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5204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均匀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均匀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容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电磁炉用锅具,烹饪时电磁炉产生高频交变磁场使锅具底部发热。这种加热方式热效率很高,可高达92%,超出国家规定的一级能效标准2个百分点,是目前热效率最高一种厨房烹饪容器。按支撑面板的形状特点划分,电磁炉通常包括平面灶和凹面灶两类,平面灶适用于平底锅加热,凹面灶适用于圆底锅加热。平面灶加热时,仅加热锅具的底部,而四周不发热,因此往往容易造成锅具底部加热集中而引发糊底的问题,轻者稍微锅具,重者引起火灾,还可能引起微晶面板局部过热而引发炸机危险,由于存在加热范围集中的缺陷,这种类型的电磁炉在厨房烹饪时使用的频次偏低,用户在从事需要全面立体加热的烹饪工作时,尤其是炒菜时,通常会选用煤气灶等工具直接加热锅具,而煤气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污染生活环境。对于凹面灶来说,虽然实现了立体加热,但由于仅能适用于圆底锅加热,应用范围过窄且弧形微晶面板的成本也较高,因此该类产品有逐渐被市场淘汰的趋势。由于电磁炉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影响了该类产品的市场推广。[0003]在线圈的固定方式上凹型电磁灶的凹形线圈多采用胶黏结的方式固定在凹型微晶板或把线圈固定在刚性支架上,由于支架存在尺寸误差和变形使线圈不能按照凹型微晶形状有效贴合,造成加热不均勻,而胶黏结工艺由于高温使用环境使其易老化,寿命降低, 长时间使用有松动现象。[0004]上述电磁炉存在的客观技术缺陷,不仅限制了这种高能效、低污染的电磁炉锅具的市场规模,也影响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同时平面灶加热集中的缺陷也会给用户带来一定危险性。发明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以使电磁加热线圈更加贴合烹调器具实现均勻加热烹调器具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0007]—种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包括与电磁炉耦合使用的耦合加热装置,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装于座体的电磁加热线圈及耦合线圈,所述座体包括上盖以及下盖,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固定电磁加热线圈的柔性固定件,柔性固定件的两端固定于上盖。[0008]前述电磁加热线圈设为凹弧形线圈,上盖设有凹弧形的支撑面板。上盖设有若干挂钩,柔性固定件为挂于挂钩的柔性固定绳。柔性固定绳为弹性硅胶绳或弹性硅胶玻纤管。[0009]前述上盖四周设有支撑电磁加热线圈底部的支撑筋。支撑筋与电磁加热线圈间设有橡胶垫,橡胶垫固定于支撑筋上表面。[0010]前述支撑面板凸设有若干支撑件。[0011]前述座体两侧设有内凹把手。[0012]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柔性固定件将电磁加热线圈紧密固定于上盖,故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13]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加热线圈通过柔性固定件进行固定,可以通过调节柔性固定件使电磁加热线圈能按照锅具的位置与形状进行有效的贴合,使得电磁加热线圈到锅底的距离均等,达到电磁加热线圈加热均勻的效果。[0014]另外,支撑筋对电磁加热线圈实现支撑作用,达到电磁加热线圈的双重固定,使得电磁加热线圈的固定更加稳固。[0015]支撑面板凸设有若干支撑件,使得耦合加热装置的支撑面板与锅具底部为点接触或局部面接触,从而减少了支撑面板表面的温度,且同时减少靠近支撑面板的电磁加热线圈的温度,达到安全使用电磁耦合加热器具的目的。上述支撑件的设置还可以使得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锅具都与耦合加热装置有很好的配合,提升耦合加热装置的利用率。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磁耦合加热器具、电磁炉及锅具的组装图。[0017]图2为耦合加热装置以及锅具的剖视图。[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耦合加热装置的爆炸图。[0019]图4为图3中上盖以及电磁加热线圈的组装图。[0020]主要元件标号[0021]电磁耦合加热器具100电磁炉 200[0022]锅具300座体 1[0023]上盖11侧筒 112[0024]支撑面板113挂钩 114[0025]支撑筋115橡胶垫 116[0026]支撑件117下盖 12[0027]柔性固定件13电磁加热线圈2[0028]耦合线圈3内凹把手 4[0029]真空吸盘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0031]如图1 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100,其与电磁炉200组合使用,其设于电磁炉200上且包括耦合加热装置。耦合加热装置包括支撑锅具300的座体1、装于座体1的电磁加热线圈2及为电磁加热线圈2提供能量的耦合线圈 3,电磁加热线圈2设为凹弧形线圈,所述座体1包括上盖11以及下盖12,上盖11包括侧筒 112以及装于侧筒112的凹弧形支撑面板113。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固定电磁加热线圈2的柔性固定件13,柔性固定件13的两端固定于上盖11的侧筒112内侧。[0032]所述上盖11设有若干挂钩114,柔性固定件13为挂于挂钩的柔性固定绳。侧筒112的内环壁设有挂钩114,前述任意两根柔性固定件13形成十字形交叉用以拖住电磁加热线圈2,柔性固定件13柔性固定绳为有弹性且耐高温的硅胶绳或硅胶玻纤管,柔性固定绳通过打结的方式固定于挂钩114且长度可自由调节,由于柔性固定绳的上述特性可以自由调节柔性固定件使电磁加热线圈能按照凹弧形支撑面板113形状与位置进行有效的贴合,从而使得电磁加热线圈2到锅具300底部的距离均等,达到电磁加热线圈2加热均勻的效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面板113可以选择存在。[0033]所述上盖11四周设有支撑电磁加热线圈2的支撑筋115,前述支撑筋115个数为 8个且环设于侧筒112的内壁,在实际应用时,支撑筋115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在电磁加热线圈2和支撑筋115之间有橡胶垫116,橡胶垫116固定于支撑筋115上表面且橡胶垫116具有弹性,可以减缓电磁加热线圈2对支撑筋115的压力,使其更加牢固的支撑电磁加热线圈2。柔性固定绳5和支撑筋115双重固定电磁加热线圈2,可以使得电磁加热线圈2被牢牢的固定在上盖11。[0034]上述支撑面板113凸设有若干支撑件117,支撑件117间隔分布且通过黏结固定安装在支撑面板113上,也可以把支撑件117做成镶件和支撑面板113模压在一起,另外,支撑件117可以作为支撑面板113的一部分、与支撑面板113 —体成型。前述支撑件117使得耦合加热装置的支撑面板113与锅具300底部为点接触或局部面接触,支撑件117使得支撑面板113与炒锅9之间的空气可自由流通,更加有利于散热。此种支撑件117使得支撑面板113与锅具300具有间隙,支撑面板113的温度比锅具300的温度低100C,从而减少了支撑面板113表面的温度,且同时减少靠近支撑面板113的电磁加热线圈2的温度,达到安全使用电磁耦合加热器具的目的。上述支撑件117的设置还可以使得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锅具300都与电磁耦合加热器具100很好的配合,提升耦电磁耦合加热器具100的利用率。[0035]上述座体1两侧有两个内凹把手4,这种隐藏式内凹把手4结构,可以方便拿取且避免由于把手突出产生的碰撞损坏的问题。耦合加热装置下盖底部设有真空吸盘5用以固定在电磁炉200的面板上。[00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对方案中固定电磁加热线圈2的柔性固定件13做改进或是等同的变化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范围。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与电磁炉组合使用,其特征在于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包括与电磁炉耦合使用的耦合加热装置,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装于座体的电磁加热线圈及耦合线圈,所述座体包括上盖以及下盖,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固定电磁加热线圈的柔性固定件,柔性固定件的两端固定于上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设为凹弧形线圈,上盖设有凹弧形的支撑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设有若干挂钩,柔性固定件为挂于挂钩的柔性固定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固定绳为弹性硅胶绳或弹性硅胶玻纤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四周设有支撑电磁加热线圈底部的支撑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与电磁加热线圈间设有橡胶垫,橡胶垫固定于支撑筋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板凸设有若干支撑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勻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两侧设有凹把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均匀加热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其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电磁耦合加热器具包括与电磁炉耦合使用的耦合加热装置,耦合加热装置包括支撑锅具的座体、装于座体的电磁加热线圈及耦合线圈,所述座体包括上盖以及下盖,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固定电磁加热线圈的柔性固定件,柔性固定件的两端固定于上盖,电磁加热线圈通过柔性固定件进行固定,可以通过调节柔性固定件使电磁加热线圈能按照锅具的位置与形状进行有效的贴合,使得电磁加热线圈到锅底的距离均等,达到电磁加热线圈加热均匀的效果。
文档编号F24C7/06GK202261895SQ20112030992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4日
发明者乔中义, 朱泽春, 李红亮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