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2883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一种加热烹调器,使从加热室内排出的蒸气与外部空气稀释后,将稀释、搅拌后的排气从设置在主体上表面的后面一侧的排气管道向前面一侧排出(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29695号(专利文献I))。在上述加热烹调器中,可以使排气的温度降低,并且通过外部空气的稀释使吹出的排气的蒸气浓度下降。但是,在上述加热烹调器中,如果在蒸煮烹调中排出的蒸气量较多,则在加热烹调器主体附近、特别是在侧墙面等上产生冷凝,从而导致墙面脏污或因腐蚀而剥落。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29695号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主体附近的墙面等上产生冷凝。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箱体;加热室,配置在所述主体箱体内,设置有排气口 ;风扇,配置在所述主体箱体内;排气通道,一端与所述加热室的排气口连接,使来自所述风扇的空气的一部分与来自所述加热室的排气混合后从排气吹出口吹出;以及干燥空气吹出口,相对于所述排气吹出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箱体的外周侧,从所述干燥空气吹出口吹出的来自所述风扇的空气的另一部分,沿来自所述排气吹出口的吹出风在所述主体箱体的外周侧流动。按照上述结构,来自加热室的排气在一端与加热室的排气口连接的排气通道内与来自风扇的空气的一部分混合、稀释后,从排气吹出口吹出。并且,从相对于上述排气通道的排气吹出口设置在主体箱体的外周侧的干燥空气吹出口,使来自风扇的空气的另一部分以沿来自排气通道的排气吹出口的吹出风在主体箱体的外周侧流动的方式吹出。由此,即使来自加热室的排气未被充分稀释而从排气吹出口吹出,也可以利用从干燥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遮挡从排气吹出口吹出的排气流,使其不会直接到达与加热烹调器主体的侧方相邻的墙面上,并且使来自排气吹出口的排气流扩散,从而能够使上述墙面保持干燥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主体附近的墙面等上产生冷凝。此外,在一种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包括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由所述排气通道、从所述干燥空气吹出口吹出的干燥空气通过的干燥空气通道、以及隔开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干燥空气通道的隔壁形成为一体。按照上述实施方式,通过采用由排气通道、从干燥空气吹出口吹出的干燥空气通过的干燥空气通道、以及隔开排气通道和干燥空气通道的隔壁形成为一体的排气管道,能够使有效地防止在加热烹调器主体附近的墙面等上产生冷凝的排气结构简单化,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在一种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排气吹出口和所述干燥空气吹出口配置在所述主体箱体的上表面的后面侧,并朝向前面侧开口,并且,分别在所述排气吹出口和所述干燥空气吹出口内设置有风向控制叶片,所述风向控制叶片将风向控制成向前方且斜侧方吹出。按照上述实施方式,分别在配置在主体箱体的上表面的后面一侧的、且朝向前面一侧开口的排气吹出口和干燥空气吹出口内,设置控制风向的风向控制叶片,使从后面一侧向前面一侧吹出的风向朝向前方且斜侧方。因此,由于在加热烹调器主体的上侧,从后面一侧向前面一侧吹出的排气不会直接到达前面一侧,所以使用者开关门时等不会直接与排气接触。此外,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来自干燥空气吹出口的吹出空气沿来自排气通道的排气吹出口的吹出风在外侧流动。此外,在一种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还包括加热器室,所述加热器室设置在所述加热室的上侧,收纳有用于对所述加热室内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来自所述风扇的空气的一部分沿所述加热器室在所述加热室的上侧流动,并在所述排气通道内合流。按照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使来自风扇的空气沿收纳有用于对加热室内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的加热器室、在加热室的上侧流动,并在排气通道内合流,能够有效地对加热器室的外侧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抑制主体箱体的上面一侧的温度上升。此外,在一种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来自所述风扇的空气的一部分在通过配置有电气安装件的电气安装件室之后,至少沿所述加热室的一个侧面流动,并在所述排气通道内合流。按照上述实施方式,由于使来自风扇的空气在通过配置有电气安装件的电气安装件室之后,至少沿加热室的一个侧面流动,并在排气通道内合流,首先对电气安装件室内的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此后冷却空气至少沿加热室的一个侧面流动,所以能够利用因加热室的热量而使温度上升之前的空气对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和可靠性。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加热烹调器,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主体附近的墙面等上产生冷凝。


图1是从前面一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图。图2是打开上述加热烹调器的门的状态的正面图。图3是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右侧观察的纵断面示意图。图4是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正面观察的纵断面图。图5是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右侧面观察的纵断面图。图6是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右侧面观察的纵断面图。图7是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斜上方观察正面侧的立体图。图8是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斜下方观察背面一侧的立体图。图9是上述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图10是上述加热烹调器的后视图。图11是取下排气管道的状态的加热烹调器的后视图。
图12是上述加热烹调器的排气管道的正面图。图13是上述排气管道的后视图。图14是上·述排气管道的侧视图。图15是上述排气管道的俯视图。图16是上述排气管道的风向控制叶片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箱体2…加热室2a…开口部3…门4…把手5…耐热玻璃6…操作面板7…液晶显示部10…储水容器11…水位传感器12…供水泵13…供水管14…上加热器15…上加热器罩16…托盘17…下加热器18…隔热板19…排气口20…蒸气产生装置21…蒸气吹出口24…排气口盖28…排气吹出口29…干燥空气吹出口30...排气管道31…排气管道主体32…风向控制叶片33…壁部34…隔壁35…倾斜壁36…排水口43、44…上侧托盘承载部45、46…下侧托盘承载部50…承露容器
51…转动天线53…冷却风扇54…冷却风扇用电动机55…吸气口56…安装板60…波导管61...磁控管62…转换部
·
90…被加热物101…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2…排气用开口部103…第一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4…第二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5…第三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Pl…排气通道P2…干燥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利用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详细说明。图1表不从前面一侧观察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图,图2表不打开门的状态的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包括:长方体形状的主体箱体I ;加热室2(图2所示),设置在主体箱体I内;以及门3,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主体箱体I的前面一侧。上述门3以下端部为中心转动,开关加热室2的开口部2a。在上述门3的上部安装有把手4。此外,在门3的大体中央部配置有耐热玻璃5,用户能够通过耐热玻璃5观察加热室2内的状态。此外,在门3的后表面上以包围耐热玻璃5的方式固定粘接有耐热树脂制的衬垫40 (图2所示)。如果关闭门3,则上述衬垫40与加热室2的开口部2a的周向边缘部紧密接触。由此,可以防止加热室2内的水蒸气等从门3和加热室2的开口部2a的周向边缘部之间漏出。在上述主体箱体I的上表面、且在背面一侧配置有排气管道30,该排气管道30具有排气吹出口 28和干燥空气吹出口 29。上述排气管道30的一端通过排气口盖24(图3所示)与排气口 19连接,上述排气口 19设置在图2所示的加热室2内。在上述主体箱体I的前面的右侧设置有操作面板6。上述操作面板6具有液晶显示部7、旋钮8和多个按钮9。此外,在旋钮8的下侧收纳有储水容器10。上述储水容器10能够相对于主体箱体I装拆,能够从主体箱体I的前面一侧安装到主体箱体I内、或从主体箱体I内取出。并且,上述加热烹调器包括承露容器50 (图1所示),该承露容器50能够装拆地安装在主体箱体I的下侧的前面一侧。上述承露容器50承载沿门3的内表面和主体箱体I的前面落下的水滴。
如图1所示,上述加热烹调器在加热室2的侧面、底面和顶面设置有不锈钢制的隔热板18 (图3所示)。在加热室2的周围和门3的内侧配置有隔热材料(未图示),对加热室2内和外部进行隔热。在上述加热室2内的两侧面内侧设置有上下两层结构的上侧托盘承载部43、44和下侧托盘承载部45、46。图3是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右侧观察的纵断面示意图,与图1、图2相同的构成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3中表示有:储存蒸气用水的储水容器10 ;水位传感器11,检测储水容器10内的水位;供水泵12,从储水容器10向蒸气产生装置20提供水;供水管13 ;上加热器14 ;上加热器罩15 ;不锈钢制的托盘16,用于放置被加热物90 ;下加热器17 ;隔热板18 ;排气口 19,设置在加热室2的后面下部;蒸气产生装置20 ;蒸气吹出口 21,吹出来自蒸气产生装置20的蒸气;排气口盖24 ;排气热传感器25 ;冷气路径27 ;排气吹出口 28 ;排气管道30 ;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 ;以及承露容器50。供水管13的一端与设置在储水容器10的下侧的连接部(未图示)连接,并且供水管13的另一端与蒸气产生装置20连接。由上述加热室2的顶壁和上·加热器罩15、15形成收纳上加热器14、14的加热器室。上述供水泵12吸入储水容器10内的水,并通过供水管13将上述水提供给蒸气产生装置20。上述蒸气产生装置20能够对来自供水泵12的水进行加热而产生水蒸气,并将产生的水蒸气通过蒸气吹出口 21提供到加热室2内,或者能够对上述水蒸气进行过热而使其成为过热水蒸气并提供到加热室2内。在此,上述过热水蒸气是指加热到100°C以上的过热状态的水蒸气。被加热物90能够被来自蒸气产生装置20的水蒸气或过热水蒸气加热,并且也能够被上加热器14和下加热器17的辐射热加热。此外,在上加热器14下方设置有加热室2的顶壁,在下加热器17上方设置有加热室2的底壁。上加热器14和下加热器17没有露在加热室2内。此外,在加热室2的右侧上部配置有室内温度传感器(未图示),该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加热室2内的气体的温度。图4表示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正面观察的纵断面图,图5表示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右侧面观察的纵断面图。在图4、图5中,与图1 图3相同的构成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4、图5所示,在配置于主体箱体I内的加热室2的右侧形成有电气安装件室S,该电气安装件室S内配置有电气安装件。上述电气安装件室S的背面一侧被隔板41隔开。在上述隔板41上配置有冷却风扇53,该冷却风扇53从背面一侧向电气安装件室S内送入冷却空气。此外,在主体箱体I的背面一侧安装有驱动冷却风扇53的冷却风扇用电动机54。此外,在电气安装件室S内的冷却风扇53的风下侧,配置有安装在主体箱体I内的磁控管61、转换部62。上述转换部62利用安装板56安装在主体箱体I内。并且,冷却风扇53从形成在主体箱体I的背面的多个吸气口 55 (图5所示)吸入外部空气,并将吸入的外部空气作为冷却空气向前方吹出。此外,在加热室2的下部配置有转动天线51 (图5所示)和转动天线用电动机(未图示),该转动天线用电动机驱动上述转动天线51。并且,由磁控管61产生的微波被波导管60 (图4所示)导向加热室2的下部中央,并利用由转动天线用电动机驱动的转动天线51边转动、边向加热室2内的上方辐射,从而对被加热物90进行加热。图6表示取下上述加热烹调器的安装板56的状态的从右侧面观察的纵断面图。与图5相同的构成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下面,基于图1 图5对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的蒸气加热动作进行说明。如果按压操作面板6的电源开关(未图示),则电源导通,并根据对操作面板6的操作,开始利用过热水蒸气的烧烤烹调的运转。由此,首先,控制装置(未图示)利用储水容器检测部(未图示)检测储水容器10是否正常安装,如果储水容器10已正常安装,则开始供水泵12的运转。并且,利用供水泵12并通过供水管13,从储水容器10向蒸气产生装置20内供水。接着,如果蒸气产生装置20内的水沸腾,则产生饱和水蒸气,产生的饱和水蒸气被蒸气产生装置20内的蒸气升温加热器(未图示)加热而成为100°C以上(因烹调内容不同而不同)的过热水蒸气,并从蒸气吹出口 21提供到加热室2内。由此,在向加热室2内吹出过热水蒸气的同时向上加热器14、下加热器17通电,在保持加热室2内的温度、湿度分布均匀的同时对放置在托盘16上的被加热物90进行加热。在这种情况下,与被加热物90的表面接触的过热水蒸气,利用在被加热物90的表面冷凝时释放的潜热对被加热物90进行加热。由此,可以将过热水蒸气的大量热量可靠、迅速且均匀地传递到被加热物90的整个表面。因此,能够实现均匀且烹调状况良好的加热烹调。此外,上述加热烹调运转时,如果经过一定时间,则加热室2内的蒸气量增加,而在量上成为剩余的部分的蒸气从排气口 19通过作为排气通道的排气口盖24和排气管道30,并从排气吹出口 28向外部送出。烹调结束后,利用控制装置在操作面板6的液晶显示部7上显示烹调结束的信息,此外,利用设置在操作面板6上的蜂鸣器(未图示)发出信号音。相对于此,当进行微波加热动作时,如果使用者操作操作面板6,在确定微波烹调菜单之后按压开始键(未图示),则开始微波加热烹调的运转。由此,控制装置驱动磁控管61,通过波导管60和转动天线51向被加热物90提供微波,对被加热物90进行加热。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将放置有被加热物90的、微波能够透过的非金属的托盘铺设在加热室2的底板上。此外,在向蒸气产生装置20的加热器通电的同时或蒸气产生装置20的加热器的温度上升之后,向冷却风扇用电动机54通电。图7表示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斜上方观察正面侧的立体图,与图1 图3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7所示,来自冷却风扇53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对电气安装件室S内的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并且通过加热室2的右侧面一侧,沿上加热器罩15、15在加热室2的上面一侧向左侧流动。另一方面,来自冷却风扇53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对电气安装件室S的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并且向加热室2的右侧下方流动,并通过加热室2的底面一侧向左侧流动。此外,在主体箱体I内,来自冷却风扇53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在通过形成在作为侧板的安装板56 (图4、图6所示)和主体箱体I的侧壁Ia之间的空间后,对液晶显示部7进行冷却,并且通过加热室2的右侧面一侧,沿上加热器罩15、15在加热室2的上面一侧向左侧流动。此外,图8表示从上述加热烹调器的斜下方观察背面一侧的立体图,与图1 图3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8所示,在加热室2的背面一侧的中央配置有蒸气产生装置20,并且在上述蒸气产生装置20的左侧(图8中为右侧)配置有排气管道30。在主体箱体I内,从冷却风扇53送入电气安装件室S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对电气安装件室S的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并且通过加热室2的底面一侧向加热室2的左侧(图8中为右侧)和背面一侧流动,通过加热室2的背面一侧和左侧面一侧(图8中为右侧),冷却空气从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合流于排气管道30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烹调器的冷却通道包括如下路径:从电气安装件室S通过加热室2的上面一侧和左侧面一侧到达背面一侧的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的路径;从电气安装件室S通过加热室2的底面一侧和左侧面一侧到达背面一侧的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的路径;以及从电气安装件室S通过加热室2的底面一侧和背面一侧到达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的路径。在此,从冷却风扇53送入电气安装件室S的冷却空气,并不是全部都通过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并通过排气管道30排出,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还从主体箱体I的其他开口部分向外部排出。另外,图8中,在加热室2的底面一侧配置有隔热板18,该隔热板18对来自加热室2的热量进行隔热,并且承载附着在加热室2的表面上的冷凝水将其导向承露容器50。因此,在主体箱体I内,从冷却风扇53送入电气安装件室S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在通过加热室2的底面一侧时,具有通过隔热板18的下侧的路径,以及通过加热室2的底面和隔热板18之间的路径。在上述加热烹调器中,以确保上述冷却通道的空气流、即在排气管道30内使冷却空气合流的送风路径的方式,来设计主体箱体I内的结构。接着,图9表示上述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与图1 图3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9所示,在配置于主体箱体I的上侧、且背面左侧的排气管道30上,沿左右方向从右至左依次设置有开口朝向前面一侧的排气吹出口 28和干燥空气吹出口 29。此外,在上述排气管道30内设置有风向控制叶片32 (图12、图15、图16所示),该风向控制叶片32将风向控制成从排气吹出口 28、干燥空气吹出口 29向前方且斜侧方吹出。图10表示上述加热烹调器的后视图,图11表示取下排气管道30的状态的加热烹调器的后视图。如图10、图11所示,从主体箱体I的背面的后方观察,在右上角部安装有排气管道30。此外,如图11所示,在从后面一侧覆盖加热室2的排气口 19 (图2、图3所示)的排气口盖24的上侧设置有开口部24a。并且,在与上述排气口盖24的开口部24a相对的位置上,将与开口部24a连接的排气用开口部102设置在主体箱体I的背面。此外,在上述主体箱体I的背面、且排气用开口部102的上侧,设置有比排气用开口部102大的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并且,在主体箱体I的背面、且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的上侧,从后方观察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3和第二、第三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4、105。第一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3和第二、第三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4、105比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排气用开口部102小。图12表示上述加热烹调器的排气管道30的正面图。如图12所示,排气管道30具有排气管道主体31和风向控制叶片32。排气管道主体31具有:大体长方形状的基部31a ;延伸部31b,从上述基部31a的上部向右侧延伸;以及固定部31c,从基部31a的上部向左侧突出。沿上述基部31a和延伸部31b的外周边缘设置有向前方(与纸面垂直方向的上方)延伸的壁部33。此外,在排气管道主体31的上部固定有风向控制叶片32。在上述排气管道主体31的基部31a上形成有:第一壁34a,从左侧的壁部33的上下方向的大体中间向内侧延伸;以及第二壁34b,从上述第一壁34a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由上述第一壁34a和第二壁34b构成隔壁34,该隔壁34隔开排气管道30内的排气通道Pl和干燥空气通道P2。与排气管道30内的排气通道Pl上端相对的、风向控制叶片32的右侧区域成为排气吹出口 28,与排气管道30内的干燥空气通·道P2上端相对的、风向控制叶片32的左侧区域成为干燥空气吹出Π 29。在上述排气管道主体31的基部31a的下侧形成有从右侧向左侧倾斜的倾斜壁35。此外,在排气管道主体31的基部31a的左下侧设置有排水口 36。排气管道主体31内的冷凝水流向下方,并且在被倾斜壁35导向排水口 36之后,向下方排出。此外,图13表示排气管道30的后视图,与图1 图3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13所示,排气口盖24呈向背面侧外方突出的凸状,该排气口盖24设置在与排气口 19 (图2、图3所示)对应的位置上,上述排气口 19设置在加热室2的背面。另外,上述排气口盖24的内侧空间是通过排气口 19与加热室2内连通的排气通道的一部分。此夕卜,排气口盖24的上侧的开口部24a朝向排气管道30内的下侧空间开口,并且在比排气口盖24的开口部24a靠向上侧的位置上,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朝向排气管道30内的上侧空间开口。主体箱体I的背面上侧的第一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3朝向排气管道30的延伸部31b的内部空间开口。此外,第二、第三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4、105朝向排气管道30的基部31a的内部空间开口。蒸气烹调时,从加热室2内通过排气口 19排出的水蒸气,暂时进入排气口盖24的内侧空间之后,从排气口盖24的开口部24a进入排气管道30内,再通过排气管道30从排气吹出口 28 (图12所示)排出。此时,来自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第一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3以及第二、第三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4、105的冷却空气在排气管道30内合流。在此,冷却空气的一部分从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的开口区域中的、被隔壁34隔开的排气通道Pl (图12所示)侧的区域,流入排气管道30内的排气通道P1。此外,冷却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三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5的开口区域中的、被隔壁34隔开的排气通道Pl侧的区域,流入排气管道30内的排气通道P1。此外,冷却空气的一部分从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1的开口区域中的、被隔壁34隔开的干燥空气通道P2 (图12所示)侧的区域,流入排气管道30内的干燥空气通道P2。此夕卜,冷却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三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5的开口区域中的、被隔壁34隔开的干燥空气通道P2侧的区域,流入排气管道30内的干燥空气通道P2。由此,流入干燥空气通道P2的冷却空气(干燥空气)从干燥空气吹出口 29吹出。此外,图14表示上述排气管道30的侧视图,来自冷却风扇53 (图4 图9所示)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对电气安装件室S内的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并且在通过加热室2的右侧面一侧、在加热室2的上面一侧向左侧流动之后,从第二、第三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4、105 (图14中仅表示105)流入排气管道30内。另一方面,在与主体箱体I的上部的第一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3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导向部106,该导向部106将在加热室2的背面一侧、从下方向上方流动的冷却空气通过第一上侧冷气导入用开口部103 (图13所示)导向排气管道30的延伸部31b内。图15表示排气管道30的俯视图,图16表示排气管道30的风向控制叶片32的俯视图。如图15所示,在排气管道主体31内的上侧插入并固定有风向控制叶片32。如图16所示,上述风向控制叶片32具有:大体长方形状的底板部32a ;多个叶片部32b,直立设置在上述底板部32a上,一部分从底板部32上向后面一侧(图16中为上侧)延伸;连接部32c,连接各叶片部32b的上游一侧(图16的上侧);以及卡合部32d、32e,设置在底板部32a的两端。风向控制叶片32的多个叶片部32b以相对于如后方向(图16中为上下方向)成锐角的方式,向左前方(图16中为左下方向)倾斜配置。上述风向控制叶片32的卡合部32d、32e与设置在排气管道主体31上的卡合部(未图示)卡合,从而将风向控制叶片32固定在排气管道主体31内。按照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来自加热室2的排气在与加热室2的排气口 19连接的排气管道30的排气通道Pl中,与来自冷却风扇53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混合、稀释后,从排气吹出口 28吹出。并且,来自冷却风扇53的冷却空气的另一部分作为干燥空气从相对于上述排气管道30的排气通道Pl的排气吹出口 28设置在主体箱体I的外周侧的干燥空气吹出口 29,以沿来自排气通道Pl的排气吹出口 28的吹出风、流过主体箱体I外周侧的方式吹出。由此,即使来自加热室2的排气未被充分稀释而从排气吹出口 28吹出,也可以利用从干燥空气吹出口 29吹出的空气流,遮挡从排气吹出口 28吹出的排气流,使其不会直接到达与加热烹调器主体的侧方相邻的墙面上,并且使来自排气吹出口 28的排气流扩散,从而能够使上述墙面保持干燥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加热烹调器主体附近的壁面等上产生冷凝。此外,由于排气管道30由排气通道P1、干燥空气通道P2以及隔开排气通道Pl和干燥空气通道P2的隔壁34形成为一体,所以能够使有效防止在加热烹调器主体附近的墙面等上产生冷凝的排气结构简单化,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此外,分别在朝向前面一侧开口的排气吹出口 28和干燥空气吹出口 29内设置有控制风向的风向控制叶片32,使从后面一侧向前面一侧吹出的风向朝向前方且斜侧方。因此,由于在加热烹调器主体的上侧、从后面一侧向前面一侧吹出的排气不会直接到达前面一侧,能够使用者开关门时等不会直接与排气接触。此外,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来自排气管道30的干燥空气通道P2的干燥空气吹出口 29的吹出空气,沿来自排气通道Pl的排气吹出口 28的吹出风在外侧流动。此外,通过使来自冷却风扇53的冷却空气沿收纳有用于对加热室2内进行加热的上加热器14、14的加热器室在加热室2的上侧流动,并在排气管道30的排气通道Pl内合流,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加热器室的外侧进行冷却,并且能够抑制主体箱体I的上面一侧的
温度上升。此外,由于来自冷却风扇53的冷却空气在通过配置有电气安装件的电气安装件室S之后,至少沿加热室2的一个侧面流动,并在排气通道Pl合流,因此首先对电气安装件室S内的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此后冷却空气至少沿加热室2的一个侧面流动,所以能够利用因加热室2的热量而温度上升之前的空气对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和可靠性。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冷却风扇53的加热烹调器进行了说明,上述冷却风扇53是向排气吹出口和干燥空气吹出口输送风的一部分的风扇,但是风扇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使用向排气吹出口和干燥空气吹出口送风的排气风扇的加热烹调器。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备排气管道30的加热烹调器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下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包括:排气通道,一端与加热室的排气口连接,使来自风扇的空气的一部分与来自加热室的排气混合后从排气吹出口吹出;以及干燥空气通道,相对于排气通道设置在主体箱体的外周侧,使来自风扇的空气的另一部分以沿来自排气吹出口的吹出风在主体箱体的外周侧流动的方式,从干燥空气吹出口吹出。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例如不仅包括使用过热水蒸气的烧烤微波炉,而且包括使用过热水蒸气的烤箱、不使用过热水蒸气的烧烤微波炉和不使用过热水蒸气的烤箱等。在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在烧烤微波炉等中使用过热水蒸气或饱和水蒸气,可以进行健康的烹调。例如,在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中,向食品表面提供温度在100°c以上的过热水蒸气或饱和水蒸气,由于附着在食品表面上的过热水蒸气或饱和水蒸气凝结,从而向食品提供大量的凝结潜热,所以可以有效地向食品传递热量。此外,通过冷凝水附着在食品表面上使盐分和油分与冷凝水一起滴落,可以降低食品中的盐分和油分。此外,加热室内充满过热水蒸气或饱和水蒸气而成为低氧状态,因此能够进行抑制食品氧化的烹调。在此,低氧状态是指加热室内的氧的体积%在10%以下(例如0.5 3%)的状态。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以各种变形方式实施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箱体(I); 加热室(2),配置在所述主体箱体(I)内,设置有排气口 ; 风扇(53),配置在所述主体箱体(I)内; 排气通道,一端与所述加热室(2)的排气口连接,使来自所述风扇(53)的空气的一部分与来自所述加热室(2)的排气混合后从排气吹出口(28)吹出;以及 干燥空气吹出口(29),相对于所述排气吹出口(28)设置在所述主体箱体(I)的外周侦U, 从所述干燥空气吹出口( 29 )吹出的来自所述风扇(53 )的空气的另一部分,沿来自所述排气吹出口(28)的吹出风在所述主体箱体(I)的外周侧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管道(30),所述排气管道(30)由所述排气通道、从所述干燥空气吹出口(29)吹出的干燥空气通过的干燥空气通道、以及隔开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干燥空气通道的隔壁(34)形成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吹出口 (28)和所述干燥空气吹出口(29)配置在所述主体箱体(I)的上表面的后面侧,并朝向前面侧开口,并且, 分别在所述排气吹出口(28)和所述干燥空气吹出口(29)内设置有风向控制叶片(32),所述风向控制叶片(32)将风向控制成向前方且斜侧方吹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加热器室,所述加热器室设置在所述加热室(2)的上侧,收纳有用于对所述加热室(2)内进行加热的加热器(14、14), 来自所述风扇(53)的空气的一部分沿所述加热器室在所述加热室(2)的上侧流动,并在所述排气通道内合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风扇(53)的空气的一部分在通过配置有电气安装件的电气安装件室之后,至少沿所述加热室(2)的一个侧面流动,并在所述排气通道内合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主体附近的墙面等上产生冷凝。该加热烹调器包括加热室(2),配置在主体箱体(1)内,设置有排气口;冷却风扇(53),配置在主体箱体(1)内;排气通道,一端与加热室(2)的排气口连接,使来自冷却风扇(53)的空气的一部分与来自加热室(2)的排气混合后从排气吹出口(28)吹出;以及干燥空气吹出口(29),设置在主体箱体(1)的外周侧,使来自风扇(53)的空气的另一部分以沿来自排气吹出口(28)的吹出风在主体箱体(1)的外周侧流动的方式吹出。
文档编号F24C1/00GK103221748SQ20118005593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6日
发明者小室米男, 丸尾和広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