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966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元件,属 于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作为太阳,热水系统的集热元件,人们使用多种真空集热管是其中的一种.图1 是现有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内管,2是外管,外管2和内管1之 间是真空夹层3,热管一端密封,另一端开口,内管1和外管2环形封接,内管1外壁镀有 选择性吸收涂层4,外管2底部内设置有支架5、吸气剂6、吸气膜7。这种全玻璃真空太阳 集热管有较好的集热效果。中国专利200420052407.0号提出一种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其 特征是外管内壁上设置反光层,集热效果比前一种好。上述两种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有共 同的缺点1、使用时内管空腔中大量的水使其重量较大,提高了对承托支架强度的要求,间 接使热水系统的成本增加。2、因内管空腔中的热水不可供使用而造成热浪费,以一支内径为 47mm、长度为1500mm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为例,就有约1300克的水因不可共使用而 被浪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时重量较轻、能大幅度减少热浪费的 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为了达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说的 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包括由内玻璃管、外玻璃管、选择性吸收图层、真空夹层、吸 气剂、吸气膜和支架组成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以及设置在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内管 空腔的发泡塑料栓组成。其特征是从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开口插入一条表面有齿的发 泡塑料栓至内管空腔底部,与内管之间形成传热夹层,该发泡塑料栓的另一段从内管的开口 伸出。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浪费和使用时的重量,所说的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传 热夹层的容积是整个内管空腔容积的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三。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用时,发泡塑料栓的一段在储热水箱(集管)中,其端支撑在 储热水箱(集管)的内壁,克服了水的浮力,使另一段能固定在内管的空腔中;由于重量轻、 不吸热的发泡塑料栓的填充作用,少量的水就能充满发泡塑料栓与内管之间的传热夹层,既 不减少水的受热面积,又能大幅度地縮小了水在内管空腔中的体积,降低了集热管的使用重 量也大幅度减少热浪费。

图1是现有技术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3中A—A剖视图也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热水系统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图中内玻璃管8与外玻璃管9之间 是真空夹层IO,内玻璃管8和外玻璃管9呈环形接封,它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内玻璃 管8外壁镀有选择性吸收图层11,外玻璃管9底部内安装有支架12、吸气剂13和支架14, 发泡塑料栓15表面有齿的一段从内玻璃管8的开口插入至内玻璃管8空腔底部,与内玻璃管 8之间形成传热夹层16,发泡塑料栓15另一段从内玻璃管8开口伸出。图4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热水系统上的情况,其中18是密封圈,19是有栓的全玻 璃真空太阳集热管,15是发泡塑料栓,它的一段在紧凑式储热水箱17.中,其端支撑在储热水箱n的内壁。当然,本实用新型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中的发泡塑料栓有实心和空心密封两种 结构,图2给出了发泡塑料栓采用实心结构的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给出了发泡塑料栓采用空心密封结构的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权利要求1、一种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它包括由内玻璃管、外玻璃管、选择性吸收涂层、真空层、吸气剂和支架组成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以及设置在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内管空腔中的发泡塑料栓组成,其特征在于从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开口插入一条表面有齿的发泡塑料栓至内管空腔底部,与内管之间形成传热夹层,该发泡塑料栓另一段从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开口伸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传热夹层 的容积是整个内管空腔容积的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三。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发泡塑料 栓有实心和空心密封两种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栓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它包括由内玻璃管、外玻璃管、选择性吸收图层、真空夹层、吸气剂、吸气膜和支架组成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以及设置在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内管空腔中的发泡塑料栓组成。其特征是从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开口插入一条表面有齿的发泡塑料栓至内管空腔底部,与内管之间形成传热夹层,该发泡塑料栓另一段从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开口伸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既不减少水的受热面,又能大幅度缩小水在内管空腔中的体积,降低了集热管的使用重量及大幅度减少热浪费。
文档编号F24J2/05GK201014790SQ20072004942
公开日2008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0日
发明者马淑芬 申请人:马淑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