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734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空调器是根据通过压缩机、凝缩机、膨胀装置、蒸发器循环的冷媒与通过凝缩机或蒸发器的空气的热交换作用对室内空间进行冷/暖房操作的装置。空调器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包含压缩机、凝缩机及膨胀装置等构件,设置于室外空间的室外机;包含蒸发器等构件,设置于室内空间的室内机。上述室外机及室内机之间是由冷媒配管相互连接。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可以根据室内机的设置位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直立设置于室内空间的直立式空调器;可以悬挂设置于室内墙壁的壁挂式空调器;能够安装于室内顶部,或内设于室内顶部的天花板式空调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设置于室内空间的室内机在设计上更加美观,最近开发出了如下的空调器,即,将画有各种图案等的前面面板设置于盒状的直六面体的壳体前面,并且内侧设置有蒸发器及涡轮风扇的壁画式空调器。
具体而言,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的结构如下。前面开放的壳体前面,可开闭的设置有前面面板。上述壳体和前面面板之间形成吸入口的同时,上述壳体的两侧面及底面形成排出口。上述壳体内侧设置有蒸发器、涡轮风扇及电机,并且,上述蒸发器和涡轮风扇之间设置有引导空气流动的导向板。
这时,上述前面面板的下端铰链结合于上述壳体的前面,并且上端以一定角度开闭,从而可以吸入室内空气。形成于上述壳体的两侧面及底面的排出口侧分别设置有排出格栅,用于调节排出风向。
特别是,上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各种导向装置。上述导向装置的作用是随着上述涡轮风扇的驱动,引导沿半径方向送风的空气。上述壳体的下侧边缘部分设置有将排出流动空气的空气引导到各排出格栅的空气导向装置。
因此,随着上述涡轮风扇的驱动,将通过上述吸入口沿轴方向吸入室内空气。上述室内空气将在经过上述蒸发器时,通过与冷媒的热交换作用被冷却,然后通过上述涡轮风扇沿半径方向流动,最终通过各排出口侧的排出格栅排出。
如上所述的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中,排出流量及噪音不但会被涡轮风扇自身的性能所影响,而且还会被排出流路结构所影响。更为详细的说,为了引导通过涡轮风扇送风的排出流动空气,而设置于壳体的内侧的空气导向装置的形状或设置位置,都会对排出流量及噪音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上所述,为了在增加排出流量的同时,减小噪音,需要适当的调节空气导向装置的形状及设置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通过改变设置于壳体的内侧的空气导向装置的形状及设置位置,可以在增加排出流量的同时,减少噪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其特征是,包括前面形成有吸入口的同时,两侧面及底面形成有排出口的薄的直六面体形壳体;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后,通过上述排出口排出上述室内空气的涡轮风扇;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内侧下部边缘,将通过上述涡轮风扇送风的空气引导到上述排出口,并且为了提高排出流动空气的压力,而将与上述涡轮风扇之间的间隔维持为上述涡轮风扇直径的3~10%的空气导向装置。
前述的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其中随着接近于上述涡轮风扇的旋转方向,上述空气导向装置与上述涡轮风扇相对应的倾斜面将与上述涡轮风扇更加临近设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普通的壁画式空调器的斜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中设置于壳体主体的涡轮风扇的设置结构的正面图。
图4是在本发明中,根据设置于壳体主体的第1、2空气导向装置和涡轮风扇的间隔的噪音的图表。
图中标号说明10壳体12空气过滤器
14a、14b、14c排出格栅 20蒸发器22排水底盘30涡轮风扇32套筒(hub) 34罩盖36叶片40电机42电机轴 44弹性部件46电机支撑台 50导向板52导向孔 54控制盒56操作按钮P前面面板A1、A2第1、2空气导向装置 A3上部空气导向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的结构特点如下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之间通过冷媒配管300连接设置。上述室外机200的壳体210内部收容用于冷媒循环的压缩机、凝缩机、膨胀装置等,并且,上述室外机200还具备有为了使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凝缩机周边而进行送风的送风风扇220及电机。上述室内机100在收容用于冷媒循环的蒸发器20的同时,还具备有为了使室内空气通过蒸发器20周边而进行送风的涡轮风扇30及电机40。
具体而言,上述室内机100包括前面开放后形成吸入口的同时,两侧面及底面形成排出口的盒状的壳体10;设置于上述壳体10的内部,使冷媒循环的蒸发器20;位于上述蒸发器20背面,从上述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使室内空气通过上述蒸发器20后,从排出口排出的涡轮风扇30及电机40;位于上述蒸发器20和涡轮风扇30之间,为了向上述涡轮风扇30的轴方向吸入通过上述蒸发器20的冷气而进行引导的导向板50;下端铰链结合于上述壳体10的前面,上端可以设定的开放角度开闭的前面面板P。
上述壳体10形成为前面开放的盒状的直六面体形状,其内部形成有收容各种构件的收容空间。
这时,为了防止从上述壳体10的前面看到内部构成部件,并且为了切断噪音,可开闭的设置有上述前面面板P。在上述前面面板P开放时,可以吸入室内空气。此外,上述壳体10的内侧前面设置有从吸入的室内空气中过滤出灰尘等的空气过滤器12及集尘器(图中未示)。并且,为了便于清理,上述空气过滤器12及集尘器为可装卸的结构。
当然,上述空气过滤器12可滑动的插入于上述壳体10的前面两内侧形成的导向凸部(图中未示)之间,用于从吸入空气中过滤出灰尘等异物质。上述集尘器固定设置于上述空气过滤器12前面,在供给电源时,用于收集灰尘等异物质。
另外,上述壳体10的两侧面及底面设置有能够调节排出风向的排出格栅14a、14b、14c,通过上述排出格栅14a、14b、14c排出冷气。
上述蒸发器20与上述室外机侧的压缩机、凝缩机、膨胀装置连接后,构成冷冻循环系统,而冷媒管设置有多个销,并且设置于上述壳体10前面内侧。因此,通过上述冷媒管的冷媒将通过多个销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后,生成冷气。
上述蒸发器20为了设置于上述壳体10的内侧,形成为盒状的直六面体形状,并且,其前面形状如同上述壳体10,形成为正四角形。
另外,上述蒸发器20下侧设置有排水底盘22。上述排水底盘22的作用是收集从上述蒸发器20表面流下的凝缩水。上述排水底盘22设置有与外部连接的排水软管(图中未示),从而可以将凝缩水排出到外部。
为了使室内空气通过上述蒸发器20,上述涡轮风扇30向轴方向吸入室内空气后,再沿半径方向排出。同样,为了能够将涡轮风扇30设置于上述壳体10的内侧,上述涡轮风扇30的厚度应该比较薄,并且,为了增加吸入风量,涡轮风扇的直径应该比较大。
上述涡轮风扇30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为了与上述电机连接,中央为三角笠(peaked hat)形状的圆筒形套筒32;与上述套筒32沿轴方向离隔设置,并且为了引导吸入流动的空气而沿轴方向缓缓倾斜形成的环形状的罩盖34;在上述套筒32和罩盖34之间,沿圆周方向间隔一定间距设置的多个叶片36。上述罩盖34沿轴方向引导吸入流动空气,上述套筒32及叶片36则沿半径方向引导排出流动空气。
另外,为了使电机轴42插入于上述套筒32,上述电机40设置于上述涡轮风扇30的背面侧,并将动力传递给上述涡轮风扇30。并且,上述电机轴42和套筒32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44。上述弹性部件不但可以缓冲动力传递,而且还可以吸收振动。
上述涡轮风扇30的罩盖34面向上述壳体10的前面设置。上述电机40则利用电机支撑台46固定设置于上述壳体10的内侧背面。
然后,在防止产生湍流的前提下,上述导向板50将吸入空气引导到上述涡轮风扇30的中心,在上述导向板50的中央形成有凸起的环形状的导向孔52。除了上述导向孔52以外的部分,导向板50为平平的形状,从而可以分隔吸入到上述涡轮风扇30的冷气和通过上述涡轮风扇30排出的冷气。
此外,上述导向板50的前面上侧设置有控制盒54,该控制盒54用于调节上述涡轮风扇30及前面面板P等的驱动。上述控制盒54还具有如下作用控制用于驱动上述涡轮风扇30的电机40;控制供给到用于使上述前面面板P以设定角度开闭的步进电机(图中未示)的电源;控制供给到上述集尘器的电源。
为了可以使用户直接操作室内机100的驱动,上述控制盒54可以直接与各种操作按钮56连接,或者可以直接从遥控器等输入驱动控制信号,控制各种构成部件的驱动。进一步来讲,上述控制盒54也可以和露出到外观的显示部(图中未示)连接,使用户能够通过上述显示部看到室内机100的驱动状态。
上述前面面板P的下端两侧的铰链轴(图中未示)铰链结合于上述壳体10的前面下侧。并且,上述前面面板P的下端两侧的铰链轴与步进电机连接,因此,随着上述步进电机的驱动,上述前面面板P的上端可以从上述壳体10自动的开闭。
这时,上述前面面板P与上述壳体10的前面间隔一定间隙设置,因此,即使以下端为中心开闭,也不会与上述壳体10的前面相互干扰。
特别是,用于开闭上述前面面板P的步进电机,同样也通过上述控制盒54控制其驱动。并且为了在维持一定的吸入流量的同时,将噪音最小化,上述前面面板P可以从上述壳体10的前面以预先设定的最大开放角度开闭。如上所述的前面面板P的最大开放角度应该以上述涡轮风扇30的旋转速度为比例进行调节,即,随着吸入流量变大,开放的角度应该变大。
当然,在上述涡轮风扇30驱动时,上述前面面板P将从上述壳体10前面开启,从而吸入室内空气。与此相反,在上述涡轮风扇30未驱动时,考虑到美观,上述前面面板将从上述壳体10前面关闭,从而完全遮蔽上述壳体10前面。
因此,随着上述前面面板P开放的同时,上述涡轮风扇30驱动,将从上述前面面板P和壳体10前面之间吸入室内空气。上述室内空气在经过上述蒸发器时,进行热交换被冷却,然后从上述涡轮风扇30的轴方向被吸入,再从半径方向排出。如上所述,从涡轮风扇30排出的流动空气将在通过各排出格栅14a、14b、14c时,重新分散排出到室内。
如上所述,如图3所示,为了将通过上述涡轮风扇30排出的流动空气引导到各排出格栅14a、14b、14c侧,上述壳体10的内侧可以设置有三个空气导向装置A1、A2、A3,或一体形成。
具体来讲,上述壳体10的内侧下部边缘一体形成有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形成有与上述涡轮风扇30相对应的倾斜面。与此相反,上述壳体10的内侧上部螺丝结合有上部空气导向装置A3。并且,上述上部空气导向装置A3形成有与上述涡轮风扇30间隔一定间隙的曲面。
并且,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将随着上述涡轮风扇30的旋转方向决定。最为理想的是,使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的倾斜面和上述涡轮风扇30之间的间隔逐渐接近于上述涡轮风扇30的旋转方向形成。如上所述构成的目的是通过上述涡轮风扇30排出的流动空气,沿着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的倾斜面流动,并以增加压力的状态排出。从而可以在提高排出流动空气的速度的同时,增加排出流量。
这时,如图4所示,为了在减小噪音的同时,增加排出流量,根据反复实验的结果,应该使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与上述涡轮风扇30之间的间隔为上述涡轮风扇30的直径的3~10%(L/D)。
当然,如果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与上述涡轮风扇30之间的间隔L太窄,从上述涡轮风扇30排出的流动空气,在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和涡轮风扇30之间的流路阻力将变大,因此反而会增加噪音。并且,由于噪音引起的流动损失,将减少排出风量。如果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与上述涡轮风扇30之间的间隔L过宽,由于无法向从上述涡轮风扇30排出的排出流动空气提供压力,因此会减少排出风量。
因此,随着逐渐接近于上述涡轮风扇30的旋转方向,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与上述涡轮风扇30之间的间隔L应该逐渐变窄。并且,相对于上述涡轮风扇30的直径D,上述第1、2空气导向装置A1、A2与上述涡轮风扇30之间的间隔应该具有设定比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内设蒸发器及涡轮风扇的壳体的两侧面及底面形成排出口的同时,为了将从涡轮风扇排出的流动空气引导到各排出口,在壳体内侧形成空气导向装置。这里,上述各空气导向装置具有与涡轮风扇相对应的倾斜面,并且,上述各空气导向装置的倾斜面与涡轮风扇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于涡轮风扇的旋转方向而变小。上述各空气导向装置的倾斜面以涡轮风扇的直径为比例,与涡轮风扇间隔设定间距形成,因此,从各空气导向装置和涡轮风扇之间排出的流动空气的压力将提高,所以,在使排出流动空气的速度变快的同时,排出风量也将增加,并且能够减小噪音。
权利要求
1.一种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其特征是,包括前面形成有吸入口的同时,两侧面及底面形成有排出口的薄的直六面体形壳体;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后,通过上述排出口排出上述室内空气的涡轮风扇;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内侧下部边缘,将通过上述涡轮风扇送风的空气引导到上述排出口,并且为了提高排出流动空气的压力,而将与上述涡轮风扇之间的间隔维持为上述涡轮风扇直径的3~10%的空气导向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其特征是随着接近于上述涡轮风扇的旋转方向,上述空气导向装置与上述涡轮风扇相对应的倾斜面将与上述涡轮风扇更加临近设置。
全文摘要
一种壁画式空调器用室内机,包括前面形成有吸入口的同时,两侧面及底面形成有排出口的薄的直六面体形壳体;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后,通过上述排出口排出上述室内空气的涡轮风扇;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内侧下部边缘,将通过上述涡轮风扇送风的空气引导到上述排出口,并且为了提高排出流动空气的压力,而将与上述涡轮风扇之间的间隔维持为上述涡轮风扇直径的3~10%的空气导向装置;中随着接近于上述涡轮风扇的旋转方向,上述空气导向装置与上述涡轮风扇相对应的倾斜面将与上述涡轮风扇更加临近设置。本发明通过改变设置于壳体的内侧的空气导向装置的形状及设置位置,可以在增加排出流量的同时,减少噪音。
文档编号F24F1/00GK1955567SQ200510015690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7日
发明者金正辉, 朴来贤, 宋惠映, 张圭燮, 洪宁基, 金世弦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