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514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热式加热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室内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 器。
背景技术
目前,蓄热式加热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国专利CN201302219Y公开了 一种自动对流式粉末蓄热电暖器,包括外壳、电热管和蓄热粉末,所述壳体内设有上下横隔 板,所述蓄热粉末填充在所述上下横隔板之间的空间里,所述电热管的发热部分位于插在 所述蓄热粉末内,所述壳体顶部设有上百叶窗,底部设有下百叶窗,所述上横隔板同所述壳 体顶部之间留有构成集气室的空间,所述下横隔板同所述外壳体底部壳体之间留有构成均 压室的空间,所述上下横隔板上连接有连通所述集气室和均压室的若干导气管。这种蓄热 式电暖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蓄热能力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用电和取暖时间, 能避开用电高峰。但是该电暖器的蓄热体随着自身温度的降低,它释放热量的速度会减慢, 这样会造成供应热量不足导致室内温度逐渐下降,影响供暖效果,同时蓄热体在放热周期 内还会残留大量的热量,造成能源的浪费。为了保证室内温度,厂家往往会增加蓄热材料的 使用量,但这样会使得蓄热式电暖器的重量增加,增加生产成本,并且蓄热体有更多的热量 无法释放,与现在提倡的节能概念相违背;再者,从供暖到供暖结束这一阶段,室内的温度 变化也相差较大,缺少人性化温度调节设计,难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中国专利CN2521527Y公开了一种风扇控制蓄热式电采暖器,由热空气出口百 叶窗,蓄热体,电加热元件,耐热保温材料,气流通道,外壳,支架,电风扇,角轮和控制器 等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蓄热体为金属材料、长方体形状,长X宽X高尺寸为(30 2000mm) X (30 2000mm) X (30 2000mm),蓄热体可组合安装使用,气体的进口和出口都 设置在电采暖器的底部;蓄热体中的气流通道为设置在蓄热体内部的截面封闭通道,通道 的当量直径为5 500mm ;电加热元件垂直安装在蓄热体内部;气体的进口和出口都设置在 电采暖器的下部。虽然这种强制对流蓄热式电暖器的电风扇的使用能够使得蓄热体的释 放热能能力提升,但是它带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形成恰恰是使用电风扇所带来的首 先,电暖器的电风扇容易将室内的灰尘或异物卷入电暖器内,使得电暖器的使用寿命缩短, 更为严重的还可能造成电暖器内部电路的短路,给用户带来安全隐患;第二,电风扇的使用 直接导致电暖器噪声的形成,对于室内环境有极大的影响;再者,电风扇的设置必将导致电 暖器内部结构设计的复杂化。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对流蓄热式电暖器释放热量能力 不高、不能提供稳定的热量供给、蓄热材料用量高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辅助对流蓄热式 加热器,释放热量能力大大提高,能提供稳定的热量,节约了蓄热材料的用量,减轻了机器
的重量。[000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强制对流蓄热式电暖器易 将室内的灰尘或异物卷入电暖器内部、容易形成噪声、结构复杂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辅 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有效的避免了灰尘或异物卷入电暖器内部以及产生噪声的问题,并 且结构相对简单、质量相比强制对流蓄热式电暖器较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它包括外壳以及至少一个储存并能释放热能的蓄热装置,所述外壳上方设有出气口,外壳下方设有进气 口,所述蓄热装置设置在外壳内,所述外壳内表面与蓄热装置之间的空气间隙与外壳的出 气口、进气口形成对流通道,其特征是,所述外壳内还设有通过释放热能来达到加速对流通 道内空气与室内空气对流目的的辅助对流加热元件。在蓄热装置和壳体之间的对流通道 上设置辅助电加热装置,当室内温度低于一定值时,辅助电加热装置自动启动,此时对流通 道内的热空气温度和室内冷空气温度的温差变大,使得冷热空气的对流加强,相比辅助电 加热装置启动前,壳体进风口的进风量和壳体出风口排出的热空气量也增多,即对流通道 内的空气流速变快,对流通道内的空气流速的这一改变导致蓄热装置表面的热交换更加剧 烈,蓄热装置释放热量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室内的温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室内的取暖 温度更加均衡。作为优选,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热体、包围在蓄热体周围的绝热材料。作为优选,所述蓄热装置还包括包覆在绝热材料外侧的蓄热装置壳体,以及用于 加热蓄热体的加热元件。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蓄热体内。作为优选,所述辅助对流加热元件为若干设置在外壳内壁上的电加热管或电加热 板或电热丝或具有数档功率的电热器。 作为优选,所述辅助对流加热元件与温控装置相连。温控装置调节蓄热体释放热 量,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并且保证室温的均衡。作为优选,所述温控装置的温控探头设置在所述出气口附近。对于具有数档功率 的电热器,温控装置通过测量取暖器外壳体内上部的空气温度然后与设定温度值对比从而 控制电热器的加热功率加热档位的大小。对于电加热管或电热丝等加热装置,温控装置通 过测量取暖器外壳体内上部的空气温度然后与设定温度值对比从而控制电加热管或电热 丝等加热装置的启闭状态。作为优选,所述蓄热体为蓄热砖。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用电低谷时通电产生热量,而在用电高峰 时将这些热量散发出来,用于加热室内空气,在蓄热装置热输出不足时,辅助对流加热元件 以极小的功率提供补充的对流加热,使室内的取暖温度更加均衡,以达到更有效的取暖效 果,同时辅助加热产生的对流气体通过热交换将蓄热装置中残存的热量可以更快的带出, 在24小时一个用电高峰和低谷循环内可以提高蓄热装置25%的储存释放热能的效率。如 图5所示,其中m线表示电加热管工作时的能耗;N2线表示辅助对流加热元件8工作时的 能耗;Tl曲线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屋内温度变化情况;T2曲线表示使用现有的蓄热式加 热器时屋内温度变化情况,其前半段大部分和与Tl曲线大致相重合;T3曲线表示未使用蓄 热式加热器时屋内温度变化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见在16时起,Tl曲线在辅助 对流加热元件开始工作后,它的走势变缓合,而T2为一条下行通道的走势;Tl在16时起,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图1的一种左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蓄热装置内部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附图3的A-A剖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使用本实用新型前后的一种温度/能耗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如图1、2所示,包括外壳10和蓄热装置5,外壳10为半封闭的方形体,外壳10上方和下方制有分别作为进气口 7和出气口 6 的百叶窗,蓄热装置5安装在外壳10内,外壳10的内表面与蓄热装置5之间的空气间隙与 外壳10的出气口 6、进气口 7形成畅通的对流通道9,外壳10内还设有通过释放热能来达 到加速对流通道9内空气与室内空气对流目的的辅助对流加热元件8,辅助对流加热元件8 与温控装置相连,温控装置的温控探头安装在外壳10体内上部,温控装置通过测量取暖器 外壳10内进气口 7附近的空气温度做出反应。辅助对流加热元件8为小功率电热管,该电 热管竖直安装在外壳10内壁上。如图1所示,蓄热装置5有两个,并列安装在一起。如图3、4所示,蓄热装置5由蓄热砖2、复合硅酸盐绝热材料3、蓄热装置壳体4和 电加热管1组成。蓄热砖2内安装有电加热管1,复合硅酸盐绝热材料3覆盖在蓄热砖2周 身上,蓄热装置壳体4为方形,包覆在复合硅酸盐绝热材料3外侧。在蓄热装置5蓄热过程中,电加热管在工作;在蓄热装置5放热过程中,电加热管 停止工作,当温控装置测量到外壳10内进气口 7附近的空气温度低于一定数值时,此时温 控装置自动启动辅助对流加热元件8,来加快对流,使得蓄热装置5的放出的热量增多,用 以维持室内温度。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的辅助对流加热元件8选用具有数 档功率的电热器。温控装置通过测量取暖器外壳10内进气口 7附近的空气温度与温控装 置的几个设定值相比较,来控制电热器的加热功率的档位,从而调节蓄热装置5释放热量, 达到比实施例1更好的节能效果,并且保证室温的均衡。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基本相 同。
权利要求一种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包括外壳以及至少一个储存并能释放热能的蓄热装置,所述外壳上方设有出气口,外壳下方设有进气口,所述蓄热装置设置在外壳内,所述外壳内表面与蓄热装置之间的空气间隙与外壳的出气口、进气口形成对流通道,其特征是,所述外壳内还设有通过释放热能来达到加速对流通道内空气与室内空气对流目的的辅助对流加热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 热体、包围在蓄热体周围的绝热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还包括 包覆在绝热材料外侧的蓄热装置壳体,以及用于加热蓄热体的加热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 蓄热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对流加热元 件为若干设置在外壳内壁上的电加热管或电加热板或电热丝或具有数档功率的电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对流加热 元件与温控装置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的温控 探头设置在所述出气口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为蓄热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对流蓄热式加热器。它包括外壳以及至少一个储存并能释放热能的蓄热装置,所述外壳上方设有出气口,外壳下方设有进气口,所述蓄热装置设置在外壳内,所述外壳内表面与蓄热装置之间的空气间隙与外壳的出气口、进气口形成对流通道,其特征是,所述外壳内还设有通过释放热能来达到加速对流通道内空气与室内空气对流目的的辅助对流加热元件。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用电低谷时通电产生热量,而在用电高峰时将这些热量散发出来,用于加热室内空气,在蓄热装置热输出不足时,辅助对流加热元件以极小的功率提供补充的对流加热,使室内的取暖温度更加均衡,同时辅助加热产生的对流气体通过热交换将蓄热装置中残存的热量可以更快的带出。
文档编号F24D15/02GK201615542SQ20102012867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1日
发明者陈晓勇 申请人:宁波市鄞州红杉树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