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9055阅读:93来源:国知局
加湿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1)包括送风部(2)、加湿过滤器(3)和储水容器(4)。加湿过滤器(3)利用保持件(31)将过滤件(32)保持在储水容器(4)的规定位置。此外,保持件(31)具有包围过滤件(32)的周围的预过滤器(33)。
【专利说明】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汽化式的加湿装置通过对浸泡于储水容器所储存的水中的加湿过滤器进行通风来进行加湿。即,汽化式的加湿装置对从外部吸取的空气进行加湿,并将其作为加湿空气进行放出。因此,加湿装置具有用于吸取空气的吸入口。
[0003]现有技术中的加湿装置在侧面的局部具有吸入口(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11-23021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4-44904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1-21797号公报)。对于这种现有的加湿装置而言,由于设计上的限制,其吸入口均设置在侧面的不显著的区域。

【发明内容】

[0004]在现有技术中,吸入口设置有用于捕集尘埃等的预过滤器(pref i I ter (前置过滤器))。对于该预过滤器而言,其需要与储水容器和加湿过滤器分开拆卸来进行清理。因此,对吸入口的预过滤器进行清理的工作是比较繁琐的操作,倾向于并非频繁地对其进行清理。其结果,存在因预过滤器发生堵塞而导致加湿能力下降的问题。
[0005]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大设置吸入口的位置的自由度,具有易于清理的预过滤器的加湿装置。
[0006]因此,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包括送风部、加湿过滤器和储水容器,加湿过滤器通过保持件将过滤件保持在储水容器的规定位置,此外,保持件具有包围过滤件的周围的预过滤器。
[0007]由于预过滤器被设置在加湿过滤器的保持过滤件的保持件上,因此,无论从哪个方向取入的空气,在与过滤件接触之前均会通过预过滤器。因此,设置吸入口的位置的自由度得到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从斜前上侧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0009]图2是图1被平面A截断的截面图。
[0010]图3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被固定的状态下从斜前上侧观察储水容器的立体图。
[0011]图4是表示从相同加湿装置的储水容器取出加湿过滤器并且分解为过滤件和保持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12]图5是相同加湿装置的底视图(仰视图)。
[0013]图6是在相同加湿装置的储水容器中固定有加湿过滤器的状态下从斜前上侧观察储水容器的立体图。
[0014]图7A是表示第二主体罩安装于相同加湿装置的第一主体罩的状态的侧视图。[0015]图7B是表示将第二主体罩从相同加湿装置的第一主体罩拆卸下来的状态的侧视图。
[0016]图8是表示相同加湿装置的第二主体罩的提手部立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7]图9是相同加湿装置的第二主体罩的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9](实施方式)
[0020]图1是从斜前上侧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被平面A截断的截面图。如图1、图2所示,加湿装置I在内部具有送风部2、加湿过滤器3和储水容器4。此外,加湿装置I还包括在顶面5具备第一吹出口 6的主体罩(case) 7和变更来自第一吹出口 6的加湿空气的吹出方向的风向变更部8。此处,主体罩7在内部包括送风部2、储水容器4和加湿过滤器3。此外,在风向变更部8具有向外侧方向吹出加湿空气的第二吹出口 9。
[0021]图3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被固定的状态下从斜前上侧观察储水容器的立体图。加湿过滤器3通过保持件31将过滤件32保持于储水容器4。保持件31具有预过滤器33。而且预过滤器33包围过滤件32的周围。因此,如图2所示,利用预过滤器33,能从主体罩7的第一吸入口 71和储水容器4的第二吸入口 41所吸入的外部空气中去除尘埃等。而且,对于经过了预过滤器33的空气,通过使其经过一端浸泡在储水容器4内的水中处于吸有水的状态的过滤件32而成为加湿空气。该加湿空气通过送风部2从吹出口 9被吹出到外部。
[0022]预过滤器33由为了过滤空气中的尘土和尘埃而通常使用的部件所构成。作为这种部件例如能够使用由金属、树脂、化学纤维等形成的网等。
[0023]图4是表示将加湿过滤器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拆卸下来并分解为过滤件和保持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如图4所示,过滤件32为圆筒形。设置于保持件31的外侧面的预过滤器33包围过滤件32的外表面侧。另外,保持件31具有将预过滤器33的外侧与储水容器4的储水部42分隔的分隔板34。
[0024]通过这些结构,如图2所示,从第一吸入口 71和第二吸入口 41吸入的空气不会未经过预过滤器33就直接到达过滤件32。即,无论是从主体罩7的哪个部分吸入的空气,其必定会经过预过滤器33。从而,在主体罩7设置第一吸入口 71和第二吸入口 41的位置的
自由度得以提高。
[0025]如图2所示,分隔板34被设置在储水容器4的储水部42的上端的满水位置F的稍微上方。因此,在加湿过滤器3安装于储水容器4的状态下进行搬运,由此,水不会从储水容器4散落出来。即,通过覆盖预过滤器33与储水容器4之间的分隔板34,消除因储水容器4的摇晃而在边缘附近产生的波浪,从而水不会从储水容器4散落出来。
[0026]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底视图(仰视图),是从底面72观察到的图。如图3所示,过滤件32的外表面侧被预过滤器33所包围。因此,无论是从那个方向吸入的空气,其均经过预过滤器33。由此,如图5所示,对于加湿装置I而言,在主体背面侧除设置有储水部42之外,还从第一吸入口 71将空气吸入到主体罩7内。主体罩7具备边缘部(skirt、挡板部、裙部)73。另外,在边缘部73的下侧面73a具有第一吸入口 71。此处“边缘部73的下侧面73a”是指以边缘部73的下侧面73a的法线与水平线相交的方式朝向下方的面。[0027]在现有的加湿装置中,将用于去除尘土、尘埃等的预过滤器设置于吸入口。另外,为了不损伤加湿装置的外观美感,通常只在背面设置吸入口。若像现有技术那样只在背面设置吸入口,则经过主体罩内的过滤件的空气的速度会变得不均匀。
[0028]在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中,如图3所示,利用保持件31的预过滤器33包围过滤件32,因此,无需在空气吸入口设置过滤器。因此,第一吸入口 71和第二吸入口 41的形状以及位置的自由度得到了提高,如图5所示,从设置于边缘部73的下侧面73a旁边的第一吸入口 71取入空气。
[0029]通过从第一吸入口 71和第二吸入口 41取入空气,与仅从背面取入空气的现有的结构相比,如图2所示,经过过滤件32的空气的速度变得均匀。其结果,利用加湿过滤器3的加湿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加湿过滤器3变小,使得加湿装置I能够实现小型化。
[0030]另外,第一吸入口 71被设置于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使用者难以观察到的边缘部73的下侧面73a的一侧。这样,通过将作为影响外观美感的一个原因的第一吸入口 71配置在使用者难以观察到的位置,使得加湿装置I的设计性得到提高。
[0031]其次,如图2所示,在加湿装置I中,边缘部73的下侧面73a朝向水平面,因此来自于第一吸入口 71的声音向下方发出。由此,对于使用者的听感而言,来自于第一吸入口71的声音减小。与吸入口设置在侧面的现有的加湿装置相比,能够抑制因吸入而导致的噪
曰?
[0032]图6是在加湿过滤器固定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储水容器的状态下从斜前上侧观察储水容器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在加湿过滤器3中,分隔板34被设置于预过滤器33的外侧。因此,如图6所示,在保持件31通过卡止部36被安装在储水容器4的边缘的上端的状态下,储水容器4的边缘的附近被分隔板34所覆盖。从而,当在安装有加湿过滤器3的状态下对储水容器4进行供水时,操作员难以识别储水容器4的储水部42的上端与水面的关系。
[0033]于是,如图2、图6所示,加湿过滤器3的保持件31在储水部42填满水的高度具有水位显示部35。其结果,操作者能够通过水面到达设置于过滤件32的内表面32a的水位显示部35从而容易地识别储水部42满水的情况。为了表示水位显示部35的功能,例如只需在水位显示部35的表面进行标注诸如“满水”、“到此为止”之类的标识即可。
[0034]图7A是表示第二主体罩安装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第一主体罩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B是表示从相同加湿装置的第一主体罩将第二主体罩拆卸下来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2、图7A、图7B所示,主体罩7由具有送风部2的第一主体罩7a和第二主体罩7b构成。此处,使加湿过滤器3以及储水容器4 一体化的第二主体罩7b相对于第一主体罩7a装卸。
[0035]如图7A所示,对于第二主体罩7b而言,在使用加湿装置I时,其被安装在第一主体罩7a。另外,如图7B所示,在对储水容器4进行供水时,从第一主体罩71将第二主体罩7b拆卸下来。其结果,加湿过滤器3和储水容器4也与第二主体罩7b 一起从第一主体罩7a被拆卸下来。因此,随着加湿装置I的使用而容易产生污溃的部分也一并被拆卸下来,从而能够通过对其进行维护来保持清洁。
[0036]在现有技术中,与储存浸泡加湿过滤器的一端的水的储水容器分开来设置供水用罐。在该结构中,当储水容器中没有水时,只将供水用罐拆卸下来,并安装已盛有水的供水用罐,由此来进行供水。此时,拆卸包括主体下部的储水容器和加湿过滤器的部分(以下适当称为“加湿部”)的操作是繁杂费时的作业。因此,在通常的供水时一般不怎么将加湿部一起拆卸下来对其进行清洗。
[0037]另外,在现有技术中,用于从吸入口取入的空气中去除尘土和尘埃的预过滤器被设置于主体罩侧面的吸入口。因此,为了对预过滤器进行清洗,除了需要进行将加湿部拆卸的操作外,另外还需进行从吸入口将预过滤器拆卸下来的操作。
[0038]如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对加湿部和预过滤器进行清理,需要对它们各自分别进行操作以将它们拆卸。另外,因为这些操作繁琐,使得对加湿部和预过滤器的清理都不会很频繁,因此这成为了导致加湿装置的性能下降的一个原因。
[0039]与此相反,如图2、图7A、图7B所示,对于加湿装置I的主体罩7,在第二主体罩7b上一体化地形成有储水容器4,加湿过滤器3以能够装卸的状态固定于储水容器4。因此,通过拆卸第二主体罩7b的操作,能够同时将加湿过滤器3与储水容器4也拆卸下来。
[0040]另外,在加湿过滤器3设置有预过滤器33。因此,在对储水容器4进行供水时,通过从第一主体罩7a将第二主体罩7b拆卸下来,预过滤器33也同时被拆卸下来。
[0041]如上所述,在进行供水时,需要保持清洁的部件作为整体被拆卸下来。从而,能够对它们进行清洗的操作,以不产生污溃和堵塞,即,能够使用于抑制加湿装置I的性能下降的维护变得容易。
[0042]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第二主体罩的提手部立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第二主体罩7b包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储水容器4的提手部74。围绕储水容器4转动的提手部74由第二主体罩7b的局部构成。提手部74的两端通过转动轴76支承于储水容器4。因此,在如图7B所示的第二主体罩7b从第一主体罩7a拆卸的状态下,能够如图8所示那样使提手部74立起,以用于储水容器4的搬运。
[0043]如图7B所示,作为主体罩7的一部分的第二主体罩7b,其与加湿过滤器3和储水容器4 一体地被拆卸。于是,由于容易变脏的部分被一起拆卸下来,因此使得清洗变得更加容易。另外,如图8所示,第二主体罩7b的局部被用作提手部74,由此,使供水时的搬运变得更加容易。其中,对于向储水容器4的供水,也可以对其供给利用其它容器所搬运来的水,以代替搬运第二主体罩7b的操作。
[0044]另外,如图7B所示,第二主体罩7b具有缺口部75。储水容器4的局部从缺口部75露出到外部77。而且,储水容器4在从缺口部75露出到外部77的部分,具有形成为与主体罩7的外表面7c连续的面的外表面部43和其上端位于比缺口部75更高的位置的凹部44。凹部44与第二主体罩7b之间形成间隙78。
[0045]储水容器4的局部为构成为与主体罩7的外表面连续的形状的外表面部43,由此,储水容器4的储水部42的容量得到增大。另外,通过设置凹部44,使得手能够伸进凹部44,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第二主体罩7b从第一主体罩7a拉出。
[0046]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第二主体罩的背面图。如图9所示,储水容器4的凹部44具有将空气吸入主体罩7内的第二吸入口 41。通过在从主体罩7表面凹陷的凹部44设置第二吸入口 41,使得第二吸入口 41不再显著,而且因吸入所产生的噪音也得到减少。
[0047]另外,第二吸入口 41是以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槽79排列成的格子形状。因此,当图7B所示的第二主体罩7b从第一主体罩7a被拆卸下来时,在手伸入凹部44的情况下,指甲不会被卡在第二吸入口 41,从而能够顺利地将第二主体罩7b拆卸下来。
【权利要求】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部; 加湿过滤器;和 储水容器,其中, 所述加湿过滤器通过保持件将过滤件保持在所述储水容器,所述保持件具有包围所述过滤件的周围的预过滤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件为圆筒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具有将所述预过滤器的外侧与所述储水容器的储水部分隔的分隔板。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内部具有所述送风部、所述储水容器和所述加湿过滤器的主体罩具备边缘部,在所述边缘部的下侧面的一侧具有第一吸入口。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在所述过滤件的内表面具有表示所述储水部的满水的水位显示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罩包括: 具有所述送风部的第一主体罩;和 第二主体罩,其使所述加湿过滤器与所述储水容器一体化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罩进行装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主体罩具备绕所述储水容器转动且支承于所述储水容器的提手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主体罩包括缺口部,所述储水容器在从所述缺口部露出到外部的部分具有与所述第二主体罩的外表面构成连续的面的外表面部和与所述第二主体罩之间形成间隙的凹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吸入口形成在所述凹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吸入口为以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槽排列成的格子形状。
【文档编号】F24F6/02GK103574814SQ201310308587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松冈俊介, 吉田哲也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