内,设置有过滤从第1吸入口(13)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第1空气过滤器(76)、和过滤从第2吸入口(15)流入的被处理空气的第2空气过滤器(77)。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中,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相互对着的一对侧壁部,分别包括一个为了可将空气过滤器(76、77)取出的过滤器检查用盖(136、137)。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中,与吸入侧侧壁部(12)邻接的侧壁部中的相互对着的一对侧壁部,其一方包括为了可将第1空气过滤器(76)取出的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另一方包括为了可将第2空气过滤器(77)取出的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1空气过滤器(76)安装在第1过滤器检查用盖(136)的内侧面,第2空气过滤器(77)安装在第2过滤器检查用盖(137)的内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过滤器(76、77),通过朝着与吸入侧侧壁部(12)平行的方向滑动,可相对于壳体(10)自由装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度控制装置。在通过切换壳体(10)内的被处理空气的流通路径,来交替使用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对提供给室内的被处理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的湿度控制装置中,在壳体(10)的第2壁板(12)排列形成有第1及第2吸入口(13、15)。在壳体(10)内形成连通到第1及第2吸入口(13、15)的一个过滤器用空间(44)。在该过滤器用空间(44)中设置有用以过滤被处理空气的空气过滤器(71)。藉此方法,来简化空气过滤器(71)的维护作业。
文档编号F24F3/12GK1802540SQ20048001592
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1日
发明者薮知宏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