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煤气化机烧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5666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燃煤气化机烧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燃煤气化机烧锅炉。
背景技术
机烧锅炉是指机械化控制的、可进行连续作业的大型锅炉。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 普遍采用热水机烧锅炉作为住宅的取暖设备,普通的热水机烧锅炉为直烧炉,如中国专利 文献CN2331863Y中公开了一种锅炉用机烧装置,由传动部分和燃烧部分构成。这种锅炉煤 直接在炉膛内燃烧,容易出现炉内的氧气不能维持煤充分燃烧的情况,煤一旦不能充分燃 烧将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如果有毒的一氧化碳泄漏容易导致人煤气中毒,发生生 命危险,存在安全隐患,而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排放到室外,也会造成大气污染。为了解决上 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453232Y公开了一种用于采暖和热水工程的煤气锅炉,其设 有一个煤气发生炉和一个燃烧煤气的锅炉,并将煤气发生炉与锅炉合为一体,以发生炉煤 气为燃料。这种锅炉的缺点在于当煤气由管道输送至锅炉中后,还需要再次点燃,在点燃 过程中存在着容易发生爆炸和火灾的危险。对此,本申请人之前的专利CN201363770Y中公开了一种小型煤气锅炉,包括立 式锅炉本体,所述锅炉本体的下部设有煤气发生室,所述煤气发生室的顶部设有隔板;所述 隔板上方为煤气燃烧室;所述隔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可使所述煤气发生室中产生的煤气进入 所述煤气燃烧室的煤气孔;所述煤气燃烧室的周围设有水套,所述煤气燃烧室连通有将烟 气导出的烟道;供气装置,所述供气装置向所述煤气发生室和所述煤气燃烧室中提供助燃 空气。但是由于机烧锅炉所需的风量大,如果不对一次进风口和煤气发生室的出风口(即 燃烧口)的尺寸加以严格控制,会产生大量黑烟或者会影响煤气发生室产生的煤气量,一 旦产生的煤气不足,就无法燃烧加热暖气水管,无法满足取暖要求,所以上述小型煤气锅炉 不能直接应用于大型机烧锅炉中。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机烧锅炉的燃煤气化燃烧所需风量 大,如果不对一次进风口和煤气发生室的出风口(即燃烧口)的尺寸加以严格控制,会产生 大量黑烟或者会影响煤气发生室产生的煤气量,小型煤气锅炉不能直接应用于大型机烧锅 炉中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不会产生黑烟,节能环保而且热效率高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包括传动控制部分,用于送煤、排渣并控制所述机烧锅炉的运行;燃烧换热部分,包括锅炉本体;煤气发生室,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内的下部,所述煤气发生室的顶部设有隔板,所 述隔板上成型有燃烧口;[0011]煤气燃烧室,设置于所述隔板的上方,所述煤气发生室中产生的煤气通过所述燃 烧口进入所述煤气燃烧室;供气装置,用于向所述煤气发生室和所述煤气燃烧室提供助燃空气,所述供气装 置包括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排风口的引风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上的一次风门和二次 风门,所述一次风门将大气与所述煤气发生室连通,所述二次风门将大气与所述煤气燃烧 室连通;热交换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的上部,用于将所述煤气燃烧室中的热气导出 并进行热交换;所述一次风门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1-5 4。上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中,所述一次风门和所述二次风门为横截面积可调的风 门;所述一次风门横截面积的最大调节量使所述一次风门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的横截 面积之比为5 1 ;所述一次风门横截面积的最小调节量使所述一次风门的横截面积与所 述燃烧口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4。上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中,所述一次风门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的横截面积之 比为5 2。上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中,所述供气装置还包括为所述一次风门给风的鼓风机; 所述引风装置为引风机;所述鼓风机与所述引风机的功率之比为1 2。上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中,所述供气装置还包括二次辅助风门,所述二次辅助风 门将大气与所述煤气燃烧室连通。上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中,所述二次辅助风门为横截面积可调的风门。上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中,所述一次风门的数量为5个。上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中,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充满循环水的水套和盘设在所述 水套内的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与所述煤气燃烧室和所述排风口连通。上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中,所述传动控制部分包括温度控制机构、送煤机构和炉 排控制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本实用新型的燃煤气 化机烧锅炉,其中一次风门的横截面积与燃烧口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1-5 4,使得锅炉 内气体流动受阻,在燃烧口处产生较大风压,使煤气发生室中产生充足的煤气,产生的热能 高,且在上述比例关系的限定下,锅炉内的风量适中,能满足燃煤气化燃烧,不会产生黑烟, 节能环保,热效率高;②本实用新型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中一次风门的横截面积与燃烧 口的横截面积之比优选为5 2,锅炉内的风量恰当地满足燃煤气化燃烧,不会产生黑烟, 节能环保,热效率高;③本实用新型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鼓风机与引风机的功率之比为 1 2,即一次风门的进风量与锅炉排风量之比为1 2,剩余风量由二次风门和二次辅助风 门进入锅炉内部,使得引风装置的排风量等于一次风门和二次风门的进风量的总和,充足 的空气使煤气发生室中产生足够的煤气,并且煤气能够在煤气燃烧室充分燃烧,不会产生 黑烟,节能环保,热效率高;④本实用新型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还设置有二次辅助风门,能 够辅助二次风门对煤气燃烧室给风,方便风量调节,操作简单;⑤本实用新型的燃煤气化机 烧锅炉,一次风门、二次风门和二次辅助风门均为横截面积可调的风门,方便调节风量,操 作简便;⑥本实用新型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中传动控制部分包括温度控制机构、送煤机构和炉排控制机构,以实现自动化调节控制。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 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煤气化机烧锅炉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左视剖视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锅炉本体,2-煤气发生室,3-隔板,4-燃烧口,5-煤气燃 烧室,6-—次风门,7-二次风门,8-二次辅助风门,9-弓丨风机,10-鼓风机,11-水套,12-热 交换管,13-电动机,14-炉排总成,15-煤斗,16-暖气热水管,17-温度传感器,18-煤气 燃烧室门,19-排渣口,20-煤气发生室门,21-循环水,22-保温层,23-清灰门,24-水管, 25-风道,26-风道给风口,27- 二次给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燃煤气化机烧锅炉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燃煤气 化机烧锅炉包括传动控制部分和燃烧换热部分。所述燃烧换热部分包括锅炉本体1、煤气发生室2、煤气燃烧室5、供气装置和热 交换装置。所述锅炉本体1上具有煤气发生室门20、煤气燃烧室门18和清灰门23,所述锅炉 本体1具有保温层22。所述煤气发生室2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1内的下部,所述煤气发生室2的顶部设 有隔板3,所述隔板3上成型有燃烧口 4。所述煤气燃烧室5设置于所述隔板3的上方,所述煤气发生室2中产生的煤气通 过所述燃烧口 4进入所述煤气燃烧室5。所述供气装置用于向所述煤气发生室2和所述煤气燃烧室5提供助燃空气。所述 供气装置包括鼓风机10、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1排风口的引风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 1上的一次风门6、二次风门7和二次辅助风门8。所述一次风门6将大气与所述煤气发生 室2连通,所述二次风门7和所述二次辅助风门8将大气与所述煤气燃烧室5连通。所述 一次风门6为所述煤气发生室2给风;从所述二次风门7进入锅炉的风依次经过风道25、 风道给风口 26和二次给风口 27到达所述燃烧口 4,为所述煤气燃烧室5给风。所述一次 风门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 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1-5 4。所述一次风门6、所述 二次风门7和所述二次辅助风门8均为横截面积可调的风门;所述一次风门6横截面积的 最大调节量使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1;所述 一次风门6横截面积的最小调节量使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 4的横截面 积之比为5 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为5m2 (平方米),所述一次风 门6的数量为5个,所述燃烧口 4的横截面积为2m2,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 烧口 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2。所述鼓风机10为所述一次风门6给风,所述引风装置为 引风机9,所述鼓风机10与所述引风机9的功率之比为1 2,所述引风机9的排风量等于所述一次风门6、所述二次风门7和所述二次辅助风门8的进风量。所述热交换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1内的上部,用于将所述煤气燃烧室2中的 热气导出并进行热交换。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充满循环水21的水套11和盘设在所述水 套11内的热交换管12,所述热交换管12与所述煤气燃烧室5和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循环 水21在水管24中循环。所述传动控制部分用于送煤、排渣并控制所述机烧锅炉的运行。所述传动控制部 分包括温度控制机构、送煤机构和炉排控制机构。所述温度控制机构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述 水套11中所述循环水21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7,所述温度传感器17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系 统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送煤机构包括由控制系统控制的所述送煤机,所述送煤机将燃煤输送到煤斗 15中。所述炉排控制机构包括电动机13,所述电动机13控制炉排总成14中活动炉排的 运动,包括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等,用以抖落灰渣,被抖落下来的灰渣从排渣口 19排出所述 锅炉本体1。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燃煤气化机烧锅炉的具体工作过程详述如下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送煤机对所述机烧锅炉输送燃煤,燃煤在所述煤气发生室 2进行不完全燃烧产生煤气,所述煤气通过所述燃烧口 4进入所述煤气燃烧室5进行燃烧, 所述煤气燃烧室5中的烟气进入所述热交换管12,所述热交换管12升温并与所述循环水 21进行热交换,使所述循环水21升温,烟气最终由所述排风口排出,热的所述循环水21由 暖气热水管16输送到暖气片,供热取暖,冷的所述循环水21由回水管流回所述机烧锅炉继 续加热,如此循环,以此类推。所述温度传感器17检测所述循环水21的温度,当所述循环 水21的温度足够高(达到预定值时),所述控制系统向所述送煤机发送指令暂停或者减缓 输送燃煤,所述控制系统还控制所述电动机13运行,对所述机烧锅炉进行排渣处理。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为5m2,所述燃烧口 4的横截面积为 lm2,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 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1。在其他实施例 中,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为5m2,所述燃烧口 4的横截面积为4m2,所述一次风门6的 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 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4。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二次风门7能够对所述煤气燃烧室5提供充足氧气的前 提下,可以关闭所述二次辅助风门8作为备用。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 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 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 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一种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包括传动控制部分,用于送煤、排渣并控制所述机烧锅炉的运行;燃烧换热部分,包括锅炉本体(1);煤气发生室(2),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1)内的下部,所述煤气发生室(2)的顶部设有隔板(3),所述隔板(3)上成型有燃烧口(4);煤气燃烧室(5),设置于所述隔板(3)的上方,所述煤气发生室(2)中产生的煤气通过所述燃烧口(4)进入所述煤气燃烧室(5);供气装置,用于向所述煤气发生室(2)和所述煤气燃烧室(5)提供助燃空气,所述供气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1)排风口的引风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1)上的一次风门(6)和二次风门(7),所述一次风门(6)将大气与所述煤气发生室(2)连通,所述二次风门(7)将大气与所述煤气燃烧室(5)连通;热交换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1)内的上部,用于将所述煤气燃烧室(2)中的热气导出并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1-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风门(6)和所述 二次风门(7)为横截面积可调的风门;所述一次风门(6)横截面积的最大调节量使所述一 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1 ;所述一次风门(6)横 截面积的最小调节量使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⑷的横截面积之比为 5 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风门(6)的横截 面积与所述燃烧口(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 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装置还包 括为所述一次风门(6)给风的鼓风机(10);所述引风装置为引风机(9);所述鼓风机(10) 与所述引风机(9)的功率之比为1 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装置还包括二次 辅助风门(8),所述二次辅助风门(8)将大气与所述煤气燃烧室(5)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辅助风门(8)为 横截面积可调的风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风门(6)的数量 为5个。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包 括充满循环水(21)的水套(11)和盘设在所述水套(11)内的热交换管(12);所述热交换 管(12)与所述煤气燃烧室(5)和所述排风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控制部分 包括温度控制机构、送煤机构和炉排控制机构。
专利摘要一种燃煤气化机烧锅炉,包括传动控制部分和燃烧换热部分;所述燃烧换热部分包括锅炉本体、煤气发生室、煤气燃烧室、供气装置和热交换装置;所述煤气发生室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内的下部,所述煤气发生室的顶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成型有燃烧口;所述煤气燃烧室设置于所述隔板的上方,所述煤气发生室中产生的煤气通过所述燃烧口进入所述煤气燃烧室;所述供气装置用于向所述煤气发生室和所述煤气燃烧室提供助燃空气,所述供气装置包括引风装置、设置于所述锅炉本体上的一次风门和二次风门;所述一次风门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燃烧口的横截面积之比为5∶1-5∶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煤气化机烧锅炉不会产生黑烟,节能环保而且热效率高。
文档编号F24H9/20GK201615589SQ201020144770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0日
发明者王全红 申请人:王全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