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443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生产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的湿膜加湿器的加湿方法是空气直接进入湿膜,然后通过风机 排出。湿膜加湿是利用水自然蒸发的原理来实现的,其中环境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空气的 湿度有很大关系;目前湿膜加湿机的缺点是常温时加湿效果不明显,低温时加湿效果更差, 室温或低温时加湿效率低甚至没有加湿效果。如果直接把完成加湿的空气排到常温环境 中,容易产生水雾。众所周知,蒸发器可以通过转向阀起到冷凝器的作用;冷凝器可以通过 转向阀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效果更好,又不会产生水雾的湿膜加湿装置。一种加湿装置,包括风机、水泵和湿膜,还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冷凝器和蒸发器 连接在湿膜上,水泵与湿膜相接,风机与蒸发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都设有转向阀,并且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蒸发 器处设有截止阀。更进一步的,所述转向阀为四通阀或截止电磁阀。更进一步的,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换热器,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并连接在换 热器上,蒸发器和换热器上分别设有截止阀。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湿膜加湿以前把空气温度提高到40°C以上,可有效的提高 加湿效率,再通过蒸发器制冷可以把出气湿度控制在95%以内不至于产生水雾。另外通过 转向阀和截止阀能够使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起到除湿、加热和制冷的作用。

图1为目前湿膜加湿方法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2所示,一种加湿装置,包括风机、水泵和湿膜,还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冷凝 器和蒸发器连接在湿膜上,水泵与湿膜相接,风机与蒸发器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原理为进气一冷凝器一湿膜加湿一蒸发器一风 机一出气。空气在于湿膜加湿前,通过冷凝器增加空气温度,从而使湿膜加湿的效率提高;在湿膜中完成加湿后(水泵对湿膜进行供水),再通过蒸发器把空气进行冷却,最后通过风 机把处理好的空气排到外界环境中。需要指出的是,水的蒸发会带走相应量的热量,这个热量可以从制冷系统的功耗 能量来补充,这样就可以保持环境的温度不变化。制冷系统的功耗能够满足水蒸发所损失 的热能。再者湿膜加湿后会产生降温的结果,通过压缩机产生的热量来加以补充,能够实现 恒温加湿。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都设有转向阀(转向阀为四通阀或截止电磁 阀),并且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蒸发器处设有截止阀。本实用新型用于加湿时,工作原理如实施例1。通过控制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转向阀,关闭水泵,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用 来除湿。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启动四通阀完成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互换,然后关掉水泵停 止湿膜的供水,进气一冷凝器(通过控制转向阀,使冷凝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一无水湿膜 —蒸发器(通过控制转向阀,使蒸发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一风机一出气。实施例3如图4所示,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换热器(设置在室外),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并 连接在换热器上,蒸发器上设有截止阀A,换热器上设有截止阀B。若关闭截止阀B,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可起到实施例2的作用。若关闭截止阀A,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可起到室内加热的作用,具体工作原理 为关掉水泵,打开冷凝器,关闭蒸发器,打开换热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作用。若打开水 泵,可以同时能给室内加湿。若关闭截止阀A,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也可起到室内制冷的作用,具体工作原理 为关掉水泵,打开冷凝器(通过控制转向阀,使冷凝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关闭蒸发器, 打开换热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作用。综上所述,实例3是一个恒温恒湿机。
权利要求一种加湿装置,包括风机、水泵和湿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冷凝器和蒸发器连接在湿膜上,水泵与湿膜相接,风机与蒸发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都设有转向 阀,并且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蒸发器处设有截止阀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阀为四通阀或截止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换热器,所 述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并连接在换热器上,换热器上设有截止阀B。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生产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加湿装置,可以提高加湿效率,并且不产生水雾。一种加湿装置,包括风机、水泵和湿膜,还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冷凝器和蒸发器连接在湿膜上,水泵与湿膜相接,风机与蒸发器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湿膜加湿以前把空气温度提高到40℃以上,可有效的提高加湿效率,再通过蒸发器制冷可以把出气湿度控制在95%以内不至于产生水雾。另外通过转向阀和截止阀能够使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起到除湿、加热和制冷的作用。
文档编号F24F3/14GK201611142SQ20102010636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7日
发明者王双奎 申请人:王双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