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及其所需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2499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及其所需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及其所需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蜂窝陶瓷的干燥方法主要有三种方法l.微波干燥,2. 先采用红外线十燥再用微波干燥,3.先用微波干燥再采用烘干房干 燥。其中前两种方法设备投资大,用电量大。第三种方法烘干时间太 长。实际上由于蜂窝陶瓷结构上的原因,即平行多孔,其水分在陶瓷 坯体中反复蒸发、吸收,不易挥发,坯体难干燥。上述三种方法的效 率都较低,浪费能源
发明内容
.
为了克服现有蜂窝陶瓷的干燥方法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效率 较高,能节约能源的蜂窝陶瓷的干燥方法及其所需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干燥方法采用 以下步骤
A. 蜂窝陶瓷坯体初期采用微波和对流复合干燥,以使坯体在最短 的时间内具有一定强度,从而定型。
B. 然后再采用直接对坯体平行孔道吹风的对流干燥,此风源由混
风箱将烧成蜂窝陶瓷的余热热风和外来冷风混合而成。
同时根据新型干燥方法配备干燥设备,包括坯架和风箱机械连 接,而风箱由多孔筛板分隔成混风箱和出风箱,出风箱的出风道和蜂窝陶瓷截面孔道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混风箱的进风口设有一个或多个 闸阀。初期微波对流复合干燥,解决了单独采用微波干燥存在的水分 在陶瓷坯体中反复蒸发、吸收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干燥效率。在蜂窝 陶瓷干燥的屮、后期,山于随着陶瓷坯体内水分的逐渐减少,微波干 燥效率大大降低,这时采用对流干燥方式,及直接对坯体平行孔道进 行吹风,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蜂窝陶瓷薄壁和超大表面积的结构 特点,大大提高了干燥效率,节约了能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整个干燥设备的效率,减少了能源 的浪费,减少了干燥时间,节约了能源。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中l.坯架,2.出风口, 3.出风箱,4.多孔筛板,5.混风箱,
6.进风口,7.闸阀。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蜂窝陶瓷结构上平行多孔,其孔道内空气流动性差,不易挥
发的特点,本发明的新型干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蜂窝陶瓷坯体初期采用微波对流复合干燥,以使坯体在最短时
间内具有一定强度,从而定型。
B. 然后再采用直接对坯体平行孔道吹风的对流干燥,此风源由混
4风箱将烧成蜂窝陶瓷的余热热风和外来冷风混合而成。混风箱吹出的 热风温度则山闸阀控制余热热风和冷风各自的风量来实现。同时,根 据新型干燥方法配备干燥设备,如图1所示,空气从进风口(6)进入
混风箱(5),进风口(6)前有一个或多个闸阀(7),闸阀(7)可通过控制
烧成蜂窝陶瓷的余热热风和外来冷风的风量来实现;然后混合风经多 孔筛板(4)进入出风箱(3),再由出风口(2)进入坯架(1),从而对放置 于坯架(1) t的坯体的平行孔道吹风,此热空气由于强对流能有效 带走坯体平行孔道内的水分,设大限度地利用了蜂窝陶瓷薄壁和超大 表面积的特点,因此能迅速干燥蜂窝陶瓷,而出风箱的出风道设计成 和蜂窝陶瓷截面孔道的形状和大小一致。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干燥 设备的效率,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减少了干燥时间,节约了能源。 -这些干燥设备既可以设计成立式,也可以制成卧式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蜂窝陶瓷坯体初期采用微波和对流复合干燥,以使坯体具有一定强度,从而定型。B.然后再采用直接对坯体平行孔道吹风的对流干燥,此风源由混风箱将烧成蜂窝陶瓷的余热热风和外来冷风混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所需的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坯架和风箱机械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所需的干燥设 备,其特征在于风箱由多孔筛板分隔成混风箱和出风箱。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所需的干燥设 备,其特征在于出风箱的出风道和蜂窝陶瓷截面孔道的形状和大小 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所需的干燥设 备,其特征在于混风箱的进风口有一个或多个闸阀。
全文摘要
一种蜂窝陶瓷的新型干燥方法及其所需设备,新型干燥方法采用两个步骤A.蜂窝陶瓷坯体初期采用微波对流复合干燥,以使坯体具有一定强度,从而定型。B.然后再采用直接对坯体平行孔道吹风的对流干燥,此风源由混风箱将烧成蜂窝陶瓷的余热热风和外来冷风混合而成。同时根据新型干燥方法配备干燥设备,包括坯架和风箱机械连接。而风箱由多孔筛板分隔成混风箱和出风箱。此干燥设备既可以设计成立式,也可以制成卧式的。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蜂窝陶瓷薄壁和超大表面积的结构特点,大大提高了干燥效率,节约了能源。
文档编号F26B3/32GK101650113SQ20081003013
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3日
发明者吴汉阳 申请人:吴汉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