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327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开水加热器各种各样,但开水加热原理多为单胆加热,而内胆饮用水反复加热(俗称“千滚水”),以及持续用水后内胆所剩开水和新补充水混合再次加热(俗称“阴阳水”),用户长期饮用将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针对以上技术问题,可采用高能耗的瞬间高温无胆加热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既不经济也不安全,且故障很多。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所谓步进式开水加热技术也是单胆工作原理,利用所谓水温差分层原理也不能杜绝加热容器内部的微循环,而且,在移动的汽车、 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不同水温分层根本不可能,同样存在反复烧以及阴阳水混合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能够解决目前开水加热领域存在的阴阳水、千滚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包括加热容器和保温容器,所述加热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保温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通过加热容器出水阀门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加热容器内部或外部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容器的进水口处通常设有加热容器进水阀门。所述加热容器可以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容器可以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保温容器可以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可以位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的上方。比如所述加热容器可以位于所述保温容器上方、平行并列或下方。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通常设于所述加热容器的下部。或者,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可以位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的下方或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和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可以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加热容器可以位于所述保温容器上方、平行并列或下方,所述加热器还通常设有将加热容器内的水转移至保温容器的装置。或者,所述保温容器可以套在所述加热容器之外。所述加热容器的容积可以小于所述保温容器的容积。进一步还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所述加热容器的进水口处得所述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均可以为电磁阀门,通过信号线或无线等方式与中央处理器(CPU)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或所述加热容器设有的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或所述保温容器设有的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或所述加热装置可以通过信号线或无线等方式与所述CPU
3连接。所述保温容器出水口处还可以设有手动出水阀门或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的自动出水阀门。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一、加热技术先进。本实用新型采用步进加热,加热容器和保温容器相分离,加热容器内冷水加热到100°c的开水后,进入保温容器,既保证水温不降低,避免单胆反复加热的“阴阳水”和“千滚水”的难题,又不存在目前步进式加热中的微循环问题。二、节约资源,避免高能耗。本实用新型采用加热容器和保温容器相分离,加热容器对冷水一次加热,避免加热器中由于水反复加热带来的资源不必要消耗,保温容器通常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或真空夹层的不锈钢材,避免由于水温降低不可不重新加热,造成资源浪费,整体降低生产生活成本。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器的加热技术原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器的加热技术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和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如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器,一种加热器,包括加热容器1和保温容器2, 所述加热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保温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通过加热容器出水阀门5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加热容器内部或外部设有加热装置3。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和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还可以通过水管连接,所述水管上设有所述加热容器出水阀门5,以方便加热容器加热时水不流入保温容器,加热完毕后热水可以转入保温容器内。所述加热容器内部或外部可以设有加热装置3,所述加热装置通常采用水电分离加热器,保证了使用安全并符合国家环保节能的要求。所述加热容器的进水口处通常设有进水阀门4,开关所述加热容器进水阀门和所述加热容器出水阀门可控制加热容器或保温容器进水。所述加热容器可以设有温度传感器8,以测量加热容器内水的温度,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不足100°c时,继续加热直到水温达到100°C。所述加热容器可以设有水位传感器6,以测量加热容器内水的水位,一旦低于设定水位则需要加水,一旦高于水位则停止加水。所述保温容器可以设有水位传感器7,以测量保温容器内水的水位,一旦低于设定水位则需要加水,一旦高于水位则停止加水。所述保温容器的出水口处可以设有手动出水阀门或自动出水阀门,所述保温容器出水阀门可以手动控制,也可以通过自动程序进行控制,以方便根据各种情况转移或排放所述保温容器内的水,比如经过一夜,第二天使用,保温容器的水可能变成了温水,因此保温容器的水在不使用或长时间保存后可以进行自动或手动排空放掉。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可以位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的上方。所述加热容器可以位于所述保温容器上方、平行并列或下方。打开加热容器的出水阀门,加热容器内的水通过重力可以自动转移到保温容器中,从而免去将加热容器内的水转移至保温容器的装置, 进而减少产品成本。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通常设于所述加热容器的下部,以方便加热容器内的水尽可能完全从加热容器中排出。或者,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可以位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的下方或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和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可以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加热容器可以位于所述保温容器上方、平行并列或下方,所述加热器还通常设有将加热容器内的水转移至保温容器的装置,通过水转移装置,所述加热容器内的水可以顺利转移到所述保温容器内。或者,所述保温容器可以套在所述加热容器之外,即节省产品空间体积,又缩短加热容器内的水转移到保温容器的距离和转移时间,避免水温下降。所述加热容器的容积可以小于所述保温容器的容积,以方便加热容器内的热水能全部转入保温容器中。所述加热器进一步还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所述加热容器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均可以为电磁阀门,通过信号线或无线方式与中央处理器(CPU)连接,利用CPU的设定程序,自动控制加热容器进水或保温容器进水。所述保温容器出水阀门通过自动程序控制时可以与所述CPU连接。所述加热容器设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或所述加热容器设有的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或所述保温容器设有的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或所述加热装置均可以通过信号线或无线方式与所述CPU连接,CPU随时跟踪加热容器、保温容器内的水位,自动启动加热容器进水、加热、保温容器进水等。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加热器,包括加热容器1和保温容器2,两容器分开,所述加热容器1的容积可以小于所述保温容器2的容积,所述加热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保温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和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所述水管上设有所述加热容器出水阀门5。所述加热容器内部或外部通常设有加热装置3,所述加热装置3通常采用水电分离加热器,如加热线圈等,所述加热装置可以通过信号线与CPU连接,所述加热容器进水阀门4和出水阀门5均可以为电磁阀门,通过信号线或无线方式与所述CPU连接,接收所述 CPU发出的开启、关闭指令,所述加热容器通常设有温度传感器8,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信号线或无线方式与所述CPU连接,将加热容器内水的温度传递到所述CPU内;所述加热容器通常设有水位传感器6,所述水位传感器可以通过信号线或无线方式与所述CPU连接,将加热容器内的水位传递到所述CPU内;保温容器2通常不设加热元件,通常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或真空夹层的不锈钢材,所述保温容器通常设有水位传感器7,所述水位传感器可以通过信号线或无线方式与所述CPU连接,将保温容器内的水位传递到所述CPU内,以备所述加热容器出水阀门接收所述 CPU发出的开启、关闭指令;所述CPU内可以设定加热容器进出水、出水程序,加热容器加热启动和关闭程序。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加热器通电,进入加热器自检,自检异常, 则停止执行所有动作,报警;自检正常则开始向加热容器1内注水,加热容器内的水位传感器6将水位信息传给CPU,当加热容器内的水位未达到预先设定的水位值时,继续注水,加热装置3处于待机状态,当达到预先设定的水位值时,CPU发出关闭加热容器进水电磁阀门 4的指令,并同时启动加热装置,加热容器内的温度传感器8将加热容器内的水温信号传给 CPU,当加热容器内的水温未达到预先设定的水温值(比如100°C )时,继续加热,当水温达到预先设定的水温值时,CPU发出停止加热的指令,并同时启动加热容器出水电磁阀门5, 向保温容器2注水,由于加热容器的容积小于保温容器的容积,因此,加热容器内的水可以完全注入保温容器内,加热容器内的水位传感器再次将水位信号传给CPU,当水位到最低值时(加热容器水完全排空),CPU发出关闭加热容器出水电磁阀门的指令,然后发出加热容器进水电磁阀门开启的指令。保温容器内的水在使用过程中,水位开始下降,CPU启动接收保温容器水位传感器7的接收程序,保温容器的水位传感器将水位信号传给CPU,当保温容器内的水在使用过程中达到设定水位值时,CPU发出加热容器的加热装置启动指令,开始新一轮的加热,如此反复下去。当保温容器内的水隔夜或长时间不使用时可以打开保温容器的出水阀门将水放掉。所述加热装置的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不同时开启,但可以同时关闭,比如在加热容器中加热装置工作过程中,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需要同时关闭。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容器只负责加热,保温容器只负责保温,CPU向加热容器1 的进水电磁阀门4发出指令,打开加热容器1的进水电磁阀门4,开始向加热容器进水,加热容器的水位传感器6将水位信号传递给CPU,当加热容器内有水且水位未达到预先设定值时,继续加水,加热装置处于待机状态,当加热容器的水位达到预先设定值时,CPU向加热容器1的进水电磁阀门4发出指令,关闭进水,CPU同时向加热容器的加热装置3发出指令,启动加热装置,对加热容器内水进行加热,加热容器的温度传感器8将水温信号传递给CPU, 当水温达到100°C时,CPU向加热装置3发出指令,关闭加热装置,并同时启动加热容器的出水电磁阀门5,当加热容器内的热水全部转到保温容器内时,CPU向加热容器出水电磁阀门发出指令,关闭出水,同时CPU向加热容器1的进水电磁阀门4发出指令,启动进水电磁阀门,开始向加热容器内再次注水。在保温容器2的水被使用的过程中,加热容器内已蓄满水属于加热待机状态,保温容器的水位传感器7随时将保温容器的水位信号传递给CPU,当保温容器内的水位低于预先设定值且加热容器内检测到蓄满水时,CPU再一次向加热容器1 的加热装置发出指令,开始新一轮的烧水、开水转移程序。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开水机、管线机、厨下开水宝、桶装水机、车载机载开水饮水机等诸多领域。
6[0050]本实用新型采用步进加热,加热容器和保温容器相分离,加热容器内冷水加热到 100°C的开水后,进入保温容器,既保证水温不降低,避免单胆反复加热的“阴阳水”和“千滚水”的难题,又不存在目前步进式加热中的微循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加热容器和保温容器相分离,加热容器对冷水一次加热,避免加热器中由于水反复加热带来的资源不必要消耗,保温容器通常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或真空夹层的不锈钢材,避免由于水温降低不可不重新加热,造成资源浪费,整体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可根据需要以任意方式相互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1.一种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容器和保温容器,所述加热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保温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通过加热容器出水阀门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加热容器内部或外部设有加热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容器的进水口处设有加热容器进水阀门。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中央处理器,所述加热容器的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是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的电磁阀门,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容器出水口处设有手动出水阀门或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的自动出水阀门。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容器设有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的温度传感器,和/或所述加热容器设有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的水位传感器,和/或所述保温容器设有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的水位传感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的下方或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和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加热器设有将加热容器内的水转移至保温容器的装置。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容器的容积小于所述保温容器的容积。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设于所述加热容器的下部。
10.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容器套在所述加热容器之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器,包括加热容器和保温容器,所述加热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保温容器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加热容器的出水口通过加热容器出水阀门与所述保温容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加热容器内部或外部设有加热装置,负责加热,保温容器通常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或真空夹层的不锈钢材,负责保温加热器通过CPU控制,本实用新型加热技术先进,既保证水温不降低,避免单胆反复加热“阴阳水”和“千滚水”的难题,又不存在目前步进式加热中的微循环问题,加热容器和保温容器相分离,加热容器对冷水一次加热,避免水反复加热带来的资源不必要消耗,节约资源,避免高能耗,整体降低生产生活成本。
文档编号F24H1/18GK202141175SQ201120249118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5日
发明者雷为民 申请人:雷为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