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地板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5982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发热地板主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潢领域的产品,具体涉及发热地板主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传统取暖,多采用集中供热,通过房间内管道连接暖气片以对流方式加热取暖,室内热空气的对流易引起灰尘漂浮,空气干燥。暖气片组的供水温度通常为70-85°C,其缺点是耗能较高、热效率较低、室内温度不均匀,上方温度比下方温度高,也即室内地表温度较低,从而舒适性较差。另外,暖气片组还需占用一定的空间,而且影响美观。地面供暖由于热源来自地面,所以在室内形成从下至上逐渐递减的温度梯度,从 而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地面供暖符合中医“温足顶凉”的健身理论,是目前最舒适的采暖方式,也是现代生活品质的象征。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也逐渐开始流行安装地面供暖系统。地面供暖按照供热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水地暖和电地暖。水地暖是以温度不高于60°C的热水为热媒,在埋置于地面以下的导热管内循环流动,通过铺设于导热管上方的地板进行传热,再由地板以辐射方式加热室内的底部空气,底部空气再以对流的热传递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一种供暖方式。电地暖是将外表面允许通常工作温度上限为65°C的发热电缆埋设在地板中,以发热电缆为热源加热地板,以温控器控制室温或地板温度,实现地面供暖的供暖方式。还有一种电地暖是采用电热膜为热源加热地板。如果是集中供暖的话,水地暖则有成本优势,在集中供暖的初次资金投入中,水地暖要低。因此,水地暖比较适用于像北方这样的集中供暖城市。电地暖安装方便,使用寿命较长,碳晶电热膜地暖等理论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不需清洗,免维护,后续保养成本较低。因此电地暖较适用于南方这样的分户式米暖。中国专利文献CN1749651A (专利申请号200510104159. 9)公开了一种“用于地板或墙壁的可卷起的供暖装置”。其中说明书第6页第10段记载了 “图I显示了本发明可卷起的地板供暖装置的示意图,其中供暖装置的整体用数字I表示。在图I中该可卷起的地板供暖装置仍然部分卷起、部分在地板上铺开,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地板是混凝土地坪2。所述可卷起的地板供暖装置包括绝热层10、发热元件11和覆盖层12。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覆盖物12也整体用作力分布层13。在力分布层13上覆盖着地板覆盖物,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地板覆盖物由木质或镶木地板15组成。所述木质地板15通过胶粘层固定结合在力分布层13上。所述木质地板15上有一罩面层17,例如涂漆层。铝薄片18在所述绝热层10和力分布层13之间延伸。在覆盖层12上面没有坚硬的中间过渡层。所述覆盖层直接支撑着所述木质地板15,而力分布层13保护发热元件11,使其免受作用在木质地板15上负荷的作用。”由此看出,木质地板15是通过胶粘层固定在供暖装置的覆盖层12上,铺设时需将胶水先涂布在力分布层13上,此种铺设方式施工麻烦,要求较高,需要保持现场的清洁,在施工中胶水还容易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施工便捷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发热地板主系统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发热地板主系统,包括PVC地板,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发热构件。发热构件的左右向长度与铺设场地的左右向长度的大小相对应,发热构件的数量根据铺设场地的前后向长度以及发热构件的前后向的长度而确定。PVC地板整体呈长方形的板形,其长宽根据需要确定,且发热构件的前后向的长度为PVC地板的宽度的整数倍。PVC地板的数量按照完全覆盖在发热构件上的需要确定。上述发热构件包括发热板。发热板包括发热层和底层,且发热层和底层从上至下 依次设置。发热层与底层之间设有热固胶。发热板的发热层为电热膜。电热膜为薄片状电热器件,由导电发热层、电极辅助层、电极铜片和环氧树脂外层组成。环氧树脂外层包括下薄板层和上薄板层,且由上薄板层从上向下通过热熔胶粘结固定在下薄板层上构成,并且导电发热层位于环氧树脂外层的下薄板层和上薄板层之间,由多个发热单元组成。每个发热单元由2条沿左右向平行设置的导电发热条和多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组成。2条沿左右向平行设置的导电发热条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导电发热条和后侧导电发热条。前侧导电发热条与各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的前端相连通,后侧导电发热条各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的后端相连通。电极辅助层由各个电极辅助单元组成,且电极辅助单元的数量与导电发热层的发热单元的数量相同。每个电极辅助单元由2条相互平行排布的导电条组成,且各导电条均沿左右向设置。每个电极辅助单元的2条导电条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导电条和后侧导电条,并且所述的前侧导电条从上方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单元的前侧导电发热条上,所述的后侧导电条从上方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单元的后侧导电发热条上。电极铜片有2条,2条电极铜片均为长条形,均沿左右向设置,且2条电极铜片相互之间分前后设置而分为前端电极铜片和后端电极铜片。前端电极铜片和后端电极铜片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的下薄板层和上薄板层之间,且前端电极铜片的上表面从下方与环氧树脂外层的上薄板层固定连接,前端电极铜片的下表面与电极辅助层的各电极辅助单元的前侧导电条的上表面相接触,前端电极铜片的下表面的其余部位从上方与环氧树脂外层的下薄板层的位于电极辅助层的相邻2个电极辅助单元之间的部位相接触。后端电极铜片的上表面从下方与环氧树脂外层的上薄板层固定连接,后端电极铜片的下表面与电极辅助层的各电极辅助单元的后侧导电条的上表面相接触,后端电极铜片的下表面的其余部位从上方与环氧树脂外层的下薄板层的位于电极辅助层的相邻2个电极辅助单元之间的部位相接触,并且前端电极铜片和后端电极铜片的左端边沿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的左端边沿处,前端电极铜片和后端电极铜片的右端边沿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的右端边沿处。在安装发热地板主系统时,先将制作好的符合左右向尺寸的发热构件沿左右向从前向后依次粘结固定铺设在地面上。在将各PVC地板铺设到相应的发热构件上时,先从前后相邻的两个发热构件拼接缝的一端开始铺设,通过粘结剂使得PVC地板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构件上,且该PVC地板的前后向的中部位于所述的前后相邻的两个发热构件的拼接缝上而将该拼接缝的相应的部位从上方盖住。然后以该PVC地板为基准,采用上述的方法按照错缝安装的方式铺设其余的PVC地板,使得各PVC地板全覆盖在发热构件上且各相邻发热构件之间的拼接缝被相应的PVC地板遮盖住。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发热构件的发热板还包括防粘纸。防粘纸设置在发热层上方,防粘纸与发热层之间设有热固胶。铺设PVC地板,将防粘纸撕掉,使得PVC地板通过热固胶在60°C至70°C温度下,30分钟至240分钟时间内固化而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构件上。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电极辅助层的导电条为热固化的导电银胶条。电热膜的环氧树脂外层的上薄板层的下表面通过热熔胶与前端电极铜片的上表面粘结固定连接。电热膜的环氧树脂外层的上薄板层的下表面通过热熔胶与后端电极铜片的上表面粘结固定连接。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插座。插座有2 个,2个插座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部插座和后部插座。上述前部插座和后部插座的结构相同,均由连接件、供电插钉和插片组成。供电插钉和插片均为金属件,两者固定连接而构成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在连接件上。前部插座和后部插座由各自的连接件固定连接在发热板上,且分前后位于发热板的左右侧的同一侧上,并且前部插座由其插片伸入发热板的电热膜中,且该插片由其上表面从下方与前端电极铜片相接触以及由其下表面从上方与电极辅助层的前侧导电条相接触而相互间电连接,以及后部插座由其插片伸入发热板的电热膜中,且该插片由其上表面从下方与后端电极铜片相接触以及由其下表面从上方与电极辅助层的后侧导电条相接触而相互间电连接。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发热板的电热膜的前后向的长度为15厘米至200厘米,电热膜的左右向的长度为5米至200米。导电发热层被压实而呈无空气状密封在环氧树脂外层中。各个电极铜片的左右端的一端均用绝缘胶带进行防水绝缘密封处理。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发热板的底层包括保温层和反射层。保温层的上下向的长度也即厚度为5毫米至8毫米。保温层为挤塑式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反射层为铝箔反射膜。反射层从下向上粘结固定在保温层的下侧面上。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前部插座和后部插座的连接件均由座体、底板、压板和紧固件组成。上述座体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包括连接部、连接套部和插接柱组。连接部的前后两侧设有贯通上下的通孔。连接部的上部右侧的前后部位各设有一个支撑凸台。连接套部的主体呈圆柱壳状,其底部封闭,从右方连接在连接部的右侧上,且向上伸出连接部外,连接套部的左侧的前后向的中部位于连接部的前后2个支撑凸台之间。连接套部设有开口向上的盲孔。插接柱组包括2至6个从下方连接在连接部的底部或连接套部的底部上的插接柱。底板为注塑一体件。底板的上侧面右部的形状与座体的下侧面的形状相对应,底板的上侧面左部的形状为矩形。座体的下侧面靠近边缘的部分设有一圈凹槽。底板包括下夹紧装置。下夹紧装置设置在底板的上侧面左部。底板的右部设有插接孔组。插接孔组的插接孔的数量与座体的插接柱的数量相同,且形状分别与座体的各插接柱相配合。底板的左右向的中部的前后两侧各设有I个上下向的沉孔,各沉孔的位于上部的孔段为圆柱形,位于下部的孔段为正六棱柱形。底板的上侧面与座体的下侧面的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配合的凸起条。上述压板为注塑一体件。压板呈左低右高的阶梯状,且在右部设有开口朝向右侧的圆弧面,该圆弧面与座体的连接套部的左侧的圆弧面相配合。压板的右部分前后分别设有2个沉孔。2个沉孔分别与座体的相应的通孔相对应。压板的下侧左部设有上夹紧装置。上述紧固件有2组,每组紧固件均包括一个螺栓和相应的一个螺母。前部插座的插片的左板段从右方插入发热板的电热膜的前端电极铜片与环氧树脂外层的下薄板层之间,且插片与前端电极铜片电连接。发热板的右端相应部位与座体的连接部的左侧面紧密接触。底板从下向上插接在座体上,且底板的上侧面的左部与发热板的底层的下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底板的下夹紧装置从下向上顶紧发热板的相应部位,底板的各个插接孔套在座体的相应的插接柱上,并且底板的各沉孔的下部孔段中设有相应一组紧固件的六角螺母。压板从上向下设置在座体上,且其位于右部的圆弧面与座体的连接套部的左侧 的圆弧面相接触,并且压板的右部的台阶面的右端位于座体的连接部的2个支撑凸台上,压板的左部台阶面则与发热板的防粘纸的上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压板的上夹紧装置从上向下顶紧发热板的相应部位。各组紧固件的螺栓分别从上向下穿过压板的位于前侧的沉孔和后侧的沉孔后,再穿过座体的相应I个通孔后,旋紧在位于底板的相应的沉孔中的螺母上,从而将前部插座夹紧固定且电连接在发热板上。前部插座的座体的连接部的左侧面与发热板的右端面相接触的部位通过密封胶粘结固定。上述后部插座的插片的左板段从右方插入发热板的电热膜的后端电极铜片与环氧树脂外层的下薄板层之间,且插片与后端电极铜片电连接。发热板的右端相应部位与座体的连接部的左侧面紧密接触。底板从下向上插接在座体上,且底板的上侧面的左部与发热板的底层的下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底板的下夹紧装置从下向上顶紧发热板的相应部位,底板的各个插接孔套在座体的相应的插接柱上,并且底板的各沉孔的下部孔段中设有相应一组紧固件的六角螺母。压板从上向下设置在座体上,且其位于右部的圆弧面与座体的连接套部的左侧的圆弧面相接触,并且压板的右部的台阶面的右端位于座体的连接部的2个支撑凸台上,压板的左部台阶面则与发热板的防粘纸的上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压板的上夹紧装置从上向下顶紧发热板的相应部位。各组紧固件的螺栓分别从上向下穿过压板的位于前侧的沉孔和后侧的沉孔后,再穿过座体的相应I个通孔后,旋紧在位于底板的相应的沉孔中的螺母上,从而将后部插座夹紧固定且电连接在发热板上。后部插座的座体的连接部的左侧面与发热板的右端面相接触的部位通过密封胶粘结固定。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供电插钉的材质为金属导体。插片的材质为金属导体,且插片为经过2次90度折弯后的折弯板件,从而插片为由上板段、连接板段和下板段依次相连的2次折弯板件。供电插钉由其下端铆接固定且电连接在插片的下部板段的右部上。供电插钉和插片作为嵌件在座体注塑时与座体形成一体件,且以供电插钉的下部作为嵌入部位,并且插片与供电插钉的相互铆接部位紧贴在连接套部的底部的下侧面上,供电插钉的上部则位于座体的连接套部的盲孔中。插片由其下板段的上侧面从右至左与连接套部的底部的下侧面和连接部的底部的下侧面相接触,插片由其连接板段的右侧面与连接部的左侧面相接触,插片左板段则从座体的连接部的左侧上部向左伸出,且插片的左板段的下表面到座体的连接部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发热板的底层的上下向的长度去掉2至4毫米。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插座的底板的下夹紧装置为一组压钉。压钉有2至16个,各压钉的结构形状均相同,均为锥尖向上的圆锥形。其中三个呈正三角形分布,且位于底板的上侧左部的前侧,另外三个也呈正三角形分布,且位于底板的上侧左部的后侧。插座的压板的上夹紧装置为一组压钉。压钉有2至8个。各压钉的结构形状均相同,均为锥尖向下的圆锥形。三个压钉呈正三角形分布在压板的下侧面的左部上。以上述发热地板主系统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插座的底板的下夹紧装置为压条。压条有I至4条,各压条的结构形状均相同,沿前后向设置且贯通底板上侧,压条的截面呈三角形。插座的压板的上夹紧装置为压条。压条有I至4条,各压条的结构形状均相同,沿前后向设置且贯通压板下侧,压条的截面呈倒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I)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构件结构简单,采用电热膜作为发热元件,安全可靠,在卷起时不易受到损坏,便于运输和安装。(2)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构件的铺装形式属于大面积整体快速铺装,不仅铺装快捷,而且大大减少了铺装时电连接节点的数量,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3)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构件的插座通过插片与电热膜的电极电连接,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3)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构件的插座的底板的下夹紧装置和插座的压板的上夹紧装置能将电热板加紧固定在插座的底板和压板之间,能有效的防止插头从电热板上松脱。(4)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构件的插座的底板的上侧面上的凸起条插入座体下侧面的相应的凹槽中,能起到一定的防水密封作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5)在铺装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地板主系统的PVC地板时,只需将防粘纸撕掉,然后将PVC地板粘结固定在发热构件上,加温后热固胶将PVC地板牢牢粘结固定在发热构件上,结构简单,铺设快捷,降低了后期涂胶易造成污染的风险。(6)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地板主系统铺装时,各发热构件之间的拼接缝均被相应的PVC地板从上方完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可靠性,而且美观。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构件的一种示意图;图2为图I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电热膜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发热单元与环氧树脂外层的下薄板层的示意图;图6为图I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C-C剖面示意图;图8为图7中的插座的供电插钉和插片作为嵌件与座体注塑在一起时的示意图;图9为图8的俯视不意图;图10为图7中的插座的底座的示意图;[0042]图11为图10的俯视示意图;图12为图7中的插座的压板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俯视示意图;图14为图12的仰视示意图;图15为供电线路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的供电线路中的铜套的示意图;图17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地板主系统的发热地板系统的示意图;图18为图10所不的底座的另一种结构不意图;图19为图18的俯视示意图;图20为图12所示的压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的俯视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发热构件100,第一发热构件101,第二发热构件102,第三发热构件103,发热板10,防粘纸1,发热层2,导电发热层21,电极铜片22,前端电极铜片22a,后端电极铜片22b,环氧树脂外层23,下薄板层23-1,上薄板层23-2,电极辅助层24,底层3,保温层31,反射层32,插座5,前部插座5a,后部插座5b,连接件50,座体51,连接部51a,通孔51a_l,支撑凸台51a_2,连接套部51b,盲孔5b-l,插接柱组51c,插接柱5Ic-I,供电插钉52,插片53,上板段53-1,连接板段53-2,下板段53-3,底板54,下夹紧装置54a,压钉54a_l,压条55a_2,插接孔组54b,插接孔54b_l,沉孔54c,凸起条54d,压板55,沉孔55-1,上夹紧装置55b,压钉55b_l,压条55b_2,紧固件56,供电线路6,左侧供电线路6a,右侧供电线路6b,插头61,第一插头61a,第二插头61b,座体61-1,主体部61-1-1,连接部61-1-2,铜套61-2,电线62,PVC 地板 2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I所示的具体方位进行描述,图I所示的左右方位为描述的左右方向,图I的下上方位为描述的后前方向,图I所朝的一方为上方,背离图I的一方为下方。以靠近发热构件100中心的一侧称为内侧,以远离发热构件100中心的一侧称为外侧。(实施例I,发热地板主系统)见图17,本实施例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包括PVC地板200和发热构件100。PVC地板也即聚氯乙烯地板,PVC地板200整体呈长方形的板形,其长宽根据需要确定,且发热构件100的前后向的长度为PVC地板200的宽度的整数倍(本应用例采用广州市锦坤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供应的品牌为纳百利新生活木纹系列的PVC地板,其PVC地板的尺寸可按要求定制,PVC地板200的左右向的长度为1200毫米,前后向的宽度为250毫米)。见图I和图3,发热构件100包括发热板10和插座5。插座5由位于发热板10的左右侧同一侧的前部插座5a (本实施例为右侧前部)和后部插座5b (本实施例为右侧后部)组成。见图I至图3,发热板1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防粘纸I、发热层2和底层3。见图2至图5,发热层2为电热膜。电热膜2的前后向的长度为15厘米至200厘米(本实施例为100厘米),电热膜2的左右向的长度为5米至200米(本实施例为20米),电热膜2为薄片状电热器件,由导电发热层21、电极铜片22、环氧树脂外层23和电极辅助层24组成。环氧树脂外层23由下薄板层23-1和上薄板层23-2组成,上薄板层23_2的相应部位从上向下通过热熔胶粘结固定在下薄板层23-1的不设置导电发热层21和不设置电极铜片22的部位上。导电发热层21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和上薄板层23_2之间,由多个发热单元组成。每个发热单元由2条沿左右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和多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组成;2条沿左右向平行设置的导电发热条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导电发热条和后侧导电发热条;所述前侧导电发热条与所述各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的前端相连通,所述后侧导电发热条与所述各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的后端相连通。电极辅助层24由各个电极辅助单元组成,且电极辅助单元的数量与导电发热层21的发热单元的数量相同。每个电极辅助单元由2条相互平行排布的导电条组成,且各导电条均沿左右向设置。每个电极辅助单元的2条导电条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导电条和后侧导电条,并且所述的前侧导电条从上方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单元的前侧导电发热条上,所述的后侧导电条从上方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单元的后侧导电发热条上。电极辅助层24的导电条优选热固化的导电银胶条。电极铜片22有2条,2条电极铜片22均为长条形,均沿左右向设置,且2条电极铜片22相互之间分前后设置而分为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_1和上薄板层23_2之间,且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上表面从下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上薄板层23-2的相应的部位粘结固定,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下表面与电极辅助层24的各电极辅助单元的前侧导电条的上表面相接触,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下表面的其余部位从上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的位于电极辅助层24的相邻2个电极辅助单元之间的部位相接触。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上表面从下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上薄板层23-2的相应的部位粘结固定,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下表面与电极辅助层24的各电极辅助单元的后侧导电条的上表面相接触,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下表面的其余部位从上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的位于电极辅助层24的相邻2个电极辅助单元之间的部位相接触,并且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的左端边沿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左端边沿处,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的右端边沿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右端边沿处。电热膜2的一种优选的制作方法具有如下步骤①将导电发热材料(本实施例采用的导电发热材料为800目至1000目的石墨粉)和树脂粘结剂(如环氧树脂粘结剂,或聚氨酯树脂粘结剂,或三聚氰胺粘结剂等,本实施例采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搅拌均匀得到导电发热涂料,其中,导电发热材料占导电发热涂料总重量的20%-85%。所述的导电发热材料为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26524. 3的文献中所公开的碳晶粉,或者为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25126. 3的文献中所公开的导电发热材料,所述的粘结剂以及与导电发热材料之间的配比等技术特征由后一篇文献公开。②将导电发热涂料通过丝网印刷方法在作为电热膜2的下薄板层23-1的环氧树脂薄板上沿左右向呈间隔地印刷多个发热单元;各发热单元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多个薄层的长方形的长条状的导电发热涂料条(简称为前后向导电发热涂料条)和沿左右向设置的2个薄层的长方形的长条状的导电发热涂料条(简称为左右向导电发热涂料条),并且2条左右向导电发热涂料条分前后设置而分为前侧导电发热涂料条和后侧导电涂料发热条,前侧导电发热涂料条与本发热单元的各个前后向导电发热涂料条的前端相连通,后侧导电涂料发热条与各个本发热单元的各个前后向导电发热涂料条的后端相连通,从而形成一个发热单元的导电发热涂料层。所述环氧树脂薄板的厚度为0. 2毫米,环氧树脂薄板为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连续成卷的卷材,该卷材中的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为I比I。所述的一个发热单元的导电发热涂料层中的左右相邻的前后向导电发热涂料条之间的间隔d相等,均为5毫米至50毫米(本实施例为10毫米),各发热单元的导电发热涂料层的各个导 电发热涂料条在前后向上位于环氧树脂薄板的中间,导电发热涂料层的前后向的边沿各相对于下薄板层23-1的前后向边沿缩进5毫米至50毫米(本实施例为10毫米),位于左端的发热单元的导电发热涂料层的左侧边沿各相对于下薄板层23-1的左侧边沿缩进5毫米至50毫米(本实施例为10毫米);位于右端的发热单元的导电发热涂料层的右侧边沿各相对于下薄板层23-1的右侧边沿缩进5毫米至50毫米(本实施例为10毫米)。然后对印刷好的各导电发热涂料条进行表面预固化也即在120°C至140°C温度条件下固化20秒至120秒。③然后将导电银胶通过丝网印刷方法印刷在每个发热单元的导电发热涂料层的各个前侧导电发热涂料条上以及各个后侧导电涂料发热条上,而形成相应的导电银胶条。其中导电银胶采用上海导电银胶导电银浆有限公司销售的BQ-6778系列产品。④使印有导电发热涂料层和导电银胶条的环氧树脂薄板进入并连续通过温度为120°C至140°C的烘道,使得导电发热涂料层固化而成为导电发热层21,而其中的导电发热涂料条则成为导电发热条。同时使得导电银胶条固化后而成为相应的各个前侧导电条和后侧导电条,从而形成各个电极辅助单元以及相应的电极辅助层24。印有导电发热涂料层和导电银胶条的环氧树脂薄板在烘道中的通过时间为15至30分钟。⑤在导电发热层21和电极辅助层24固化完毕后,通过高温覆膜机将一条0. 05毫米厚的长条形的铜皮作为电极铜片22沿左右向设置且覆盖在电极辅助层24的前侧导电条上,该电极铜皮称为前端电极铜片22a ;同时由高温覆膜机将另一条0. 05毫米厚的长条形的铜皮作为电极铜片22沿左右向设置且覆盖在电极辅助层24的后侧导电条上,该电极铜皮称为后端电极铜片22b。⑥在进行步骤⑤的同时,还通过高温覆膜机将作为电热膜2的上薄板层23-2的另一卷厚度、前后向长度以及左右向长度相同的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且下侧面带热熔胶的连续成卷的环氧树脂薄板在150°C至180°C的温度、20MPa的压力下,使得上层的环氧树脂薄板23-2与下层的环氧树脂薄板23-1粘结固定在一起,而使导电发热层21、电极辅助层24和电极铜片22被压实而呈无空气状密封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这种结构使得石墨粉的游离较少,两块环氧树脂薄板则形成环氧树脂外层23,从而得到成卷的厚度为0. 5毫米的用作电热膜2的薄片状电热器件,并且前端电极铜片22a的左右两端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左右边缘部位,后端电极铜片22b的左右两端也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左右边缘部位。见图3,底层3包括保温层31和反射层32。保温层31为挤塑式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挤塑式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是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加上其他的原辅料,通过加热混合,同时注入催化剂,然后挤塑压出成型而制造的硬质泡沫塑料板,它的学名为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简称XPS)。保温层 31的上下向的长度也即厚度为5毫米至8毫米,本实施例为6毫米。反射层32为铝箔反射膜。反射层32从下向上粘结固定在保温层31的下侧面上。底层3的左右向的长度等于电热膜2的左右向的长度,底层3的前后向的长度等于电热膜2的前后向的长度。见图3,防粘纸I与电热膜2之间,以及电热膜2与底层3之间均设有热固胶(本实施例采用广州企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供应的产品名称为单组份低温热固胶,型号为JC040-14的热固胶),从而构成发热板10。见图I、图2和图7,前部插座5a和后部插座5b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连接件50、供电插钉52和插片53。连接件50均由座体51、底板54、压板55和紧固件56组成。见图7至图9,座体51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51包括连接部51a、连接套部51b和插接柱组51c。连接部51a的前后两侧设有贯通上下的通孔51a_l。连接部51a的上部右侧的前后部位各设有一个支撑凸台51a_2。连接套部51-2的主体呈圆柱壳状,其底部封闭,从右方连接在连接部51-1的右侧上,且向上伸出连接部51a外,连接套部51b的左侧的前后向的中部位于连接部51a的前后2个支撑凸台51a-2之间。连接套部51b设有开口向上的盲孔51b-l。插接柱组51c包括2至6个从下方连接在连接部51a的底部或连接套部51b的底部上的插接柱51c-l,本实施例有4个插接柱51c-l,其中2个位于连接部51a下侧左部的前后两侧,另外两个位于连接套部51b下侧左右向中部的前后两侧。座体51的下侧面靠近边缘的部分设有一圈凹槽。见图7至图9,供电插钉52的材质为金属导体,例如铜合金导体、纯铝导体或铝合金导体;本实施例为铜合金一体件。插片53的材质为金属导体,例如铜合金导体、纯铝导体或铝合金导体;本实施例为铜合金一体件,且插片53为经过2次90度折弯后的折弯板件,从而插片53为由上板段53-1、连接板段53-2和下板段53_3依次相连的2次折弯板件。供电插钉52由其下端铆接固定且电连接在插片53的下部板段53-3的右部上。供电插钉52和插片53作为嵌件在座体51注塑时与座体51形成一体件,且以供电插钉52的下部作为嵌入部位,并且插片53与供电插钉52的相互铆接部位紧贴在连接套部51b的底部的下侧面上,供电插钉52的上部则位于座体51的连接套部51b的盲孔51b-l中。插片53由其下板段53-3的上侧面从右至左与连接套部51b的底部的下侧面和连接部51a的底部的下侧面相接触,插片53由其连接板段53-2的右侧面与连接部51a的左侧面相接触,插片53左板段53-1则从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左侧上部向左伸出,且插片53的左板段53_1的下表面到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发热板10的底层3的上下向的长度去掉2至4毫米(本实施例为2毫米)。见图7、图10和图11,底板54为注塑一体件。底板54的上侧面右部的形状与座体51的下侧面的形状相对应,底板54的上侧面左部的形状为矩形。底板54包括下夹紧装置54a。下夹紧装置54a为一组压钉54a-l。压钉54a_l有2至16个(本实施例为6个),各压钉54a_l的结构形状均相同,均为锥尖向上的圆锥形。其中三个呈正三角形分布,且位于底板54的上侧左部的前侧,另外三个也呈正三角形分布,且位于底板54的上侧左部的后侦U。底板54的右部设有插接孔组54b。插接孔组54b的插接孔54b-l的数量与座体51的插接柱51c-l的数量相同,且形状分别与座体51的各插接柱51c-l相配合。底板54的左右向的中部的前后两侧各设有I个上下向的沉孔54c,各沉孔54c的位于上部的孔段为圆柱形,位于下部的孔段为正六棱柱形。底板54的上侧面与座体51的下侧面的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配合的凸起条54d。使用时底板54上的凸起条54d插入座体51下侧面的凹槽中,能起到一定的防水密封作用。见图12至图14,压板55为注塑一体件。压板55呈左低右高的阶梯状,且在右部设有开口朝向右侧的圆弧面,该圆弧面与座体51的连接套部51b的左侧的圆弧面相配合。压板55的右部分前后分别设有2个沉孔55a。2个沉孔55a分别与座体51的相应的通孔5Ia-I相对应。压板55的下侧左部设有上夹紧装置55b。上夹紧装置55b为一组压钉55b_l。 压钉55b-l有2至8个(本实施例为3个),各压钉55b-l的结构形状均相同,均为锥尖向下的圆锥形。三个压钉55b-l呈正三角形分布在压板55的下侧面的左部上。见图2、图6和图7,紧固件56有2组,每组紧固件56均包括一个螺栓和相应的一个螺母。前部插座5a的插片53的左板段53-3从右方插入发热板10的电热膜2的前端电极铜片22a与电极辅助层24的前侧导电条之间,且插片53与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前侧导电条均电连接。发热板10的右端相应部位与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左侧面紧密接触。底板54从下向上插接在座体51上,且底板54的上侧面的左部与发热板10的底层3的下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底板54的各压钉54a-l从下向上顶紧发热板10的相应部位,底板54的各个插接孔54b-l套在座体51的相应的插接柱51c-l上,并且底板54的各沉孔54c的下部孔段中设有相应一组紧固件56的六角螺母;压板55从上向下设置在座体51上,且其位于右部的圆弧面与座体51的连接套部51b的左侧的圆弧面相接触,并且压板55的右部的台阶面的右端位于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2个支撑凸台5la-2上,压板55的左部台阶面则与发热板10的防粘纸I的上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压板55的各压钉55b-l从上向下顶紧发热板10的相应部位。各组紧固件56的螺栓分别从上向下穿过压板55的位于前侧的沉孔55a和后侧的沉孔55a后,再穿过座体51的相应I个通孔51a_l后,旋紧在位于底板54的相应的沉孔54c中的螺母上,从而将前部插座5a夹紧固定且电连接在发热板10上。前部插座5a的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左侧面与发热板10的右端面相接触的部位通过密封胶粘结固定。后部插座5b与发热板10的连接关系基本相同于前部插座5a与发热板10的连接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后部插座5b的插片53与发热板10的电热膜2的后端电极铜片22b和电极辅助层24的后侧导电条电连接,从而构成发热构件100。发热构件100使用时,根据所要铺设的房间的左右向的长度对发热构件100的左端部分进行相应的裁切,裁切后,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的左端部位均用绝缘胶带进行防水绝缘密封处理。见图17,在铺设本实施例的发热地板主系统时,先将制作好的符合左右向尺寸的发热构件100沿左右向从前向后依次粘结固定铺设在地面上,图17中只画出3个完整的进行示意,其中实际铺设时位于最后面的发热构件10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尺寸进行定制,也可以将发热构件100按前后向实际需要的尺寸进行裁切,并在使用时不需接相应的电源即可。发热构件100按从前向后的次序依次称为第一发热构件101、第二发热构件102和第三发热构件103。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构件100与地面的粘结固定铺设方式可采用中国专利文献CN1749651A (专利申请号200510104159. 9)公开的一种“用于地板或墙壁的可卷起的供暖装置”中的说明书第8页第二段记载的“绝热层10与地板2的粘合方式。”。在将各PVC地板200铺设到发热构件100上时,先从前后相邻的第一发热构件101和第二发热构件102的拼接缝的左端开始铺设,该PVC地板200称为第一 PVC地板201,铺设时先将第一发热构件101和第二发热构件102相应部分的防粘纸I撕开,使得第一 PVC地板201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构件100上,且第一 PVC地板201的前后向的中部位于第一发热构件101和第二发热构件102的拼接缝上将拼接缝从上方盖住。然后以第一 PVC地板201为基准,采用上述第一 PVC地板201的固定方法并按照通常地板错缝安装的方式铺 设其余的PVC地板200,最终完成整个房间的PVC地板200的铺设(图17中只画出部分PVC地板200),其中位于房间四周的PVC地板20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裁切,使得PVC地板200全覆盖在发热构件上且各前后相邻的发热构件100之间的拼接缝被相应的PVC地板200遮盖住。(实施例2,发热地板主系统)见图18至图21,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I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插座5的底板54的下夹紧装置54a为压条54a-2。压条54a_2有I至4条(本实施例为2条),各压条54a_2的结构形状均相同,沿前后向设置且贯通底板54上侧,压条54a-2的截面呈尖角朝上的三角形。插座5的压板55的上夹紧装置55b为压条55b_2。压条55b_2有I至4条(本实施例为2条),各压条55b-2的结构形状均相同,沿前后向设置且贯通压板55下侧,压条55b-2的截面呈尖角朝下的倒三角形。(应用例I,发热地板系统)见图17,本应用例的发热地板系统包括发热地板主系统和供电线路6。发热地板主系统采用实施例I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本应用例的发热地板系统还配有相应的电源系统。见图15和图16,本应用的供电系统的供电线路6有2条,2条供电线路6的结构相同。2条供电线路6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侧供电线路6a和右侧供电线路6b。各供电线路6均包括多个形状结构相同的插头61 (图中只画出2个示意)和一根电线62。供电线路6的各个插头61按从前向后的顺序依次称为第一插头61a和第二插头61b……。供电线路6的各个插头61作为与相应的发热构件100的插座5进行电连接的部位。供电线路6的各插头61之间的距离与发热构件100的前后向的长度相对应(本应用例为基本相同)。每个插头61均包括座体61-1和铜套61-2。铜套61-2的内径与发热构件100的发热装置10的插座5的供电插钉52的外径相对应,铜套61-2上部沿竖直方向等间隔设有3至5条伸缩缝61-2-1(本应用例为4条)。座体61-1是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61-1包括主体部61-1-1和连接部61-1-2。主体部61-1-1的形状为工字形,连接部61-1-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发热构件100的插座5相互插接配合的部位,连接部61-1-2设有作为密封部61-l-2a的环形凸出部位。将多个相同的铜套61-2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电线62的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电连接组件,将各铜套61-2和电线62的包括一个裸铜线部位在内的相应的一段长度所构成的电连接组件作为嵌件在座体61-1注塑时与该座体61-1形成一体件,且铜套62的下部位于座体61-1的主体部61-1-1中,铜套61-2的上部位于连接部61-1-2中且从上方与座体61-1的外部相通,座体61-1与电线62的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密闭固定连接,从而构成相应一个插座61。连接在同一根电线62上的各个插座61构成一条相应的供电线路6。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裁切,并将裁切后裸露出的铜导线的电线62的一端端头部分进行绝缘密封处理(用绝缘包布进行包覆)。另一端与电源系统的相应的火线和零线电连接。然后使左侧供电线路6a的各个插座分别插入发热地板主系统的各相应的发热构件100的前部插座5a中,且各个插座与相应的前部插座5a形成防水密闭连接且电连接。然后使右侧供电线路6b的各个插座分别插入发热地板主系统的各相应的发热构件100的后部插座5b中,且各个插座与相应的后部插座5b形成防水密闭连接且电连接。左侧供电线·路6a与电源系统的火线电连接,右侧供电线路6b与电源系统的零线电连接。再在各PVC地板200上表面上覆盖一层保温材料,接通电源,使各发热构件100发热,直至升温到60°C至70°C左右,使得热固胶在30分钟至240分钟时间内固化,从而将PVC地板200、电热膜2和底层3牢牢粘结固定在一起,最后拿掉PVC地板200上表面上覆盖的保温材料即可。以上实施例和应用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和应用例的启发进行相应的改造,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发热地板主系统,包括PVC地板(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热构件(100);发热构件(100)的左右向长度与铺设场地的左右向长度的大小相对应,发热构件(100)的数量根据铺设场地的前后向长度以及发热构件(100 )的前后向的长度而确定;PVC地板(200 )整体呈长方形的板形,其长宽根据需要确定,且发热构件(100)的前后向的长度为PVC地板(200)的宽度的整数倍;PVC地板(200)的数量按照完全覆盖在发热构件(100)上的需要确定; 发热构件(100)包括发热板(10);发热板(10)包括发热层(2)和底层(3),且发热层(2)和底层(3)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发热层(2)与底层(3)之间设有热固胶;发热板(10)的发热层(2)为电热膜;电热膜(2)为薄片状电热器件,由导电发热层(21)、电极辅助层(24)、电极铜片(22 )和环氧树脂外层(23 )组成;环氧树脂外层(23 )包括下薄板层(23-1)和上薄板层(23-2),且由上薄板层(23-2)从上向下通过热熔胶粘结固定在下薄板层(23-1)上构成,并且导电发热层(21)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 )的下薄板层(23-1)和上薄板层(23-2 )之间,由多个发热单元组成;每个发热单元由2条沿左右向平行设置的导电发热条和多条沿前后向 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组成;2条沿左右向平行设置的导电发热条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 分为前侧导电发热条和后侧导电发热条;前侧导电发热条与各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的前端相连通,后侧导电发热条各条沿前后向设置的导电发热条的后端相连通;电极辅助层(24)由各个电极辅助单元组成,且电极辅助单元的数量与导电发热层(21)的发热单元的数量相同;每个电极辅助单元由2条相互平行排布的导电条组成,且各导电条均沿左右向设置;每个电极辅助单元的2条导电条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导电条和后侧导电条,并且所述的前侧导电条从上方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单元的前侧导电发热条上,所述的后侧导电条从上方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单元的后侧导电发热条上;电极铜片(22)有2条,2条电极铜片(22)均为长条形,均沿左右向设置,且2条电极铜片(22)相互之间分前后设置而分为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和上薄板层(23-2)之间,且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上表面从下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上薄板层(23-2)固定连接,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下表面与电极辅助层(24)的各电极辅助单元的前侧导电条的上表面相接触,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下表面的其余部位从上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的位于电极辅助层(24)的相邻2个电极辅助单元之间的部位相接触;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上表面从下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上薄板层(23-2)固定连接,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下表面与电极辅助层(24)的各电极辅助单元的后侧导电条的上表面相接触,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下表面的其余部位从上方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的位于电极辅助层(24)的相邻2个电极辅助单元之间的部位相接触,并且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的左端边沿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左端边沿处,前端电极铜片(22a)和后端电极铜片(22b)的右端边沿均位于环氧树脂外层(23)的右端边沿处; 在安装发热地板主系统时,先将制作好的符合左右向尺寸的发热构件(100)沿左右向从前向后依次粘结固定铺设在地面上;在将各PVC地板(200)铺设到相应的发热构件(100)上时,先从前后相邻的两个发热构件(100)拼接缝的一端开始铺设,通过粘结剂使得PVC地板(200)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构件(100)上,且该PVC地板(200)的前后向的中部位于所述的前后相邻的两个发热构件(100)的拼接缝上而将该拼接缝的相应的部位从上方盖住;然后以该PVC地板(200)为基准,采用上述的方法按照错缝安装的方式铺设其余的PVC地板(200),使得各PVC地板(200)全覆盖在发热构件(100)上且各相邻发热构件(100)之间的拼接缝被相应的PVC地板(200)遮盖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发热构件(100)的发热板(10)还包括防粘纸(I);防粘纸(I)设置在发热层(2)上方,防粘纸(I)与发热层(2)之间设有热固胶;铺设PVC地板(200 ),将防粘纸(I)撕掉,使得PVC地板(200 )通过热固胶在60 V至70°C温度下,30分钟至240分钟时间内固化而粘结固定在相应的发热构件(10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极辅助层(24)的导电条为热固化的导电银胶条;电热膜(2)的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上薄板层(23-2)的下表面通过热熔胶与前端电极铜片(22a)的上表面粘结固定连接;电热膜(2)的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上薄板层(23-2)的下表面通过热熔胶与后端电极铜片(22b)的上表面粘结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座(5);插座(5)有2个,2个插座(5)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部插座(5a)和后部插座(5b); 前部插座(5a)和后部插座(5b)的结构相同,均由连接件(50)、供电插钉(52)和插片(53)组成;供电插钉(52)和插片(53)均为金属件,两者固定连接而构成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在连接件(50)上;前部插座(5a)和后部插座(5b)由各自的连接件(50)固定连接在发热板(10)上,且分前后位于发热板(10)的左右侧的同一侧上,并且前部插座(5a)由其插片(53)伸入发热板(10)的电热膜(2)中,且该插片(53)由其上表面从下方与前端电极铜片(22a)相接触以及由其下表面从上方与电极辅助层(24)的前侧导电条相接触而相互间电连接,以及后部插座(5b)由其插片(53)伸入发热板(10)的电热膜(2)中,且该插片(53)由其上表面从下方与后端电极铜片(22b)相接触以及由其下表面从上方与电极辅助层(24)的后侧导电条相接触而相互间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发热板(10)的电热膜(2)的前后向的长度为15厘米至200厘米,电热膜(2)的左右向的长度为5米至200米;导电发热层(21)被压实而呈无空气状密封在环氧树脂外层(23)中;各个电极铜片(22)的左右端的一端均用绝缘胶带进行防水绝缘密封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发热板(10)的底层(3)包括保温层(31)和反射层(32);保温层(31)的上下向的长度也即厚度为5毫米至8毫米;保温层(31)为挤塑式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反射层(32)为铝箔反射膜;反射层(32)从下向上粘结固定在保温层(31)的下侧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前部插座(5a)和后部插座(5b)的连接件(50)均由座体(51)、底板(54)、压板(55)和紧固件(56)组成; 座体(51)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51)包括连接部(51a)、连接套部(51b)和插接柱组(51c);连接部(51a)的前后两侧设有贯通上下的通孔(51a_l);连接部(51a)的上部右侧的前后部位各设有一个支撑凸台(51a-2);连接套部(51-2)的主体呈圆柱壳状,其底部封闭,从右方连接在连接部(51-1)的右侧上,且向上伸出连接部(51a)外,连接套部(51b)的左侧的前后向的中部位于连接部(51a)的前后2个支撑凸台(51a-2)之间;连接套部(51b)设有开口向上的盲孔(51b-l);插接柱组(51c)包括2至6个从下方连接在连接部(51a)的底部或连接套部(51b)的底部上的插接柱(51c-l);底板(54)为注塑一体件;底板(54)的上侧面右部的形状与座体(51)的下侧面的形状相对应,底板(54)的上侧面左部的形状为矩形;座体(51)的下侧面靠近边缘的部分设有一圈凹槽;底板(54)包括下夹紧装置(54a);下夹紧装置(54a)设置在底板(54)的上侧面左部;底板(54)的右部设有插接孔组(54b);插接孔组(54b)的插接孔(54b-l)的数量与座体(51)的插接柱(51c_l)的数量相同,且形状分别与座体(51)的各插接柱(5 1c-l)相配 合;底板(54)的左右向的中部的前后两侧各设有I个上下向的沉孔(54c),各沉孔(54c)的位于上部的孔段为圆柱形,位于下部的孔段为正六棱柱形;底板(54)的上侧面与座体(51)的下侧面的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配合的凸起条(54d); 压板(55)为注塑一体件;压板(55)呈左低右高的阶梯状,且在右部设有开口朝向右侧的圆弧面,该圆弧面与座体(51)的连接套部(51b)的左侧的圆弧面相配合;压板(55)的右部分前后分别设有2个沉孔(55a) ;2个沉孔(55a)分别与座体(51)的相应的通孔(51a_l)相对应;压板(55)的下侧左部设有上夹紧装置(55b); 紧固件(56)有2组,每组紧固件(56)均包括一个螺栓和相应的一个螺母;前部插座(5a)的插片(53)的左板段(53-3)从右方插入发热板(10)的电热膜(2)的前端电极铜片(22a)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之间,且插片(53)与前端电极铜片(22a)电连接;发热板(10)的右端相应部位与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左侧面紧密接触;底板(54)从下向上插接在座体(51)上,且底板(54)的上侧面的左部与发热板(10)的底层(3)的下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底板(54)的下夹紧装置(54a)从下向上顶紧发热板(10)的相应部位,底板(54)的各个插接孔(54b-l)套在座体(51)的相应的插接柱(51c-l)上,并且底板(54)的各沉孔(54c)的下部孔段中设有相应一组紧固件(56)的六角螺母;压板(55)从上向下设置在座体(51)上,且其位于右部的圆弧面与座体(51)的连接套部(5Ib)的左侧的圆弧面相接触,并且压板(55)的右部的台阶面的右端位于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2个支撑凸台(51a-2)上,压板(55)的左部台阶面则与发热板(10)的防粘纸(I)的上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压板(55)的上夹紧装置(55b)从上向下顶紧发热板(10)的相应部位;各组紧固件(56)的螺栓分别从上向下穿过压板(55)的位于前侧的沉孔(55a)和后侧的沉孔(55a)后,再穿过座体(51)的相应I个通孔(51a-l)后,旋紧在位于底板(54)的相应的沉孔(54c)中的螺母上,从而将前部插座(5a)夹紧固定且电连接在发热板(10)上;前部插座(5a)的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左侧面与发热板(10)的右端面相接触的部位通过密封胶粘结固定; 后部插座(5b)的插片(53)的左板段(53-3)从右方插入发热板(10)的电热膜(2)的后端电极铜片(22b)与环氧树脂外层(23)的下薄板层(23-1)之间,且插片(53)与后端电极铜片(22b)电连接;发热板(10)的右端相应部位与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左侧面紧密接触;底板(54)从下向上插接在座体(51)上,且底板(54)的上侧面的左部与发热板(10)的底层(3)的下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底板(54)的下夹紧装置(54a)从下向上顶紧发热板(10)的相应部位,底板(54)的各个插接孔(54b-l)套在座体(51)的相应的插接柱(51c-l)上,并且底板(54)的各沉孔(54c)的下部孔段中设有相应一组紧固件(56)的六角螺母;压板(55)从上向下设置在座体(51)上,且其位于右部的圆弧面与座体(51)的连接套部(51b)的左侧的圆弧面相接触,并且压板(55)的右部的台阶面的右端位于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2个支撑凸台(51a-2)上,压板(55)的左部台阶面则与发热板(10)的防粘纸(I)的上侧面的右端的相应部位相接触,压板(55)的上夹紧装置(55b)从上向下顶紧发热板(10)的相应部位;各组紧固件(56)的螺栓分别从上向下穿过压板(55)的位于前侧的沉孔(55a)和后侧的沉孔(55a)后,再穿过座体(51)的相应I个通孔(51a_l)后,旋紧在位于底板(54)的相应的沉孔(54c)中的螺母上,从而将后部插座(5b)夹紧固定且电连接在发热板(10)上;后部插座(5b)的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左侧面与发热板(10)的右端面相接触的部位通过密封胶粘结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供电插钉(52)的材质为金属导体;插片(53)的材质为金属导体,且插片(53)为经过2次90度折弯后的折弯板件,从而插片(53)为由上板段(53-1)、连接板段(53-2)和下板段(53-3)依次相连的2次折弯板件;供电插钉(52)由其下端铆接固定且电连接在插片(53)的下部板段(53-3)的右部上;供电插钉(52)和插片(53)作为嵌件在座体(51)注塑时与座体(51)形成一体件,且以供电插钉(52)的下部作为嵌入部位,并且插片(53)与供电插钉(52)的相互铆接部位紧贴在连接套部(51b)的底部的下侧面上,供电插钉(52)的上部则位于座体(51)的连接套部(51b)的盲孔(51b-l)中;插片(53)由其下板段(53-3)的上侧面从右至左与连接套部(51b)的底部的下侧面和连接部(51a)的底部的下侧面相接触,插片(53)由其连接板段(53-2)的右侧面与连接部(51a)的左侧面相接触,插片(53)左板段(53-1)则从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左侧上部向左伸出,且插片(53)的左板段(53-1)的下表面到座体(51)的连接部(51a)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发热板(10)的底层(3)的上下向的长度去掉2至4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插座(50)的底板(54)的下夹紧装置(54a)为一组压钉(54a-l);压钉(54a_l)有2至16个,各压钉(54a_l)的结构形状均相同,均为锥尖向上的圆锥形;其中三个呈正三角形分布,且位于底板(54)的上侧左部的前侧,另外三个也呈正三角形分布,且位于底板(54)的上侧左部的后侧;插座(50)的压板(55)的上夹紧装置(55b)为一组压钉(55b-l);压钉(55b-l)有2至8个;各压钉(55b-l)的结构形状均相同,均为锥尖向下的圆锥形;三个压钉(55b-l)呈正三角形分布在压板(55)的下侧面的左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地板主系统,其特征在于插座(50)的底板(54)的下夹紧装置(54a)为压条(54a-2);压条(54a_2)有I至4条,各压条(54a_2)的结构形状均相同,沿前后向设置且贯通底板(54 )上侧,压条(54a-2 )的截面呈三角形;插座(50 )的压板(55)的上夹紧装置(55b)为压条(55b-2);压条(55b_2)有I至4条,各压条(55b_2)的结构形状均相同,沿前后向设置且贯通压板(55)下侧,压条(55b-2)的截面呈倒三角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地板主系统,包括PVC地板,其要点是还包括发热构件。发热构件的左右向长度与铺设场地的左右向长度的大小相对应,发热构件的数量根据铺设场地的前后向长度以及发热构件的前后向的长度而确定。PVC地板整体呈长方形的板形,其长宽根据需要确定,且发热构件的前后向的长度为PVC地板的宽度的整数倍。PVC地板的数量按照完全覆盖在发热构件上的需要确定。上述发热构件包括发热板。发热板包括发热层和底层,且发热层和底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发热层与底层之间设有热固胶。各PVC地板全覆盖在发热构件上且各相邻发热构件之间的拼接缝被相应的PVC地板遮盖住。
文档编号F24D19/00GK202792192SQ20122033490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1日
发明者葛林, 葛鑫琰 申请人:江苏德威木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