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288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室内机中设置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改变叶片,控制风向改变叶片来进行空调运转的空调机,特别是涉及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形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空调机中设置改变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改变叶片,风向改变叶片包括: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改变的上下风向改变叶片;和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
左右风向改变叶片通常由多个叶片构成,当室内机停止时,左右风向改变叶片被上下风向改变叶片等覆盖并收纳于室内机主体内,当空调机运转时,利用控制室内机的遥控器(遥控操作装置)使其倾斜成所期望的角度,将从吹出口吹出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改变。
另外,也有一种提案是将构成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多个叶片按照左右一组的叶片独立地控制,使从吹出口吹出的风到达房间的广范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日本特开平5 - 79690号公报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叶片面积越大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改变性能越大,但在室内机的内部,在用来将室内空气向室内机导入的风扇的下游侧形成通风道,左右风向改变叶片以能够自由摆动的方式收纳于该通风道内,因此,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形状受到通风道的形状或者周围的部件的制约。
S卩,即便使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在上游侧延长以超过通风道的前部壁(稳定器)并接近风扇,改变性能也不会有太大提高,如果将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在下游侧延长,使其比通风道的前部壁更向前方延长,则当空调机停止时,与覆盖吹出口的上下风向改变叶片等干扰,因此,通风道中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所占的长度或者面积较小,存在无法得到充分的左右风向的改变性能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延长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长度,能够扩大叶片面积,提高左右风向的改变性能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在室内机中设置有用来导入室内空气的风扇;和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改变叶片,并对风向改变叶片进行控制来进行空调运转,风向改变叶片具有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多个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将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形成于风扇的下游侧的通风道的前部壁的进深方向的长度长。
另外,当空调机运转时,使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朝向正面时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前端部,比空调机停止时的上下风向改变叶片的上叶片与下叶片的前表面突出。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机中,将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通风道的前部壁的进深方向的长度长,所以,能够用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毫无遗漏地改变通过通风道的前部壁与后部壁之间的吹出风。而且,当空调机运转时,在上下风向改变叶片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以左右风向改变叶片不与上下风向改变叶片干扰的方式自由地进行吹出风的左右改变。因此,在空调机中,能够提高左右的风向改变性能。


根据下面对于添加的附图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相关叙述,本发明的这些方式与特征将会更加明确。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进深方向的纵截面图。
图2是图1的室内机的概略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I —III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线IV— IV的截面图。
图5是吹出口的两侧壁朝向下游侧扩大时的沿着图2的线III一III的截面图。
图6是吹出口的两侧壁朝向下游侧扩大时的沿着图2的线IV — IV的截面图。
图7是空调机停止时的上下叶片的放大图。
图8是空调机运转时的室内机的概略图。
图9是空调机停止时的室内机的概略图。
图10是沿着图8的线X —X的截面图。
图11是沿着图9的线XI —X[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左右叶片的左右改变性能的坐标图。
图13是表示左右叶片的左右改变性能的其他的坐标图。
图14是组合有多个直线部和多个圆弧形状的左右侧壁的放大图。
图15是具有图14的侧壁的室内机的正面图。
图16是由一个圆弧形状形成侧壁时的室内机的正面图。
图17是由一个直线形状形成侧壁时的室内机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在室内机中设置用来导入室内空气的风扇;和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改变叶片,并对风向改变叶片进行控制来进行空调运转,风向改变叶片具有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多个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形成于风扇的下游侧的通风道的前部壁的进深方向的长度 长。
由此,能够用左右风向改变叶片能够毫无遗漏地改变通过通风道的前部壁与后部壁之间的吹出风,并且能够提高改变性能。
另外,当空调机运转时,使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朝向正面时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前端部,比空调机停止时的上下风向改变叶片的上叶片与下叶片的前表面突出。
由此,当空调机运转时,在上下风向改变叶片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以左右风向改变叶片不与上下风向改变叶片干扰的方式自由地进行吹出风的左右改变,并且能够提高左右的风向改变性能。
另外,当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朝向正面时,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面积与由通过通风道的前部壁的下游侧的端缘部和通风道的后部壁的下游侧的端缘部的第一直线、通过通风道的前部壁的上游侧的端缘部且与第一直线平行的直线所包围的沿着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叶片面的通风道的面积的比例设定成大于70%。
此外,风向改变叶片具有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改变的上下风向改变叶片,上下风向改变叶片包括上叶片和位于该上叶片的下方的下叶片,优选将上叶片的摆动支点侧的端缘部接近通风道的前部壁的下游侧端缘部配置,将下叶片的摆动支点侧的端缘部接近通风道的后部壁的下游侧端缘部配置。
由此,能够使通过通风道的前部壁与后部壁之间并被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改变的吹出风毫无遗漏地通过上叶片与下叶片之间,并且能够在保持吹出风的左右改变状态的情况下在上下方向上改变。
另外,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当空调机停止时,使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倾斜后,吹出口被上下风向改变叶片关闭。
由此,左右风向改变叶片不与上下风向改变叶片干扰地被收纳在室内机主体内。
另外,左右风向改变叶片也可以包括分别被独立控制的两组叶片,当空调机停止时,以两组叶片的前端部打开的方式倾斜。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一般家庭中所使用的空调机通常由用制冷剂配管相互连接的室外机与室内机构成,图1表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室内机具有:主体2、和自由开闭主体2的前表面开口部2a的可动前表面面板(以下简称为前表面面板)4,空调机停止时,前表面面板4紧贴主体2从而关闭前表面开口部2a,而在空调机运转时,前表面面板4向离开主体2的方向移动从而打开前表面开口部2a。此外,图1表示前表面面板4关闭前表面开口部2a的状态。
另外,在主体2的内部包括:热交换器6 ;用来将从前表面开口部2a和上表面开口部2b导入的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器6中进行热交换然后向室内吹出的风扇8 ;开闭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吹出口 10并且将空气的吹出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改变的上下风向改变叶片(以下简称为“上下叶片”)12 ;和将空气的吹出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以下简称为“左右叶片”)14,在前表面开口部2a和上表面开口部2b与热交换器6之间设有:用来除去从前表面开口部2a和上表面开口部2b导入的室内空气中所包含的尘埃的过滤器16。
上下叶片12由开闭吹出口 10的下叶片18、和设置于下叶片18的上方且与下叶片18协作来控制从吹出口 10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上叶片20构成。另外,下叶片18与驱动轴22连结,上叶片20与驱动轴24连结,各驱动轴22、24与驱动电机等驱动源(图中未示)连结。
如图10和图11所示,左右叶片14由从室内机的正面看位于左侧的一组叶片14a、和位于右侧的一组叶片14b构成,一组叶片14a或14b由多枚(例如4枚)叶片构成。另外,各组叶片14a、14b分别与不同的驱动源(例如驱动电机)26连结,由驱动源26独立地控制。
空调机开始运转时,上下叶片12被进行开控制从而开放吹出口 10,驱动风扇8,于是室内空气通过前表面开口部12a和上表面开口部2b进入室内机的内部。所导入的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器6中进行热交换,通过风扇8,然后通过形成于风扇8的下游侧的通风道28,从吹出口 10被吹出。
另外,来自吹出口 10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被上下叶片12和左右叶片14控制,上下叶片12的上下方向的角度和左右叶片14的左右方向的角度被控制室内机的遥控器(遥控操作装置)控制。
此外,位于吹出口 10的上游侧的通风道28包括:位于风扇8的下游侧的作为通风道28的后部壁的后导向器30 ;位于风扇的下游侧与后导向器30相对的作为通风道28的前部壁的稳定器32 ;和主体2的两侧壁34 (参照图3)。
此外,上述用语“稳定器”也能分成:位于风扇8的下游附近,使在风扇8的前部附近产生的涡流稳定的稳定器;和位于该稳定器的下游侧,承担被风扇8输送的空气的压力恢复的作用的调节器(defuser)的前部壁部分,但在本说明书中,将其总称为“稳定器”。
另外,对前表面面板4采用可动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固定式。
<上下叶片12的形状>
此处,对上下叶片12的形状进行详细的阐述。
图2表示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概略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I一III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的线IV — IV的截面图。
图3是下叶片18开放吹出口 10时从室内机的前方所看到的上叶片20的图,当空调机停止时,上叶片20从前方看为大致呈T字状的形状。
S卩,上叶片20的 横宽并不固定,包括:与驱动轴24连结且位于主体2的两侧壁34之间(吹出口 10)的窄幅部20a ;和当空调机停止时,位于窄幅部20a的上方且覆盖吹出口10的上方的主体2的宽幅部20b。窄幅部20a的横宽(左右方向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吹出口10的横宽稍短,宽幅部20b的横宽被设定成比吹出口 10的横宽长。
同样,下叶片18的横宽也不固定,包括:与驱动轴22连结且位于主体2的两侧壁34之间(吹出口 10)的窄幅部18a ;和当空调机停止时覆盖吹出口 10的宽幅部18b。窄幅部18a的横宽(左右方向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吹出口 10的横宽稍短,宽幅部18b的横宽被设定成比吹出口 10的横宽长。
此外,在图1和图3中,按照当空调机停止时用下叶片18覆盖整个吹出口 10的方式来设定形状,但是未必覆盖整个吹出口 10,也能按照覆盖吹出口 10的一部分的方式来设定形状。
此处,将当空调机停止时用下叶片18覆盖吹出口 10,用上叶片20覆盖吹出口 10的上方的主体2的状态下的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前表面定义为“设计面”时,当空调机运转时,在上下叶片12打开的状态下,比设计面更向前方突出的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部位(宽幅部18b、20b)的宽度与比设计面更靠近内侧的部位(窄幅部18a、20a)的宽度相比扩大。
按照上述方法设定,在吹出口 10的内侧,吹出风被上下叶片12(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与左右侧壁34夹着,被不向上下左右漏出地改变,然后从吹出口 10吹出,而在吹出口 10的外侧,即使被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吹出风比吹出口 10的左右端部更向左右吹出,也不会被比吹出口 10的左右侧壁34更向外侧延长的上下叶片12扩散,能够保持上下和左右的改变方向。
对于保持吹出风的上下改变方向的效果,上下叶片12的横宽越长该效果越大,但考虑室内机的设计等,宽幅部18b、20b的横宽优选设定成与主体2的横宽大致相等。
特别是在供暖时,在室内机的内部变暖的空气从吹出口 10将要向上方上浮,但该动作被上叶片20控制,而且,通过扩大上叶片20的横宽,能够防止暖气向上方漏出。
此外,图3和图4表示上下叶片12的驱动轴22、24所安装的吹出口 10的左右侧壁34相互大致平行的情况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按照吹出口 10的左右侧壁34朝向下游侧成直线或曲线扩大的方式形成调节器的情况下,为了使侧壁34的调节器与上下叶片12的左右端部之间的缝隙不会朝向下游侧变宽,按照下叶片18的窄幅部18a和上叶片20的窄幅部20a的横宽朝向下游侧逐渐变长的方式来设定形状。
像这样来设定形状,被左右叶片14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吹出风沿着侧壁34的调节器向左右吹出时,减少从上下叶片12与侧壁34的缝隙向上方或下方的泄漏,能够提高上下或者左右的改变性能。
另外,如图1所表示,当空调机停止时,按照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的进深方向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延长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的进深方向的长度,由此能够提高上方和下方的改变性能。
图7是空调机停止时的上下叶片12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在上叶片20的窄幅部20a的外面形成与下叶片18的相对部(前端部)的形状为互补形状的凹部20c,当空调机停止时,在上叶片20的凹部20c中接近地设置下叶片18的相对部配置,由此,在重叠部分高度差消失(设计面齐平),空调机停止时的室内机的外观(美观性)提高。
<左右叶片14的形状>
图8表示空调机运转时的室内机的概略图,图9表示空调机停止时的室内机的概略图。另外,图10是沿着图8的线X — X的截面图,图11是沿着图9的线XI — XI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左右叶片14其较长方向的长度被设定成比稳定器32的长度长,通过被后导向器30与稳定器32夹着的通风道28的吹出风毫无遗漏地被左右叶片14改变风向。
更详细地来讲,在图8的截面中,从流经通风道28的空气的流向看,令稳定器32的下游侧的端缘部为A,上游侧的端缘部为A’,从下游侧端缘部A至上游侧端缘部A’的距离为L,则当左右叶片14朝向正面时,通过其前端部B,沿着与稳定器32平行的线的左右叶片14的长度(以下简称为“左右叶片14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后导向器30的长度L长,如图8和图10所示,左右叶片14的前端部B比设计面更向前方突出。
S卩,如图1或者图8所示,上叶片20的摆动支点(驱动轴24)侧的端缘部接近稳定器32的下游侧端缘部A设置,下叶片18的摆动支点(驱动轴22)侧的缘部接近后导向器30的下游侧端缘部C设置,当两个上下叶片12 (上叶片20与下叶片18)打开时,在使左右叶片14的下游侧的端部接近其上游侧的端缘部的状态下将其夹住,由此,能够使被后导向器30与稳定器32夹着的通过通风道28的吹出风毫无遗漏地通过两个上下叶片12之间,并且能够在保持吹出风的左右改变状态下改变为朝下。
图12和图13表示左右叶片14的左右改变性能,表示吹出风的左右改变角度与左右叶片14的左右改变角度的比例。
如图12的坐标图所示可知,左右叶片14的长度为L/3、L/2时,左右改变性能分别为30%、50%,左右叶片14的长度为L时,左右改变性能变为90%,优选将左右叶片14的长度设定成比后导向器30的长度L长。此外,图12的坐标图所示的L’表示比稳定器32的上游侧端缘部A’更向上游侧延伸的左右叶片14的长度(参照图8),图12的坐标图表示,即使将左右叶片14向比稳定器32的上游侧端缘部A’更向上游侧延伸,左右改变性能也几乎不会提闻。
另外,在图8的截面中,从流经通风道28的空气流向看,令后导向器30的下游侧的端缘部为C,图13的坐标图的横坐标表示,当左右叶片14朝向正面时,左右叶片14的面积与由通过A和C的直线、通过A’且与通过A和C的直线平行的直线所包围的沿着左右叶片14的叶片面的通风道28的面积的比例(以下,简称为“左右叶片14的面积率”),左右叶片14的面积率为20%、30%时,左右改变性能分别为30%、50%,左右叶片14的面积率为70%时,左右改变性能变为90%,可知优选将左右叶片14的面积率设定成大于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决定左右叶片14的形状时,尽可能地延长左右叶片14的进深方向的长度,确保不与周围的部件(后导向器30、稳定器32等)干扰的最小间隙,将左右叶片14的面积率设定成大于70%。
此外,当左右叶片14朝向正面时,其前端部B比设计面更向前方突出,所以,当空调机停止运转时,在此状态下关闭上下叶片12,则上下叶片12会与左右叶片14干扰。
因此,在本发明中,当空调机停止运转时,如图11所示进行控制,在使左右叶片14中的左侧的一组叶片14a向左侧倾斜的同时,使右侧的一组叶片14b向右侧倾斜后(按照两组的叶片14a、14b的前端部打开的方式倾斜后),用上下叶片12关闭吹出口 10,由此避免上下叶片12与左右叶片14的干扰。
S卩,当空调机运转时,在上下叶片12打开的状态下,通风道28内的流向上、长的左右叶片14不与上下叶片12干扰,不仅能够自由地进行吹出风的左右改变,而且能够提高左右的风向改变性能,当空调机停止时,进行控制,在使左右叶片14倾斜后,用上下叶片12来关闭吹出口 10,由此能够将左右叶片14收纳在主体2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空调机停止时,使左侧的一组叶片14a向左侧倾斜,使右侧的一组叶片14b向右侧倾斜,但也可以使两组叶片14a、14b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另外,也能代替被独立控制的两组叶片14a、14b,采用被同时控制的叶片构成左右叶片14。
<吹出口 10的侧壁形状>
此处所说的“吹出口 10的侧壁形状”是指,在沿着使下叶片18朝向最下方的状态下的下叶片18的面的截面(与设计面大致垂直的截面)、从正面观察吹出口 10的左右侧壁34时的形状,是大致沿着图2的线IV — IV的截面中的左右侧壁34的形状,与所述截面平行的截面呈相同的形状。
左右侧壁34具有在通风道28内朝向吹出口 10向外侧方向扩大的截面形状,其截面形状如图14所示,朝向吹出口 10组合有多个直线部36、40和多个圆弧形状38、42而成。
参照图14进行更详细的阐述,左右侧壁34分别具有:形成于风扇8的正下游侧且与风扇8的旋转中心轴大致正交的直线部36 ;以向外侧扩大的方式形成于直线部36的下游侧且与直线部36相连的圆弧部38 ;以向外侧扩大的方式形成于圆弧部38的下游侧且与圆弧部38相连的直线部40 ;和以向外侧扩大的方式形成于直线部40的下游侧且与直线部40相连的圆弧部42,圆弧部42与主体2的前表面下部的直线部46相连。
如图16所示,在将与大致呈平面形状的左右叶片14相对的侧壁34形成为一个圆弧形状的情况下,在侧壁34与最外侧的左右叶片14之间的通风道28a中产生局部的狭窄部44,通风道28a的宽度从上游侧朝向狭窄部44逐渐变窄,而且,从狭窄部44朝向下游侧逐渐变宽,因此,通风阻力增大。
与此相反,对于图14和图15的形状,从风扇8吹出的风向通过左右倾斜的左右叶片14与侧壁34的直线部40之间的密闭空间时,左右叶片14与侧壁34之间的通风道28a不会局部变窄,因此,能够减少在左右叶片14与侧壁34之间被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吹出风的通风阻力。
而且,如图17所示,在将与左右叶片14相对的侧壁34形成一个直线形状的情况下,从吹出口 10向开放空间吹出风时,从吹出口 10吹出的风从壁面剥离,不能期待气流方向沿着物体改变的所谓“柯恩达效应”。
与此相反,在图14和图15的形状的情况下,当从直线部40的下游侧的吹出口 10向开放空间吹出的风被吹出时,从侧壁34至主体2的前表面的左右端部,吹出风不会从壁面剥离地向左右正侧面吹出,因此,能够生成沿着左右的壁边方向的气流,并且能够提高柯恩达效应。
因此,流经左右侧壁34的吹出风在通风道28a内其气流不会变弱,而且从吹出口10吹出后,也保持该气流的强度,被更大幅度地在左右方向上改变而吹出。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直线部40的上游侧设置向外侧扩大的圆弧部38,从风扇8向前方吹出的风被向沿着向外侧扩大的侧壁34的直线部40的方向引导,不仅更顺利地流向左右叶片14与侧壁34的直·线部40之间,按照下游侧的圆弧部42的末端与主体2前表面的直线部46大致相切的方式来设定形状,由此,吹出风的气流就会更沿着主体2前表面流动。
此外,此处所说的“大致相切”是指,圆弧部42的曲率中心至直线部46的距离与圆弧部42的曲率半径相等,或者比圆弧部42的曲率半径稍小。
此外,从吹出口 10向开放空间吹出的气流容易从侧壁34剥离,但将下游侧的圆弧部42的曲率半径(例如R45)设定成比上游侧的圆弧部38的曲率半径(例如R10)大时,柯恩达效应提高,从吹出口 10向开放空间吹出的气流难以从侧壁34剥离。
除此之外,在使左右叶片14最为倾斜的情况下,按照左右叶片14与直线部40之间的通风道28a朝向下游侧一定程度上变窄的方式来设定形状,朝向下游侧变窄而增速的吹出风的气流因柯恩达效应附着在圆弧部42与直线部46,进而沿着主体2前表面流动。
此外,通过组合上述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发挥各自所具有的效果。本发明参照附图对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记载,但对于熟知该技术的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和修改不言自明。对于这种变形和修改,只要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规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应理解为包含在其中。2010年11月30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申请第2010 — 267357号的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全部作为参考而写入本说明书中。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空调机能够通过延长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长度而扩大叶片面积,提高改变性能,所以作为包括在一·般家庭中所使·用的空调机的各种各样的空调机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机在室内机中设置有用来导入室内空气的风扇,和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改变叶片,并对该风向改变叶片进行控制,进行空调运转, 所述风向改变叶片具有将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多个左右风向改变叶片,该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形成于所述风扇的下游侧的通风道的前部壁的进深方向的长度长,当空调机运转时,使所述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朝向正面时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前端部,比空调机停止时的所述上下风向改变叶片的所述上叶片和所述下叶片的前表面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朝向正面时,所述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面积,与由第一直线、通过所述通风道的前部壁的上游侧的端缘部且与所述第一直线平行的直线所包围的沿着所述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叶片面的所述通风道的面积的比例设定为大于70%,其中该第一直线通过所述通风道的前部壁的下游侧的端缘部和所述通风道的后部壁的下游侧的端缘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改变叶片具有将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改变的上下风向改变叶片,该上下风向改变叶片包括上叶片和位于该上叶片的下方的下叶片,所述上叶片的摆动支点侧的端 缘部接近所述通风道的前部壁的下游侧端缘部配置,所述下叶片的摆动支点侧的端缘部接近所述通风道的后部壁的下游侧端缘部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当空调机停止时,使所述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倾斜后,所述吹出口被所述上下风向改变叶片关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包括分别被独立控制的两组叶片,当空调机停止时,以所述两组叶片的前端部打开的方式倾斜。
全文摘要
设置于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14)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形成于风扇(8)的下游侧的通风道(28)的前部壁(32)的进深方向的长度长。通过增大左右风向改变叶片的长度,能够扩大叶片面积,提高左右风向的改变性能。
文档编号F24F13/15GK103238032SQ20118005775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0日
发明者井上雄二, 杉尾孝, 藤社辉夫, 高桥正敏, 河野裕介, 海老原正春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